黄梅戏的表演艺术特征.docx
《黄梅戏的表演艺术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梅戏的表演艺术特征.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黄梅戏的表演艺术特征一.黄梅戏表演的质朴性和大众性(一)质朴性黄梅戏的首要身段来自京剧,京剧讲求的是一圆字,从眼、手、法、步、身到圆场都要一个圆。京剧等一些传统的剧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有着久远的历史,有些剧种程式较为严格,形式单一。黄梅戏是从花鼓、采茶等一些民间歌舞、说唱艺术的地方戏演变而来,这就决定了黄梅戏的质朴性,它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是人民长期经验积累下来的产物,其表演方式贴近于生活。从黄梅戏的发展来看,因其脱胎于民间小调,必然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一样有着质朴和厚重的特点,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逐渐完善和丰富的过程中,也形成了黄梅戏所特有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二
2、)大众性黄梅戏总是发现在雅俗之间更多的共同点,黄梅戏的大众性体现在观众最大化的追求。跟昆、曲、京等一些古老的戏曲相比,黄梅戏很年轻,必定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让更多的观众喜爱。黄梅戏的表演本身就是以生活化为基础,受众面比较宽广,加上黄梅戏又来源于生活,能被更多人接受。任何艺术形式脱离了生活都难以存活,大众化是大势所趋,黄梅戏当然也不例外。顺应潮流着眼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黄梅戏的发展必然能更上一层楼。二、黄梅戏的乐队与伴奏(一)黄梅戏的乐队黄梅戏在初期的时候是没有乐队的。艺人在演唱的时候,本身用一两件可以打击的乐器击节装点粉饰,这就算已经有了伴奏了。一开始用的是“渔鼓”和单片小钱,后来用到
3、敲竹板和大锣。到了两小戏、三小戏的时候,乐队和演唱者开始渐渐分散,形成三个人操作的打击乐乐队,称他们为三打。在三打”的乐队构成以后,黄梅戏在民间的传布越来越快,具有其特点的锣经也相应定型。为了配合城市市民的审美趣味,王少舫在演出的时候委托为他唱京剧时拉二胡的琴师在锣鼓后面给他一个音,试着托腔,这种做法得到了黄梅戏艺人的认可,因此王少舫也有了“京托子的称号。京托子”的成功也是黄梅戏摆脱民间戏曲的极限,从而迈向城市戏曲的重要一步。黄梅戏的乐队转变在新中国建立以来大抵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文革前是中小型乐队组建时期,这个时期的乐队各地人数不多但成员都是技巧娴熟的艺人,受过专业的训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梅戏 表演艺术 特征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36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