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2.众里寻他千百度.doc
《832.众里寻他千百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32.众里寻他千百度.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众里寻他千百度-关于校本课程学习评价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内容摘要 校本课程学生的学习评价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开始面临一些问题。因而,校本课程学习评价需要期待新的破冰,在评价主体上可以尝试多元和灵活,在评价策略上实施项目细化与等级评价,使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并且更需要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采用纵向评价,兼顾小组与个人,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关键词 校本课程 学习评价 问题 反思 对策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门类,既没有太多的经验和蓝本,也没有过多的束缚和制约。不管是课程开发的范围、方式还是课程内容,都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尽管如此,我校于2002年始便坚持从自己独
2、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办学条件出发,将“珠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并于2003学年投入课堂使用,五年来,我们且行且思,也经历了王国维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二重境界,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现行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从知识到知识的偏向。但更多时候是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境界的追求与向往。我们也关注到,作为一门“国定校行”的课程,实行起来既有悠悠白云的自由写意,也有“踩着石头过河”的奔放豪迈,然因为各地无法统一标准,特别是对校本课程这门新产生的课程作如何评价,已成为常态实施的一个“瓶颈”,限制着新
3、课改深入推进。当前,我们对校本课程的评价非常重视,也已经解决了影响校本课程评价的一些客观原因,如学校的人力财力条件的限制、教师素质跟不上、时间精力有限等。但到底该怎样进行评价,还有许多困惑。“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作为学校负责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师,我把目光瞄向课堂,在寻求评价破冰中,积累了一些案例,收获了一些做法,把它最优化,为校本课程有效实施提供一些评价策略。一、主体多元,互动评价(一)案例点击项目设计“一种新样式木珠”成果汇报时间就要到了,但是李毛毛所在的设计小组由于研究得过于深入,错过了汇报时间,结果没有被评为“最佳设计”。李毛毛所在的小组希望老师能想办法让校外辅导员企业家陈启钗爷爷看到
4、他们的研究成果,让他来评价,哪怕得到的是批评也不后悔。可由谁来评价是教师决定的,从来没有学生自己挑选的先例。(二)引起反思案例中教师没有认识到校本课程研究活动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把活动的时间硬性规定在统一的时间范围内,不利于学生的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没有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权利,违反了主体性原则。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这就要求教学评价不能把教师作为唯一的主体,也不能以研究报告或具体产品为唯一的渠道,而应该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评价主体,且要根据各主体的评价结果综合考虑。对于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大家的看法较为一致,都认为校本课程不是外在于
5、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也不是少数权威人物的活动。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应体现多元性,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都是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三)策略选择在评价中,我们改掉了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选择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包括家长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坚持评价民主化,设计了“珠文化课程学习评价表”(见表1)表1:珠文化课程学习评价表班级 姓名 学号 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结果“”备注自我评价知识能力情感、小组评价知识能力情感教师评价评语:社会评价评语:1自我评价。坚持评价民主化,每一主题学习发“珠文化课程学习评价表”,发动全班学生对照表格自我评价,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培养、发展学生
6、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自觉地进行监督、自我分析、自我反思和自我控制。2小组评价。为了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学会辨别,学会欣赏,学会评价,各组均建立“小组评价观察记录本”,由四人小组中的小组长保管并记录。每一主题学习后小组长召集本小组成员对照学生自评情况互相评价,最后由小组长整理小组评价意见,奖励“星星”,并把本组成员所获得的星星汇总数记录在“评价观察记录本上”。3社会评价。为了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每一主题学习后把“珠文化课程评价表”发还学生由学生带回家请家长(或被采访者等人)看,让家长了解自己子女在校一阶段表现情况;同时,要求家长在评价表上对子女作出等级评价或写出评语,再由孩子把此表带回学校
7、交给老师,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评价学生。4老师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总结、发现、激励、导行,促进教和学。在汇总自评、互评、家长参评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以及各科任老师的反馈意见作出准确的评价,以激起学生的反思与改进。同时,评价还要“爱”字当头,激励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由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映,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理智、情感与行为相统一的互动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二、项目细化,等级评价(一)案例点击镜头一“珠文化”课程实施一学年后,各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了上百次的小课题研究。这
8、些研究成果交上来后,教师对这些成果进行评审打分。看着这些分数,学生心里百感交集,议论纷纷。“想不到我辛辛苦苦一个学期的努力最后我得了70分,早知这样,我就用不着这么费劲了。”“我觉得我们第三小组做得比第一小组好多了,结果他们的分数还比我们高,真不知道老师是怎么评的!”镜头二“珠文化”课程实施四年后,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校本课程评价中,教师对学生发展的评价过分地强调过程评价,忽略活动结果评价和学生对问题解决基本能力的评价。(二)引起反思以上两个镜头汇集了我校实施“珠文化”课程的初期和中期教师所关注的评价问题,即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中如何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发展性评价,镜
9、头一中课程实施初期的教师把校本课程当作一门课来看待,对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打分,而无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所得所感,因此,容易挫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镜头二中的评价,则在课程实施中,教师理念更新后,从一种极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过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又忽视了结果,忽视了学生的深度发展。发展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的实现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绝不是简单地通过分数、等第进行优劣高下的区分,但也不能停留于学生对过程体验的一般性阐述,必须体现学生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发展轨迹。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有一个具体的指标体系作为参照,使得自己的评价有根有据,
10、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必须体现层次性,把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如通过活动实施,学生究竟在“问题解决基本方法”方面获得哪些发展,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对方法的落实和具体实施关注不够。(三)策略选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对于成绩的评定与处理,可以实行等级制,甚至不设总分而改为分项评定。”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是激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根据校本课程实践性活动的过程“主题生成、活动方案、参与活动、信息收集、活动成效”等几个项目,把评价内容具体化,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搭建平台,为生命工程奠基。根据新的评价理念,我们构建了“珠文化”课程学生发展性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832. 众里寻 百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2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