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 解读——阿q正传.doc
《孔庆东 解读——阿q正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庆东 解读——阿q正传.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孔庆东 解读鲁迅阿Q正传今天我们就来讲一篇很不庄严的作品。我们上一次讲完了狂人日记,狂人日记可能是最能代表鲁迅呐喊风格的。现代文学一开篇,是这样一篇作品,这样一篇严肃的不能再严肃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血泪的这样一篇作品。我们有的时候看一个作家的作品觉得很好,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就希望他沿着这个顺序写下去、沿着这个样子写下去,不加改变,或者变本加厉。我们不能够轻易地理解一个作家他还有其他的侧面。其实你想一想我们已经讲的这几篇作品,已经很不一样了,孤独者、在酒楼上、狂人日记,已经很不一样了。再看看今天的阿Q正传。如果你不知道这是鲁迅写的,你骤然遇到这样一部作品,也许有的人会怀疑:这是鲁迅写的吗?就像当年
2、很多读者不相信鹿鼎记是金庸写的一样。他们认为金庸只能写射雕英雄传、写天龙八部,怎么会写出鹿鼎记这样不严肃的作品呢?其实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这样:表面上看上去不严肃的东西可能是最庄严的,你看上去不苟言笑、道貌岸然的家伙其实是最下流的。为什么古今中外的这么多哲人都要大讲辩证法,年年讲代代讲?就是因为人们很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如果你看阿Q正传前面的部分,你怎么看都觉得它太不正经了、太不严肃了,因为我们现在学作品,从语文课就这样培养我们,先告诉我们作家、时代背景,已经把这个调子给我们定下来了:哦,鲁迅写的一部重要作品,而且还是他的代表作,一定有很深刻的思想意义,所以你就不去注意你自己的第一反映了。
3、我觉得我小的时候看文学作品的时候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好处,就是我小的时候能看到的书不多,到处去找书看,听说谁家里有一本书就到谁家里把它借来、想办法拿个什么东西把它换来,把它借来看。这些书经常是不完整的,有的时候没头没尾,有的时候第一篇、好几篇都被撕去了,不知道作家是谁,没有任何介绍,开头就看,从一个情节开始入手看。好像我觉得这种看书方法挺好,当时觉得很遗憾:人家都看的有头有尾的,我看的没头没尾的。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一种偏得,因为我能够零距离的接触这本书,我不知道他的时代背景,作家是谁,没有任何别人的旁白解说,就我一个人对着这个故事我就进去了。多少年之后,我也不知道这个书是谁写的。后来我上了北大,学了
4、文学史,讲到某一个作家写了某一篇作品,我怎么听老师讲,越讲我越熟悉呢,恍然大悟:啊,原来是孙犁写的那什么什么啊,原来是茅盾写的那什么什么啊,才知道原来我小时候都看过。这时候我才觉得,人,赤裸裸的接近那个文学作品是多么好。你们还记得天龙八部里面虚竹的艳遇吗?虚竹在那场艳遇的时候,-我觉得那场故事写得非常好,具有很深的象征意义:他们彼此不知道对方的身份,不知道是否门当户对,问一问“你是大三的吗?我是研一的”(众笑),没有这样的,不知道对方的知识构成、文化水平。我觉得良好的阅读文学的状态就应该类似,就凭你生命的本能去接近这个作品。如果你在这种状态下你一读阿Q正传你能直觉地感到这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那
5、说明你的文学程度是非常高的。什么叫一个人有文学鉴赏能力?说他在文学方面造诣很高,不是看它是不是拿到中文系的硕士博士文凭、看他写过什么什么论文,不是。这东西就像古董鉴赏家一样,我们说哪个古董鉴赏家水平高不是看他写了什么论文,而是你给他一件东西,他短时间内,略一看一敲就知道这东西是哪朝哪代的、知多少钱。这才叫功夫。随便给你一百篇小说一百篇作品,你看来看去你能选出最好的,这就是功夫。据说当年李清照写完了那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后,她的老公赵明诚很嫉妒,然后自己也照着样子写了若干首,据说写了十几首,和李清照的作品混在一起给他的朋友看,朋友说:“你这些词写得还都不错,我最喜欢的一首就是“
6、寻寻觅觅”(众笑)。赵明诚当然是很沮丧,但同时格外的钦佩李清照,觉得李清照确实了不起。你能从一堆作品中能找出最好的来,你的感觉就是最好的。这个功夫可以说就叫做“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人必须得练出这种功夫来。这个阿Q正传的产生背景也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我写过一段研究阿Q正传的文字,我来介绍一下。1918年鲁迅写了狂人日记之后,他说“一发不可收”,就写了一系列的小说,同时他又写杂文。鲁迅他是什么都干的人。伟人嘛,从来就不规定自己应该干什么必须干什么,就是逮着什么干什么,这是伟人的一种表现状态。但它的反证不能成立,不能说逮着什么干什么的就是伟人。到处请他写文章、写杂文,到处请他上课、做讲座,反正每天
7、忙得不亦乐乎。你如果跟他生活在一个时代的时候,你不会觉得这是一个伟人,你觉得他特别俗,他每天干大大小小许多俗事,跟你在一块儿,你没觉得他多么伟大,长得又瘦又小,一个小老头,每天穿一黑胶鞋,冬天不穿棉裤,这一个人怎么是伟人哪?特别是今天我们看他的作品印成一本一本都很精美的书,我们觉得好像很庄严,其实当时都发表在破破烂烂的报刊上。当时的印刷技术很差,有的时候新的期刊一拿过来就散页了,那报纸就像马粪纸一样的,粗粗啦啦的。这个阿Q正传本来就发表在报纸上,而且也是连载小说。我们想到连载小说就会想到通俗小说、就会想到市场文学、不严肃文学。这个划分不知道是怎么来的。我们回到文学的原生态中去。你不要在餐桌上看
8、“这是玉米这是大米饭”,你回到田野里,到田野里你能不能分出各种植物来?这才是本事。大学者都不是在餐桌上来分辨东西的,你看看那袁隆平,这么大的名气,天天在地里面走,穿个靴子。他要保持对他那个研究对象的零距离接触。就在1921年年底的时候,-1921年应该是“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达到高峰的一年,从狂人日记开始经过两年多到第三年达到高峰,此后可能就走下坡路,-北京有一个著名的报纸的副刊,叫晨报副刊,晨报副刊上有一个专栏叫开心话。我们想,这和今天的报纸很相似了,我们今天的报纸有那么多的副刊,副刊上有那么多的专栏,你想,一看到“开心话”就知道这是一个很俗的专栏嘛,写一些有意思的事,让读者一笑。我今天就接
9、到这一类栏目的约稿,“孔老师,我们开了一个什么什么栏目,我们很喜欢你,你怎么怎么样,希望你给我们写一个专栏吧”大概就是开心话一类的意思。我前几年曾经比较反感,我前几年误解,觉得这编辑怎么这么低俗呢?后来这种情况多了,我就不反感了,原来人民群众需要这个,原来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的脑袋都被洗成这种东西了,他们都想要开心话。后来我又想到鲁迅不就写过这些东西吗?原来在开心话这个栏目里依然可以写不开心的东西,那何必计较这个名目呢?所以,有的时候就答应他们,这叫做“将计就计”(众笑)。就在1921年底北京这个开心话专栏每天都写这些开心的小玩笑的时候、写一些段子的时候,有一天出现了一篇有意思的文章,就叫阿Q正
10、传,而且这个作者署名叫“巴人”。鲁迅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署名鲁迅的,鲁迅的笔名有一百多个,考订鲁迅的笔名也是鲁迅研究中的一门具体的学问,到底哪个是鲁迅写的哪个不是鲁迅写的,这都很有意思。阿Q正传的署名叫“巴人”,很多普通的读者就不知道这是周豫材先生写的,甚至他的一些朋友也不知道这是他写的。就看这个名字一般人就说“啊,这是一个四川人写的吧”,现在应该说是重庆人写的。所以在阿Q正传发表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川渝的人士感到惴惴不安,以为是自己的某个人在揭发自己的隐私,都在那想:这是谁干的呢?我干的这点事他怎么都知道了呢?很有意思。阿Q正传的作者,你看他一开始写的这些文字非常合乎开心话的题旨,很合乎这个栏目
11、的要求,开始就在文章的名目、立传的通例、传主的名字等问题上反复地纠缠考证,你看第一章开始就这么讲:我要给阿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这第一句话他就是幽默的,“正传”是一个非常庄严的东西,阿Q正传本身是有一种互相矛盾的效果的。“阿Q”,-有人说阿贵,按大多数人的念法叫阿Q,-它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土名字,而且这个“土”本身还是有矛盾的,“阿”是中国的土名字的叫法,Q又是一个外文的字母,而“正传”本身是一个非常庄严的词汇,叫做“阿Q正传”。正传是要给高级人物写的,一般都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个级别的才能写正传。你现在给一个海淀区的地痞无赖写正传,那么这个搞笑的效果就出来了。所以从一开始就显得很不正
12、经。可他这个不正经呢,敷敷衍衍写了一大篇,一面要做,一面又要往回想,怎么样终于归接到传阿,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他这个表面上的调侃,其实中间有一个东西:你怎么辨别出这个不正经的东西它是了不起的呢?就是你应该感到它中间有一个坚忍不拔的东西。他在表面的不正经当中,实际上一有机会他就要散布他正经的东西。这就是小卒与百万军中的大将的区别。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这个思想里的鬼是什么?鲁迅多年所积淀的、他要写出一种民族的灵魂来的东西。反思民族性、反省民族性、刻画民族性,是鲁迅“五四”时期坚持要做的一件事,要画出国民的灵魂-这是鲁迅的原话:要画出国民的灵魂-其实鲁迅认为的这个国民的灵魂,他已经用杂文直接写出来了
13、,但是光写出来还不够,他还要画出来。因为写出来时,写的东西可能太深刻,影响理解影响传播,如果画出来可能就行走得更远。孔子不讲“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吗?所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人的缺点是什么,国民性的劣根性在那里,但是很多人都知道阿Q了,很多普通的人都知道阿Q,都觉得这家伙可笑,好像我不能成为这样的人。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下面他就在文章的名目上反复地纠缠,说“文章的名目”啊,“名不正言不顺”,然后又举了外国的例子。又为什么不写成“内传”不写成“本传”“大传”“小传”,反正最后就是说为什么要写成“正传”,一定要把这个道理讲得特别扎实,就好像必须得写这个“正传”了。这里当然有和当时风靡一时的“考证学
14、”调侃的意思。鲁迅自己本人是一个考证大师,但是什么东西一旦蔚然成风,它就俗了。这两年流行一本书叫恶俗。什么是雅什么是俗,这不是固定的,这是变动的。当一个事时髦起来,刚一时髦的时候是雅,很多人一蜂拥上来的时候它立刻就变成俗了。第一个穿喇叭裤的人、第一个带蛤蟆镜的人、第一个染黄头发的人,可能都是雅的但是当半数以上的人都这样做的时候它就变成俗了。你再为这种行为去辩解,说它如何高尚的时候,这就恶俗了。考证也是这样,有很多人不认真,就有很多认真的人来考证,说水浒传是谁写的、红楼梦是谁写的,这是很严肃的。因为大家都来考证来了,考证来考证去,足球也是中国人发明的,什么什么都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时候这个东西就恶
15、俗了,所以鲁迅他就调侃这个东西。你看他连给阿Q为什么要作“正传”都写得这么堂堂正正。他一边写着这个调侃的话,其实他一边就开始了对传主的介绍和描述。在第二讲立传的通例的时候就开始讲阿Q的姓氏。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然后讲赵太爷跟他的关系:阿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它比秀才长三辈意思就是说赵太爷是孙子。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朱色的朱,意思是说满脸绯红,满脸杀气。喝道: “阿,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不开口。赵太爷愈
16、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抢进”写得很形象,这样一个村里的富豪人家对村里的阿Q这样的一个人居然用“抢进”这样的动作。“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我们看看赵太爷的逻辑,这阿Q到底姓不姓赵?阿Q如果不姓赵,你应该拿出一个证据来,说你本来姓什么,比如说“你爸爸不是姓刘吗?你应该姓刘啊,你怎么到我们家姓赵来了?”或者找出什么证据来证明他不姓赵。但是我们看见赵太爷不是这么做的,赵太爷是“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也就是说关键在于“你这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该姓什么不是由你的血统决定的,而是由你的身份决定的。你这样不对,你这个样子就不配姓赵。这里姓不姓赵有个配不配的意思。“赵”不得了啊
17、,百家姓的第一个啊,老赵家当过皇上啊,能随便姓吗?这姓赵是不能随便姓的。所以阿Q以前的历史我们不知道,反正他现在这个样子看来是不配姓赵了。起码在赵太爷生活的这个地方、这个村庄里,他已经不配姓赵了。所以他好像在调侃,其实非常严肃的故事、非常严肃的主题已经展开了。我们今天虽然不会说一个人配不配姓什么,但配不配这个问题在其他领域依然存在。“你也配是北大学生吗?”这样的话也有,就是说他是不是北大学生主要是看他配不配,不是用别的东西来作证据。我还记得前年吧,好像前年我开鲁迅课,好像在座的有一些朋友也在听,好像课前有两个同学因为占座位吵起来了。最后因为已经上课了,其中一个因为没有争过的的她就愤然离去了,离
18、去的时候说了一句“你也配听鲁迅”(众笑)。当时大家听了都笑了。这同学很生气,就是说我们在生气的时候好像还有一个听鲁迅配不配的问题。所以这个姓赵,关键有个配不配的问题。其实在这里已经透露出,赵太爷跟阿Q,他俩的思维其实是有一致性的,尽管地位不同。阿Q说自己姓赵也没拿出什么证据来。他为什么一定要姓赵,其实还是为了“配”自己的某种身份,觉得姓赵了好像就好了似的。然后阿Q因为这件事情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谢”字都用得非常好。怎么还谢他呢,其实是被迫的、被勒索的,被勒索叫做谢。比如说今天你出门,遇到某种交通事故,你开车或者骑自行车,被警察训了一番,为了免于更大的惩罚,你可能要“谢”了警察一百块钱。这就是
19、这个“谢”字。 由于这个插曲,所以阿Q正传就不能准确地确定这个人的姓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究竟姓什么。所以阿Q是一个失了姓的人,没有姓。阿Q被写成了一个失去了姓的人,这就很像鹿鼎记的结尾一定要用一段文字来说明韦小宝不知道他父亲是什么人物。韦小宝是一个找不到自己父亲的人,他的父亲可能是中国的几个主要民族的某个人,都可能,汉、蒙、回、藏,都可能。韦小宝的母亲特别强调了,肯定不是洋鬼子,就是说如果有洋鬼子来,我们拿大扫把把他打出去;但是别的族都有可能。这样一个好像很不正经的调侃中,它的寓意和“阿Q没有姓”是一样的:他可能是任何一个中国人,他就是中国国民性的代表,他极力想把自
20、己弄得地位高贵,但是无法证明。韦小宝也是一样的,他努力地往上爬,爬到鹿鼎公那样高的位置,再封就封王了,再往上走就篡位了,但他的根还在那个丽春院。他母亲说韦小宝的鼻子很像回民,说有一个回民经常来,然后说他的眼睛像喇嘛,从这个调侃中可以看出他就是中华民族的代表。这就是先用一大篇文字写阿Q的姓,他没有姓。然后再考证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原来大概是阿,但是鲁迅不知道该写成哪个,是富贵的贵还是桂花的桂,鲁迅搞不清楚,所以把它的韵母都省去了,就单留下一个声母,所以后边的人就把他的名字叫做阿Q,把这篇作品就叫做阿Q正传。好像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些人跳出来写一些文章说我们都读错了,因该读阿,说哪有叫阿Q的,生活中绝
21、对没有一个人叫阿Q,说是浙江一带有很多人叫阿,按照鲁迅原来的写法他也应该叫阿。这些考辨文章也都有道理,其实你叫他阿Q还是阿都无所谓,都不影响这篇作品的思想。所以大多说人叫他阿Q的时候我们也就叫他阿Q,万一哪一天大多说人都改了都叫他阿我们再叫他阿也可以。我一上大学我们宿舍里就争论起来了,有的人说:“啊?原来你们一直都读阿Q啊,我们那里一直都读阿球”。(众笑)有的说:“不对,我们那里都叫阿零。”(众笑)还有一个省的同学说:“我们那里最有意思,我们那里都叫阿皮蛋。”(众大笑)我才长了知识,原来这东西确实很像皮蛋。我觉得这些调侃也都很有意思。总之是说他是一个值得调侃的一个不正经的人物。鲁迅用了上千字,
22、竭尽其考证之能事。到了第四点,又说到他的籍贯。姓赵按理说应该是陇西天水人,赵匡胤的后代,但他又不见得姓赵,籍贯不能决定。他住在哪呢?未庄。这是一个虚构的名字,未庄,就相当于咱们的未名湖。实际上是说它没有名字。未名湖大概原来也没有名字。我听到一个说法,说当年斯诺先生去世之后,按照他的遗嘱,美国政府跟中国政府交涉,说他要埋在北京大学的燕园。然后美国人就说:“听说你们北大里面那个湖好像还没有名字,就叫斯诺湖吧。”当时办理交涉的周恩来总理反应很快,说:“不,我们这个湖已经有名字了,就叫未名湖嘛。”(众笑)所以这个湖从此就得名了,叫未名湖。其实未名湖也好,未庄也好,它都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不肯用一个名字
23、把它确定了,不叫赵家庄李家庄。未庄,它就可能是中国的任何一个村庄,它在暗示它的普遍性。所以后来有一些学者努力去考证鲁迅写的到底是哪一个具体的人、哪个地方的具体的事,从出发点上可能就错了。甚至去考证鲁迅到底跟谁有仇,哪个村子里有一个人得罪了鲁迅,鲁迅就把它编成了这么一个故事,这种研究文学的方法从根本上就是荒谬的,很接近于去考证红楼梦里的谁谁谁是生活中的某个人,考证红楼梦里的哪个人物哪个故事跟清朝的历史有什么关系,这种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不及格的。但是恰恰是这些研究很能妖言惑众。因为大多数人并不懂得文学跟生活的关系。哪能那么研究文学呢?那就直接读历史算了吧。所以鲁迅指出:考据是不可迷信的。文学作品关键
24、不是去写一个真事,而是活画出灵魂,提炼出来的抽象出来的灵魂,这才是关键。 第一章鲁迅最后讲,别的都不确定,只有一个可以确定,就是阿Q的 “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他说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许能寻出许多新端绪来。其实都被鲁迅预料到了,后来就不断地有人去考证阿Q是谁,早就被他预料到了。但是我这阿Q正传到那时又怕早经消灭了。这都是反话。这些一代一代去考证的学者都被消灭了,不朽的只有阿Q正传,不朽的是阿Q。这个经不起考证的阿Q反而是永垂不朽的。这就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阿Q万古留”。历史竟是这样写成的。小说里写的阿Q的故事是从第二章开始展开的。第二章展开之后,读着读着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庆东 解读阿q正传 解读 正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28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