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易真诠序.doc
《古易真诠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易真诠序.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易真诠序古易真诠序 2011年09月24日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 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 立即修改 | 关闭 古易真诠序: 本文引自侯海泉著古易真诠一书的序文,如需交流请与本人直接联系:13424492327 。 中华文化与易学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那么,什么是易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易经的学问。易学的历史自伏羲画卦算起来,至今最少已有一万多年。就易经成书说,至少也有3000多年了。易经经过历代的学者们不断地发展、创新,累积成“无所不包”的大学问。但自从中国“
2、五四运动”之后,随着中国文化的西化,国人对国学深入研究的人数反而日趋减少。易学究竟是研究什么?逐渐模糊不清了。 已故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易学是宇宙的代数学”。赞成其说的人数不少。根据我个人在易学宝库中耳闻目睹及深入研究,我觉得这样的提法不妥。因为易经主要包含了“象、数、理、义”这四个部分,其所说的“易学是宇宙的代数学”,只不过是“象数理义”中“数”的部分(而中国古代的“数”也不是单独的、机械的数字化)。如果就此规范,那其他三个“象、理、义”的广博学问夫复何存?所以这样的提法很容易把易学研究引进公式化的死胡同。更何况“宇宙的代数学”也只不过是易学的研究衍生产物之一。“宇宙的代数学”是冯友
3、兰的提法,那么就其意而言,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出现过“宇宙的代数学”的专著呢?我可以替古人毫不客气的回答说:有啊!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缉古算经等古代十大算书不就是“宇宙的代数学”吗?” 古易新编主编王赣同志认为“易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辩证法”。“在中国易学中体现了莱布尼茨和黑格尔的结合,就是中国易学使人往往感到神秘莫测的所在。” 古易新编的作者之一牛力达先生认为:易学的定义表述为“辩证法、二进制和预测学的中国古代形式”似乎更为确切一些。(牛力达易学辩证思维方法论纲)。 我个人认为王赣和牛力达两位先生说得也都不是十分贴切,不够全面,而且以西解中也不太科学。就像说西医的糖尿病就是中医的消渴病,西药的消炎
4、药就是中医药里的清热解毒药一样,表面看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 那么,让我们看看易学大家麻衣道人对易学的原本含义是怎样表达的吧。其在正易心法第四十章说:“名易之义,非训变易。阴阳根本,有在于是。”什么意思呢?其弟子陈抟是这样注释的:“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见气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易者,希微玄虚凝寂之称也。及易变而为一,一变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复变而为一也。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中为人。谓之易者,知阴阳之根本有在于是也。此说本于冲虚真经,是为定论。学者盲然不悟,乃作变易之易,是即言之,非宗旨之学也。唯杨雄之书,拟之曰太玄,颇得之。
5、道家亦以日月为古之易学,盖其本阴阳而言也。” 我认为此说对易的本身的含义解释的非常正确。 “易学”按现代语言来讲,我认为就是探究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学术。“易在文字先”,易学源于实践,我们的祖先最开始是“结绳记事”和用游标、规矩等实物手段来观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而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实践的学术,而并非凭空想象,并非仅仅是靠逻辑推理而总结的理论学说。古代研究学问极重实践,古人认为没有经过实践的理论是不可取的,最终也是经不住历史的考验的,也是最终会被历史所淘汰的,故自古以来研究学问就有“格物致知”的严格要求。“易学”是中国所有传统文化、科学的根源及基础。故研究诸如中医、国术、丹道、国画、书法、古代建筑、
6、古代物理、古代化学、古代数学、古代军事等各类学科,必须以“易学”为基础,而且传统国学的理论时时、处处都有“易学”的踪影,可以说没有“易”,就根本没有中国国学,没有中国一切传统文化,由此可见“易学”在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地位!“易学”类似于西方所说的哲学,但是还不完全等同于哲学,“易学”应是哲学、科学等之综合体。相比之下与西方的哲学和科学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科学的尖端是什么?不得而知,但是有人说过是两个核:原子核、细胞核。又有人说是三事,具体来讲就是精神、物质、信息。科学认识事物在相对表浅的层面是比较确定的,但是在相对较深的层面则在有无之间,较不确定。古人读书除讲究“学、问、思、辨”外,还要“笃行
7、”,这就很有讲究。东西方科学、文化虽然在“笃行”方面各有路径,但是西方科学、文化的这种“笃行”也只不过限于“形而下者谓之器”,这种浅表层面的“笃行”,而对于“形而上者谓之道”这种高层次,则西方文化与科学则“笃行”无由,没有路径可循。 “东方的哲学”与西方的哲学不同点就是在于东方的哲学要求“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可以通过内功的修炼来而体道、悟道,从而发现宇宙万事万物的各种规律,并可以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验证,而不是“简单”的推理,而西方哲学无法用实践进行验证,所以西方哲学未来的发展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易”是宇宙的缩影:宇宙之态为象,宇宙之变为卦,宇宙之理为辞,宇宙之变为数。人们要认
8、识宇宙及其万物,就必须善观象,熟演卦,通易理,精术数,所以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观象必须具备超凡的特异思维; 演卦必须具备丰富的灵感思维; 易理必须具备高超的抽象思维; 术数必须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 “易”的思维是整体性思维,而不是西方的那种原因A导致结果B,原因C,导致结果D的那种线性思维。所以我们对于下三界(人、事、物)、中三界(天、人、地)和上三界(时间、空间、宇宙)的观察也必须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才能认识到宇宙万物的真谛。而这种认识的方法就叫“辩证思维”,就是特异思维、灵感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这四大思维的综合、灵活使用,具体表现为象、数、理、义的对立统一,这也符合“一
9、阴一阳之谓道”的深刻哲理。中医所讲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方法即源于此。 而“辩证思维”或“辩证法”只是学习、研究与应用“易学”的手段和方法,而非“易学”的本身。 中华文化与“易学”是不可分割的。自古以来众多学者把易尊为“群经之首”,赞誉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汉代班固所著汉书,称“易学”是“大道之源”。清代乾隆年间修成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特在四库总目提要中指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然而,特别宝贵之处在于,“易学”是一门古而未老、博大且精深的学问。今日举目四顾,“易学”到处闪耀着灿烂绚丽的光芒,为此引起古今中外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如
10、:中医学就是用易经的无极、太极、两仪(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政、八卦、九宫、天干、地支等象数理义来进行阐释中医学的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从而进行对疾病及亚健康状态人群进行预防和治疗的;太公阴符经就已八卦之理推演奇门遁甲;诸葛武侯以八卦摆阵图做练兵作战之用;莱布尼茨据易图演二进制而建立了二进制数学体系和发明了初步的计算机;现在商场所做的烟感、温感的消防系统工程用的还是二进制编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得到了“易学”的启发;刘子华先生于1940年所写的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的论文预测到了第十颗行星木王星的存在(后被天文学界证实)而获得了法国巴黎大学和法国国家的双重博
11、士学位;蔡福裔先生写成八卦与原子一书,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化学元素周期,并发现了宇宙尚存在大量新元素的线索;玻尔甚至将自己创立的哥本哈根学派的标志选用“易图”(太极),并以此为最大荣幸;被美国黑带杂志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的李小龙先生则将太极图作为截拳道徽的标志;另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宇则认为他们对于宇宙宇恒的怀疑系缘起于“易学”的长期信奉;而韩国早已将太极图作为国旗;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更是与“易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古代的算术周髀算经、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经、辑古算经、数术记遗、夏侯阳算经、磬求重心说、求重心说、乘方捷术、对数尺记等与易
12、经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古代的算术;古代物理学墨经、考工记、天工开物、论衡等是以易学作为理论基础;中国古代的化学抱朴子内篇、太清石壁记、渔庄录、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太清金液神气经、太清金液神丹经等与易经密不可分;古代天文学有:星学大成、灵宪、大唐开元占经、五星占、步天歌、甘石星经(战国甘德、石申著)甲寅恒星表、赤道星图、黄道星图等也是需要易经的综合理论及演算方法;其他古代农业: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古代建筑学:营造法式等,古代逻辑学:墨经等,古代传统武术即国术等无不以易经为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几何光学“格术”(北宋沈括说:“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算家谓之格术” )也是以
13、易经为理论基础,中国“格术”名家邹伯奇于公元1844年以中国古代理论研制了我国第一部摄影器,并成功地拍摄照片等;现代遗传基因研究的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的基因原始排列顺序与先天“先天六十四卦序图”排列顺序一模一样,并且国内也有用“先天六十四卦序图”提示的易学理论来进行遗传基因的进一步研究;美国前总统卡特提出将易经和孙子移用于核战略。由此可见,研究易经不仅有科学和哲学意义,而且还有预测未来和驾驭宏观的深远意义。 观乎今日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举凡图论、数论、逻辑理论、史论、韵学理论、音乐理论、预测理论、预防医学理论、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相对论、量子论、场论、系统论、信息论、协同论、突变论、天文学理论
14、、电脑理论、物质结构理论、宇宙起源演化理论、决策理论、经济理论、内部损耗控制理论、武学理论、兵法理论、医学理论、遗传基因理论、宇宙及人体全息理论等无不与“易学”有密切的关系。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所说:“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曾经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只要深入挖掘,还可能找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易学”包含的内容很多,有精华,也有糟粕。那么“易学”的精华是什么呢?那当然就是“古易”。那么什么又是“古易”呢? “古易”,是对我国上古时代连山易、归藏易、坤乾易及中古周易的合称。它是炎黄祖先群体智慧的结晶。是源远流长、启迪万世的祖国文化宝库。 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
15、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后世有很多人以为连山和归藏早已失传,其实连山和归藏并没有失传,而是一直以来保存在少数的道家及少数民族手里,秘而不传。就像很多人以为原本伤寒论、汤液经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都已失传,其实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多数都没有失传。 易经原本只有卦画,并没有卦爻辞,后来的文王、周公写的卦爻辞只是为易的“正文”卦画所作的注释。易经一书的卦爻辞只是卦画的解说,卦画才是易的正文。伏羲氏所作的“不言之教”,即是没有文字之易。示人以象者,只有卦画。“羲皇画卦,不作纸上工夫也。”“卦象示人,本无文字,使人消息,吉凶嘿会。”后人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只须“观卦画之象,悟其象意。如其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易真诠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27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