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到“艺”.doc
《由“工”到“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工”到“艺”.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由“工”到“艺”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摘要 龙泉青瓷是中外闻名的陶瓷,在1600多年的过程中,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龙泉青瓷形成了“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独特风格,是最著名的颜色釉瓷器品种,达古代青色最佳的境界。如今,龙泉青瓷又面临新一轮的挑战,传统青瓷工艺与之间需要重新演绎,艺术水平是决定青瓷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龙泉青瓷 产业 传统 艺术 设计 青瓷是一种艺术。 长久以来,我们把青瓷作品归类为工艺品,强调“工”与”技术”。艺术与技术是有区别的,在我们的观念中,制造青瓷是一种技术,在生产过程常被冠以“技术”两字,如拉胚技术、施釉技术、烧制技术等,导致我们的青瓷产业在陶瓷市场走下
2、坡路,究其原因,不是烧制技术的落后,而是过分的强调“工艺技术”忽视“艺术”,艺术水平的落后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一、现状 龙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青瓷的辉煌,在这里烧制出“类玉”“类冰”的釉色,赢得文人骚客的追捧,一度成为贡品。 1.龙泉青瓷发展期 始于三国两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其艺术风格初形成于晚唐北宋,“晚唐北宋以来的历史潮流和时代风会,更注重艺术作品中的空灵、含蓄、平淡、自然的美.宋代讲究的是细节净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它与上唐之鲜艳,下与明清之俗丽,都迥然不同。”龙泉青瓷在南宋达到鼎盛。 2.龙泉青瓷衰落期 由于元、明代青花瓷的崛起,“明瓷的装饰手法,彩绘已成
3、为主流,标志着中国陶瓷已由青瓷时代进入彩瓷时代”,加之社会制度等因素影响,龙泉瓷业逐渐衰落,至清代终于陷入绝境而停烧。 3.龙泉青瓷恢复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逐渐恢复,改革开发以来,党和政府对龙泉青瓷的发展极为重视、积极推动产业的发展。龙泉青瓷一些失传的传统工艺逐渐得到恢复,并烧制出一批具有国宝级水准的作品,青瓷产业又迎来一个高峰。 4.龙泉青瓷转折期 如今的龙泉青瓷面临行内热行外冷的现象,艺术青瓷以徐朝兴、毛正聪等大师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在各种拍卖市场拍出很好的价格,让人们看到了传统青瓷工艺的市场艺术价值。但日用青瓷市场,无论是在名气上还是在销售上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的,规模化
4、、市场化不够,市场开发、销售能力非常有限,销售网点寥寥无几,普通老百姓认可率低。 二、呈现问题 在现代产业环境中,龙泉青瓷存在一些问题: 1.意蕴不足器型结构老化 一件艺术作品,不外乎是色彩与形式两大表现手段,色彩的存在依附于形状,龙泉青瓷注重色彩之美,忽视形式之美,存在色彩与形式的脱节,造成器型结构老化。 (1)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和发展龙泉青瓷的定位就是忠实的继承传统的艺术风格,恢复传统的烧制工艺。近年来在技术创新主要是在秞色和工艺装饰上。 (2)在继承和仿古中,器型基本延用传统造型,第一种是从传统中延续下来,并加以发展的;第二种是形制上的仿古类器物,主要以古代礼器中的玉器和青铜器作为蓝本;
5、第三种借鉴、模仿其他窑的器型。 (2)受到景德镇瓷器的影响,在造型和装饰上继承景德镇青瓷的风格,而景德镇瓷器深受御窑文化影响。御窑时期,景德镇瓷器的设计中心在京城,由宫廷画家设计出陶瓷的器形和图案,景德镇的工匠只是照葫芦画瓢,龙泉青瓷的工匠也是照葫芦画瓢。 2.设计艺术观念滞后 在资讯极度发达的今天,龙泉失去了他的地理优势。龙泉地处欠发达的浙闽赣边境,被喻为“浙江的西藏”,由于地理位置的闭塞,缺乏对外交流,制约了现代艺术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思想观念的保守,造就了艺术观念的陈旧,设计手法上的落后。 (1)这里的艺术界普遍存在一种“山里人”思想。对外界各种艺术潮流和学术思想普遍不是很敏感,采取自然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由“工”到“艺”.doc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33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