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 0529.doc
《最新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 052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 0529.doc(2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前言4(一)关于温病的方证5(二)关于辨温病方证论治体系6(三)关于温病方治疗杂病8(四)关于师承与治学9(五)关于本书的宗旨11(六)致谢12几点说明12上篇 温热类温病方13第一章 辛凉疏透法及其代表方证13银翘散方证14桑菊饮方证19陈氏桑杏前胡汤方证23第二章 辛温疏透法及其代表方证25人参败毒散与荆防败毒散方证26杏苏散方证36第三章 轻苦微辛法及其代表方证39栀子豉汤方证39翘荷汤方证44桑杏汤方证46三香汤方证48第四章 辛温寒凉表里双解法及其代表方证51防风通圣散方证51三黄石膏汤方证59第五章 辛寒清气泄热法及其代表方证63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方证63第六章 苦寒泻火解毒法及
2、其代表方证74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连解毒汤方证74凉膈散方证80升降散方证82冬地三黄汤方证93黄连黄芩汤方证96第七章 苦寒通下法及其代表方证99增液承气汤方证99导赤承气汤方证102杨氏解毒承气汤方证104第八章 清营透热转气法及其代表方证106清营汤方证106清热地黄汤合银翘散(原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方证111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方证113清营汤加钩藤丹皮羚羊角方方证115第九章 凉肝熄风法及其代表方证119羚角钩藤汤方证119第十章 芳香透络开窍法及其代表方证123安宫牛黄丸、牛黄承气汤、吴氏至宝丹、吴氏紫雪丹方证123清宫汤方证130第十一章 凉血散血法及其代
3、表方证133清热地黄汤(原犀角地黄汤)方证134黄连解毒合清热地黄汤(原黄连解毒合犀角地昔汤)方证140神西丹(原神犀丹)方证145化斑汤方证147第十二章凉血逐瘀法及其代表方证149吴氏桃仁承气汤方证150加减桃仁承气汤方证152第十三章 辛凉甘润治燥法及其代表方证155清燥救肺汤方证155第十四章 甘寒滋阴生津法及其代表方证159沙参麦冬汤方证159益胃汤方证162增液汤方证167薛氏四汁四香汤方证171第十五章 咸寒滋阴法及其代表方证172加减复脉汤方证172三甲复脉汤方证176大定风珠方证182黄连阿胶汤方证186下焦青蒿鳖甲汤方证191第十六章 酸甘苦辛法及其代表方证195椒梅汤方证
4、195减味乌梅丸方证200连梅汤方证201第十七章清暑益气生津法及其代表方证204生脉散方证205东垣清暑益气汤方证208中篇 湿热类温病方证215第一章 分消开泄湿热法及其代表方证215三仁汤方证215甘露消毒丹方证219上焦宣痹汤方证224三石汤方证226黄芩滑石汤方证230薏苡竹叶散方证232第二章 和解湿热法及其代表方234蒿芩清胆汤方证235温胆汤方证238香附旋覆花汤方证245达原饮方证250草果知母汤方证257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方方证260小陷胸加枳实汤方证271薛氏黄连苏叶汤方证275第五章 苦辛淡宣清导浊及其代表方证277宣清导浊汤方证277第六章 苦寒辛
5、淡轻下湿热法及其代表方证278枳实导滞丸方证279承气合小陷胸汤方证283第七章 苦辛淡祛湿治利法及其代表方证285一加减正气散方证285滑石藿香汤方证290四苓合芩芍汤方证291第八章 苦辛寒淡宣利湿热治疸法292杏仁石膏汤方证292二金汤方296第九章 苦辛温淡宣利湿热通痹法及其代表方证298加减木防己汤方证298中焦宣痹汤方证304第十章 宣通经络湿热瘀滞法及其代表方证307薛氏地龙二藤汤方证308薛氏加减三甲散309下篇 寒湿类温病方证311第一章 辛香温燥寒湿法及其代表方证311厚朴草果汤方证311雷氏芳香化浊法方315第二章 通阳利湿法及其代表方证316苓姜术桂汤方317第三章 温
6、阳逐湿法及其代表方证323术附汤方证323薛氏扶阳逐湿汤方证327加减附子粳米汤方329椒附白通汤方证331第四章 温阳通补奇经法及其代表方335双补汤方证335安肾汤方证338参茸汤与加减参茸汤方证341内容提要温病的方证是温病条辨等书的核心理论,辨方证论治是温病辨治学的理论精髓。本书提出了温病的方证理论体系,把93首温病方以方类证,分为31类,先论方的结构特点,后论证的特征,再论临床应用。打破了既往以温病及三焦卫气营血为纲的框架,突出方证体系,以方为纲,以证为目的论述温病的辨治。根据作者多年的研究与临床体会,提出温病方可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杂病。在温病方的临床应用方面,本书不谈温病方治疗温病
7、,专论温病方治疗杂病。书中特别介绍了刘渡舟、赵绍琴、孟澍江、王正宇等先辈们用温病方治疗杂病的经验,介绍了辨温病方证方法在治疗杂病中的应用心得。阅读本书,对于学生,有助于掌握温病原著中的方证,打好用温病方治疗现代病的基础;对于临床医生,有助于掌握辨方证论治的方法,开启用温病方治疗各类杂病的思路。前言阐发温病的方证理论 推广辨方证论治体系开掘温病方治疗杂病 弘扬先师的用方经验写在前面的话随着免疫学的深入发展,对入类生命危害最大的传染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现今临床上类似于明清时代的温病也越来越少见,因此,温病学的“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变化,当前临床上
8、,内生火热、内生湿热、内生寒湿病证日益增多。内生火热、湿热、寒湿病与外感温病有基本相同的病机,用温病方治疗这类病证能够取得理想的疗效。为了探讨如何适应温病临床的重要变化,我曾经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发表论温病学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论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1996年第5期、1997年第6期),提出病了温病学必须面对现实,调整方向,注重温病方治疗内生火方热、湿热、寒湿等杂病的研究问题。约10年以后,我对中医临床有了新的感悟,这就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是中医的核心;其核心中的核心是这些经典中蕴涵的方证理论与辨方证论治的方法;忽视温病方证理论与辨方证体系的研究是导致温病方治疗杂病进程缓慢的
9、根本原因;50年高校教学的重大失误是迷信现行“辨证论治”是“中医特色”之论,没有重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的方证理论与辨方证论治体系的教学研究。有感于此,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第2斯、第6期分别发表了辨方证论治体系初探、再论温病方治疗杂病兼论温病方证与辨温病方证论治体系,提出了温病方证与辨方证论治体系的概念、方法及其在治疗杂病中的应用以及“现行辨证论治”方法的局限性等问题。此后,我开始总结我的老师们的有关经验,增加自己的临床时间,实践辨方证论治的方法,观察用温病方治疗杂病的疗效;并将辨方证的方法与温病方治疗杂病的体会讲授给学生,得到了多数学生的支持与鼓励。在此基础上,我开始撰写
10、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本书旨在阐发温病的方证理论,阐扬辨方证论治的方法,旨在推进瘟病方治疗杂病的研究。为了使读者能够抓住本书的要点,把握全书的基本思路,现对本书中涉及的有关问题作一总体的说明。(一)关于温病的方证 张仲景伤寒论创立了经方的方证理论,柯琴发现伤寒论“仲景有桂枝证、柴胡证等辞”,由此悟出方证是伤寒论的核心,乃宗此义,以方证名篇,而以论次第之,著伤寒论注,阐发了伤寒论六经中的方证理论。徐大椿经三十年探求,悟出伤寒论“非仲景以经立方之书,乃救误之书”,“是不类经类方”,认为“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遂打破六经框架,突出方证,将伤寒论方总分
11、为12类,“每类先定主方,即以同类诸方附焉”。进而,将“其方之精思妙用,又复一一注明,条分而缕析之,随以论中用此方之症,列于方后,而更发明其所以然之故”(伤寒类方序),著伤寒类方,专论仲景方证。陈念祖认为掌握伤寒论的方证是学习应用经方乃至中医临床的入手功夫:“大抵入手功夫,即以伊圣之方为据论中桂枝证、麻黄证、柴胡证、承气证等,以方明证,明明提出大眼目,读者弗悟矣”(长沙方歌括小引、为了使学医者能尽快掌握经方方证,他苦心撰著长沙方歌括与伤寒真方歌括,用歌括形式深入浅出地总结了仲景的方证。吴瑭感叹温病学尚没有像伤寒论那样的方证对应、一条一辨的医书,因此,他痛下决心,“仿仲景伤寒论作法”,采集临证指
12、南医案的处方脉证,结合个人心得,著温病条辨,制定温病辨治238法,208方,从而创立了温病的方证理论。吴氏明确指出,此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温病条辨凡例)温病条辨方与伤寒论方密切相关,其取之于仲景经方的思路有五个方面:一是直接移用经方,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栀子豉汤。二是化裁经方,如从附子粳米汤化裁出加减附子梗米汤,从苓桂术甘汤化裁出苓姜术桂汤。三是变制经方,如从炙甘草汤变制出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从麦门冬汤变制出沙参麦冬汤、益胃汤,从乌梅丸变制出连梅汤、椒二梅汤。四是改制经方:如从麻黄附子细辛汤改制出下焦青蒿鳖方甲汤,从小柴胡汤改制出中焦青蒿鳖甲汤。五是仿制经方,如从麻黄汤
13、仿制出银翘散,从桂枝汤仿制出桑菊饮。温病条辨的方证是在伤寒论经方方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经方推方证同属于一个支脉,可谓一脉相承。在充分吸取伤寒论经方方证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吴瑭方总结了明清时代新制定的温病方证,如三仁汤方证、黄芩滑石二汤方证、草果知母汤方证等,从而建立了温病条辨的方证体系,创新了仲景的方证内容,发展了经方的方证理论。除叶桂、吴瑭之外,温病学尚有温疫学派学说、伏气温病学派学说、通俗伤寒学派学说等,他们在各自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另一部分疗效卓著的温病方,为温病方证理论谱写了新的一页。这些方证与温病条辨的方证共同构成了温病的方证体系。叶桂遵黄帝内经之意,发明了以方中主药的性味归纳治法,
14、阐发方剂结构与方义的理论,如所谓辛凉轻剂、甘寒益胃、苦辛开泄、酸苦泄热等。吴瑭继承叶学,认为:“古入有方即有法,故取携自如,无投不利,后世之失,广失于测证无方,识证不真,再失于有方无法。”(温病条辨凡例)根据这一认识,温病条辨不仅仿伤寒论体例,条分缕析地阐发了温病的方与证,而且阐明了各方所寓的法,如银翘散为辛凉法、清营汤为咸寒苦甘法等,从而把方与证、方与法与证的对应相关性及其内在联系作了深刻的阐发,为温病的方证赋予了新的内容。总之,温病的方证体系是指温病方与证相关的理论体系。该体系是在伤寒论方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仲景经方方证理论一脉相承而又独树一帜。仅研究伤寒论经方方证则不能明其发展之流,
15、只研究温病方证则不能知其基础之源。建立温病的方证体系从流溯源地研究温病方证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方方证,是本书的宗旨之一。(二)关于辨温病方证论治体系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是一种基本的辨证方法,它只能确定疾病大体的浅深层次、病机阶段或脏腑部位;方证是疾病在各经各阶段的最具体的病变形式,基于方证理论的辨方证系论治方法是一种高层次的终端性的辨证方法,它能够使辨证的思维深入到方证与药证的层次。例如,通过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确定出某患者病变在中焦,在胃,在气分,是仍然无法指导施治用方的,只有进一步辨识方证,才能确定患者的临床表现是白虎汤证,还是增液承气汤证,或者是甘露消毒丹证,才能具体的遣方用药。再如,某
16、患者有明显的发热、恶风,用常规辨证确定其为上焦、卫分证,仍然是粗浅的,仍不能指导用方,只有进一步地辨析其是银翘散证,还是桑菊饮证,是桑杏汤证,还是三仁汤证等,甚至要具体分析有没有银花证、薄荷证、白蔻证、石膏证、栀子证等药证,才能具体地处方用药。因此,辨方证是任何一种辨证方法也难以替代的特殊的辨证方法,是实施温病辨证的最具体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方法。辨方证论治强调以经典原著的原始方证为依据。要求医者必须熟谙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的原文,掌握其中方与证相关的规律、方证效应的规律以及辨识方证的思路。例如五苓散证,伤寒论第71条、73条、74条、156条、386条不仅论述了五苓散的适应证,阐明了
17、此方证与茯苓甘草汤证、泻心汤证、理中丸证的鉴别,而且阐发了五苓散方证的效应“多饮暖水,汗出愈”,即强调五苓散是汗剂,其效应是“汗出愈”。医者只有真正掌握了仲景原著五苓散方方证理论,才能在临床上准确地应用此方。辨证论治则不同,它不一定强调熟读伤寒论原文,不一定要求按照伤寒论论方证使用五苓散。同样是用五苓散,前者着眼于“小便不利、口渴、烦、脉浮”等五苓散证,既可将之用于水肿,更可以将之用于腹泻、呕吐、眩晕、心下痞、郁证、霍乱、癫眩等病症,而且,在方证效应方面,着眼于“汗出愈”;后者则将之作为利水剂,主要用于水肿,多从辨水肿的水湿内停为着眼点使用该方。再如,三甲复脉汤证,温病条辨下焦篇第14条论其证
18、为:“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吴瑭强调说:“甚则痛者,阴维为病主心痛,此证热久伤阴,八脉隶于肝肾,肝肾虚而累及阴维故心痛故以镇肾气补任脉通阴维之龟板止心痛,合入肝搜邪之二甲,相济成功也。”温病条辨解产难并用其治疗妇人产后郁冒、痉、大便难、心虚、虚热等。如遵循辨方证的原则用方,就可从血肉有情之品通补奇经的理论出发,用三甲复脉汤治疗心动悸、真心痛,以及妇人产后诸病;如果按照辨证论治的方法使用三甲复脉汤,就只能用其治疗肝肾阴虚动风证。因此,辨方证论治有深厚的理论为依托,有前人已经建立的规范可遵循,它充分吸取了古入的经验,是借助前人的经验而用方治病;辨证论治则是根据中药学、方剂学的一般理
19、论用方治病。两种体系辨证用方的思路截然不同,其起点与要求有高低之别,成功与获效的几率更有大小之异。辨证论治方法着重强调的是“证”。何为“证”?现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为:“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温阶段的病理概括。”关于辨证,通行的认识是:“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方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可见,“证”不是症状和体征本身,而是由论“辨”得到的抽象的概念,是医生主观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推证的可靠性则完全是由医生的辨证水平所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对同一个患者如果同时由两个医生进行辨证时,所得出的“证”的结论往
20、往不同,甚至会截然相反。这就说明,“证”不是客观的,“证”不一定能够反映疾病的本质。辨方证论治体系着重强调的是“方证”。方证的“证”是系指方的适应证。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教授在“方证相对论”一文中指出:“方与证,乃是伤寒论的核心。”证,“简而言之,凡入之疾病,反映体之内外上下,以及各种痛痒,各种异常现象,一些蛛丝马迹,都可以称之为证,证,就是证明,客观存在,而领事物之先”。(刘渡舟医学全集)“干呕吐涎沫头痛”,是吴茱萸汤证,“黄疸脉沉,中痞恶心,便结溺赤”,是杏仁石膏汤证。方证的“证”字所包含的本质性含义就是疾病的症状与体征。由于症状与体征是疾病最客观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因此,“方证”能够反映疾病
21、的本质。此以桂枝汤证为例试作说明,伤寒论桂枝汤证为:“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等,如桂枝汤证兼见“项背强几几”者,就变成了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葛根汤于桂枝汤加葛根四两,性味辛凉之葛根占据了主导地位,该方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桂枝汤证出现“腹满时痛者”,就变成了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芍药汤将桂枝汤中芍药量由三两增加为六两,芍药的量变使桂枝汤的作用发生了质变,芍药配甘草酸甘缓急止痛变成了主要作用,而桂枝只起温通经络:的辅助作用;如桂枝汤证见汗出“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者,就成了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于桂枝汤中加炮附子一枚,其方则由调和营卫
22、的解表剂变而成方为温经补阳、固表止汗的附子剂。可见,症状变化,甚至一“症”之变,疾病的本质就可能发生变化;与症相应,一药之变,桂枝汤的作用也随之而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这就说明,推能够反映疾病本质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症状与体征,是“方证”:而不是“证”。“项背强几几”、“腹满时痛”、“汗出遂漏不止、恶风”等方证是无论哪个医生也能诊察得到的临床事实,因论此,辨方证能够抓住疾病的本质,能够具体地揭示病机的细微变化,能够避免医者的主观臆测,减少主观失误,提高临床辨证的客观性与准确性。虽然辨方证也存在医生的主观判断,但是,医者可以把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等既有方证设为对照证,比较对照
23、而辨之。与不设参比对照的辨证论治方法相比,其科学性与可靠性要高得多。辨方证贵在“识机”。刘渡舟先生在阐明“方证”的概念后进而指出:“证之微妙之处,则在于机。何谓机,事物初露苗头的先兆,也叫机先。辨奸论则叫见微知著。”(刘渡舟医学全集),可见,辨方证贵在抓疾病本质初露端倪的细微症状以辨识“机先”,可以“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确定方证的诊断。非主诉的不起眼的个别症状往往是疾病本质的反应,是“机先”外露的“马脚”,是“方证”的“微妙之处”,辨方证的更高一级要求在于见微知著,在于借助古入已有方证的“镜子”,透过细小的特征性表现抓住疾病的本质。例如,剧烈的偏头痛,只要见有恶心欲吐者,就可辨为吴茱萸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 0529 最新 温病方证 杂病辨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21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