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与欧阳修山水游记之比较 他笔下的钴鉧潭清而平者十余亩、石渠或咫尺.doc
《柳宗元与欧阳修山水游记之比较 他笔下的钴鉧潭清而平者十余亩、石渠或咫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宗元与欧阳修山水游记之比较 他笔下的钴鉧潭清而平者十余亩、石渠或咫尺.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柳宗元与欧阳修山水游记之比较 学员:朱爱红摘要:柳宗元与欧阳修的山水游记都是被贬之后的愤懑之作,但在描写对象的选择、艺术表现手法运用、思想感情的表达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所寄寓的感情也有所不同.关键词:柳宗元 欧阳修 山水游记 山水游记是伴随着六朝盛行的隐逸之风而产生的新文体,六朝的山水记大多只对自然山水作客观的摹写,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一改前人客观摹写自然景物的传统旧习,在文中倾注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宋代的欧阳修在又山水记的写法上推陈出新,另僻蹊径,显示出迥异的个性风格。柳宗元有山水游记二十多篇,以被贬永州时所作的永州八记最为著名;欧阳修有山水记十多篇,也多作于两次被贬期间。总体上说,他们的
2、山水记都表达了自己被贬的愤懑之情,但无论从描写对象的选择、艺术表现手法运用、思想感情的表达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寄寓的感情也有所不同。一、柳宗元与欧阳修在取景上的差异同是寄情于山水,但柳宗元与欧阳修取景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柳宗元多选取奇僻冷峭的小景,借以抒发远贬南荒的逐客心理。他笔下的钴鉧潭“清而平者十余亩”、石渠“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石涧“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这些景点不但小巧而且奇特,水潭或“水尤清冽,全以石为底”,或形如钴鉧;这里的树竹“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 小溪、小渠、小潭、小涧、小丘,这些小景致多掩埋于秽草恶木之中,东丘是“其始龛外之弃地”、西丘是“唐
3、氏之弃地”、小石潭“惜其未始有传焉”“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廖无人,凄神寒骨”。文中所咏景物原本都不为人知,没有柳宗元的游历和记载,也许至今还没有人去发现永州那“怪特”的西山,幽美的钴鉧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等。 与柳宗元不同,欧阳修所选取的多是“广大之景”,侧重于描写境界恢宏的景观,如丰山“耸然而特立”、琅琊“蔚然而深秀”、伊水“绝山而下,东流会河”。即使是写园和亭这样的小景,他也力求开阔,如真州东园记之“园之广百亩”,用一个“广”字使人视野豁然开阔。丛翠亭记、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内容上属于“亭台记”,独特之处在于作者把这些小景放进广阔的背景中,如醉翁亭记起笔就是
4、“环滁皆山也”、丛翠亭记首句“九州皆有名山以为镇”。坐在这样的亭中眺望远山,定然会觉得天地开阔,更显得气势恢宏。欧阳修不像柳宗元那样爱寻幽探奇,他所涉足的是常见的四时风光、嘉树秀木,池塘游鱼等。如在醉翁亭记中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来表现四季之美;池鱼也成了他的笔下之景“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柳宗元与欧阳修游览时的情景也不同,柳宗元时常“寒江独钓”“独坐潭上”面对的是空山寂林,更会觉得“凄神寒骨”;欧阳修游览时所见的是“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
5、柳宗元与欧阳修取景的不同特点:柳宗元偏爱优美小景,欧阳修热爱壮美景观;柳宗元所选的景色突出一个奇字,欧阳修选的景色突出一个常字;柳宗元观光时爱安静常常独来独往,欧阳修游玩时则偏爱热闹往往前呼后拥。他们都在以各自的美学趣味来创造自己的审美对象,柳宗元崇尚奇特之美,欧阳修则崇尚雍容和平之美。柳宗元与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多写于失败被贬之后,不过遭遇的不同与性格的不同,使得他们在被贬之后有着不同的心境。柳宗元是在年纪尚轻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遭此打击的,他遭贬南荒后的政治、社会、自然、身体诸环境都恶劣到使其难以承受的程度。可想其精神的痛苦与悲愤,加之他既不肯屈服又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向性格,就自然在逆境中愈益
6、变得孤寂、自我封闭,于是在他看来,能体现自己遭遇的景物就特别美,这是他喜欢描写寂寥的小范围景色的一个重要原因。欧阳修则是一个成熟、刚毅的老政治家,何况他的失败还远不是柳宗元的“身残家破”的灭顶之灾,因此他对自己未来充满信心,所以豁达的欧阳修觉得那些壮阔景象才最具美感。二、艺术表现手法上不同两位游记大家在景物的描写方式上也不相同,柳氏游记对景物刻画非常具体,形象清晰;欧阳修写景很少细致地描绘某一景物,较多着眼于想象之美。柳宗元常从形、神、声、色各个角度来刻画景物,而且他笔下的景物,一般都能写得富有生机,形神兼备。无论是小小的土墩、散乱的石块、蔓生的藤萝,在他的游记中,都能给读者带来一种自然美的感
7、受。以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为例,原文首先交代寻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作者一行从小丘西行二十多步,未见小潭,便先闻水声,由闻水声转而寻觅小潭。见潭之后写水之清泠却着墨不多,而是借水底之石,潭中之鱼,日光之映影来表现,省去诸多难于把握的形容之词,却将水之清澈见底描摹得有声有色,将读者带入一个立体的空间之中。目光所及,潭底之石映入眼帘,而潭底之石为全石,全无杂尘污染。岸边乃潭底的石头上卷而升出,故有潭中突兀之石,有岸边延伸入水之石,有俯看水底之石大大小小的草木,青翠欲滴的枝叶在微风吹拂之下,轻轻摇动身姿,摇曳下点点阳光,附着水面之上,圈圈点点清泠之水并不乏生机,有鱼约百许头,无忧无虑,尽情游荡。阳光透过水
8、面,将鱼的阴影映在水底,有时一动不动,忽而又急速远逝,似在与观赏游玩之人逗趣。往西南方向远眺,只见左弯右拐的溪流犹如蛇在穿行,在阳光照射下,有的水湾折射出明晃晃的白光。溪流两岸岩石如犬牙交错,不可探及根源。赏完小潭全景,坐于小潭岸边,环顾左右,惟竹树环绕,四周空寂,无一人影,清寒凄冷,顿感阴寒之气逼人。深谷幽寂,便吆喝众人归去。通篇写景状物真可谓体察入微,描写如画,其精工达到了穷态极妍的地步。为准确把握景物具体特征,柳宗元还常用博喻来描状山水,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他以牛、马、熊、罴来形容奇石;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他以坻、屿、嵁、岩来形容石头。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静物和动物的不同,其实这也是由所反
9、映对象的具体特征决定的,小石潭中的石头在水中,不可能如牛、马、熊、罴,而小丘之上的石头也能如坻、屿、嵁、岩。从柳宗元写景记游的艺术经验来看,艺术作品要避免一般化的毛病,紧紧把握描写对象的具体特征是一个重要关键。欧阳修则很少像柳宗元这样如此细腻逼真地刻画景物,他作品中的树木花草常通称之为“佳木”、“草树”。 他不拘泥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描写,而着眼于某段时间中大范围的景色,他常发挥想象,突破时空的纵横局限,将景物早晚和四季的变化描绘出来。对景物的刻画,柳记精细,欧记粗旷,柳记常以具体的景物为基础,欧记善于从虚入生情,不拘泥于实景,较多地运用联想。他写真州东园记并不平直而又无生气地按图照搬,而是
10、避实就虚,以丰富的联想来补充图画的不足,在今昔对双中横生烟波:“芙渠芰荷之滴沥,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影,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静,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昔日的荒凉与今日的繁华一一对比写来,不仅绘出了原图的亭台楼阁、鲜花美草,而且留给人们更多想象的空间。柳宗元所写的景色体现出具体美,而欧阳修所描绘的景色则呈现出抽象美。柳、欧的山水记,犹如一幅幅山水画卷,如果说柳记是工笔精绘,那么欧记则是心到笔到的写意之作。创作山水游记时柳宗元运用最多的是象征手
11、法,借景抒怀。柳氏游记中所记叙的景物一个明显特点是意象凄怆清幽,作者对这些景物的重视和怜爱,正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感受。文中所写虽是山山水水,读者却可从中看到他始终活动着的身影,感觉到他在承受迫害打击的强烈苦痛。在小石潭记中,他写石潭清幽,也是写心境的幽愤。柳宗元所写景物另一个明显特点是,这些景致都处于被人遗忽的角落,这恰恰宛如作者自身境遇的写照:景物虽清新秀丽、奇异多姿却无人赏识,自己虽拥有雄心壮志、济世才华却被冷落在这荒州僻邑之中。如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他这样感叹:“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柳宗元与欧阳修山水游记之比较 他笔下的钴鉧潭清而平者十余亩、石渠或咫尺 柳宗元 欧阳 山水 游记 比较 笔下 钴鉧潭清 平者十余亩 石渠 咫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30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