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学.doc
《幼儿教育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育学.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第一部分 幼儿园教育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 :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对教育的理解可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教育定义: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广义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称为广义的教育。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填空学校教育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概念幼儿教育定义: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简答或论述幼儿教育的意义: 4点(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二)开发大
2、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填空、辨析或判断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那么幼儿教育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四个关键人物)?(P20)生产的社会化带来了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幼儿教育机构就首先在欧洲诞生了。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创办的“幼儿学校”。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是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在十九世纪中叶,(P21)填空或判断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特点是: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来得到体力、语言、认识、想
3、象力、创造力等多方面的发展。(P22)填空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特点是: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显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那样,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我们要了解(P24)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记住四个人物)(一) 德国福禄贝尔(1782-1852)(二)意大利蒙台梭利(1870-1952)(三)陶行知 (1891-1946)(四)陈鹤琴(1892-1982)德国福禄贝尔(P25)理论是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
4、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我活动。2、游戏理论:福禄贝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她认为幼儿时通过游戏将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的,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3、协调原理:应该让孩子和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结合,协调一致。4、亲子教育: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母亲之歌与爱抚之歌P26意大利蒙台梭利被誉为20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于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所“幼儿之家”。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要点: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每个儿童都是一个遵循自身内部法则的生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发展进
5、程表。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是关键。特点是自由发展、有秩序、生气勃勃、愉快。3、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批评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观点:偏重智能而较忽视幼儿情感的陶冶,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过于狭隘、呆板。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贡献: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学习、重视环境的作用、对教师作用的观点。陶行知重要贡献是解放儿童的创造力5个: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陈鹤琴: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先后在江西和上海创办省立、国立实验幼师和
6、幼专,为我国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把课程内容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5项,被称为“五指活动”第二章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我国的教育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简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教育目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各个幼儿园具体的教育目标。简答制定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共3点。
7、1、教育目标分解的方法要恰当: 可分为四个层次。按时间分第一层次:每一学年的教育目标;第二层次:学期教育目标;第三层次:一个月或一周的教育目标,也可以是单元活动目标。“单元”可以是主题活动单元,也可以是教材单元。第四层次:幼儿园一日活动、一个活动或一节课的教育目标。按目标指导范围分四个层次。第一:指导本园的教育目标;第二:指导一个班级的教育目标;第三:指导不同活动组的教育目标;第四:指导每个个体的教育目标,即根据每个幼儿发展情况确定目标。2、 教育目标的涵盖面要全面3、 教育目标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第二节 幼儿园的任务简答幼儿园的双重任务:一、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 二、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
8、习提供便利条件。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的原则重点简答它包括两大部分:教育的一般原则;教育的特殊原则。一教育的一般原则: (一)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 2、保障儿童的合法权利(二)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1、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2、儿童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3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三) 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1、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2、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发展 3、多种组织形式促进儿童的发展(四)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二幼儿园教育的原则(教育的特殊原则)(一)保教结合的原则: 1、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
9、两大方面的工作 2、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3、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三)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1、教育的活动性 2、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四)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1、一日活动中的各种活动不可偏废 2、各种活动必须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第三章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第一节全面发展教育与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齐头并进、平均地发展,可以允许幼儿个
10、体在某方面突出一些。第二节幼儿体育幼儿体育目标与内容(一)幼儿体育的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二)幼儿园体育的内容1、促进幼儿健康成长2、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3、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4、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幼儿园体育应以增强幼儿体质为核心第三节幼儿智育填空幼儿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幼儿智育的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初步
11、的动手能力。幼儿智育的内容:1、发展幼儿的智力 2、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 3、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节幼儿德育幼儿德育的内容它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发展幼儿个性两个方面。1、发展幼儿社会性:(1)培养爱的情感(2)形成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3)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和能力2、发展幼儿个性:良好个性品质包括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幼儿德育的途径: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幼儿德育重点放在道德行为的形成上。 第二部分 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第四章 教师和
12、幼儿 第一节 幼儿教师简答展开解释幼儿教师的素质:(一)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 (二)健康的身心素质。(三)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一)观察力:幼儿教师的观察力主要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能力,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中。在随机观察时,观察能力的高低表现为教师能否敏感地捕捉到幼儿发出的动作、表情或语言等各方面的信息并且快速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有计划的观察要求预先有拟定的观察项目,教师根据内容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列出最能反映问题本质的观察要点,然后按计划进行观察。既可观察幼儿的发展水平差异,也可观察幼儿个体发展的独特性。案例:一个教师讲
13、手工课的观察感受。(二)沟通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和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的能力。1、教师与幼儿的沟通:有非言语和言语两种。非言语沟通的途径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看幼儿的眼睛等。在幼儿园中,言语沟通方面存在下列问题:(1)教师习惯了自己讲幼儿听,总认为自己讲的是有价值的,而对幼儿的见闻、感受、提问等缺乏共鸣,所以很少有真正的双向交谈;(2)谈话多在集体活动时,以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进行,个别交谈很少;(3)教师对幼儿的谈话中,批评、否定多于表扬、肯定;指导、命令多于情感、经验的交流和分享。(4)教师以为幼儿理解了自己的话,其实幼儿并没
14、有理解;教师以为自己了解了幼儿的话,其实并没有理解。(5)教师缺乏与幼儿言语沟通的技能技巧或必要的倾听的耐心。比如幼儿口齿不清、谈话内容含糊、语法错误多时,常打断他们。(6)对幼儿不能一视同仁,很少与那些教师认为不乖巧、调皮、不漂亮的幼儿交谈。具体的技能是:引发交谈的技能。善于敏锐地抓住时机,创造气氛,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自然地引入交谈之中,或者善于用多种方法引起幼儿对某个特定话题的兴趣。倾听的技能。用恰当的言语或非言语方式热情地接纳和鼓励幼儿谈话、提问,让幼儿产生“老师很喜欢听我说”“老师觉得我的问题很有意思”的喜悦感和自信心,并相信老师是自己随时得以交谈的对象。2、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15、了解家长的技能。一般来说,教师需要了解家长的需求与希望、家长的性格类型、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家长的职业、文化水平、待人接物习惯等,以确定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沟通策略。家长有四种类型:第一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对幼儿园的工作都有正确的态度,沟通、合作都很容易;第二类家长很关心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但对幼儿园的态度可能不大信任,甚至对教师可能较多指责,因此面对这类家长时,教师会感到压力,需要特别的冷静、理智,严于责己。只要真心诚意地从孩子出发,就能找到与家长沟通的渠道;第三类家长一般信任教师,而时常把教育的责任全托付给幼儿园。对这这种家长工作的重点是让他们关心孩子的教育,帮助他们找回对孩子教育的信心,
16、辅以有效的方法指导,变消极为积极;第四类家长常常让教师困扰,自己不尽责任,可遇到问题就全怪罪教师。对这类家长特别需要精心地、艰苦地、反复地沟通,并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来做家长的工作。教师与家长交流的技巧注意多用“描述式”,避免“告状式”。3、幼儿之间的相互沟通能力 (三)组织分组活动的能力。合理的分组表现出三个特点:有层次、有特色、有变化。有层次,指教师分组时纵向地考虑幼儿的水平差异。有特色,指各组各有特点。因为幼儿有不同的兴趣。有变化,指分组是动态的,不是一劳永逸的。第二节幼儿和教师的相互关系儿童观的变化和对幼儿的影响:儿童观定义:指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在欧洲
17、古代和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认为儿童仅仅是父母的隶书品,他们是带着罪恶来到人世的,打骂、体罚儿童是那时教育的特点。文艺复兴运动后,儿童观开始出现了大转折,18世纪法国卢梭确立的“自然论”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有自己内在规律的自然的存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是一种革命。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第三节幼儿和教师的相互作用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概念活动定义:幼儿是在与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大致可分为内部活
18、动和外部活动两类。幼儿的实践活动: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二是人际交往活动。实物操作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自我意识。2、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3、实物操作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人际交往活动的作用表现在:让幼儿体验社会角色、是幼儿重要的信息源、是幼儿实际的社会生活。现代社会儿童发展上出现的一些特点:“421综合症”、“自然生态剥夺”。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教师的“教”:概念一是直接的“教”: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直接地把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幼儿。适宜的有:对幼儿进行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使幼儿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人类用漫长时间创造的大量
19、精神财富;规定必要的行为规范、行动规则,讲解必要的社会生活常识等;教给幼儿必需的知识或概念,让幼儿能高效率地获得比较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如哺乳动物的概念、生活习性、加减法等;某些技能、技巧,需要教师用同种方法介绍给全体幼儿;传递必要的信息,如国家大事等。优点是:清楚明确、系统有序、省时经济,而且教师操作起来有一定的模式的循。缺点是:由于幼儿缺乏知识和经验,对言语的理解能力又有限,因此对“教”的内容不容易真正掌握;教师与幼儿之间难以双向交流;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少,其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概念二是间接的“教”:指教师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讲给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比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
20、、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幼儿的接受学习:在教师使用直接“教”的方式时,概念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获得知识、技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式。概念发现学习:在教师间接“教”的时候,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影响幼儿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主动性、好奇心、自信心、坚持性第五章 幼儿园环境 第一节 幼儿园环境概念幼儿园环境定义: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包括幼儿园内部环境,又包括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
21、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的要素的总和。幼儿园环境的分类:按其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好的材料、玩具除了安全、卫生、美观、耐用之外,应有变换性、多功能性,即一种材料或玩具可以用多种方式去摆弄它,去玩它,这对于保持材料、玩具的新鲜性,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是很有意义的。另外,材料、玩具应当是经济的,有的昂贵的玩具玩法固定,有容易损坏,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发展价值。而水、沙、粘土等自然材料以及各种废旧物资如果加以有效利用,是非常符合幼儿特点及活动需要的。幼儿园环境的特点:环境的教育性、环境的可控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上的精神、文化产品,精心地筛选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2、,以有利于幼儿发展为选择标准。另一方面,根据幼儿需求,有效调控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维护环境的动态平衡,使之始终保持在最适合幼儿发展的状态。第二节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重点简答5点: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体现教育性,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发展适宜性原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幼儿参与性原则(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培养幼儿主体精神,发展幼儿主体意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合作精神,要注意幼儿的参与是权利,不是“帮忙”,幼儿在参与中发展,克服“幼儿无能的思想”开发性原则: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幼儿教育系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 教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2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