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帛《五行》与《礼记.中庸》篇以及《周易》、《论语》和《.doc
《从简帛《五行》与《礼记.中庸》篇以及《周易》、《论语》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简帛《五行》与《礼记.中庸》篇以及《周易》、《论语》和《.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简帛五行与礼记中庸篇,以及周易、论语和 總論 主題:1.談五行立說的思想背景與理論基礎 2.論荀子非議思孟五行的思想背景 3.略論荀子的天非自然的天 (一) 五行篇是以天的中道,其無偏執無曲私的庸常之用,作為立說的根基。作者子思認為,上天的用其中,成於人的德性,大備的一種,就是仁、義、禮、智、聖形於內的五行。 這理論的基礎,是可喻之以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喜和怒、哀和樂是人有道而所顯的一些實質,於此是以表人天性實體的任何實質,皆具矛盾對待的特性。未發,是指無私執。發,而能不偏不倚,與物無妄的,則是和。所以鄭玄訓庸,有說:庸,常也,用中為當道也。(禮記中庸鄭注)又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
2、之為用。庸,用也。(鄭玄目錄,禮記正義引) 故可信五行與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這話內容的關係,也就是篇中所謂喻而知之、譬而知之,謂之進之的關係。也相信子思之儒是都明白知曉五行立說的這一特色。 因此孔子所說的: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大可視作是五行篇立說的要據。 但對五行這庸德之行,庸言之謹(中庸第13章),其行的中以行道例如小象傳所說的中以行願(泰六五)、中以自考(復六五)、中以為志(損六二)、中以為實(鼎六五)、中以為正(未濟九二),也即孔子所說的中行1,子思於篇內要不是幽隱而無說(例如有關五行與中庸之為德的關係),就是閉約而無解(例如以有大罪而大誅之,行也、有大罪而
3、弗大誅也,不行也等來言中行之道)。對有關性與天道的一些問題,其表達方式,竟是如此的不可得而聞也2,自易成為荀子要批判五行的一個理由。 五行說的思要有二:一是人有天生大德者,五行俱形於內,是所謂大施諸其人,天也的大人。二是聖人則為天生聖智者,既能以其聖而知天道,又知以其智慎求之於己,而有仁、義、禮的人之道產生(故曰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又稱聖智是五行之所和),是所謂聖之不形於內謂之德之行其中的一義(但此一要義的主體顯然是智而非聖。因此至孟子乃把聖改稱作聖人,以消弭矛盾。但這一自違與相違,又被荀子批評為甚違)。另一義則在其人的執中能致中和,即能以常德生出行遠的功用,有所謂:聖智,禮樂之所由生也,五
4、行之所和也。此所以篇中並舉例說:文王之示也如此。 (二) 荀子的批判思孟五行,主因之一,是認為五行之說只是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即所治的道但有古統而無今類,是舍其所以參而願其所參,則惑矣(天論);如此便易導致儒學的主義過於理想化,其發展因而會失去中正的方向,便不能切合時代的需要和人心的需求。例如五行說就太偏重於言德,而尤其強調聖智的重要,卻只視禮為對仁義的體行以及用來推行道德的教化。至孟子更因於五行而以四端言性善。凡此皆是願其所參的畸與舍其所以參的匿。不知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與小人,其性一也(荀子性惡),都是出於天之就,出於同一個性體,所謂四海之內,其性一也(性自命出)。但
5、堯舜之得成堯舜,乃因其人為堯舜,能自情中隆性(荀子儒效:師法者,所得乎情,非所受乎性),這是聖人的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性惡),是所謂中庸民不待政而化,(王制),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禮義生。可是桀、跖之成桀、跖,卻不是因其人為桀、跖,而是因缺乏師法之化與禮義之教,正如良弓欠缺矯正的工具,就不能自正(見性惡),是所謂其性不足以獨立而治者(見儒效)。故先聖王的為政以德,雖為善政;聖人之教,雖為善教;但這於桀之未成桀,跖之未為跖之先,卻適足以養成其惡,正如儒效篇內一句中性的話:人無師法,則隆性矣,而卒致有所謂元惡不待教而誅(王制)。孰令致之?就正因人性易趨於惡。在荀子看來,人雖有性質美,但它卻有若
6、珠玉,要待採鑿,始能顯發其溫潤的光澤,否則就有如所謂珠玉不睹乎外,則王公不以為寶(天論),故他要強調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性惡),因他認為天賦的美資只是能成善的工具,而這工具首先得由心去加體認,進而利用厚生,體現它的能力,這就是偽之積。至於人能不能因此而成為聖人、君子,就得看其人如何去積善成德,正所謂: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正名)但偏是這樣的本質,卻常於未顯之先,便已為好利嗜欲等情性因隆性所趨而形成的偏險、悖亂之心所蒙蔽。故人是須有師法之化和禮義之教,以防範於未然,始能使是桀、紂的也不致成為桀、紂,而人之性惡,則可以是其善者偽也。 由是亦知,
7、荀子的高調以言性惡,當是因看到孟子偏言性善是會造成偏蔽的這一事實。帛書五行之說,嘗見兩引世子之言。而世子即世碩,漢志謂其為七十子之弟子,以為人性有善惡,舉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善長;性惡,養而致之則惡長(王充論衡本性)。荀子的相對而言性惡,顯然是有本於此一說法而來,他是視世子的論人性為中懸衡的中道。而孟子既主性善,則性惡便可成為權衡。而衡者,平之至(禮論),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解蔽)。故人的持見可各異,重要的是哪一種說法最具理據。而荀子的主性惡,則是以其善者偽也為權衡。因他相信人的精神實質是可以對立轉化。故人的生性雖易趨於惡,但此惡的性向又非不可以變向趨善。 荀子不亦云乎:好惡、喜怒、哀
8、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天論)人性是天生便具矛盾對待的性質,有所謂: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大略)這在易則為乾九二、九五的繫上利見大人之辭,以表乾體中道的能容納相對差異。所以荀子在解蔽篇中有云: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曲知之人,觀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又說: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贊稽物。(解蔽)這正是說的對立轉化一義和它的作用。因若能以贊稽之,萬物可兼知也。故人之於性,又豈可獨以性善言之! 故知脫胎自五行的性善說,當可視為是荀子批判思孟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其中一個思想背景。 (三) 荀子嘗云: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謂止於哪一層次才配稱為人)?曰: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
9、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非相) 人的學習辨別異同,而有所區分,並通過體會而知所體認,例如服從強者(聖人的行道,則能做到無強也,見解蔽篇。這也是周書官人所說的強立而無私,曰有經者也),且進一步還能有所明理,這就是義的產生。故荀子要把知與義連言,曰:禽獸有知而無義。而人,則是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王制)。 荀人又說義之大者,便是明理於天,曰:大參乎天,精微而無形,行義以正。(賦)故義也是所謂宜,是如孔子所說的:義者,宜也,尊賢為大。(中庸第20章)因此荀子說:萬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有用為人,數也。(富國)這是說萬物是在沒有所謂宜與否下而得生成,人也就是這樣自有其
10、用而成為人,這是人在天有常道,地有常數中所得的命數。3這裡既指出天道的成物是無妄私之為,亦指出物的有差異不同,本就是天地之常理。因此荀子的明大理於天,就是以天,也即以中道無妄為類。此一取義,當同於所謂先祖者,類之本也(禮論)。 所以荀子說:道之所善,中則可從,畸則不可為,匿則大惑。(天論)這是他對天道有所取捨以善立人之道的話。因若就天的中之道來說,畸與匿便一樣是天之所道。而這也是天道的能大。故這話當是說,人要講求善道,則中道的畸與匿俱可從。荀子就嘗謂: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天論)但若偏於畸偏於匿以言人之道,例如思孟五行,要不是大惑,就是不可為。 而對天道之能大,孔子乃說:唯天為大。但孔子跟
11、着又說:唯堯則之。(論語泰伯)此因堯是最先以中來表天之為大的聖哲。而這大中之道,就是帝道的中。故周易是以無妄來言天道。无妄卦辭: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試拿這話與上引荀子所說故道之所善,中則可從,畸則不可為,匿則大惑作一比照,則荀子稱善為易者不占,這不是很有道理,很重視建立人文精神的話來嗎? 對於畸與匿之為中之道,易乾之九二與九五,早有說着。此二爻皆繫上利見大大之辭,是即以正與不正皆為無不宜的中之道,故曰利。此利也,乾文言有說白: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因這利乃出於中道無妄,是無往而不利,有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乾彖傳),有所謂莫非命也,順受其正(孟子盡心上)。不過雖然性命於天道來說是
12、無不正,但於人所立之道言,則可有正與不正的區分。所以中庸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而又因天道有畸有匿,故惟獨聖人者能於人無師法之下,化性而起偽,成為中庸民不待政而化。這是其人的能敦於反己(郭店簡窮達以時),能率性於無妄的中之道,自能隆性而起偽,修道之謂教。 所以乾文言稱利者,義之和也,又說利物足以和義。這是說利是足以使各差異之物,能相合其自有所宜之成,而為和。因此其道能和於天的荀子,有說:以義制事,則知其所利處。(君子)又說: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後使慤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榮辱)說人何以能群
13、?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王制)說: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故無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樞要也。(富國)凡此皆是說的相對差異原是天下事物共存的一種本色,正如榮辱篇所稱:故曰:斬而齊,枉而順,不同而一。夫是之謂人倫。而治辨與別異則是人治大道的根本要義,有所謂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分(非相),有所謂禮別異(樂論),有所謂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勸學),有所謂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議兵)。 故知禮的建立
14、也是義法的建立。此所以荀子每以禮與義連稱,並把禮義置於德義之上,有曰: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故強國篇曰:凡為天下之要,義為本。 是知乾彖傳的說保合大和,乃利貞,意就當指大和乃是大中之道的不避畸與匿,是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王制),是皇天隆物,以示下民。或厚或薄,帝不齊均(賦)。換言之,萬物的畸與匿早有無妄私的天意,而由萬物行之。故人道的建立,是要面對由上天中道而來的各種性命。儒家孔子因此主張對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至荀子則進一步以義為中(例如他就嘗視世子的人性論為中道之類,這是他治大道的既有古統而又有今類)、禮為中,有云:曷謂中?曰:禮義是也。(儒效)而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行 礼记中庸 周易 论语 从简 礼记 中庸 以及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26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