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人大讲座:中国企业成长路径的大逆转.doc
《吴伯凡人大讲座:中国企业成长路径的大逆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伯凡人大讲座:中国企业成长路径的大逆转.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吴伯凡:中国企业成长路径的大逆转2009-06-18 19:38:59来源: 21世纪商业评论(广州)跟贴 0 条 手机看股票 本文为您揭示中国企业从单向度成长转为多向度成长,从机会、资源驱动转为能力驱动的实用途径。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学们、朋友们,大家晚上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和21世纪商业评论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09成长中国系列大讲堂传媒领袖”的第三场,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海娟。既然说到了我们合作方21世纪商业评论,就是我手里的这本杂志,我相信很多朋友对这本杂志并不陌生,我是很早很早就是它读者了。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个杂志社和这本杂志。21世纪商业评论是在04年的9月份创
2、刊,大家会问它和一般的杂志有什么不一样,这本杂志的最大特点,我想它应该是在做减法,标榜以少胜多和以静治动,这是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专注于案例的记录和解析,致力于成为思想洞察力和实际操作性兼备的高端的商业杂志。这本杂志最早在中国推广叫“企业公民”的概念,从08年开始,举办中国最佳商业模式评选,而且类似这样品牌特色的活动还有商业思想沙龙和中国商业地理评论。非常的荣幸我们今天请到了这本杂志的领头人,21世纪商业评论的执行主编吴伯凡老师。吴老师同时还是21世纪报系企业公民研究中心的主任,兼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事观察员,今天吴伯凡老师为我们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企业成长路径的大逆转”,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有
3、请吴老师。吴伯凡:既然是成长大讲堂,这个题目是个大逆转。什么叫大逆转呢,我们经过30年,我们中国企业一直在往上走,包括我们的经济。在08年的下半年,接近年末的时候,也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无论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经济格局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如果从企业成长的角度来看的话,它实际上是一种成长模式,被迫进行转型。这是我们观察中国企业从前30年以及后30年,还有今天正在目睹的目前的中国企业那种焦虑、困惑,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知识坐标。大家注意到,最近联想爆出了一个非常大的新闻,就是自它04年12月8号宣布跟IBM有一个交易,并购了IBM的PC部门。与此同时,中国还有几家企业,TCL差不多是前后
4、也并购了国外的在行业定位上跟IBM相当的彩电业里的汤姆逊以及通讯业的阿尔卡特。海尔在之后不长的时间,也宣布要并购美国的美泰,也是一家家电巨头,后来这个并购未遂。TCL成功的结了婚,但是这个婚姻并不成功。从此我们关于TCL的消息听得就越来越少,侯门一去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我们现在很少听到关于TCL的消息了,因为它因为这个并购被套牢了。而联想一直被认为是一场并购IBM的PC部门,一直被一些媒体认为是很成功的并购,两年前宣布说我们已经完成了整合,从此步入了正轨,不仅是完成了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一个成功案例,而且创造了一个在商业史上,这么快的时间完成一个并购整合的过程。但是随后就出现了杨元庆从董事长
5、的位置直接出来到一线,后来又传出柳传志已经退居二线,又回到一线,然后就是我们今天听到的,今年第一季度亏2.66亿美元。因为中国这边的业绩还是不错的,中国这边的业绩只是冲淡了这个数字,如果单算美国的业绩,那是更加让人吃惊的一个数字。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三家企业,你们心目中最好的中国企业,你们最仰慕的,如果是五年前,甚至是三年前,你们希望上哪儿工作,可能都会提到这三家企业,但是这作为中国企业的标杆,在20多年的时间里,奇迹般的成长,从很小很小的企业成长为巨型企业,一直到走出国门,这三家企业应该可以当作中国企业的标杆,然而它们今天都遇到了非常大的问题。海尔前不久宣布要进行所谓的商业模式转型,至于具体的内
6、容,大家还不是特别的清楚。有一个大致的说法是,要从传统的制造转移到高端的,比如说服务的或者其他的更多知识含量的东西。但是有人置疑没有制造的海尔还是不是海尔。海尔曾经在07年的时候,投资200亿做房地产,不知道这个转型意味着什么,从一家生产家电的企业转型成什么企业,因为准确的商业模式自转型不太清楚。我们现在回过头看中国企业确实是面临着原来的路径已经行不通了。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很多企业面临的困境,有人经常会拿金融危机说事,由于金融危机,我们现在经营很混乱,事实上中国企业在06年开始,尤其是制造型企业就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冬天实际上已经在06年股市疯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大家没有意识到。因为
7、股市的增长跟中国制造业本身的获利性非常小,很多人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制造业,而转向股市,转向房地产,因为这是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完成制造业的利润,平均利润在4%,那还是好的,由于汇率,出口导向的企业由于汇率的变动,甚至这4%都保不住,这样使很多的资金就流入了股市,这实际上跟06年以来中国的房价,股市的剧增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会出去这种现象,为什么莫名其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成长的这么快的企业,今天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路径越走越窄。联想刚成立的时候还不叫联想公司,叫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11个字。当时成立的时候,跟当时的中科院副院长,后来是院长的周光召,说我们一定要把计算所公司经营成
8、一家年产值200万元的大企业,他没有想到20年后他已经超过200亿了,可以说中国企业确确实实是莫名其妙的成长起来了,确实是奇迹。我们要分析这个奇迹,简单的回溯一下,我们杂志做过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专题。这个奇迹的根源大致说来有以下几个:第一,短缺经济的馈赠。比如说很多的企业,不需要产品上的创新,不需要营销上的创新。你们父母那一代都会有记忆,很多的产品是凭票购买的,你把国外的产品引进来,生产线引进来,甚至资金引进来,建立一家家电制造企业,你根本不愁卖,因为是短缺经济给中国企业一个非常好的,千载难逢的一个良机,这是短缺经济的馈赠。还有是人口红利,我们还要追溯到一个更深的原因,大家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增
9、长得非常快,实际上我们忽略了前30年暗中打下的那些基础。前30年是计划经济,大家都一边倒的说,那是有很大的问题造成了中国的停滞,实际上在农业领域,尤其是在农业领域,还有在某些军工领域,中国的基础打得是非常好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得过去的那种农村的非常零散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耕作方式上升到一个有共同的基础设施支持的这样一种农业。然后一旦把它包产到户,一家一家为经营单位的时候,它实际上享受了双重的好处。一个是联产承包本身这种,就是说经济利益跟个人直接挂钩,使得大家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但是呢他暗中使用的基础设施是大家往往容易忽略的。如果没有那些基础设施,没有那些在农业学大寨时期,打下的那些基础,那中国
10、的农村是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就扭转这种极度贫困状态的。我举个例子,红旗渠大家都听说过,如果按照现在这样的劳动力成本,按照现在的这种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那完全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在那个时候,极端低的劳动力价格,极端高的政治热情融入到里头来,使得这样一些奇迹工程产生了,这种奇迹工程成为了一种潜在的支持系统来支持中国的农业,在经过一定的体制转换以后获得了飞速的成长,这就导致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些剩余劳动力依托于这样的基础,比较少的人能够生产更多的粮食,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行情论坛),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涌向了经济比较发达的,比如说珠三角地区。这个
11、时候由于城乡之间的巨大收入差异,所以他们很低的工资相对于农村来说都是很高的,这就形成了庞大的农工队伍。这个民工跟普通的工人不一样,他跟企业之间没有一种紧密关联度,你16岁进这个厂里干5年的活回到农村去,企业不用承担任何其他的责任,作为一个正常的企业本来该承担的那些劳动力成本,这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大竞争优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还有资源红利,就是说我们资源价格比较便宜,还有环境红利,比是说我们的环境比别人的环境更强,更是说我们不太在乎环境,我们不太在乎那些到处被污染的河流。所以种种的红利使得我们中国经济在30年里产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增长。还有就是世界经济技术产业革命给
12、我们暗中造成了红利,这个大家不容易意识到。84年对中国企业来说叫“企业元年”,我们知道联想1984年成立的,海尔是1984年成立的,TCL是1985年成立的,还有万科也是1984年成立的,所以很多人把1984年作为中国的“企业元年”。再看看大洋彼岸,发现很多企业也是在1984年成立的,戴尔就是在1984年成立的,思科也是在1984年成立的,这就很奇怪。我们改革开放,他们又没有什么改革开放,也没有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样一个过渡,为什么会是这样?实际上是由于世界这种技术革命有一个漫长的酝酿期,二战以后,从40年代末期,西方在酝酿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这个速度差不多持续了30年的时间。我们知道,计算
13、机里比较早的英特尔是1968年成立的,那个时候在硬件里头,美国的航天局,他是一个供应商,由国家买单,由国家作为风险投资支持他起来的。然后就是微软,是1975年,这是比较早的。还有很多的,像思科,像那种集成性的企业,都是在80年代初期,比如说1984年成立的。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其实并不奇怪,就正好是积累了30年的世界技术产业革命的浪潮,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爆发,而中国企业虽然封闭了那么多年,一开放正好赶上这个时候,所以戴尔跟联想是在同一年成立,这也是一个红利。但是现在这些红利基本上都不存在了,那种奇迹般导致企业快速成长的这些要素都一点点的消失了。所以说中国企业到2001年、200
14、2年的时候,这种趋势已经出现了。2006年、2007年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爆发出来了。我们今天看到中国企业现在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一个对金融危机没有太大关联度的一种衰退和下滑。我们再看看其他的方面,除了这三家我们都是都熟悉的企业之于,还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实际上也是在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这种经营方式,他们面对的是跟中国市场无关的,一个是我们在汇率上的优势,第二是他们由于欧美的人口结构以及他的产业,他的消费结构依托于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快速增长。这个时候除了一些大企业之外,中小企业实际上也做了扶手电梯,你不用爬楼梯,站在那儿都可以上升到一个高度。这个时候叫做福利也好,说成台风来了,猪都在天上飞,这些怪
15、异都消失了。这就是我们中国企业现在成长的被迫性,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成长路径。怎么来衡量这种成长路径呢?逆转的方向是什么呢?这是现在中国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第一个,我们是不是要按照西方的这一套产业路径、产业习俗来决定我们的成长方向呢?大家听说过叫比亚迪的公司吗,我们杂志在这个公司不是太知名的时候就做了一个深度的报道。这家企业是一家深圳的,以制造电池里的一个很小的电芯,后来发展到制造整块的电池。他们创业资金只有借来的250万人民币,他想做这门生意的时候,他去日本购买设备,带着200万人民币去的,因为他只有这么多钱,不是他以为这个设备只值那么多钱。结果别人告诉他说这套设备是500万美元,那个时候还是8
16、点几的,就是4000多万人民币。他是一个很精明的商人,他说得看看你们的设备到底是什么样子,看了以后就分析了成本结构。大量的成本都是用于除尘除湿,因为电池非常讲究的,如果有灰尘的话甚至会造成爆炸,所以这个设备里很多的功能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讲功能,要叫性价比,这个性能实际上跟电池本身的价值关系并不是太大,他突然发现了一个漏洞,大家都不以为然的一个漏洞,他是在给制造这个产品的人除尘除湿,而只有在很小的一个部分给这个电池本身除尘除湿。人都穿着防化服一样的服装,在一个非常干燥的环境里生产,由于非常干燥,只能工作两个小时,否则会脱水。这些成本在他看来是一个冗余成本,回来以后他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自
17、己用很简陋的办法,发明了一套设备,就是做这么大一个玻璃箱子,两边各有一个洞,手伸进去,用干燥机、用小型的除尘设备就能够把这个箱子里头的干燥度和灰尘的指标降到跟车间里的标准一样的程度,甚至比那个标准还要高,而人可以在这个箱子面前可以工作8至10个小时。这套设备的成本只有100多万人民币,这种方式跟中国的其他企业不一样的,他没有遵循西方产业的习俗和西方对于中国的由来已久的技术恐吓策。用华伦斯坦的话说,这种中心边缘结构是强者送给弱者的礼物,你不接受它是一种失败,因为你永远处于边缘。你接受它也是一种失败,因为你也永远处于边缘,你的游戏是在他划定规则的前提下在玩儿,你的所有成本里有很多是他规定的,没法改
18、变的一些固定成本。这种破坏,我们在管理学上称这个为低端破坏,一般是产品的低端破坏,他是在设备上的低端破坏。这样的企业在中国是很少的,为什么前不久巴非特的工作买了比亚迪的股票,他对于这家企业的这种创新能力,这种不迷信西方的经营的思维,不仅仅是经营的方法,他非常看重。后来他把同样的方法用到了制造汽车,因为汽车按照国家制订的这种既定的政策,就是用市场换技术,我是一个摊位,你国外的汽车品牌要进来,我把这个摊位租给你,然后你所得的利润各分一半,用这种方式也能赚到不少钱,但是市场失去了,技术也没有换来。而比亚迪呢,他不信,首先他没有这种技术恐吓,不是被吓大的。而中国很多企业都是被吓大的,用这种方式,在几年
19、的时间,从03年他们决定进入汽车业,从电池进入汽车业,到04年正式开始生产,到现在,短短的四、五年的时间,他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业里不可忽视的一种力量。用王传福的话说“技术就是一层纸,一捅就破”,还有一个,中国汽车业里有两个“福”,一个王传福,一个叫李书福,就是吉利的老总。他说得更邪乎,他说“所谓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三个沙发,没有什么了不起。”当然了,李书福跟王传福比起来还有更多的很莽撞的成分,他没有很精细的,就是没有做到智勇双全。我们之所以讲到比亚迪,是想说中国企业成长路径,这种创新意识,创新是什么,创新不是技术,不是简单的技术,而是一种客户价值。用沃尔玛创始人的话说,他的经营法则是“己所欲施于人
20、”这是圣经里的话。当你进到一个商店里,你最希望什么样子,你肯定是希望你用最少的钱买到更多的商品,你就把这个东西变成一种商业经营的准则。所以创新不是技术的一个发明,我们过去一直有一个迷信,好技术等于好产品,等于好市场,事实上在商业史上有很多好技术并没有变成好产品,好产品并没有变成好市场。反过来,有些好的产品往往是失败的技术,好的市场,最初是一个不完美的产品启动的。比如说3M的,那个3M发明的一种胶水,这种胶水黏性不够强,被认为这是一种失败的技术。但是3M的一个好处就是兼容并蓄,鼓励你员工去发明各种各样的技术。同时他有一个很好的知识管理系统,他知道自己干了什么事情,所以他在技术上的成熟非常庞大,同
21、时他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搜索系统。互联网的规则就是跳蚤市场规则,就是当曲直范围足够大的时候,你的废品可能成为别人的真品,跳蚤市场的规则就是这样。所以如果你的技术储备库足够大,你的市场需求信息足够大的时候,总能形成某种适配性。后来他们在看书的时候,他读圣经,读圣经的时候会做好多记号,用纸夹在那个地方,一阵风一来就把枝条给吹走了,他就觉得假如有一种不容易被风吹走,同时又不损害页面的这样一种东西就好了。通过这种需求不断的细化、清晰化,最后逐渐就对对碰,就产生了这样一种产品。“357”就很多这样的产品。我们中国企业就过分的迷信这种,我们在技术上的这种逆向种族主义,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种族主义,我们不行。我们从
22、近代以来,其实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在批评我们的同胞的时候,都爱用“中国人”这个词,好像他是一个外国人。我们这种思维,这种意识植入到我们思维模式里去的时候,我们暗中就会设定我们很多东西就是不如人,我们只能用土豆片换芯片,只能用所谓的比较优势,用我们的廉价的劳动力去换取西方的高技术,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而且造成了很多的企业自我矮化的根源。和联想差不多的时候成立的一家企业叫华为,大家都听说过,他是87年成立的,比联想晚将近三年的时间。这家企业也是一家深圳的企业,所以我们发现深圳那个地方,他是一个荒地,大家没有资源,或者说资源都是相同的,当一个企业的资源比较匮乏的时候,他的受益模式是不一样的,有时
23、候资源过多,反而是一种诅咒。如果你是07年入学,可能读过我一篇文章,因为那是07年的北京市的高考语文题,叫“核心竞争力福音与诅咒”。我当时讲中心这个意思就是说,不管是资源也好,还是能力也好,这种资源最后成为你的诅咒,这个话最是弗里德曼说的,他说中东由于石油资源的丰富,光靠卖石油就可以生存,而且活得很好,很富裕。这个时候不需要任何的制度的创新,社会的变革,所以在制度上,在文化上,他就冷冻起来了,包括俄罗斯也是这样。所以说资源的丰富成为了一种诅咒,还有能力,有的时候很强的能力也会成为一种诅咒,当你拥有了这种能力的时候,这套曲线是怎么把你拉上去,最后就怎么把你给拽下来。英特尔就是这样的公司,赋予你成
24、功的时候,暗中设置了一种把你拉下来的一种机关。像中国武侠小说那样,有那种很隐秘的机关能把你拉下来。中国有些企业,不管是拥有了资源,这个是中国企业大部分就是资源驱动性的,还是能力,最后导致企业亡,在抛物线的顶点的时候自然就往下走,当他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我讲到比亚迪,跟中国很多的企业不一样的,他是第一个不认同这种行业习俗,没有这种逆向种族主义的思维,同时呢,他把创新在一种更深的意义上,我刚才讲的创新,不仅仅是一个发明,这是我们非常大的一个误解。我们杂志前不久发表了一篇文章,是很小的一篇文章,讲的是爱迪生。大家都以为爱迪生是电灯的发明人,实际上他是世界上第23个发明电灯的人,在他前面已经有22个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凡人 讲座 中国企业 成长 路径 逆转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28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