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四条创作笔记(附节选).doc
《《耶路撒冷》的四条创作笔记(附节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耶路撒冷》的四条创作笔记(附节选).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耶路撒冷的四条创作笔记(附节选) 徐则臣,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硕士,供职于人民文学杂志社。著有长篇小说午夜之门夜火车水边书,小说集跑步穿过中关村天上人间人间烟火居延。部分作品被译成德、韩、英、荷、日、法、蒙等语。曾获春天文学奖、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7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2009年赴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 University)做驻校作家,2010年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IWP)。 1、这小说写了六年。现在回头看,把自己也吓了一跳,这么长时间我主要只在做这一件事。还是有点小自豪的,时间挺摧毁人的,
2、我坐定了六年,挺住了。篇幅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篇幅与你要表达的东西是否匹配,多了或者少了,都是失败。我觉得我基本上对得起这个篇幅。写作是个探索和寻找的过程,结果肯定会跟出发时的期待和预设有差异,中间出现了很多不曾预料的困难,包括“六年”,包括小说的结构,前后推翻过有三次。小说里穿插的偶数章的十个专栏也颇费思量,这十个专栏的写作就花了我整整一年的时间,还不包括之前做的一些调研、访问和思考。不过这个过程也很美妙,就像与一个人相遇,然后磨合、相知,终由陌路变成如影随形,不分彼此。 2、为什么叫耶路撒冷。从没想过要换个题目,不管本土化的还是一点都不本土的。对我来说,小说的题目很重要,题目取不好,我
3、就写不下去,我也极少在小说完成之后改题目。题目的确是灯塔,不管走多远我得看得见它,整个小说是在题目的辐射之下运行。很多读者以为故事发生在以色列,还问过我诸如是否去过以色列这样的问题。这个题目先于小说很久就有了。很多年里我都在想,一定要写一部题为耶路撒冷的小说,因为我对这个城市、对这城市名字的汉语字形和发音十分喜欢,很小的时候就着迷。这些小说中都借着主人公初平阳之口说出来了。你也会有这样的经历,会莫名其妙地喜欢一些字词和名字,即使你对这些字词的含义一无所知。对小说里的人物来说,耶路撒冷意味着信仰、救赎,意味着自我安妥和从容放松,意味着精神和生活的返璞归真。没有这个耶路撒冷,小说就无法成立。 3、
4、关于耶路撒冷这座城市。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几座城市之一。另外几座城市是伊斯坦布尔、阿姆斯特丹和圣彼得堡。这种喜欢有道理也没道理。开始就是感觉好,为什么好,说不清。可能是因为发音,可能是汉字本身之美,可能是寄托了某种想往和愿望。前面说了喜欢“耶路撒冷”四个字的原因;至于这座城市,作为三教合一的圣城,肯定是我无比敬仰和向往的;还有,我喜欢有石头、有方方正正的大石头的城市。在构思、准备和写作这部小说的整个过程中,我看了无数关于耶路撒冷的影像和文字资料,应该说对这个城市已经十分熟悉了,但头脑中挥之不去的,一直是耶路撒冷的石头,黑石头和白石头。 4、自我表达,但不代言。我的确在尽力梳理一代人的经验
5、和精神脉络,但仅限于我的思索和发现,以及我所访问过的各个阶层和职业的70后(有大陆的,也有港澳台的,还有一些这个年龄段的外国年轻人,我相信很多问题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整部小说我都在忠实地表达我(和我们的)的困惑和发现,以及我认为可能会出现的众多问题。一个人的表达,供读者参考和批评。没有人需要我来代表,我不代表也不能代表别人,对集体主义式的写作我向来充满怀疑。文学是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方式,它要从一个人的、独特的角度切入这个世界,带着个人辗转的疑难、洞见和体温。如此,作家和文学的存在才有意义,才有其必要性。 耶路撒冷是70后作家迄今最具雄心的长篇作品。徐则臣力图大规模地、全景式地梳理和表达一代人的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耶路撒冷 创作 笔记 节选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26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