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宗教.doc
《中国古代宗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宗教.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中国古代宗教教学重点难点:宗教理论,远古宗教,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原始佛教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儒学的宗教色彩和宗教功能第一节 中国远古宗教一、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religare,有“联系”之意。故宗教本义,是指某种被神秘化了的超自然力量。宗教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人格化)的盲目信仰和崇拜。它的前提,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把人类同自然界和动物界区别开来,这本身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结果,因此,从这角度说,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更遑论它与各种文化现象所结下的不解之缘。宗教就其起源而言,是人赋予的,是人想象的产物,由此可以说,凡教必本于心。我们在绪论中说,电闪雷鸣并非
2、文化,但当原始人将其想象为神灵的显现(意志或命令),则为文化现象。同样,月亮不是文化现象,但当我们过中秋节,赏着月亮,想着亲人的时候,就是文化现象了。宗教也是如此。从词源学上来说,佛教以佛所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为“宗教”。它本指佛教的教理,现泛称对神道的信仰。二、中国远古宗教对中国人而言,礼与道为一种情、一种意,此情此意在人之心。西方一神,教会组织是一种法、一种力。中国不尚法,不尚力,故若中国无宗教。然而,中国多神,所亲所敬便尊为神,礼生于其中。对于神,古人既恐惧,又盼得到恩赐。中国以自然神崇拜和鬼魂崇拜最为盛行,这些属于自然宗教。1、所谓自然崇拜,就是把
3、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雷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其保护和赐福。其中,日神崇拜为最盛(日神在中国古代诸天神中享有“群神之首”的地位),也颇盛行月神崇拜(猎人昼伏夜出,捕捉猎物,需依赖于月光),另外还有山神崇拜(古代天子封禅,对泰山和嵩山多有封祭)、河神崇拜和蛇神崇拜(可扩大为生肖崇拜)。三代以后,更发展为对于至上神天帝的崇拜。天帝崇拜,是自然神崇拜的最高阶段,也是与世俗帝王的产生相对应的。2、鬼魂崇拜。中国古代,魂指心之灵,魄指体之能。鬼魂崇拜其理论依据是“灵魂不死”说。肉体与灵魂的的二元论,再加上不能解释做梦与生死等现象以及对于死亡的恐惧,故灵魂或鬼魂
4、成为崇拜对象,再进而转变为对自己祖先鬼魂或本部落首领鬼魂的崇拜。演化出祖先崇拜(民间祭祖,如清明节),这是鬼魂崇拜的最高阶段。以下是中国古代的人为宗教。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崇奉清静无为、延年益寿)。另外可补充的是,还有:1、古代的民间巫术(沟通人神之间感情的人有巫、祝、卜。巫有男有女,男称“觋”x,女称“巫”;祝是负责宗教祭祀的礼仪者;卜是决疑难断吉凶的人。先人们有了疾病,便请巫觋祈神画符驱鬼;要预知未来,便请卜者钻龟刻甲决断;要祈求丰收,便请巫觋以歌舞取悦鬼神;死了亲人,便请巫觋安抚亡灵,使它
5、重新获得生命。可见,巫术的总类繁多,有祭祀、有歌舞、有诅祝、有占卜、有画符等等,这些神道巫术都被后来的道教承袭下来,成为道教特有的仪式和方法,即斋醮jiao、诅祝和符菉);2、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说早在春秋时代就已产生,当时先民们在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中,把成双成对的现象归纳为阴阳;因为日暖月寒、昼热夜冷,于是又得出了阳具有热、阴具有寒的性质。然后又把阴阳理论扩展到自然、社会领域,以阴阳来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道教吸收了阴阳思想,在其经典、教义中无处不讲阴阳,甚至道教的标志都是神秘的“阴阳鱼”。五行之说早在西周时就产生了,先民们认为是金木水火土这五材构成了世界,战国时齐人邹衍将之与仁义礼智信无常
6、、青赤白黄黑五色等相配,用来解释人世间的变化,提出五行相生相克论,认为五行与五色、五种味道、五种音阶、人的五脏甚至王朝更替都一一对应,自然、社会、人是随着五行的交替而变化,这样,整个世界就被描绘成一幅由金木水火土排列组合成的循环运转的大图画。道教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五行思想,特别是道教的内外丹学理论建立在阴阳五行的思想上,如炼丹术以卦爻配阴阳五行以说明炼丹用药与火候,以五脏配五行以阴阳之气益身修道,道教先天图和无极图都是以阴阳五行来表示宇宙生成的);3、古代医学和养生学(道教的追求目标是神仙和不死,战国时期就产生的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养生方和导引图等成为其取资之本。前者的脏腑之说,后者的深呼吸
7、健身法和模仿动物动作的体操健身法,以及庄子的早期气功和辟谷说,对其影响很大。)道教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到了东汉时期,道教正式创立,其标志是道教经典太平经(即太平清领书)的诞生和宗教组织五斗米道、太平道的诞生。一、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创立于东汉时期,有这样几个阶段:1、“五斗米道”:东汉后期在巴蜀一带兴起。因入道均须交五斗米,故称;创立者江苏人张陵,后有张衡、张鲁,祖父孙三代,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尊奉老子道德经,制作道书灵宝经和章醮,开创了道教徒系统利用老子的先河;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建安20年,曹操进入汉中,张鲁率众投降,受到优厚待遇,因此五斗米道得以在
8、民间流传。2、“太平道”:东汉后期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兴起。张角奉太平经传教,号为太平道,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传教10年,教徒几十万,组织黄巾军起义,最后被曹操消灭,此后不再有活动;3、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官方化的神仙道教,代表人和集大成者为东晋葛洪。他在广州罗浮山炼丹,创立丹鼎一系(丹鼎道派),代表作是抱扑子,其书儒道并举,外篇重儒,内篇重道,主张炼金丹重养生。4、南天师道:南朝刘宋时庐山道士陆修静对江南的天师道进行改革。他出身于江南著名士族吴郡陆氏,撰写出最早的一部道藏书目三洞经书目录(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并且吸收佛教仪式完善了道教的教法。陆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很大,他将天师道与神
9、仙道教融合,使原始民间道教发展为有着三洞经经典和斋醮仪式的官方新道教。齐梁时茅山道士陶弘景与梁武帝关系甚密,被人成为“山中宰相”。他除了潜心研究葛洪宣扬金丹修炼以外,还以现实社会为模式,提出神仙世界的等级差别,并反过来以此为世上不平等的制度辩护。这些思想反映在其撰写的真灵位业图上。该图网罗群神(有700之多),排定坐次,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神仙体系。他从众多的道教神灵中确定了7位主神,其中“元始天尊”为道教的最高神,使道教在多神教向一神教发展过程中前进了一大步。他撰写真诰20卷,被视为道教经典。5、北天师道: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而成,称为“新天师道”。提出“专以礼度为首”,摒弃天师道中宣
10、扬的“平等”教义,成为北魏的国教。道教正式成为国教,在我国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6、正一道:唐代是道教的繁荣兴盛期。唐高祖李渊宣布三教中道教第一、儒教第二、佛教第三,老子被尊为唐皇室的“圣主”,老子被奉为道德真经,要求王公大臣和贡举人必读,唐皇室则自称是老子的“圣裔”。唐玄宗时对道教更加尊崇,他给老子加了各种尊号,并且亲自注疏道德真经,直到安史之乱后退了帝位还念念不忘炼丹。在唐朝300多年历史中,道教的地位始终位于儒、佛之上。继唐之后,宋代又一次掀起了崇道的高潮。南北天师道在唐宋以后逐渐合流,注重外术,道士可结婚。到元代归并为正一道7、全真道:唐宋以后形成,在宋金元时期是势力和影响最大的一个派系
11、。女真贵族和蒙古贵族为笼络人心,缓和日益加深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各种宗教都大力提倡,对道教各派皆扶植利用,各派道教道领和名道士都被封官赐爵,得“真人”赐号者甚众。这一时期道教各派的特点是注重内修,提倡“三教合一”、“养性全命”、“清心寡欲”,以修炼“心性”(即摒除尘事,只求心中清静)为主,使道教更多地融会佛学和儒学思想。当时有两个著名道士对道教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其一是王喆(即王重阳),其二是丘处机。王是陕西咸阳人,在终南山修炼,后东行传教,收了七大弟子,号称“七真”。这8人开创了风靡金元的道教新派别即全真教。丘是山东栖霞人,为王喆的七大弟子之一。他以70高龄率领18弟子,走了4年,行程万
12、里到达西域,谒见成吉思汗,力劝其“不嗜杀人”,宣传道家清静无为、敬天爱民的思想,受到蒙古贵族的欢迎,免除全真道派的一切赋税和徭役,使全真教大大发展,其教团遍及南北。8、道教的衰落。道教从最早的五斗米道、天师道开始,出现了道派林立的壮观景象。自元中叶,道教诸派渐归正一、全真两大派,自明初起,正一道成为全国道教的统领和代表人物,世袭官爵。道教的衰微征兆是从元开始的,1258年和1281年,佛教徒与道教徒有过两次争论,道教徒均失败,只好焚经书退宫院,发展势头受到了一定的遏制。忽必烈继位后,以藏传佛教为国教,佛教气势大盛。有明一代,历朝皇帝尊崇道教,笃信方术,但道教还是不可避免走向停滞和衰落。一方面,
13、明理学背靠根深蒂固根深叶茂的儒学正统,正在蒸蒸日上,与道教争夺地盘;另一方面是巫仪方术不再为道教所垄断,佛教徒也学会祈祷、祈雨、占卜、治病、算命等,甚至做得比道士还地道。此外,道教本身更加世俗化,道教上层人物普遍腐化堕落,这些直接影响了道教的发展。清朝时,满清贵族信仰和尊崇本民族的萨满教,对道教没有兴趣,道教的政治地位日益下降。随着封建社会江河日下,道教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二、道教的常识、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1、现存的道教全集为正统道藏(简称道藏),刊布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内有影响较大的太平经、抱扑子、三洞真经(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太上感应篇等。2、按照真灵位业图,三清天尊为道教最
14、高神,包括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道教化的老子形象)。元始天尊为“三清”首席,是道门第一大神。玉皇大帝地位仅次于三清尊神,是天帝的主宰和众神之王。王母娘娘即西王母是天界第一夫人,玉皇大帝的夫人。后土娘娘是大地之母,主宰大地山川,“人类之母”,即所谓“天公”(玉帝)、“地母”也。3、道教的活动场所和居地称为“观”或“宫”。道教胜地有:北京的白云观,是天下第一观;武当山,是道教名山,我国唯一一座纯粹的道教名山。此外,还有江西的龙虎山(张陵修道炼丹处)、崂山仙境(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长生不老药处)。4、基本信仰是“道”,道的人格化便是“三清天尊”,这是道教信奉的最高神。2
15、、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神仙不但指其灵魂常在,而且指肉体永生。因此,长生久视、全性葆真就成为道教的一个基本教义。3、修养方法主要有两途:一是丹鼎派、全真道认为通过内修、炼养;二是符箓派、正一道认为符箓咒语、科仪斋醮可以得道。另外还有较低层次的道功、道术。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影响于古代科学(化学、医学、药物学、气功)、文学艺术和民俗甚巨。尤其是炼丹术开创了中国化学的先河,同时还发明了一些神奇的中成药。如果说,道家养生,那么,佛教则养心。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一、佛教的创立、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1、原始佛教的创立: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尊称,意思是释迦这个
16、种族的一颗珍珠、一位圣人),又称佛或佛陀(梵语Buddha的音译,也写成浮屠、浮图、没驮、勃驮,意思是“觉者”、“觉悟了真理的智者”),与孔子所处时代大致相当。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今在尼泊尔境内)的王子。父净饭王,母摩诃摩耶夫人,45岁有身孕。依照当地风俗,必须回娘家生育。路上临产,王子从右胁下出,身上放金光,天上飘香花,地上涌莲花,全身有32种生相特征。生后7天,母死。汉化佛教认定佛生日4月初8,西藏佛教认定是4月15日,傣族佛教认定是清明后10天(即泼水节)。当时古印度处于列国战争时期,释迦牟尼17岁娶妻生子,但想出家,父亲希望其继承王位,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其出家。先是为他建造宫
17、殿,后又送他几百名艺女,然而没法使其摆脱烦恼,在29岁时开始了出家修行的生活。苦修6年,徒劳无获,濒临死亡,悟出苦行无益之理,遂浴身洁体,接受林中牧羊女供给的乳糜。恢复体力后,在一颗菩提树下(后阿育王在此建大菩提寺)打坐思考。经7天7夜,悟到一个真理:因缘而生(条件)本性为无(悲观主义、平等观念)无执。2、基本教义:(1)苦集灭道(称为“四谛”):这是佛法最基本的教义,内容为:苦谛:主要不是指肉体上的痛苦,甚至也不是指精神上的痛苦,而是泛指精神的逼迫性,即逼迫烦扰的意思。这种“人生皆苦”、“一切皆苦”的状态除了表现为生老病死诸苦外,主要表现为“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和“五取蕴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宗教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2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