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doc
《自然资源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学.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理科学09学 院: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专 业: 2009级地理科学学 号: 091001010040姓 名: 王 成 栋1、什么叫资源?资源有哪些类型?简述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客观基础。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资源类型:按照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及应用的目的进行多种科学分类: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可将其划分为农业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工业资源(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林产品资源、草原产品资源)
2、、旅游资源等;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将其划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鱼类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等); 根据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经济关系,即按照资源的性质,划分为四类: 1、环境资源:如太阳光,地热,空气和天然水等。这类资源比较稳定。2、生物资源:如动物、森林、草场等。这类资源人类使用之后可以通过本身的生产繁殖再 生产出来。 3、土地资源:包括农用土地、城市土地等。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o 4、矿藏资源:包括能源、各种矿物等。它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其储量有限,开 发利用之后不能再生,利用一部分就少一部分,直至枯竭。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资源
3、科学把资源分为三大类:1、社会资源(学):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等。2、综合资源学科:从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信息学和法学等角度来研究资源,形成交叉学科。3、部门自然资源学,包括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能源资源学、药物资源学等部门资源学科。社会资源(学):研究社会资源的分类、属性。质量评价与时空特征及其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综合资源学:(1)、资源地理学:研究资源种类、数量和质量的地域组合特征,空间结构与分部规律,以及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保护和经济评价,最终提出对资源开发的远景估计与战略规划,并从中揭示资源利用与地理环境间
4、相互关系的学科。(2)、资源生态学:研究生物资源之间、生物资源与其他资源和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3)、资源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之间的学科。资源信息学:研究资源信息的获取、采集、存储、整理、综合分析、加工处理和开发应用等方面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4)、资源法学:研究用法律手段来调整人类资源关系这一特定现象的学科。部门自然资源学:(1)、水资源学:研究水资源的分布、循环和运动规律及其与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的学科。(2)、气候资源学:研究气候资源的特征、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3)、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及其与
5、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4)、生物资源学:研究生物资源的形成、分布、演化规律与人类合理开发利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5)、药物资源学:研究天然药物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地理分布、时空演化及其核阿离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的学科。(6)、矿产资源学:研究矿产资源的自然、技术和经济属性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和管理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旅游资源学:研究旅游资源的形成、分类、分布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学科。(7)、海洋资源学:研究海洋资源的种类、特性、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学科。2、什么是自然资源?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体系。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
6、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自然资源的分类体系: 1、传统的分类,即按自然因素在经济部门的地位来划分:(1)、农业自然资源:土地资源(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气候资源(空气、光、热、水、风力)、生物资源(植物、动物、微生物)、水资源(冰川、地表水、地下水、海水)。(2)、工业自然资源:矿产资源(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动力矿产、化工矿产、建材原料)、农业资源(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森林资源(建材原料、纸浆原料)、草场资源。2、按自然环境要素划分:土地资源、气
7、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3、 按资源再生能力划分:(1)、可再生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2)、非可再生性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3、简述自然资源的特点。自然资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有限性或稀缺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2、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规律。它或者受地带性因素影响,或者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或同时受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因素影响。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
8、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自然资源的这种整体性特征,要求人们在自然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中,坚持全面研究、综合开发的原则。 4、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5、变动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6、社会性。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数,因此在强调它的天然性的同时,也说明了它的社会性。4、什么是资源科学?什么是自然资源学?简述资源科学的研究方法。自然资源学-指主要研究人类与自然界中可转化为生产、生活资料的物质与能量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资源科学-它是在已基本形成
9、体系的生物学、地学、经济学及其它应用科学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起来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资源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地理比较法(类型与区划研究)、经济比较法(生产、消费和流通研究)、数学方法(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等)、野外考察、实验研究等。2、资源的遥感调查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科学技术,集中地反映了物理学、计算机、生物学、地球科学等最新成就。3、资源数据库是利用计算机储存有关资源不同时间空间范围内质、量以及社会经济背景资料的新技术。4、资源信息系统是把资源数据库同系统工程原理、系统
10、分析方法、资源信息采集、自动制图等综合在一起的新技术系统,是目前最先进的资源数据管理、分析和决策的方法。5、投入产出分析在资源-生态-经济系统中,可以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不同利用需要的产业部门之间的生产消费关系进行综合计算分析,为资源的保护及其产业部门内的合理流通提供科学依据。6、系统分析法自然资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质体系,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分析自然资源的特点,寻求最佳利用方案。(系统平衡、时空关系等)7、资源利用规划与评价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项(题)规划、单项评价、效益评价、综合评价、潜力评价5、简述自然资源的三种基本理论(系统论、经济学
11、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源的三种基本理论:1、系统论: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受自然规律支配,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具有广泛性的一面,又具有不均衡性。如蕴藏于地壳之中的矿物资源,以及地表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组成一个统一的自然综合体系或系统。而各种自然资源本身也因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各具特点、有规律地分布在世界各地。2、 资源的经济学理论:(1)资源经济基本问题:稀缺与经济决策:全部资源问题,在生态学看来就是“限制”,在经济学看来则是“稀缺”。经济学上的资源有时称为生产要素,是用来生产物质财富和服务的基
12、本投入物。(2)三种基本生产要素:人力资源即劳动:包括从简单劳动到具有最高技能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所有形式的劳动。土地即自然资源:如土地本身、地下矿藏、野生植物和动物等。资本:固定资产(厂房、机器、设备等)和流动资本(资金、产品)。3、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的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护自然资源的总量和总体上的生态完整,实现社会持续进步。(1)、基本内容:贫穷的根除。以便于制止资源的退化,同时要求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清洁或更清洁的工艺以减轻环境污染;人口增长放慢,以便减轻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环境成本内在化,以便减少有害排泄物的流出和危险废物的处理,使得人类的生活方式在
13、资源破坏和污染方面都发生变化。(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自然资源的增殖和储量相协调,即保证人口的增长同生态系统不断变化的生产潜力协调一致;对可再生资源 (尤其是生物资源) 的利用程度要求限制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并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努力降低耗竭速度和开发利用品。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任务就是保护人类生活其中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6、 什么是土地?什么是土地资源?什么是土地资源学?简述三者间的关系。土地-指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括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
14、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一般地,我们可以把土地的定义粗略的划分成广义的和狭义的概念。狭义的土地,仅指陆地部分。较有代表性的是土地规划和自然地理学家的观点。土地规划学者认为:“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它是自然历史的产物,是由土壤、植被、地表水及表层的岩石和地下水等诸多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自然地理
15、学者认为:“土地是地理环境(主要是陆地环境)中互相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组成,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地域综合体。”广义的土地,不仅包括陆地部分,而且还包括光、热、空气、海洋。较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学家的观点。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力量。”美国经济学者伊利认为:“土地这个词它的意义不仅指土地的表面,因为它还包括地面上下的东西。”从土地管理角度应当怎样定义土地呢?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2年出版的土地管理基础知识中这样定义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
16、活动结果。”因此,从土地管理角度,可以认为土地是一个综合体,是自然的产物,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结果。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但在已具备治理和开发技术条件的今天,即为农业土地资源。由此,有的学者认为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两个方面。7、 简述土地与土
17、地资源的特性。土地的特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的动态性、土地利用的永续性、土地用途的多宜性与多用性、土地的不可代替性、土地的社会性。土地资源的特性:1、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有限性、不可代替性。2、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不动产特性、增值特性。8、简述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主要有:1、气候要素:太阳辐射、热量资源、降水。2、地学要素:地形地貌、地质。3、水文及地球化学要素:地表水、地下水、区域地球化学条4、土壤要素:土壤剖面及理化性状、土壤的综合性状、我国土壤的分布。5、生物要素: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植被。6、社会经济特征:
18、土地所有制和使用制度、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递减律。9、什么是土地类型?什么是土地资源类型?什么是土地分类?简述土地分类的主要方法与分类系统。土地资源-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一种类型组合。 土地资源类型-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它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土地分类-它是以土地自然属性的差异性为依据,可以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属性或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进行分类,
19、其目的在于研究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土地类型划分的方法:土地类型的划分,由于不同学者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占有资料不同,拥有的技术手段不同因而他们各自应用不同的方法对土地类型进行划分。1、景观法:是以景观形态单元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内外应用员为广泛。2、参数法:是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即在选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3、过程法: 是通过对土地分异各主要过程以及过程动力学持点的研究,以上地内部的作用过程为依据,将不同成分过程效应在空间上的变化界线作为土地单位的边界,进而产生土地单位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土地分类的分类系统:土地
20、纲、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相、土地面。1、土地纲:以影响土地地带性分异的水、热、气候因于组合特征为分类依据,具体指标为10积温和干燥度。2、土地类:在土地纲内具有相同地貌类型的一类土地,其分类以综合反映大中地形和岩性类别的地貌类型为依据。3、土地型: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土地分类单元,在土地类内具有相同小地貌、土壤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的一群土地以小地貌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或利用方向作为分类依据。4、土地相: 具相同景观(地形;岩性、土壤、水文、植被等相对一致的一组土地,根据土届类型、植被种群或利用方式差异划分。5、土地面: 土地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是具有相似生产潜力的一片土地,分类依据
21、为土种、坡度、坡向等。10、简述世界和中国土地资源的状况。世界的土地资源状况:1、 世界土地资源现状:海陆分布-陆地:29 %、1.49亿km2;海洋:71%、3.61亿km2。由于受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土地资源分布很不均匀。(1) 亚洲:利用的土地面积最大,耕地面积也是第一,但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人均土地资源比较少。(2) 欧洲:耕地比重大,土地利用率高。(3) 非洲:干旱地比重大,土地资源开发潜力相对低。(4) 大洋洲:面积少,草地面积大,因人口少,土地资源相对比较丰富。(5) 南美洲:土地开发潜力较大。(6) 北美洲: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比较大,耕地和草地大部分
22、在美国。2、世界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1) 世界土地资源数量变化(耕地减少、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围垦湿地)(2) 世界土地资源的质量变化土壤盐渍化:盐渍土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少国家和地区,由于灌溉还存在次生盐渍化土壤。地力衰退:热带地区表现为磷、钙、镁和硼不中,南美洲10亿hm2酸土,磷和氮不足占90%,缺钾占70%,缺锌占62%。水土流失:全世界每年有700万-900万hm2因水土流失而失去生产能力。水资源贫竭:当前全球的水体总储量为1386107亿m3。其中海洋储量为1338107亿m3,占总量的96.58;其它各种水体储量只占3.42(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各占50左右)。在地球水体总量
23、中,含盐量1g/l的淡水仅占2.5,即35l07亿m3,其余97.5均为咸水。土地沙漠化:土地沙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缠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土地污染: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OOO万公顷,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OOO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己达330多万公顷。中国土地资源状况:1、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中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各类土地资源都有分布,但是,我国山地多,平原少,耕地与林地所占地比例小。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林地多集中在东北、西北的边远山区;草地多分布在内陆高原、山区,这是我国土地资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资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34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