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doc
《【doc】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重庆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o0872)摘要:中国古代针对盗墓现象,社会舆论一贯予以谴责,民间礼俗和国家法律也都呈示出严厉惩治的倾向.这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雏系亲族感情,保障死者尊严,端正经济导向的特点.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尽管其文化背景有陈旧,落后的一面,盗墓恶报传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说是反科学的,然而反盗墓的社会意识中合理的成分,在今天也许依然有值得肯定的意义.关键词:惩治;盗墓;礼俗;法律中图分类号:l(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16730429(2oo9)03一O005一o7盗墓是渊源古远的社会文化现象.盗墓现象的发生,与人们随葬生活消费品乃至发展为厚葬的情形有关.盗墓行为的最基本的动机,由自劫夺财产的出发点,即物利的追求.有的出自复仇心理;有的则基于对于墓葬的文化象征概念,如厌胜等意图.此外,又有其他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盗墓有诸种形式,有民间下层民众自发的盗墓,又有军政权势集团组织的盗墓.在中国古代,盗墓曾经成为一些地域的普遍风习,成为一些家族的营生手段,成为一些社会集团的行业特征.盗墓和反盗墓,是中国古代影响丧葬制度和丧葬习俗的重要因素.分析中国历代盗墓及其相关现象,是社会历史研究的有意义的课题.这些现象又涉及
3、中国人传统死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精神生活形态基本内涵的演变,因而由此也可以透见中国文化的若干隐奥.,现今社会空前严重的盗墓现象,与文物流失情形相联系,往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墓葬中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保护和采集,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纠治这种社会弊病,有必要回顾历史上相关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尽管其文化背景有陈旧的,落后的一面,盗墓恶报的传说也可以说是反科学的,然而反盗墓的社会意识在客观上维系亲族感情,保障死者尊严,端正经济导向的作用,也许依然有值得肯定的意义.一,坟墓:凝聚宗族情感的文化标志中国礼制传统对于墓葬是明确予以保护的.周武王灭商后,即
4、封比干之墓,据说因此取得了殷民大悦的政治效应.卷三般本纪所谓齐师入鲁,修柳下惠之墓3】(卷六元帝箕,是征服新占领区民心的重要手段.汉初对岭南割据者赵佗家族墓葬的保护,也成为汉王朝对南越国外交成功的重要因素.史籍记载所谓汉祖祭信陵之坟卷一二七蔫容德载记,以及钟会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收稿日期:20090420作者简介:王子今(1950一),男,河北武安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校外专职研究人员.?5?墓】卷二八魏书钟会传)等行为,都透露出开明的执政者顺应文化传统与附和民众心态的思路.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二已可以看到李彤所撰圣贤冢墓记一卷,说明后人通过礼
5、敬冢墓寄托对先古精神偶像的追念,已经成为一种礼俗传统.唐太宗贞观四年(630)九月壬午诏:禁刍牧于古明君,贤臣,烈士之墓者.【】(卷二太宗纪)表明对正面历史人物墓葬的保护的特殊重视.史记卷四o楚世家记载:秦破韩宜阳,而韩犹复事秦者,以先王墓在平阳,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以故尤畏秦.因为韩国先王墓距秦地仅70里,恐惧秦人的破坏,不得不俯首.又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先王陵墓被焚毁,可以导致国人惊心,军士丧志.史记卷八二田单列传说,燕齐战争中,田单据孤城即墨抗战,曾经用计诱使敌军破坏齐人墓地,宣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修先人,可为寒心.于是
6、.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这是因破坏宗族坟墓,反而激发对方斗志的一例.这就是宋人杨万里诚斋集卷八九千虑策?论兵下所谓田单以掘冢墓激齐人而破强燕.田单故事同样也可以说明先人冢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据太平御览卷九五四引陈留耆旧传:李充丧父,父冢侧有盗夜斫柏树者,充手刃之.李充发现有人乘夜砍伐其父墓旁柏树,竟亲手将盗伐者杀死.这一表现被看作孝行榜样世代颂扬.西晋时,素以才学为东土所推的秀异之士华谭,以父墓毁去官】(卷五二华谭传,即因父亲墓葬被毁坏而辞去官职,放弃政治前程,也是予亲族坟墓以特殊重视的一例.晋书卷七七何充传有关建威将军,会稽内史何充以墓被发去郡的
7、记载,也反映了同样的情形.唐代类同史例,则可见唐宣宗时代检校尚书左仆射,东都留守柳仲郢因盗发先人墓【】卷一六五柳仲郢传),于是毅然弃官回乡的事迹.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生者之居和死者之居往往相近相安.白居易朱陈村诗写道: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坟墓,曾经是能够长久寄托亲情的象征.坟墓,有时又被认为具有某种能够预示宗族盛衰的神秘作用.历史上还多有兵革乱离,而子孙保守坟墓,骨肉不相离散事卷四五六孝义列传姚宗明.陈书卷三二孝行列传?谢贞所见守先人坟墓,于吾之分足矣语,其实是世代孝子贤孙们的共同意愿.长期以来,坟墓成为凝聚宗族情感的一种文化标志.对于祖国,对于故土的忠爱之心,有时
8、首先又是以对于家族坟墓的眷念作为直接体现的.宋高宗建炎二年(1l28),金人犯淮宁,地方长官向子韶鼓动士民奋勇抗敌,就曾经大声疾呼:汝等坟墓之国,去此何之,吾与汝当死守!】(卷四四七<忠义列传二向子韶)在宗法制长期有规范性影响的中国传统社会,保护冢墓,久已成为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唐人杜苟鹤题觉禅和诗所谓耕地诫侵连冢土,表明这种道德规范对于一般劳动者也形成了约束.二,严威重罪:禁止盗墓的法律禁止盗墓的法律,应当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如吕氏春秋?节丧中写道,厚葬风习一时盛行,于是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而自然会诱发奸人盗墓行为,上虽以严威重罪禁之,犹不可止.可知当时对于盗墓,已经有以严威重罪禁
9、之的惩罚措施.汉代严禁盗墓的法律,也见诸史籍.淮南子?汜论写道:天下县官法日:发墓者诛,窃盗者刑.此执政之所司也.据说往往立秋之后,司寇之徒继踵于门,而死市之人血流于路,可知执法是相当严格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盗律明确规定,盗发冢与杀人,伤人致残,敲诈及拐卖人口等同罪,都应处以磔刑.c.】(释文注释晋书卷一.三刘曜载记记录了这样一个奇异故事:上洛男子张卢死二十七日,有盗发其冢者,(张)卢得苏.相同的记录又见于太平御览卷五五九引汉赵记.说张卢复活后即询问盗墓者姓名.事件的处理,郡县行政长官以为盗墓行为虽然原本属于奸轨,但(张)卢复由之而生,不能决.豫州牧呼延谟将这一案情报告皇帝,诏日:以其意
10、恶功善,论笞三百,不齿终身.盗墓行为出自.6.意恶动机,原本应当严惩,只是由于张卢因此意外复生,才使得断案具有了复杂性.有的法律史学者将这些资料看作当时有制裁发墓的法令的例证.魏书卷五高宗纪记载,北魏文成帝拓跋溶太安四年(458)冬十月,北巡,至阴山,有故冢毁废,诏日:昔姬文葬枯骨,天下归仁.自今有穿毁坟陇者斩之.宣布此后破坏坟墓的人,都处斩刑.这也是穿毁冢墓已经被法令严厉禁止的证明.唐代法律包括制裁盗墓行为的内容.唐律疏议卷一九可见对发冢者处以刑罚的明确规定:诸发冢者,加役流;已开棺椁者,绞;发而未彻者,徒三年.各种盗掘墓葬者,罚处劳役,流放远方;已经打开棺椁的,处以绞刑;盗掘然而尚未至于棺
11、椁的,判处徒刑三年.又规定,墓葬已被破坏以及尚未殡葬而盗损其尸柩的,判处徒刑二年半;盗取死者衣服者,罪减一等;盗取墓中器物以及砖,版等墓室建筑材料的,与一般盗窃罪同样处罚.对于真正的发冢,处置是十分严厉的.同类罪罚,刑名轻重,粲然有别,反映了有关法律已经多年实践检验而日臻成熟.对于冢墓,棺椁,尸身造成毁伤的行为,同书卷一八也可以看到规定处以等级不同的处罚的法律条文.关于损害陵园墓茔内草木的情形,唐律疏议卷一九也明确规定了予以惩治的条文:诸盗园陵内草木者,徒二年半.若盗他人墓茔内树者,杖一百.据旧唐书卷一九上懿宗纪记载,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六月颁布的诏书中,有关于司法的内容.诏书要求京城及各
12、地关押的全部囚徒中除十恶忤逆,官典犯赃,故意杀人,合造毒药,放火持仗,开劫坟墓及关连徐州逆党外,应甄别罪行轻重,酌情尽快释放,不再囚禁.可见,开劫坟墓与十恶忤逆,官典犯赃,故意杀人,合造毒药,放火持仗以及关连逆党等同被列为最严重的罪等之一,是州府一级地方司法机构无权予以判决的.两年之后,咸通十二年(871)五月,唐懿宗又有慎恤刑狱的敕文宣布.其中又说道:应天下所禁系罪人,除十恶忤逆,故意杀人,合造毒药,持仗行劫,开发坟墓外,余并宜疏理释放.规定犯有开发坟墓罪者也不能够轻易疏理释放.又过了两年,咸通十四年(873)四月,因佛骨至京,唐懿宗亲迎礼之,又再次宣布:京畿及天下州府见禁囚徒,除十恶忤逆,
13、故意杀人,官典犯赃,合造毒药,放火持仗,开劫坟墓外,余罪轻重节纪递减一等.可见,即使在逢遇特殊庆典盛事,每有减罪赦刑时,开劫坟墓作为重罪,也不在其列.宋人刘时举撰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一宋高宗一记载,金人陷袭庆府,有欲发孔子墓者,诛之.重订大金国志卷五纪年?太宗文烈皇帝三说,尼雅满取袭庆府,有欲发孔子墓者,诛之.时汉儿将启孔子墓.尼雅满问日:孔子何人?通事高庆裔日:古之大圣人.日:大圣人墓焉可发,尽杀之!故阙里得全.可知保护陵墓的制度亦为少数民族军人领袖所继承.金太宗天会二年(1124),二月,诏有盗发辽陵者,罪死.9(卷太宗纪)对盗掘辽朝帝陵者予以严惩的命令着于金史帝纪,说明当时最高执政集团态度
14、之严峻.金史卷四五刑志又记载金世宗大定十二年(1l72)事:尚书省上奏,盗有发冢者,金世宗说:连功臣坟墓也有遭遇盗掘者,这是因为没有告捕之赏,所以导致犯罪者肆无忌惮.自今告得实者量与给赏.与刑罚结合的告密制度的建立,动机之一,是为了切实有效地惩治盗墓行为.元代对盗墓行为的制裁,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元史卷一.二刑法志一写道:官民人等但犯强窃盗贼,伪造宝钞,略卖人口,发冢放火,犯奸及诸死罪,一律交司法部门处置.发冢也是与强窃盗贼,制造假币,劫掠拐卖人口以及放火,犯奸等诸死罪同样处罚的.元代法律中,又有关于发冢开棺伤尸,内应流者,杖一百七,发肇州屯种等条文.】卷一.三刑法志二)元史卷一.四刑法志三大
15、恶条又有这样的内容:子孙辈或因贫困,或信巫觋说诱,发掘祖宗坟墓,盗其财物,卖其茔地者,按照情节轻重断罪.移弃尸骸,不为祭祀者,情同恶逆.如为首同他盗发掘祖宗坟墓,盗取财物者,也以恶逆论处,即使遇大赦免罪,仍要刺字徙远方屯种.这是关于发掘祖宗坟墓,盗其财物的法令.其罪行予以严惩,有维护宗法道德的意义.明列于法律条文之中,说明民间类似现象是存在的.元史卷一.四刑法志三盗贼条下,还可见对于盗发冢墓不同情节的不同处理方式:诸发冢,已开冢者同窃盗,开棺椁者为强盗,毁尸骸者同伤人,仍于犯人家属征烧埋银.诸挟仇发冢,盗弃其?1?尸者,处死.诸发冢得财不伤尸,杖一百七,刺配.诸盗发诸王驸马坟寝者,不分首从,皆
16、处死.看守禁地人,杖一百七,三分家产,一分没官,同看守人杖六十七.以是否伤尸作为处罚标准,体现出对已经无法言语的死者的尊重,体现出对他已经结束的生命过程的尊重.从法律内容可以看到,王族贵戚的坟墓受到特殊的保护.而看守者在盗墓现象发生后也要受到严厉处罚,也是值得注意的.明史卷三.五宦官列传二?陈奉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徐鼎盗墓案及陈奉更大规模的盗墓事件:兴国州奸人漆有光,举报居民徐鼎等盗掘唐代宰相李林甫妻子杨氏之墓,得黄金巨万.万历皇帝得知.命令陈奉收缴所得黄金纳人内库.陈奉于是毒刑拷问,严力追缴,又大规模发掘当地墓葬.据说徐鼎所盗掘墓葬其实乃元代吕文德妻墓,并非李林甫妻墓.明史卷二一六冯
17、琦传载冯琦上奏说:掘坟一事,以理而论,乌有一墓藏黄金巨万者.借使有之,亦当下抚案核勘.先正其盗墓之罪,而后没墓中之藏.未有罪状未明,而先没入赀财者也.看来,陈奉对徐鼎之毒拷责偿,也是有一定法律根据的,其原则就是严治盗墓之罪.大约通常正当的处理程序,应当是下抚案核勘,先正其盗墓之罪.而后没墓中之藏.太平广记卷三九.引广异记有题为奴官冢的故事,说郝县有东奴官冢.起初.村人在当地耕作,每至秋收时,墓旁田地往往无故失去禾穗,以致连年歉收.农人苦之,于是夜间观察,看到四只大鹅从冢中走出,饱食禾穗,农人追逐,即逃人墓冢.村人久已听说奴官冢中埋藏宝物,于是相约开掘.初入墓道,见有鹅,鼓翅击人,盗墓者以棒反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oc 中国古代 惩治 盗墓 行为 礼俗 传统 法律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26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