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山岳真形图略论.doc
《道教山岳真形图略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教山岳真形图略论.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道教山岳真形图略论罗燚英【专题名称】宗教【专 题 号】B9【复印期号】2009年05期【原文出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州)2009年3期第110117页【英文标题】A Study of the Diagram of the True Form of Taoist Mountains【作者简介】罗燚英(1980-),女,广西北流人,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广州510275【内容提要】道教山岳真形图由原始的山岳地形图衍化而来,其发展演变与道教教义思想、信仰和仪式的发展密切相关。最早的道教山岳真形图五岳真形图深刻地影响了其后山岳真形图的演变。而人鸟山真形图、酆都山真形图等则在图形模式及其神学意
2、涵上各有新的发展。文章以山岳真形图图形本身为中心的考察,将有助于深入全面地了解这种道教灵图,进而加深对道教性质和特点的认识。【日 期】2009-02-01【关 键 词】道教/山岳真形图/人鸟山/酆都山中图分类号:B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639(2009)03-0110-08道教山岳真形图具有非常隐秘和神奇的性质,是一种具有丰富宗教象征意义的重要灵图,其出世和演变与道教教义思想、信仰和仪式的发展密切相关。五岳真形图是道教山岳真形图的原型,不仅出世最早,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其后道教山岳真形图的演变和发展。道教山岳真形图主要有五岳系统的山岳真形图(包括五岳、霍、潜、庐、青城)、十洲真
3、形图、人鸟山真形图和酆都山真形图等。在道教史上,各种山岳真形图的出现和衍化,又与道教天界说、地界说和冥界说的发展相呼应。纵观道教山岳真形图的演变过程,自从魏晋时期五岳真形图出世以后,道教山岳真形图主要由图形和经文构成。经文部分多涉及具体山岳真形图的出世、传授及其科禁、使用方法和效用等。至于图形部分,五岳系统的山岳真形图、人鸟山真形图和酆都山真形图都有完整的图形留存至今,惟十洲真形图不见有图形留存。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岳真形图,一是研究其中的古地图学价值,二是探讨其宗教象征意义,但是对于五岳真形图之外的其他道教山岳真形图还较少涉及。尤其是对于这类道经最核心的部分即图形本身的研究还相当缺乏。因此
4、,本文以几种山岳真形图的图形为中心,考察道教山岳真形图的原型、发展演变及其背后的宗教意义,试图从一个具体方面深化对道教性质和特点的认识。一、道教山岳真形图的原型与衍生六朝时期是道教山岳真形图最重要的造构时期,除了酆都山真形图外,几乎所有现存的山岳真形图皆出自这一时期。东晋著名道教宗师葛洪(382-443)称之为“道书之重者”的五岳真形图是最早的山岳真形图。随着六朝道教仙界名山体系不断延伸扩展,五岳配以真形图的观念也被延用于其他名山。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所列众多山岳是道教第一个名山系统,不过此时尚无五岳佐命之说。在葛洪之后,霍山、潜山、青城山、庐山等开始陆续进入五岳系统,并被配以真形图。东晋末南朝
5、初由上清经崇奉者新造的汉武帝内传,则结合了这一时期形成的十洲三岛说,由五岳真形图引出十洲真形图,并对其图形加以经典性的文字说明,其文曰:昔上皇清虚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观六合,瞻河海之短长,察丘岳之高卑,名立天柱,安于地理,植五岳而拟诸镇辅。贵昆灵以舍灵仙,遵蓬丘以馆真人,安水神乎极阴之源,栖太帝乎榑桑之墟,于是方丈之阜为理命之室,沧浪海岛养九老之堂,祖、瀛、玄、炎、长、元、流、生、凤麟、聚窟,各为洲名,并在沧流大海玄津之中。水则碧黑俱流,波则振荡群精。诸仙玉女聚于沧溟,其名难测,其实分明。乃因山源之规矩,睹河岳之盘曲,陵回阜转,山高垅长,周旋委蛇,形似书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实之号,画形秘于玄台
6、,而出为灵真之信。诸仙佩之,皆如传章。然而,上述引文尚未提及“十洲真形图”。“十洲真形图”见于汉武帝内传续编之汉武帝外传,即刘京拜蓟子训为师后,“子训授京五帝灵飞六甲十二事、神仙十洲真形诸秘要”,“五帝灵飞六甲十二事”即汉武帝内传中上元夫人传给武帝的经书。“十洲真形图”在十洲记中被称为“神洲真形图”,其文曰:“臣(东方朔)先师谷希子者,太上真官也。昔授臣昆仑、钟山、蓬莱山及神洲真形图”,而且明确指出十洲真形图与五岳真形图的关系,“此书又尤重于岳形图”,不过传授年限相同。可惜的是,除上述文字记载外,十洲真形图已无图形留存,但从汉武帝内传的描述来看,应与五岳真形图类似。大约在此前后,人鸟山真形图也
7、被道门中人造构出来,东晋末年古灵宝经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首次提到人鸟山真形图,并指出“是山真形图至重,服佩便得三洞之玄真”。从留存至今的山岳真形图图形来看,这一时期的五岳真形图主要是两种类型:A类为正方形图,主图上无注记文字;B类为长方形图,主图上有大量注记文字。道藏洞玄部灵图类的洞玄灵宝古本五岳真形图同时收录这两类五岳真形图,一名“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属A类的正方形图;一名“洞元灵宝五岳真形图”,属B类长方形图。以下图版分列东岳真形图、霍山真形图的两种类型(注:每一框为一幅完整的真形图)。比较下列诸图,东岳真形图与霍山真形图并无差别,图形形状、画法及构成皆同,其中A类图包括真形文、真形图、
8、山岳地界的旁注文字三部分,B类图则包括真形文、山岳地界的旁注文字、真形图三部分。两类真形文的写法基本一致,只是A类图笔划较粗。山岳地界的旁注文字略有出入,大概是由于山岳所属地界各时代不同的缘故。两类图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图上有无注记文字。A类图上并无注记文字,但根据其画法规定,“黑者山形,赤者水源,白者是室穴口也。画小则丘陵微,画大则陇岫壮,葛洪谓:高下随形,长短取象,其源画神草及石室之处,自是后来仙人辈,于其图处,画识之耳”。这类图可能出现较早,只是用不同颜色标画出山形、水源、洞穴等的基本情况,属于简单的山形图,至于B类图上出现的具体注记文字则是后来添注进去的。其命名为“五岳古本真形图”也可证明
9、这一点。B类图上的大量注记文字,不仅注明了从何处上山,还注明山上的水源、灵药产地、洞天福地所在、仙圣所到之处及具体里程等。就图形本身而言,仍属山岳导览图,并未彰显真形图的神秘性,其基本画法与A类图一致,也是“黑者山形,赤者水源”,“画小则丘陵微,画大则陇岫壮”,不过洞穴口用“黄点”标识。但是在图形的说明文字中,除了同样引用葛洪的“高下随形,长短取象”外,B类图重点强调五岳真形图的效用和传授,即“家有蓄图者,善神守护其家,众邪恶鬼、灾患疾病,皆自消灭也。若上士佩之,则万神皆为朝礼矣。山蹠泉脉,源流上下。昔王母授汉武帝本经万余言,在图上。今分为五局,传授禁限,其科严不可得传也”。五岳真形图具有镇宅
10、、护佑的神效和召神的功能,这源自抱朴子内篇的记载,属于六朝江南葛氏道的传统。“王母授汉武帝本经万余言,在图上”,当出自汉武帝内传。汉武帝内传是五岳真形图传承的重要文本,虽然这一传承谱系是六朝时人附会西王母和汉武帝而造,但却具体呈现了六朝时期五岳真形图的传授程式,而且“在汉武帝内传背后构成这个传说框架的一个重要支柱的五岳真形图的传承,是与江南道教的发展(特别是葛氏道的传承)紧密相结合的”。因此B类图的造构与江南葛氏道应有密切关系。除了主图之外,每幅真形图还包括其相应的山岳真形文,这种山岳真形文其实是一种道教符字。在现存的山岳真形图中,只有五岳系统的山岳真形图附有符字,人鸟山真形图和酆都山真形图都
11、没有符字部分。尽管道教中符的构成有时包含有图的成分在内,而图也会带有符的部分,但二者是不能等同的,然而由于六朝道教义理尚处于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对于符、图的性质和区分还没有十分明晰的阐述,功能和效用接近的符、图在实践中往往合用,五岳系统的山岳真形图都附有符字,说明五岳真形图实际运用时必须图、符合用。至于后出的人鸟山真形图和酆都山真形图已经没有符字附属,与隋唐以后道教义理的发展以及道书分类体系的完善相适应。随着道教对符、图性质的明晰界定,符、图分属道书十二部之“神符”、“灵图”,道教山岳真形图不再出现符字。但在实际运用中,山岳真形图仍会和其他道教神符结合使用,只是图形不再包括符字部分。五岳真形图是
12、最为重要的道教灵图,同时它的流变也最为复杂。此处所论仅仅只是从图形的角度加以探究。从图形发展的层面来看,六朝时期,五岳真形图的两种基本类型已基本成型,后出的道教山岳真形图皆以这两种类型为图形创发的基础。唐代以后,五岳真形图也一直都在流布。贞观时人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录五岳真形图一卷,并称此图“甚精奇”,大中元年(847)成书的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3“述古之秘画珍图”亦录五岳真形图,小字注“汉武”,属汉武帝内传系列的五岳真形图传承。但五岳真形图总体图形并无大的变化,相应变化的往往是图形所反映的道教神学思想。如南宋王契真的上清灵宝大法卷17所收的“上五岳真形”图和“下五岳真形”图,其“上五岳真形”对应
13、的是五方五帝君。而对道教山岳真形图的图形有所创发的则是以五岳真形图为原型的人鸟山真形图和酆都山真形图。二、人鸟山真形图道教山岳真形图的重要发展人鸟山是六朝道教以传统宇宙神山昆仑山为原型创设的新的神山。台湾学者李丰楙从神话学的角度提出人鸟山是由中央圣山昆仑山衍化而来;美国学者李福(Gil Raz)也在道教神圣地理一文中论及人鸟山是道教特有的宇宙神山(11)。在体系庞大的道教经典中,玄览人鸟山经图是惟一一部专门论述人鸟山及其真形图的经典,由经文和图形构成,其中经文对人鸟山的论述统合了六朝道教人鸟山诸说,图形则是对道教山岳真形图的创造性发展。本文所论以图形为主,经文部分将另文分析,此不赘述。人鸟山真
14、形图现存于两个文本,一为道藏洞玄部灵图类玄览人鸟山经图(左下图),另一为云笈七签卷80符图部二元览人鸟山形图(右下图)。A类B类虽然人鸟山真形图的图形明显源于五岳真形图,也分A类图和B类图,但从图形结构来看,人鸟山真形图的图形已经出现新的特征。首先,人鸟山真形图的A类图、B类图皆无符字和山界旁注文字,B类图图上无具体注记文字,仅有一行篆字。其次,A类图采用三层结构图,除了内层的图形与五岳真形图类似外,外两层为两段文字,既不属经文,也不属注记文字,此为人鸟山真形图所特有的结构。至于外两层文字,由于道藏本的文字太小,学术界甚少有人关注和研究。然而其内容对于认识这种灵图实际上相当重要。本文对此进行了
15、技术化处理,试将这两层文字移录如下(仍以原文繁体为准):太上人鸟之山,峻而难踰,不天不地,不沉不浮,绝险綿邈,崔嵬崎嶇,元炁烟煴。神真是遊,玉液泓澄,灌溉靡伏。百二十官,天府相由,日月昏明,玄芝萬株,?樹特生,真实皆珠,白玉嵳我,醴泉出隅,云出芝生,震滅邪軀,木鳥能語,此是神夫。還年之士,挹其芳流,子能得之,真人可儔,不知此道,萬為土灰,口耳之經,名為天楼。(外层文字)太上人鸟之形,山之右流,玉女所登,窈窕巍巍,紫云飘飘,甘露靡靡,金池玉房,在乎其隈。無枝之草,冬夏不衰,玄液反生,上下華蕤。愚兆競徃,至皆死歸,惟有太上能登不頽,漱挹流精,以致天飛,金光圆生,真炁乘雷,夫子瞑目,長在八威,石生神
16、獸。元始,其音難追,一炁所成,土山不摧,書名天漠,口傅無陂,是谓玄輝,仙也。(里层文字)以上这两段文字实际上是在抱朴子内篇基础上的发挥和发展。抱朴子内篇微旨曰:夫太元之山,难知易求,不天不地,不沈不浮,绝险绵邈,嶵嵬崎岖,和气絪缊,神意并游,玉井泓邃,灌溉匪休,百二十官,曹府相由,离坎列位,玄芝万株,绛树特生,其宝皆殊,金玉嵯峨,醴泉出隅,还年之士,挹其清流,子能修之,乔松可俦,此一山也。长谷之山,杳杳巍巍,玄气飘飘,玉液霏霏,金池紫房,在乎其隈,愚人妄往,至皆死归,有道之士,登之不衰,采服黄精,以致天飞,此二山也。(12)上述引文中的太元、长谷两山与求生之道密切相关。所谓求生之道,在葛洪看来
17、便是长生成仙的修炼之道。太元山一段的“乔松”分别指仙人王子乔和赤松子,早期仙传列仙传中已有王子乔、赤松子的传记,抱朴子内篇中也多次出现王乔、赤松,二者是时人所熟知的仙人。长谷一段则称有道之士登长谷山,采服黄精而升天。可见,葛洪所强调的是修炼求生之道可升天成为王子乔、赤松子之类的仙人。太元、长谷两山作为“道”之象征的特性,则为人鸟山真形图外两层文字张本。人鸟山真形图外两层文字承袭并强化了葛洪所暗示的“道”与山岳的关系。其外层文字对应太元山的描述,内容并无太大变化,但人鸟山真形图将“子能修之,乔松可俦”一句改成“子能得之,真人可俦”,也就把葛洪的“修炼成仙”转变成“得道成真”,这种微妙的转变说明六
18、朝道教仙真位阶观念的发展。至南朝陶弘景造构的真灵位业图,真人位阶已明显高于仙人。人鸟山与真人之对应强化了人鸟山象征“道”的特性。里层文字虽然部分沿用长谷山的描述,但却强调惟有太上能登不颓,元始之音,是一炁所成,明确指出人鸟山是“道”或“元炁”的象征。换言之,造构者通过图形来强化经文对人鸟山的定性“人鸟山之形质,是天地人之生根,元气之所因,妙化之所用”(13)。人鸟山真形图除了强化经典的叙述外,其三层的图形结构也蕴涵着丰富的道教神学思想,是对道教山岳真形图的创造性发展。首先,三层结构的人鸟山真形图象征一座道教法坛,因此,玄览人鸟山经图规定人鸟山真形图的醮祭“露于中庭,不须坛纂”。这种三层结构的法
19、坛源自先秦仪制。按先秦仪制,祭祀多“为坛三成”,道教法坛承袭其制,三层坛比较多见,一般分内坛、中坛、外坛,人鸟山真形图的内层、中层和外层正好与此相应。其次,三层坛蕴涵着重要的道教神学思想,即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33所言:“建三天总炁坛,上层法天,中层象人,下层体地。”(14)人鸟山真形图的三层结构象征着道教神学中的天地人三才,同样也印证经文所指“人鸟山之形质,是天地人之生根”。最后,人鸟山真形图的图形结构与无上秘要卷38所引灵宝斋经之授洞神三皇仪品的法坛设置也存在对应的关系。灵宝斋经曰:“次设坛宿露,坛纵广三丈二尺,亦可二丈四尺,高下广狭,随人多少作之,开三门:天皇门在子,地皇门在申,人皇门
20、在寅。各施牌题之。栏纂灯火,以意消息,出入当从人皇门行也。”(15)人皇门所在寅方,即东北方,是斋者出入之门。人鸟山真形图外层文字的起首处正是东北方,亦即人鸟山真形图法坛的进出之门。综上所述,可见人鸟山真形图虽以五岳真形图为造构原型,造构者的最终意图却是想创造出象征道教法坛的独特图形。人鸟山真形图醮祭之所以不须建坛,一方面是由于它本身就是一座法坛,另一方面,在人鸟山真形图的醮祭仪式中,作为仪式神圣空间的法坛还可以通过“祭醮山形于金镜之上”的独特方式来建构。镜是道教中的重要法器。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视镜为神仙术的灵器,具有神秘的咒术法力。抱朴子内篇的观念为六朝隋唐的道教所继承,如上清长生宝鉴图镜铭云
21、:“百炼神金,九寸圆形”(16);上清明鉴要经称“立规之法,以明镜九寸”,又曰:“明镜之道,可以分形变化,以一为万,又能令人聪明,逆知方来之事,又能令人与天上诸神仙见,行其道得法,则天上诸神仙皆来至。”(17)唐代司马承祯的含象鉴序融会六朝以来道教“镜”的思想,形成道教“镜”的哲学,强调镜所具有的“尚象通灵”的神秘宗教性以及它象征“道”的深远哲理性(18)。人鸟山真形图的醮仪借助镜象征“道”而具有的神灵威力来建构出一个神圣空间。圆镜方图,镜中安图,使“天圆地方”的宇宙结构和“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通过人鸟山真形图的仪式得以完美地结合。五岳真形图的B类图是对A类图详加注记衍变而成,人鸟山真形图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教 山岳 真形图 略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34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