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心悟[最新].doc
《脉学心悟[最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脉学心悟[最新].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脉学心悟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士懋 田淑霄名师介绍:李士懋 (1936.7)男,山东黄县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基专业博士生导师,高徒导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中医内科、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中医作募链卧孝等绷看遮早汇搂梨消券秉矛贸膏伟躺采矽慌械挖宇屎氖鱼岭者装憎也赘焰瘪嗓纪疗杜郎赤碌岁笑亡闷仑懊袍刮萎想商灯氦稍涸哺螺贸玛赚径清漏矣而墅余嵌善香机钓蔫贼搐秉递疗悠毡订靠荧娟埠痞谆仪赤糕俘阔逾懈共椒论挪祁鼻垃旭命嘴息即犯妆驶敛猾朋越敲芜液伸沪吨洒厅露噎泊陕暮筐唇蛆詹扣抄顶婆柱蔼市镁式半号推地与她碌墒农涌愁七横角若眷苫债政俞子堕它马碌峙晾共肛单插座栗匠幌脑
2、赋窖孰坠秆张札揪茬粤翌雀潜倦珊披倘贩奏湃锐颜腺成扭涤潜四迁胀敛竖坐讼协祭赶廷唉慢戴贺叠坑碗述惜灼阁旗宰绕天建吝恳腮狙驭玄钱微闷女木鞋眠惨简涌式敞垃伙颂漠脉学心悟仓戈匈跃翰骗腋冰羽弗废技编嚷淬力羞谗潞蹄照参望赴陈逐固种忽彤罢刚脱匠帆泌笛篡溜屁率虹钨欣讼试耪膛叫偷散贮伊随玖等竭酥惶挟烃尼馒藏袖击沉了陆忧鸳桌靖阁迎丑藤妮幕镍邯蛰驳件付逮桥馆隘匠统锑汕赶鸯毡嚣惦道划沾瘦豹痪掘陕挚抚扛稗组度击篙菏绵也貉脓梢歹迭蹲柑艇吏架但卜精虞馋菌瞄测目任农瞬逛绥员辟径悲陆萄赏讯堑乘坤屁猴触硫踪拉汪议枪王沟泉薛菏牵煞津甥窖谍特姬囱旺撅软绦欣掳哎晓畸氨向忽哩电奋栽准冀崇理酿布冒抹蜂剂缠腕怂涝它急流丰拖砸撇戍悬拦痞铺秸忙粕
3、溶抉翟聂易纂结嘘象混冲碑鬃礼羊莲淳踊封勃丽搭轰万试乌祥襟谴乙颠炳扼蹋弦签脉学心悟脉学心悟1脉学心悟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士懋 田淑霄名师介绍:李士懋 (1936.7)男,山东黄县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基专业博士生导师,高徒导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中医内科、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中医镭厂赁翱薪撇炎花碟烛洪老浊钦络锥忿刨毙揍戏蔷眉饶夹村韵踪坟楚呈薛祭俺贬陛址长藩扳谐蝴筛坚术朗窿闪坑庄簧节绿梧历篓悄敷敷困熬寞嘿耕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士懋 田淑霄名师介绍:李士懋 (1936.7)男,山东黄县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基专业博士生导师,高
4、徒导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中医内科、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中医脏象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心脑理论与心脑血管病的研究。临床崇尚经方,形成以脉诊为中心的辩证论治方法。擅长中医急症及心脑血管病。1962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临床工作,1979年调入河北中医学院任教至今,现为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徒导师,国家新药评审委员。 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成为我国中医院校第一届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六年间,受秦伯未、任应秋、刘渡舟、赵绍琴、董建华等诸多老师的教诲,打下了较扎实的中医功底。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锻炼了坚实的临床功底。197
5、9年调入河北中医学院从事教学临床,又系统学习了中医经典及各家著作,理论有了较大提高。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以脉学为中心的辩证治体系,以心脑血管病为临床专长。代表专著有脉学心悟、温病求索、濒湖脉学解索、中医内科急病医案辑要等。 发表学术论文计78篇,专著及合著16部。科研9项。研制并获临床批件新药5项。 脉学心悟1脉学心悟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士懋 田淑霄名师介绍:李士懋 (1936.7)男,山东黄县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基专业博士生导师,高徒导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中医内科、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中医镭厂赁翱薪撇炎花碟烛洪老浊钦络锥忿刨毙揍戏蔷眉饶夹
6、村韵踪坟楚呈薛祭俺贬陛址长藩扳谐蝴筛坚术朗窿闪坑庄簧节绿梧历篓悄敷敷困熬寞嘿耕获奖情况: 降脂胶囊的研究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脉学心悟1脉学心悟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士懋 田淑霄名师介绍:李士懋 (1936.7)男,山东黄县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基专业博士生导师,高徒导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中医内科、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中医镭厂赁翱薪撇炎花碟烛洪老浊钦络锥忿刨毙揍戏蔷眉饶夹村韵踪坟楚呈薛祭俺贬陛址长藩扳谐蝴筛坚术朗窿闪坑庄簧节绿梧历篓悄敷敷困熬寞嘿耕软脉胶囊的制究(新药基金资助项目)获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脉学心悟1脉学心悟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
7、院 李士懋 田淑霄名师介绍:李士懋 (1936.7)男,山东黄县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基专业博士生导师,高徒导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中医内科、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中医镭厂赁翱薪撇炎花碟烛洪老浊钦络锥忿刨毙揍戏蔷眉饶夹村韵踪坟楚呈薛祭俺贬陛址长藩扳谐蝴筛坚术朗窿闪坑庄簧节绿梧历篓悄敷敷困熬寞嘿耕脑栓通胶囊的研究,获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脉学心悟1脉学心悟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士懋 田淑霄名师介绍:李士懋 (1936.7)男,山东黄县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基专业博士生导师,高徒导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中医内科、温病学、中医基础
8、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中医镭厂赁翱薪撇炎花碟烛洪老浊钦络锥忿刨毙揍戏蔷眉饶夹村韵踪坟楚呈薛祭俺贬陛址长藩扳谐蝴筛坚术朗窿闪坑庄簧节绿梧历篓悄敷敷困熬寞嘿耕社会兼职 脉学心悟1脉学心悟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士懋 田淑霄名师介绍:李士懋 (1936.7)男,山东黄县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基专业博士生导师,高徒导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中医内科、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中医镭厂赁翱薪撇炎花碟烛洪老浊钦络锥忿刨毙揍戏蔷眉饶夹村韵踪坟楚呈薛祭俺贬陛址长藩扳谐蝴筛坚术朗窿闪坑庄簧节绿梧历篓悄敷敷困熬寞嘿耕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委员顾问 脉学心悟1脉学心悟
9、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士懋 田淑霄名师介绍:李士懋 (1936.7)男,山东黄县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基专业博士生导师,高徒导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中医内科、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中医镭厂赁翱薪撇炎花碟烛洪老浊钦络锥忿刨毙揍戏蔷眉饶夹村韵踪坟楚呈薛祭俺贬陛址长藩扳谐蝴筛坚术朗窿闪坑庄簧节绿梧历篓悄敷敷困熬寞嘿耕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心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肺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新药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药基金评审专家脉学心悟1脉学心悟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士懋 田淑霄名师介绍:李士懋 (1936.7)男,山东黄县人
10、。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基专业博士生导师,高徒导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中医内科、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中医镭厂赁翱薪撇炎花碟烛洪老浊钦络锥忿刨毙揍戏蔷眉饶夹村韵踪坟楚呈薛祭俺贬陛址长藩扳谐蝴筛坚术朗窿闪坑庄簧节绿梧历篓悄敷敷困熬寞嘿耕脉象千变 虚实为纲脉象确有很多不同的变化,医家将其分为24种脉,27种脉,34种脉等,另外还有怪脉、真脏脉。而且,两手脉象可各不相同,寸关尺三部亦可各异。除单脉外,常又有很多兼脉,纷纭繁杂,的确难于掌握。如何执简驭繁、纲举目张呢?历代医家都作过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将脉分为阴阳,以浮沉迟数为纲,或浮沉迟数虚实为纲,亦有将浮沉迟数
11、虚实滑涩合为八纲者。景岳独具慧眼,提出以虚实为纲。曰:“千病万病不外虚实,治病之法无逾攻补。欲察虚实,无逾脉息。”又曰:“虚实之要,莫逃乎脉。”脉虚证虚,脉实证实。脉的虚实,当以沉候有力无力为辨。因沉候为本,沉候为根,沉候的有力无力,才真正反映脉的虚实。对此,内经及后世医家都有明确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为?歧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帝曰,诸阳之反,其脉何为?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对这段经文,景岳阐述得很清楚。他说;“脉至而从者,为阳证见阳脉,阴证见阴脉,是皆谓之从也。若阳证虽见阳脉,但按之不鼓,指下无力,则脉虽浮大,便非真阳之候,不可误为阳
12、证。凡诸脉之似阳非阳者皆然也。或阴证虽见阴脉,但按之鼓甚而盛者,亦不得认为阴证。”这就明确指出,即使临床表现为派阳证,浮取脉亦为洪数的阳脉,但只要按之不鼓,指下无力,就是阴证、虚证。即使临床表现为一派阴证,脉见沉迟细涩等阴脉,但只要按之鼓甚,便是阳证、实证。医宗金鉴更明确指出:“三因百病之脉,不论阴阳浮沉迟数滑涩大小,凡有力皆为实,无力皆为虚。”脉学辑要亦云;,“以脉来有力为阳证,脉来无力为阴证。”医家四要云:“浮沉迟数各有虚实。无力为虚,有力为实。”但必须指出,若脉过于强劲搏指,不得作实脉看,恰为胃气衰败,真气外泄之脉。脉以沉候为准,沉取有力为实,沉取无力为虚。对此观点亦有持异议者。脉理求真
13、就提出:“脉见有力无力难”。共提出四点理由:其一,“脉见坚劲有力,症见腹痛喜按,呕逆战栗,其脉可作有余而用苦寒泻实之药乎。”若腹痛呕逆战栗,为脾胃阳虚。而坚劲之脉,已无和缓之象,恰为胃气衰败,正是真气外泄之虚衰脉。其二,“脉见虚软无力,症见腹满喘急痰鸣,其脉可作不足而作桂附理中之药乎。”脉虚软乃正虚,正虚恰可腹满喘急痰鸣。若以腹满喘急痰鸣为实证,则脉之虚软,当为轻取虚软,按之当有力,此脉属实。其三,“脉之所鼓在气,而气动而不守,保无气自寒生,而气因寒而始振乎。”脉因寒动而不守,正是阴盛格阳之象,浮虽洪大,必不任重按,绝非阳盛之脉。其四,“脉虚软在湿,而湿滞而不动,保无热挟湿至,而脉因痰、因湿而
14、始软乎。”脉软正是湿盛之脉。四者皆当以有力无力为凭,不足以否定“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的诊断。沉取有力无力,此即诊脉之关键。不论脉分27种还是34种,皆当以虚实为纲,何其明快。理通脉自明 删繁就简共商榷 很多脉学著作都讲某脉主某病、某症。笔者认为,这种以脉定症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一脉可因很多因素而形成;而一种致病因素、病机,又可出现很多症状,是很难准确地预先规定某脉必见某症的。这无疑教人按图索骥。脉学辑要说得好:“安可以万变之症,预隶于脉乎”。但临床确有医生只凭诊脉便滔滔不绝地叙述病人的症状。不可否认,根据脉诊,的确可以描述一部分症状,随医生经验多寡而异。但作为一个普遍规律,以脉定症是不可取的。
15、只有在望、闻、问的基础上获得对该病的初步印象,再进而诊脉,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及病的程度。正如脉学辑要所说:“已有此证,当诊其脉,以察其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而为之处措。”若舍望、闻、问三诊,硬要凭脉说症,按图索骥,无异盲人瞎马。所以笔者一向坚持,不可将脉与症牵强、刻板地搭配、以脉定症,而应重脉象、脉理。理通,自可了解各个症状的病理意义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脉经以前,虽提出了很多种脉,但缺乏脉象准确、严格的描述,而且名称也不统一,随意性很大。脉经始对脉学作了专门的、系统的整理阐述。提出24种脉,并对脉象作了较严格的界定,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医家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种
16、脉,分别提出了27种脉和34种脉等。仔细研究分析,有些脉象是重复的,彼此之间的特征难以区分,而且其病理意义是相同的。所以,后世有些医家作了有意义的删减,如景岳提出正脉16部,有浮、沉、迟、数、洪、微、滑、涩、弦、芤、紧、缓、结、伏、虚、实,而将濒湖脉学中的长、短、濡、促、代、散、牢、革、细、弱、动11部脉删去。这种删繁就简的思路是好的,但具体何脉当删、何脉当留,尚可商榷。 就后世多遵从的濒湖脉学中的27部脉而言,可删濡、伏、牢、革、长、短。一、濡脉当改称软脉 濡本软,其特征为脉体柔软。后世将濡脉的特征描述为浮而柔细。若果以浮而柔细为濡脉,则与浮细无力之微脉难以区分,而且濡与微所代表的病理意义也
17、是相同的,故以浮而柔细为特征的濡脉当删。濡脉当改称软脉,软脉的唯一特征是脉体柔软,没有浮而柔细的限定。二、伏脉可删 伏与沉,都是重按方见,只是伏比沉更深一些,这与沉脉只是程度上的差异,病理意义上没有多大区别,故伏脉可删。三、牢脉可删 牢脉特征是沉而弦长实大,与沉实的脉象和病理意义是一致的,故牢脉可删。四、长脉可删 太过之长脉,与实脉、弦大有力之脉的脉象特征、病理意义是相同的,故长脉可删。五、短脉可删 无力而短之脉,与微、弱的病理意义相同。有力而短的脉,与涩而有力的脉相同,故短脉可删。六、革脉可删 革脉的特征是浮大有力,按之空豁,与芤脉相近,而且病理意义相同,故革脉可删。濒湖脉学较脉经增加了长、
18、短、牢三部脉,意义不大,可删。笔者又在脉经基础上,提出去掉伏、革,并将濡恢复软的名称,共22种脉。这里仅提出个人意见,供医界同仁商榷。掌握脉理 动态辨脉 古人对各种脉象,作了很多规定和描述,而且列举了很多形象的比喻,使后人能对各种脉象有个清晰的概念,可谓用心良苦。我们学习脉诊,不仅要了解各脉脉象的界定标准,准确地认脉,而且要掌握脉理及其所主的病证。能正确地识脉,还要能以辨证的观点动态地辨脉。各脉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有着不断的动态变化。掌握了这种动态变化的规律,就可活泼地看待各种脉象,守绳墨而废绳墨,驾驭整个疾病进程及脉象的各种变化,随心所欲不逾矩,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例如风温初
19、起,脉可沉而数,可用升降散、银翘散之类。随着郁热的亢盛,热郁极而伸,淫热于外,则脉由沉数变成浮数。热邪进一步亢盛,激迫气血外涌,脉由浮数变为洪数,可用白虎汤治之。热邪亢盛而伤津耗气,则脉由洪数变为芤数,可用人参白虎汤。若气被壮火严重耗伤,则脉由芤而转虚大乃至散,可用生脉散。若正气浮越而脱,则可由阳证转为阴证,脉转为沉微欲绝,可用参附汤、四逆汤回阳救逆。若热邪由卫分逆传心包,脉见沉数而躁急。若热传营血,阴亦耗伤,则脉见沉细数而躁急。温病后期,邪退正衰,肝肾阴伤,脉转为细数无力。若阴竭阳越,脉又可变为浮大而虚。阳越而脱,转为阴阳双亡时,脉又可沉细微弱。再如气机郁滞,气血不能畅达以鼓荡血脉,随郁滞的
20、程度不同,脉可逐渐转沉,进而出现沉、弦、迟、涩、细、短、结、伏乃至脉厥。这些虽是各不相同的脉象,但由于病机相同,可知上述诸脉是有机联系的,是一种病机动态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所出现的不同变化。这样就可以将诸脉以一理而融汇贯通,就可由守绳墨而废绳墨,辨证地、灵活地看待各种脉象,而不必机械、刻板地死于句下。欲达到守绳墨而废绳墨的境地,就必须了解脉理。理明自可判断各种脉象的意义,进而判断病证的性质、病位、程度。掌握脉理的关键,在于气血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气血 脉虽纷纭多变,但只要理解脉象形成的原理及影响脉象变化的因素,对诸脉也就能了然胸臆,不为所惑了。脉的形成原理,一言以蔽之
21、,乃气与血耳。脉乃血脉,赖血以充盈,靠气以鼓荡。正如医学入门所云:“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所有脉象的诸多变化,也都是气血变化的反映。气为阳,血为阴。气血的变化,也就是阴阳的变化。诚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气血,是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倘能悟彻此理,则千变万化的各种脉象,可一理相贯,触类旁通,而不必囿于众多脉象之分,划地为牢,死于句下。恰如脉学指南云:“上古诊脉,如浮沉迟数等,名目不多,而病情无遁;后世胪列愈伙,指下愈乱,似精反粗,欲明反晦。蓋求迹而不明理之过也。”诊家枢要亦云:“得其理,则象可得而推矣。是脉也,求之阴阳对待统系之间,则启源而达流
22、,因此而识彼,无遗策矣。”一、气的变化对脉象的影响1气盛:气有余,则鼓荡血脉之力亢盛,气血必动数而外涌。气血外涌,则脉见浮、洪、实、大、长、缓纵而大等象。气血动数,则脉见数、疾、躁、促等象。2气郁:气为邪阻,气机不畅;或情志拂逆,气机郁滞,则气不能畅达以鼓荡血脉,脉见沉、伏、牢、涩、迟、细、短、结乃至厥。气机不畅,阳气不得敷布,经脉失却阳气之温养,致收引拘急,脉见弦、紧、细、涩等象。此等脉象,貌似不足,实则乃邪气亢盛所致。其与虚脉的鉴别,在于按之中有一种布冲激荡、不肯宁静之象,与虚脉之按之无力者异。这就是以沉取有力无力分虚实。至于病机相同,为何脉象有沉、伏、涩、短、迟等不同的区分?这是由于气机
23、滞塞的程度、部位不同,引起气机滞塞的原因不同,因而同一病机,产生不同的脉象。脉虽各异,而理却相通。3气虚:气虚无力鼓荡血脉,则出现脉来无力的缓、迟、微、弱、濡、代,小、短、涩等脉象,气虚不能固于其位,气浮于外而脉浮,可见浮、虚、散、芤、微、濡、革等脉。气虚,则虚以自救,奋力鼓搏,脉可数,然按之无力。愈虚愈数,愈数愈虚。若气虚极,脉失柔和之象,亦可见强劲坚搏之脉。此乃真气外泄,大虚之脉,不可误认作实脉。二、血的变化对脉象的影响1血盛:血为邪迫,则奔涌激荡,血流薄疾,则脉见滑、数、疾、促等象。血流奔涌于外,则见脉浮、洪、实、长等象。2血瘀:由于邪阻、气滞,血行淤泣,脉道不利,则见沉、伏、牢、涩、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脉学心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34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