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1.doc
《多重耐药菌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重耐药菌1.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1、 多重耐药菌的定义 2、多重耐药菌的危害 3、多重耐药菌快速增加的原因 4、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5、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6、与医院感染相关的常见多重耐药菌 7、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多重耐药菌的定义 1、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Organism, MDRO):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泛耐药(PDR):是指对几乎所有种类抗生素均耐药;也有的定义为对5类及5类以上抗生素耐药;还有的把它定义为对除了多粘菌素外的所有抗生素均耐药。 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2、 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内酰胺类(如甲氧西林、青霉素、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等多种抗菌药物,仅仅对糖肽类(如万古霉素)敏感。通常被称为“超级细菌”,容易造成严重的 皮肤感染及引起菌血症等。 可分为社区获得性及医院内,后者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地麻烦。对此种细菌感染的治疗首选万古霉素,可选择的药物还包括利奈唑胺、替考拉宁等,但国外已出现了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的报道。 4、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介导多重耐药菌肠杆菌科细菌: 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
3、s)是指有质粒介导的能赋予细菌对多类-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一类酶,它分为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 和其它型等。 由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介导的多重耐药菌肠杆菌科细菌包括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等,ESBLs主要产生于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其能够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单环类(氨曲南)抗菌药物而使细菌对上述药物产生耐药,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药物也存在交叉耐药。 对此种细菌的治疗首选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和-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头孢哌酮 舒巴坦、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 5、多重耐药(泛耐
4、药)鲍曼不动杆菌( MDR-AB和PDR-AB): MDR-AB是指对5类抗菌药中的3类及以上药物耐药,为多重耐药株,包括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 内酰胺酶抑制剂、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如果对上述抗菌药物均耐药,则称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PDR-AB )(但不包括对多粘菌素及替加环素)。 鲍曼不动杆菌可广泛定值于医院内各种干燥或潮湿物体表面(窗帘、门把手、机械通气设备等)和人体皮肤,往往是造成该菌在医院内传播的重要原因。对于MDR-AB的治疗需要联合以下几类可选择的药物:碳青霉烯类、四环素类、舒巴坦、替卡西林、多粘菌素E、氨曲南、大环内酯类。 6、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
5、A、PDR-PA): MDR-PA是指对5类抗菌药中的3类及以上药物耐药,为多重耐药株,包括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 内酰胺酶抑制剂、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如果对上述抗菌药物均耐药,则称之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PDR-PA)。 铜绿假单胞菌适宜在潮湿环境中生长,氧气湿化瓶、沐浴头、医疗器械等常有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是造成医院内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对MDR-PA可能有效的抗生素有以下几类,治疗时可根据 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选择: 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多粘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联合应用。 7、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肠球菌属通常存在于人体肠道和女性生殖道中,也常存在于
6、环境中,可造成感染。万古霉素常作为治疗肠球菌属感染的最后的有效抗菌药物,但在某些情况下,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产生耐药,则称之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大多数的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通常发生在医院内。对VRE的治疗应采用联合用药的原则,根据药敏试验找出具有协同作用的抗生素联合使用,如替加环素、利奈唑胺、磷霉素、利福平、咪唑环素、氟喹诺酮类等。 8、万古霉素中介(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 美国疾控中心对VRSA的定义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为48L,最小抑菌浓度 16 L 定义为VRSA 。治疗该种细菌的感染,主要采用联合用药,如利奈唑胺联合奎奴普丁或利福平等,或者奎奴
7、普丁达福普丁联合利福平或莫西沙星等。 二、多重耐药菌的危害 多重耐药菌的特点是:复杂性、难治性,其危害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危害:多重耐药菌不仅对全世界的卫生保健影响重大,而且被视为全球未来主要的安全威胁和一些地区的不稳定因素。 2、费用增加: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需要使用更有效、但却更昂贵的药物治疗,显著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同时由于感染很难控制和彻底清除,无效治疗导致患者病程延长、住院时间延长和频繁反复住院以致医疗纠纷增加,多重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导致患者病死率明显增加,耐药菌感染病死率为11.7%,而一般感染病死率为5.4%,从而导致医院医疗费用增加。 3、可能的生物武器:一旦多重耐药菌或
8、泛耐药菌的耐药基因与强毒力或强传染性的病原整合,可以造成无法控制的灾难,有可能成为生物武器,从而引发全球性的生物战争。总之,我们要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害,加强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 三、多重耐药菌快速增加的原因 1、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广谱抗生素: 是耐药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我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生产大国,2006-2007年卫生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抗生素院内年使用率高达74%,外科几乎是100%使用,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达26.9%,而WHO推荐使用率为30%,欧美国家仅为22%-25%。 另外,医学领域外的抗生素滥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是获得性耐药的重要因素,包括农业、畜牧业
9、及工业的广泛应用,我国每年大约有7万吨抗生素流入养殖业。食物、动物、植物、海产品、饮用水、工业生产中等。如中东地区在开采石油的钻井润滑油中加入大量的广谱抗生素,导致大量的多重耐药的不动杆菌产生,进而在伊拉克美军士兵中引起感染和流行,许多士兵不战而亡。由此可见我们无处不存在于抗生素及耐药基因的包围中,成为健康的安全隐患。 2、细菌耐药蔓延迅速:多重耐药菌可以通过质粒传播造成耐药基因在不同细菌间的转移;也可以通过医务人员的手的接触造成多重耐药菌在病人之间的医院内传播;还可通过宿主病人的转移造成多重耐药菌迅速的从一个病房传播到另一个病房,一个医院传播到另一个医院。随着全球化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国家间
10、患者的转诊日益普遍,多重耐药菌跨地区、跨国界的传播已有频繁传播,使多重耐药菌传染源迅速蔓延。曾经有一例多重耐药结核感染患者,由于他的多次转诊,在数周内传播到全世界多个大城市。 3、对耐药菌监测不力: 我国的耐药监测水平同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细菌耐药监测网覆盖面不广,缺乏整体系统性,实验室监测标准欠统一。 4、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困难: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日益困难,已成为制约临床医学发展的瓶颈。由于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病率迅速上升,各种新型抗生素不断失效,感染的持续时间延长和反复多次的感染,使得治疗措施乏力,进一步造成耐药菌迅速在院内或社区传播 从而增加感染人群。 5、易感人群的增加: 由于大型手
11、术、器官移植、肿瘤化疗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HIV感染者的快速增加,导致院内感染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易感人群增加,尤其是对婴幼儿和老年人的威胁更大。 6、个人和公共卫生的作用: 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 四、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从遗传学的角度,细菌的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也称天然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两种。细菌耐药性如果不做特殊说明,一般均指获得耐药性。 1、固有耐药性: 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故也称为天然耐药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是始终如一的,是细菌的种属特异性决定的,是细菌染色体基因代代相传的耐药性。 2
12、、获得性耐药性(后天环境影响引起的耐药性):是指某种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不具有固有耐药性,而是在接触抗菌药物后改变代谢途径,使其本身能对抗抗菌药物,而具备不被杀灭的抵抗力。这种耐药大多由质粒介导,也有的是由染色体介导引起的耐药性。耐药质粒广泛存在于G+和G-细菌中,几乎所有致病菌均可有耐药质粒,他们在菌细胞之间可以通过结合、转化、转导和转座的方式进行传递。 五、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1.灭活酶或钝化酶的产生:它是由耐药菌株产生的、具有破坏或灭活抗菌药物活性的某种酶,它通过水解或修饰作用破坏抗生素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如-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Ampc酶等。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细菌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多重 耐药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28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