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文范文【 精品】 呼吸与拿捏间的绝艺.doc
《[最新]论文范文【 精品】 呼吸与拿捏间的绝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论文范文【 精品】 呼吸与拿捏间的绝艺.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呼吸与拿捏间的绝艺呼吸与拿捏间的绝艺 花丝风雨桥,长5.2米,高2米,采用350公斤白银和4公斤重的黄金做主料,辅以玉石、翡翠、玛瑙等珍贵宝石共计3万多颗。它集花丝工艺技法中的七种于一身,也是目前存世体量最大、工艺最全的花丝工艺珍宝。 姚迎春今年70岁,说话声音洪亮,走起路来步伐轻盈,“我现在都不做活儿了,这东西太费眼睛。”他说现在一直盯着细小的东西看,要不了一会儿,眼泪直流。退休10多年了,姚迎春至今还保留着印有自己红底证件照的名片。名片的正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印图像,背面的四个头衔里,“北京花丝镶嵌厂研究室主任”印在第一排。所谓“花丝镶嵌工艺”,可分作
2、花丝和镶嵌两类花丝:将金、银、铜等抽成细丝,用堆垒、编织等技法制成工艺品;镶嵌:将金银薄片打成器皿,再雕凿出图案,嵌以宝石。这门传承久远的汉族手工技艺,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在历史上,花丝镶嵌属“宫廷秘技”,与景泰蓝、玉雕、牙雕、京绣、漆雕、金漆镶嵌、宫毯并称为“燕京八绝”。 我不跟父亲学,他做得不好 金银工艺自公元1153年在北京地区建立,随即开始兴盛,元明清皆以北京为首都,加上明清两代是北京花丝镶嵌的兴盛时期,宫廷设有造办处,汇聚了大批能工巧匠,南北方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得以交流,并融合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之长,北京地区的花丝镶嵌工艺也就冠绝全国,其中十三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金冠堪称杰作。当年手艺
3、人多聚居于南城、大栅栏、珠市口一带。姚迎春出生手工艺世家,1958年搬去通州以前,住在连接北京东花市和西花市内的一所四合院里。姚迎春家境并不好,14岁他便辍学到车间上班,拿着15块钱的月工资,每个月花五六块钱,剩下的交给家里。父亲做花丝镶嵌手艺起家,但姚迎春说,“我不跟他学,他做得不好。” 机缘巧合下,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找到车间主任,说能不能来四五个年轻人过来学花丝镶嵌工艺,15岁的姚迎春于是从300个人里头被选中,跟着师父们学习花丝镶嵌工艺在研究所里,北京工艺美术各个行业技艺最高、资格最老的老艺人们担任研究员,这些老艺人都是姚迎春师父辈的人:毕尚彬、翟?寿、李荣、孙富、陈永成。其中,李荣是姚
4、迎春的师父,师父的师父,曾是“宫里的”。 刚开始接触花丝镶嵌,师父没有和姚迎春说太多的理论知识和大道理,直接让他到车间一线实地操练,戒子、镯子、项链这些首饰是姚迎春练手的领域,师父让他把“八大工艺”掐、填、攒、焊、堆、垒、编、织全都过一遍。“师父们都不太爱说话,”掐丝时师父只会说,“这么一掰就好。”可是使多大劲,掰到哪个角度,得自己琢磨。“我学了三年才能自己做成活儿。”在把一根根细如头发的金丝掐成花纹以后,要干净利落地把这些细小的花纹焊到器物上,构成更大的花纹。然后,把成小颗粒状的焊药用细密的小筛子铺在花丝上。焊接时,手艺人还得拿一个吹筒对着煤油灯,鼻子吸气嘴吹气,控制火头大小和时间长短。品质
5、与成果,便取决于这微妙的呼吸间:吹太轻,药化不开,吹太重,直接烧出一个大窟窿。 掌握基本功后,姚迎春被调入花丝厂研究室,参与花丝镶嵌的复原和研发工作。1960年代初,经国家批准,北京花丝镶嵌厂研究室承担了复制十三陵出土的金冠、凤冠的任务。姚迎春与人称“小博士”、擅长錾活(即在金胎上凿出浮雕图案)的薄世友,与小组成员合作复制出了定陵金冠、凤冠。复制成品无论是工艺精细度还是仿真度,获得文物、考古专家好评,如今就藏于国家博物馆内。 红楼梦里的道具 北京花丝镶嵌厂在1956年成立,姚迎春1958年入厂,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方以花丝镶嵌工艺产品作为国礼相赠,加上由于出口创汇、换汇的需求,花丝镶嵌厂日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精品 最新论文范文【 精品】 呼吸与拿捏间的绝艺 论文范文 精品 呼吸 拿捏 绝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20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