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雪山来客整理).doc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雪山来客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雪山来客整理).doc(2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清乾隆吴谦 等编著(1742年)本文档由雪山来客首发于民间中医网:(原始文档下载于中医e百:(【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目录】【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目录】1【电子版整理说明】3【医宗金鉴的编纂过程】6刘渡舟老前辈对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的评价7【订正仲景全书凡例】8【医宗金鉴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10桂枝汤方13桂枝加附子汤方23+白虎加人参汤方-见阳明篇24+调胃承气汤方-见阳明篇24五苓散方2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29十枣汤方31桂枝人参汤方37葛根黄芩黄连汤方38桂枝去芍药汤方40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40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41瓜蒂散方43大陷胸汤方45小
2、陷胸汤方47三物白散方49大陷胸丸方51文蛤散方55【医宗金鉴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57麻黄汤方59芍药甘草附子汤方64+调胃承气汤方 见阳明篇65桂枝新加汤方66+四逆汤方 见少阴篇67+白虎加人参汤方 见阳明篇68茯苓甘草汤方70小建中汤方72炙甘草汤方(一名复脉汤)73桂枝甘草汤方7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7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7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79栀子豉汤方80栀子甘草豉汤方82栀子生姜豉汤方82栀子厚朴汤方83栀子干姜汤方83桃核承气汤方90抵当汤方91抵当丸方93大黄黄连泻心汤方94附子泻心汤方96甘草泻心汤方97生姜泻心汤方99半夏泻心汤方100赤石脂禹余粮汤方102
3、旋覆代赭石汤方103【医宗金鉴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105大青龙汤方108+真武汤方 见少阴篇110桂枝二麻黄一汤方111桂枝麻黄各半汤方112桂枝二越婢一汤方114小青龙汤方116干姜附子汤方120茯苓四逆汤方120【医宗金鉴卷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126白虎加人参汤方136白虎汤方137小承气汤方139麻仁丸方140调胃承气汤方141大承气汤方142蜜煎导方150猪胆汁方150+土瓜根方(缺)151猪苓汤方157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166茵陈蒿汤方168栀子柏皮汤方169【医宗金鉴卷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全篇】188小柴胡汤方192柴胡桂枝汤方198柴胡桂枝干姜汤方200黄连汤方203大柴
4、胡汤方206柴胡加芒硝汤方209【医宗金鉴卷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篇】214理中丸方216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218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220桂枝加芍药汤方222桂枝加大黄汤方223【医宗金鉴卷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227麻黄附子细辛汤方229麻黄附子甘草汤方230附子汤方233四逆汤方234白通汤方236白通加猪胆汁汤方237真武汤方241通脉四逆汤方244吴茱萸汤方246四逆散方254黄连阿胶汤方256猪肤汤方258甘草汤方259桔梗汤方259半夏散及汤方260苦酒汤方260桃花汤方262【医宗金鉴卷八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267乌梅丸方271当归四逆汤方273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5、274白头翁汤方287【医宗金鉴卷九合病并病脉证并治篇】296葛根汤方297葛根加半夏汤方297黄芩汤方299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299【医宗金鉴卷十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篇】307枳实栀子鼓汤方308牡蛎泽泻散方309竹叶石膏汤方311烧(衤昆)散方313【医宗金鉴卷十一辨坏病脉证并治篇】314阳旦汤方(补)319甘草干姜汤方319芍药甘草汤方320麻黄升麻汤方32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323不可发汗例六条(汗、衄、亡血、咽干、淋、疮)324桂枝加桂汤方327不可火灸例七条328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33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332【医宗金鉴卷十二辨温病脉证并治篇】334【医宗
6、金鉴卷十三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337桂枝加葛根汤方341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方346甘草附子汤方347【医宗金鉴卷十四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351四逆加人参汤方357【医宗金鉴卷十五辨可汗不可汗病脉证等篇】358辨可汗病脉证358辨不可汗病脉证篇360辨可吐病脉证篇366辨不可吐病脉证篇368辨可下病脉证篇368辨不可下病脉证篇372【医宗金鉴卷十六平脉法辨脉法篇】383平脉法篇383辨脉法篇406【医宗金鉴卷十七伤寒论注正误存疑全篇】428正误篇428存疑篇450附录: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454附录:三阳三阴经各图(图略)455%【电子版整理说明】伤寒论首此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汇集整理(
7、公元300年前后),又经宋林亿奉朝廷之命组织整理,最后到清乾隆期间,吴谦奉谕旨编著医宗金鉴,而伤寒杂病论列其榜首,该次整理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人数逾百,是历史上最大一次整理订正伤寒论杂病的工程。正如吴谦所说:“世远残阙,多编次传写之误。今博集诸家注释,采其精粹,正其错,删其驳杂,补其阙漏,发其余蕴,于以行之天下,则大法微言,益昭诸万世矣!”一、该版本的特色:1、与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比较,医宗金鉴将后者的“卷一辨脉法平脉法”移至书后卷十六。将卷二的“辨痉湿暍病脉证”移到书后卷十三。从而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桂枝汤系列列为卷一,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麻黄汤系列列为卷二,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8、”大青龙汤系列列为卷三,这样编排次第,突出了伤寒论三阳三阴的理论总框架,既可使读者在开卷时开门见山,避开了难读难懂的内容,从而直接切入与临床直接相关的实质性内容,玩味日久藉以掌握其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应对临床。2、在各篇之首提示本篇之纲领。各道方剂之后附以方解,对各段经文加注及集注,便于学习及理解。3、校对订正了伤寒论在长期传抄过程中所形成的错误。二、本电子版的原始文档下载于中医e百网站,然后用word重新作如下编辑整理:增加目录、分别字体字号。某些存疑内容与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第一版医宗金鉴正版出版物进行互校。发现原始文档与该出版物有某些出入,例如在方剂的剂量方面,有时存在“二两”与“三两”
9、之间的差异。顺便纠正了原始文档中的录入及排版错误。但因卷帙繁浩,本文档在整理过程中并未能对原始文档全面精校,相信遗留错误尚存不少,读者们在使用时若发现问题,尤其是使用其中方剂的剂量时,当以正式出版物为准。草草整理推出,不求精善,但求快速,以应当前学习使用伤寒论的需要。三、原始文档所存在的录入疏漏甚多,如缺少所有“硬”字、“衄”字,但凡所见之处,随手补入,但缺漏之处尚存多多。字库中缺少的字则拼凑为格式:“(讠严)”。留存问题就待后人去圆满吧。顺便介绍古文注音常识。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就用“音切”的方法注音,如“强,群养切”,意思就是用“群”字的声母“q”去拼“养”字的韵母“iang”。在每一卷的末
10、尾都有一个【音切】表,为本卷所出现的难字注音。在读音方面:“项背强几几”,应当读作“shu”,不读“ji”。“shu”是另外一个字,但是与“几”的外观非常接近,故多被忽视而弄混了。是借用短羽鸟飞行时颈部状态,来形容伤寒后颈部转侧僵硬不便的感觉。但现在字库中缺少(shu)字,整理者没有在所有出现该字处加注,请阅读时注意辨别。四、当前在全国范围所掀起的中医热,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为社会现实所迫,这必将对中医今后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影响。由于西医的先天缺陷,庸医的后天不足,导致了无数国民长期陷入疾病的泥潭无法自拔,也迫使了明智之士将目光投向了炎黄文化的瑰宝伤寒杂病论,但苦于缺乏锲入门径。而这部工具书无异
11、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既方便初学锲入,也适合临床提高。所谓雅俗共赏,新老皆宜。五、关于使用方法方面的问题:1、法贵精专,否则将散漫无归。以整理者的经验,建议初学先精读太阳病的卷一桂枝汤、卷二麻黄汤,这两道方可对比着读,并注意辨别桂枝证与麻黄证的辩证要点与区别,及调和荣卫的理趣,由此得太阳表证理趣。次读卷五少阳病小柴胡汤,得半表半里理趣;再次读卷六太阴病理中丸、卷七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四逆汤,分别得中焦下焦里证理趣;然后卷八厥阴病的当归四逆汤,再后卷九辨合病并病。对各卷内容若有精力,亦可缓缓通读,否则暂时束之高阁亦可。这样精读几个重点内容,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总框架体系就已经有了一点基础,且不会有
12、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之弊。2、理论结合实践,读书结合临床,细嚼慢咽:先将桂枝汤、麻黄汤辨证要点玩味记熟,在临床对比使用,使用的对象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亲朋好友。临床熟悉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反复耐心地进行,才能有所把握。若能成功运用几次,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当然上条所述次序也可以据自身情况作适当调整。而全部完成上述过程,可能需要三四年的时间。当前中医科班教育的失败,就是因为仅注重知识的记忆积累而远离了临床,而临床则是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与运用的能力,而紧扣临床的自学在培养能力方面,绝不比学院科班教育差。3、系统法与渗入法“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正规教学,是用系统法,也就是循照章节次
13、第推进。而业余学习则须用渗入法,即打破章节次第,紧扣重点,结合临床,各个击破。其优点是重点突出,又能紧密结合临床,故成功的可能更大。所谓的方法,就是掌握工具,也就是说先得“学会学习与实践”。六、版权声明:为方便诸多同仁获仲景师之垂教,而本电子版公诸于众,余不保留任何版权,任何人无须征得余之同意,即可转送、打印、复印、编辑、广为发行,以弘扬华夏之医学瑰宝,广传仲景之仁术,挽国医于沦丧,启万民于蒙昧。雪山来客 于辛卯年惊蛰(2011/3/6)【医宗金鉴的编纂过程】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帝敕命编纂的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国力鼎盛,宫廷医学也达到顶峰阶段。乾隆皇帝务求标榜文治,于乾隆四
14、年(1739)下谕太医院编纂医书:“尔等衙门该修医书,以正医学”。由大学士鄂尔泰和亲王弘昼督办,任命御医吴谦、刘裕铎担任总修官(相当于主编),陈止敬担任该书的经理提调官。为保证医书的质量,选派有真知灼见、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学者共同编纂,设纂修官14人,副纂修官12人,武维藩等作为纂修官参加了编写。此外,还有审效官、誊录官等人员,共70余人参加了编写工作。编撰中,不仅选用了宫内所藏医书,还广泛征集天下新旧医籍、家藏秘籍和世传良方。 1742年,医宗金鉴纂修完成,乾隆帝赐名为医宗金鉴,并御赐编纂者每人一部书、一具小型针灸铜人作为奖品。自1749年起,清太医院将医宗金鉴定为医学生教科书;这部书还广
15、泛流传于民间,深受读者的欢迎。 医宗金鉴是作者们对18世纪以前的历代医学著作加以校订、删补,并节录编辑而成书的,是宫廷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医宗金鉴一书,从医学文献校订整理的角度体现了宫廷医学的学术水准和成就。 吴谦(16891848年):医宗金鉴的总修官,字六吉,安徽歙县人,是清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曾任太医院右院判。作为御医,吴谦经常随侍于皇帝身边。乾隆五年(1740年)早春二月,乾隆帝患了感冒,吴谦、陈止敬等御医“敬谨调理,甚属勤劳,且奏效甚速”,使乾隆帝很快就痊愈了。吴谦等因而受到了嘉奖。在为宫廷服务期间,吴谦多次受到这样的恩赏。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乾隆帝诏令编纂医书,命吴谦、
16、刘裕铎为总修官。作为总修官,吴谦为医宗金鉴的成书做出了重要贡献。吴谦认为,医经典籍以及历代各家医书,存在着“词奥难明、传写错误、或博而不精、或杂而不一”等问题,应予以“改正注释,分别诸家是非”。 吴谦崇尚仲景学说。在撰著医宗金鉴时,他参考引用清乾隆以前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 的20余位医家的著述,对这二部经典著作的原文逐条加以注释,汇集诸注家之阐发,撰成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17卷、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9卷,列为医宗金鉴全书之首。 刘渡舟老前辈对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的评价医宗金鉴这部书,原为清乾隆太医院右院判吴谦的未成之著,后被政府发展,认为可以作国家的医典,仍指令吴谦、刘裕铎本着“酌古
17、以准今,芟繁而摘要”的宗旨,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修纂。大约又过了两年,于公元一七四二年方始告竣。全书共为九十卷,计分十一个科目。它与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和剂局方可以互相媲美而并驾齐驱。 徐灵胎评价此书有“源本灵,素,推崇伤寒沦、金匮要略以为宗旨,后乃博采众论,严其去取,不尚新奇,全无偏执”的美誉,也就说明了这部书的成就是非凡的。它不仅在东北三省发生影响,而且远及全国和东南亚各地。在老师的指示下,我买了一部医宗金鉴。通过自己的学习,发现其中的订正伤寒论注搜集了诸家之长,参以己意,说理明畅,使人读之发生兴趣于是,我如饥似渴地埋首于伤寒论的学习。从这开始,方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而
18、向自学迈出了新的一步。 【订正仲景全书凡例】一、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原是一书,自林亿校刊遂分为二,殊失先贤之意,后赵开美仍合为一书。今复其旧,使后学知伤寒与杂证原非有二也。二、全书经文,诸家旧本,或字有增减,或节有分合,或重出不书衍文,或正误各不相同。是集则以仲景全书为准,而参之各家,以昭画一。三、伤寒论、金匮要略,法律本自井然,但系千载遗书,错误颇多,虽经历代注家编次诠解,然各执己见,位置无常,难以为法。兹集伤寒分经,仍根据方有执 条辨,而次序先后,则更为变通。金匮门类,悉照林亿校本,而纲领条目,则详为分别。并不拘泥前人,惟在启发后学,足裨实用。四、经中凡错简遗误,文义不属,应改、补、删、移者,
19、审辨精核,皆详于本条经文之下。其有全节文义不相符合,绝难意解者,虽勉加注释,终属牵强,然其中不无可采之句。故另汇二帙一曰正误;一曰存疑。附之卷末,以备参考。金匮要略仿此。五、书中辞精义奥,注释诚难。若徒尚辞华,必支离蔓衍,何以阐发微言!是注惟期简易明显,发挥经旨,间或旁参互证,亦惟援引本经,不事虚文,用滋眩惑。六、伤寒论自成无己创注以来,踵之者百余家;金匮要略自赵良衍义后,继之者十余人。各有精义,羽翼经文。然或涉浮泛,或近隐晦,醇疵并见,难以适从。兹汰其重复,删其冗沓。取其精确,实有发明者,集注于上,用资考证。七、上古有法无方,自仲景始有法有方。其规矩变化之妙,立法成方之旨,各有精义,皆当明晰
20、。兹于每方必审究其立方主治之理,君臣佐使之相辅,功能性味之相合,一一解于其后。即方中用水之甘澜、麻沸,火之宜文、宜武,煎之缓急,渍之迟速,服之频顿,莫不各有适病之宜。前人或置而不论者,必备录而详解之。八、是集伤寒,则首六经,次合病、并病,次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次坏病、 温病、痉、湿、霍乱,次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次平脉、辨脉法,此一书之次第也。首纲领,次具证,次出方,次因误致变,次因逆成坏,此一篇之次第也。首经文,次注释,次集注,次方药,次方解集解,其经文有缺误者,则加辨论于经文之下,以按字冒之,其与本条互相发明,而非专论本条者,加辨论于本注之后,亦以按字冒之,此逐条之次第也
21、。俾后学了然心目,易于融会贯通。金匮要略序法仿此。九、金匮二十五章,内有与伤寒文同者,十之一二,虽为重出,然亦间有义别之处。今将伤寒论中已有专注者,则不复赘释,其与本经切要者,必重加发明,以阐扬其旨。十、古人姓氏,有传记详明者,昭昭可考。若仅书其字,则无从知其名矣。夫以其人竭虑殚精,久而泯其迹,所不忍也。故于无考者书其字,可考者书其名,以示不没其善之意。 注:凡例下载于“网上医学小百科”:伤寒论后汉张机所着,发明内经奥旨者也。并不引古经一语,皆出心裁,理无不该,法无不备。盖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但世远残阙,多编次传写之误。今博集诸家注释,采其精粹,正其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宗金鉴 订正 全书 伤寒论 雪山 来客 整理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27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