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拉祜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民族服装厂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双江拉祜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民族服装厂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江拉祜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民族服装厂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及项目承担单位情况项目名称: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民族服装厂建设项目主管单位:双江自治县人民政府项目承担单位:临沧双江自治县七彩坊民族服饰旅游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尤光潘(13708836619)单位地址:临沧市双江自治县城北新区古茶路南侧联系电话:08837623001、7623002注册资金:100万元二、建设性质:新建。三、研究范围: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和深度的有关要求,主要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地点、建设条件、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实施进度和组织管理、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效益等进行分析研究。四、 建设项目可行性
2、研究报告编制人:郭文华 何 进第二章公 司 基 本 情 况本公司是一家集个性化设计及专业人才为一体,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个人独资企业。我公司扎根于独特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土壤中,以继承和发展为理念,以市场为主导向,结合民族工艺艺术设计,从事创意民族工艺品的研究开发。目前,我公司已生产了一系列造型独特、艺术性极强、工艺精湛的民族服装、绣花鞋、工艺包、工艺品、饰品等。富有浓重的华夏少数民族特色,保持了民族风度,为现代家庭、写字楼、茶楼、餐厅、娱乐场所及宾馆增添了文化气息和美的质感。 我公司本着“与质量求生存、以诚信为根本”的企业宗旨为每个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我公司将以真诚的心灵、忠实的信誉、
3、优质的品质、欢迎新老客户光临指导,多提宝贵意见,我们热诚欢迎海内外朋友与我们一起携手共同推进中华民族文化产品的发扬光大、共创美好明天。少数民族服装;民间工艺品;云南民族绣花鞋;民族工艺包;大理扎染;承接工作服;承接演出服,来样加工扎染; 采购产品。 第三章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一、双江自治县“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3月。二、双江自治县文化建设“十一五”计划,2006年3月。三、双江自治县旅游发展规划,县旅游局。第四章双江自治基本县情 一、自然状况双江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是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种自治民族组成的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四种主体民族自治县。国道214线横穿县城,
4、距临沧地区行政公署104公里,距省府昆明755公里。全县辖五乡两镇两 农场,共有72个村民委会员,3个居民社区,24种民族杂居。国土面积2165.03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6.24%。双江因澜沧江纵流于东,支流小黑江横旦于南,两江交汇县境东南相汇而得名。地理座标为东径9935251000933,北纬2358234850之间。北回归线横穿县城,是中国境内为数不多的北回归线横穿县城的县份之一。拥有南亚热带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署,“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双江气候的真实写照,双江是北回归线上一颗璀灿的明珠。二、社会经济状况双江自治县是一个农业县,属典型的边、山、少、穷地区。1986年
5、被国家确定为扶贫攻坚县。2006年总人口165093人,少数民族人口占44.44%,国内生产总值73119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9363万元,财政收入5021万元,粮食产量57621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6元,工农业总产值3623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4691万元,工业总产值42933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36231万元。三、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双江是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个民族自治的多民族自治县,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和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除汉、拉祜、佤、布朗、傣、彝等世居民族之外,还居住着白、回等十多种少数民族。各民族风俗各异,文化多
6、姿多彩,“布朗族纺织”可算纺织文化的“活化石”。据资料记载,布朗族在唐宋时期就有较高水平的纺织技艺,但至今,双江布朗族仍完整的保留着传统的纺织工艺,他们自种棉花、纺纱、纺线、织布、染色、自制独具民族特色的服被,其中布朗“牛肚被”刊称民间纺织技艺一绝。据说这一门技艺别的地方已失传,现在只有双江邦丙一带的布朗族独有,成为双江一绝。双江是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聚居县,长期以来,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在共同开发和建设祖国边疆的同时,也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形成和积累了数量浩繁、内容极为丰富的档案资料。民族服饰发展变化真实的记录了双江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记录了以江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音
7、乐、舞蹈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真实面貌,是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项事业资源,也是我们进行西部大开发不可缺少栽体 。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服饰的研究、保管、开发利用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它对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更是民族发展的“活化石”。服饰往往可以反映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等级差别和一些特殊的财产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逐渐消除,而配饰在财富的象征意义上依然十分显著。第五章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素有“民族博物馆”之称。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在解放前分别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构成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
8、。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出风格迥异,特色鲜明,风采奇丽的云南民族服饰服装。它不但可作为研究各民族历史文化发展和相互关系的重要文物,而且是精美的实用手工艺品,是我国工艺美术花坛上的一朵奇葩。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基本具备加大“三农”力度和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各部门进一步提高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民族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农村社会事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对社会事业的发展需求不断增长,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建设积极性高涨。农村改革的加快,发展体制不断创新,为社
9、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机制保证和强大动力。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工作, 要实现与其他地方同步发展,建设任务更为艰巨。全市在推进文化产业进程中,着力实施以佤文化为龙头的一县(区)一品文化精品工程,形成了一批主导产业、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当前,佤族、布朗族等民族服饰及工艺品的加工生产还处于低层次的无序状态,没有形成产业效应,为了弥补市内产业空白,提升佤族等民族服饰产品质量及档次,承接沿海地区纺织产业的转移。拟提出建设民族服饰及系列产品的开发建设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市文化产业的一个亮点、旅游开发的一个景点、临沧的一个品牌。所以,在市内建设一个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民族工艺服装厂(七彩服装厂)是必要的
10、。为此,重视与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积累和保护利用,及早把 建设项目列入投资建设项目,尽快付诸实施,势在必行。 第六章项目建设条件一、区位条件项目建设区是通往东南亚的主要干道,国道214线横穿县境64公里,距临沧机场80公里,是我市通往思茅、版纳、缅甸边境的主要通道。县城距孟定、沧源口岸仅为160公里,是一个地理位置极佳的旅途中转站,在县城区东北面,双江自治县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水电等基础设施完善齐全。 二、基础设施条件双江县城通过近年来的投资建设,城建、交通、公共设施等各种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目前建设项目所在地水、电、路、通讯等基础条件完全俱备。 第七章项目建设规模及投资概算一、建设规模及内容
11、 1、厂房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其中;厂房建设4000平方米;员工宿舍用房1500平方米,附属用房1000平方米,框混结构,八级抗震设防,总建设面积10000平方米。 2、设备选型:缝纫机50台、真空吸风熨台20个、电热蒸汽锅炉5台 、锁边机25台。 3、土地征用20亩。 4、建设规模和标准,做到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经济实用、适度超前,满足工作需要,同时体现文化性。 5、主要生产:生产以佤族、布朗族、傣族服饰系列产品。 6、产品产量:15万套件。 7、产品销售收入:若以每套件80元到150元的销售价格计算,则销售收入为1200万元到2250万元。若以平均每套件115元价格计算则销售收入为17
12、25万元。年可实现税利收入480万元。投资回收率32%。二、投资概算估算依据及主要建筑材料和设备单价依据国家建筑工程建设标准及双江自治县建筑建设工程材料定额进行估算。 1、建筑材料价格:水泥400元/T,钢材4200元/T,红砖0.3元/块,石头80元/立方、沙子40元/立方 。 2、设备价格:缝纫机每台3500元、真空吸风熨台每个2000 元、电热蒸汽锅炉每台2500元 、锁边机每台4500元。3、土地征用费每亩20万元。三、建设要求建设工程设计施工,达到架空防潮、房顶有隔热层,有通风孔,窗房由玻璃窗、防盗窗构成,防高温、防火、防水、防潮、防虫、防鼠等要求。四、投资估算1、土建工程投资:为框
13、混结构2层,总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共需资金1500万元。其中:厂房及员工宿舍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1100元,投资715万元,附属用房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750元,投资75万元。2、土地征用费500万元。3、设备购置:缝纫机50台17.5万元、真空吸风熨台20个4万元、电热蒸汽锅炉5台6.25万元 、锁边机25台11.25万元,小计39万元。4、流动资金200万元。以上合计总投资1529万元。五、资金来源筹措该项目总投资1529万元, 银行贷款1200万元, 自筹329万元。第八章工 艺 设 计对民族文化的运用不能流于形式,服装设计只有扎根于民族文化才能顺应国
14、际时装设计的潮流。三宅一生设计的东方式无结构时装赢得了西方的赞许,就在于它是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之上,只有将本土深厚的文化作为服装设计的内核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设计师体会到了民族文化的真正含义,不再将盘扣、立领、中国图案作为时装的装饰,而且从时装整体构思上实现设计的深层化。熟练地运用民族性的元素,受这种民族文化的熏陶,加上对民族文化深层次的理解,以及对时尚和市场的精确把握,巧妙地融民族风格于设计元素当中。其意义不仅在于借鉴民族服饰中的精华,使民族风格的服装设计时装化、流行化,更在于它能够对中国的民族化服装设计潮流产生积极的影响。将文化演绎为商品,就应该是风格化商品。从这一设计理念
15、出发,成功的服装设计无不刻意注入浓厚的民族风格化色彩,只有这样,民族时装才能以其特有的形式渗透到高度发达的当代文明之中,并被不同层次的人们认同和接纳。云南各民族的服装服饰犹如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各具风采。有的色彩稳重,朴实大方。有的挑花绣朵,色彩鲜艳。有的饰物精致,璀璨夺目。 一、双江勐库、沧源、耿马等地穿长衣、长裤的拉祜族妇女,普遍束腰带;腰带多用红、绿、黄色布制作;腿上配有脚统,用青蓝布制成,长约一尺,上有精致的几何图案装饰。衣服饰品 拉祜女性都较注重衣服上的饰品。最初的服饰较为简单,只在衣服的斜开襟、手袖边、背肩等处,用红、白、黄小块包布镶边。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用白银制作的各种服饰制品,
16、倍受拉祜妇女喜爱。主要有银泡、银吊子、银钮扣、银手镯、银项圈、银耳环等。每逢喜庆日子,拉祜女性特别是青年妇女,都要身着用银制品装饰的盛装,带上耳坠耳环,脖系项圈,头缠包头聚集在一起,这时到处是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的景象。“背袋”饰品 “背袋”既是拉祜族的生产生活用品,以是男女共同喜爱的服饰之一。无论走到哪里,拉祜人都挎一个背袋,装上生产、生活必需品。拉祜背袋的装饰,有的用小块花色布组成几何图案,有的用银泡或绒丝线制作,色彩鲜艳,美观大方,多数由美丽的拉祜女手工制作而成。二、佤族服饰因地而异,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显示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佤族保持传统习俗最多,服饰最典型。佤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拉祜 佤族 布朗族 傣族 自治县 民族 服装厂 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2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