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风水学.doc
《清华风水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风水学.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语云:山管人丁贵气,水管财富荣华,阳光普照万物兴发,通风聚气物丰兴舒。何谓风水?古人云:藏风、蓄气、得水。风水以得水为先。这就是风水的由来。言之意就是一所楼房要能藏住风、蓄住气,避开袭人的寒冷刚燥之风,蓄住暖人宜人之阳气。如果再有幽幽绿水环抱,就是所谓的负阴抱阳。风水说源起 中国的“风水”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其实就是有关风水的最早定义。 风水学的根本基础和核心思想,来源于易经的阴阳哲学思想。最初,风水术是中国古代先人关于选择居住环境的一种实用而朴素的技能,结合五行、八卦、十二时辰、二十四山向等宇宙图谱式的编码
2、,作为理论基础和操作方法,以中国人特有的关于宇宙的吉凶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外部世界和谐、平衡与循环的理念。 风水的基本取向,与中国数千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审美观,保持着根本一致。所谓“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则门族衰微”。由此可见中国古人为了安居乐业和世代昌盛,就不能不注重风水,并千方百计寻找风水宝地。 从风水术产生的背景看,和我国“以农立国”的宗旨有关。古人十分重视“背山面水”,这样不但生活方便,而且环境优雅。背山面水之处的土地最为肥美,有利于农业耕作。 古代风水术实际上是一种环境观 经过多年深入系统的研究,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王其亨认为,风水术的内核,体
3、现着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精华。他的研究成果表明,风水术实际上是集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 清华大学建筑系景观研究所所长孙凤岐也认为,风水并不全是迷信,在什么地方建房子,什么地方不该建,我们的祖先琢磨出了一套经验理论,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古代的风水说很讲究人以及建筑跟环境的关系。 “风水可以说是古代的环境观。”孙凤岐所长举了北京四合院的例子,“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从四合院里出来的人都面色红润,不像在楼里待久了的人会脸色发黄,这就是因为四合院的建造有科学依据,利于长寿。住四合院的人,每天至少有一半时间都能在户外活动,住楼房的人
4、通风很成问题。不说风水利于人发财什么的,一个人健康不能保证,还有什么精力去赚钱呢?”罗征启教授 罗征启教授,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创办了深圳大学,其主持设计建设的深圳大学校园获全国建筑设计金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建筑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风水有深入独到的见解。 罗征启教授在演讲中提到,中国的风水学是中国古典的建筑学和规划学,是古代中国人勘察、选择、规划、营建居住和生活环境的一门学问,是建筑实践中经验的总结。关于风水有很多争论,有些人认为风水毫无道理,胡说八道,是迷信。我们也常常遇到业主请来风水师,讲了一些我们不懂或我们认为滑稽可笑的风水问题,甚至明显是无稽之谈,即便如
5、此,请大家还是要认真听,审慎研究,不要轻易下结论,更不要随便扣上“迷信”的帽子。因为不同文化教育背景和实际经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何况,现在还有很多现象是无法用科学和理性逻辑解释的,风水学中的确有许多神秘的尚未解释清楚的问题,当然也有不少巫婆神汉故弄玄虚的东西掺杂其中。 揭开神秘的外衣看中国风水的实质,风水的实质是场的效应,是各种建筑环境元素组成的场和人的个体及整体(社会)的场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二者相生相旺,和谐共荣,人在其中感到舒服就是好风水。反之,就不是好风水。而“场的效应”看不见,摸不着,是属于阴性的。风水从总体上讲和中医一样,都是以“易经”的哲理作为理论基础,都是主张整体地、系统地观察
6、,用综合、辨证的方法求得均衡及中和,风水的中心思想是“天地人和”,或者“天人合一”。但是在具体和应用上,风水就远不如中医那样广泛、深入、有科学依据和经过验证;而且,风水比中医更多地掺杂了不少荒诞、怪异、故弄玄虚的迷信货色。但无论如何,我们已经自觉和不自觉在开始回归到我们祖先的“天地人和”和“天人合一”理念中了。我们从过去的“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已经改变为“敬天爱地,亲和自然”;从过去用尽甚至透支资源,破坏环境,改变为“与环境共生存”。总之,风水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是研究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的学问,主要是透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元素,综合时间、方位,空间等各种因素,去研究那些看不见、
7、摸不着的感觉,试图找出一些规律。 浅析风水学在人居环境中的运用水文地质风水理论的目的在于研究山川河流,地质地貌,山脉走向,水土关系以及各种化学元素,对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与事业的影响,使人类更好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三)坐北朝南。 中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北纬23 度26) 以北,南向及东南向光线充足。建筑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风。中国的地势决定了其气候为季风型。冬天有西伯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一年四季风向变换不定。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中云:“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
8、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主家道败衰丁稀。”这就是要避免西北风。 概言之,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操,地灵方出人杰。 (四)建造形式。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一样,根据风水理论,采用的建筑形式亦不同。 (1) 窑洞与蒙古包。中国的北部及西北一带干旱少雨,陕北、甘肃的人们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窑洞位多朝南,施工简易,不占土地,节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内蒙古和新疆地区的牧民,长期以放牧牛、羊、马等牲畜为生,采用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草而迁徙。 (2) 干栏
9、式住宅。中国南部和西南的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干栏式竹楼或木楼居住。楼下空着或养畜,楼上住人。竹楼空气流通,凉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处。 (3) 石头筑房。中国西部西藏、甘肃、青海及四川西部一带,以石料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房(也称碉房) ,四川的丹巴山寨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中,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天人合一,被美誉为“千碉之国”。 (4) 土楼。中国东南沿海福建、广东等地,有一种独特的居民样式土楼。它们规模很大,有方形、也有圆形,外观是高大的土墙,墙上开窗很少,很像堡垒。这种民居建筑在中外建筑史上都十分罕见,选址也十分的讲究,多选在依山傍水的坡地或近溪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华 风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31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