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照相机产业发展简史 组图.doc
《中国照相机产业发展简史 组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照相机产业发展简史 组图.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照相机产业发展史组图从广义上讲,我国摄影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400余年前。但在将摄影术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中,我国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也使得当代我们所使用的照相设备,一直都是舶来品的天下。作为一般国民,虽无力改变这一现状,但自觉有义务让大家了解这段历史.第一个历史发展期 北京照相机厂小孔成像从广义上讲,我国摄影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400余年前。在春秋战国时期完成的墨经(约公元前388年)中,墨家学者就用16句精炼的文字,对影、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进行了描述。到了北宋年间,科学家沈括则用格术对小孔、凹面镜成像做出了解释,开辟出格术光学的新领域。然而,在将摄影术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中,我国却远远落后
2、于西方国家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买下了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后人将这一天定为摄影术的诞生日。同一时期,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第一次鸦片战争即将爆发。1846年,法国人儒勒埃及尔(Jules Itier)第一次将相机带入到中国。自此之后,照相设备都是舶来品的天下。新中国相机工业的兴起:据资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国产摄影器材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一些由民间工匠制造的木质镜箱。进入20世纪后,上海开始出现从事相机生产的专门企业,以双龙、仙乐、万林为代表的国产相机、国产电影机随之而生。早期的双龙牌折叠相机。约1940年生产的仙乐牌方镜箱新中国的成立令民族工商业得到了恢复与发展的机会
3、。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在国家发展经济、改造工商业等政策的推动下,照相机的研制与生产逐渐被提上日程。自1956年起,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相继成立了新型照相机生产厂,新中国的相机工业进入到起步阶段。第一段历史:北京照相机厂1955年,北京大来精机厂成功试制出12台以前苏联卓尔基(Zorki)为蓝本的135旁轴相机。按照时间顺序,这应该是新中国第一批现代化相机。(相对于早期的木制相机而言)。据说,这是当时工人日报对大来精机厂做的报道。1956年1月15日,大来精机厂联合永新合作社、荣焱合作社成立了大来照相机厂。在创始人刘学滨先生的代领下,该厂成功试制出以徕卡II型相机为蓝本的135旁
4、轴相机和以理光RICOH FLEX为蓝本的120双反相机。这是我国最早的徕卡仿制机与120双反相机,在中国相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大来135旁轴相机。大来120双反相机。注:关于大来照相机厂从何时开始生产相机、第一台大来相机是以徕卡II为原型还是卓尔基为原型,在不同资料中是存在争议的。其关键在于卓尔基相机亦是徕卡的仿制机,因此很难从模糊的资料照片上加以区分。1957年,大来照相机厂更名为北京照相机厂。企业性质从公私合营转为国有,员工数量从约70人增加至500多人。原大来牌120双反相机被更名为长虹牌,并在随后一年时间中生产了约7600台。长虹120双反相机。1958年,中国开始了大
5、跃进运动。在此期间,北京照相机厂主要生产了天坛牌120双反相机、星光牌135简易相机以及蓝天牌120简易相机。1960年,大众摄影对星光牌相机的报道。1963年,北京照相机厂停产照相机,改为生产胶片阅读器等缩微设备。1964年8月,北京照相机厂并入到北京玻璃总厂下属的北京市玻璃研究所,同时光学车间并入到北京眼镜二厂。尽管如此,北京照相机厂仍在坚持相机的研发工作,并于1965年成功试制出北京牌135单反相机。据一份资料记载,为了研发与北京牌135单反相机配套的50mm F1.4镜头,北京照相机厂投入了数万元人民币的经费。最初的北京EB 135单反相机。1966年,中国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相机被
6、看作是西化思想的例证,因而整个相机工业的发展都受到了影响。同年10月,北京照相机厂恢复了独立建制,重新开始相机的生产、研发工作。1968年,北京照相机厂以理光Super Shot为蓝本,生产了SZ-1便携式135相机。这款产品最初以北京为品牌,同时机身上蚀刻有为人民服务或毛主席万岁字样,很具有文革时期的特点。由于政府不允许以城市名称为相机命名,SZ-1被更名为红光,随后很快更名为长城。在此之后,北京照相机厂先后生产了长城SZ-2、长城BS-3等产品。北京牌SZ-1相机。后期商标更改为长城牌。20世纪70年代,北京照相机厂先后以禄来35、禄来SL66、尼康Nikkormat FTN等产品为蓝本,
7、试制出长城35135便携式相机、长城EF-1120单反相机以及长城DFA-CL135单反相机,这些机型具备当时国内领先的技术水平。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几款产品都只生产了寥寥几台样机,并没有大规模投入生产。仿禄来35的长城35相机。仿禄来SL66的长城EF-1相机。仿尼康Nikkormat FTN的长城DFA-CL相机。1983年,北京照相机厂开始生产内装闪光灯的普及型135单反相机长城PF-1,以及具备一定自动化功能的便携型135相机长城GS-35、GZ-35。当年刊登在大众摄影上的GZ-35相机广告。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内主要相机生产企业开始将生产重点转移至135单反相机。而北京照
8、相机厂则反其道而行,开始生产以德国皮罗塔(PILOT)为原型的简易式120单反相机。这一系列共有DF-1至DF-5五款产品,均为腰平取景,后期产品加装了自拍器。长城DF系列简易120单反相机1984年12月,北京照相机厂引进了日本柯尼卡公司的C35EF-3型自动曝光相机生产线,并于1986年8月开始正式投产。到了90年代末期,此款相机已经实现了超过7成的国产化。柯尼卡C35EF-3自动曝光相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大量进口相机涌入到我国市场。这些造型时髦、功能先进的产品,对我国国产相机的销售造成了巨大冲击。1993年,北京照相机厂和香港宝源公司合作,建立了“北京北照宝源光学工业公司”,开始
9、大量生产低价格的傻瓜型相机。据称,北京照相机厂直到2008年都在生产低于100元的傻瓜式照相机,主要供应农村市场。现在的北京照相机厂主页上还保留了“长城”全自动相机的产品介绍。2009年,北京照相机厂携柏卡品牌亮相P&E摄影器材展。关于柏卡品牌,小编曾经在你知与不知的单反相机发展史中所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简单来说,这个品牌虽然曾经是蔡司集团的一员,但现在的产品研发和生产与德国蔡司再无半点联系。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现在的柏卡数码相机,与明基、海尔、先锋、肯高等品牌的数码相机非常相似,他们都来自于相同的OEM工厂。现在销售的柏卡数码相机。第二个发展期 天津照相机厂天津照相机厂前身为平和机械修理厂
10、,它与北京照相机厂一样,是中国最早一批生产照相机器材的厂商。创立之初平和机械修理厂创立于1946年,最初以维修相机、精密仪器作为主营业务。1952年,该厂增加了照相机制造业务,开始以徕卡IIIc型(约1941年)相机为蓝本,进行零部件的测绘与仿制。1956年4月18日,平和机械修理厂联合万象工艺社、利群工艺社等四家私营企业成立了天津公私合营照相机厂。天津照相机厂在成立之初便选定以玛米亚6型相机为仿制蓝本。在技术厂长刘东林的带领下,全厂十几名员工在短短54天时间里,就成功试制出两台样机。作为建党35周年的献礼,这款相机被命名为七一。七一相机是我国最早的120相机,除光学玻璃外,其余480余个零件
11、均采用了国产原料。由天津照相机生产七一是中国首款120相机。1956年7月2日,天津日报在显著位置对七一相机进行了报道。而上一篇中我们提到的大来135,则是在一个月后登上工人日报的。正因如此,很多文章都将七一相机作为新中国第一台照相机。据资料记载,七一相机共生产了约40台样机,由于加工能力有限等原因,最终没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在此之后,天津照相机厂以德国Altissa相机(约1936年)为蓝本试制出了结构更为简单的幸福1型相机。由于外形与自行车车灯相仿,因此这种相机又被称为车灯式相机。幸福-1型车灯式相机。幸福系列相机共有1型(1958年)、2型(1959年)两款,后者在造型上显得更高档一些。晨
12、光相机的诞生1958年,中国进入到大跃进时期。轻工业部向全国相机工业代表提出了独立设计制造超国际水平单反相机的艰巨任务。最终,在国庆前期,由中科院精密仪器研究所、浙江大学、天津照相机厂等单位共同设计,天津照相机厂生产的晨光135单反相机试制成功。晨光135单反相机样机得到了轻工部的好评,而天津照相机厂也因此获得了专项拨款和苏联专家的技术协助。60年代初期,全国性自然灾害以及中苏关系恶化,迫使晨光相机的投产进程陷入停滞。从1962年到1965年,天津照相机厂利用现有设备小批量生产晨光原型机(亦称为晨光621)及其改进版D1型相机。由于产量较少(一说为120台),因此小编没能找到关于晨光相机的更多
13、资料。但从外形上看,晨光相机与蔡司Contax系列(约1949年)的设计风格颇为近似。晨光是中国首款独立设计的135单反相机。东方系列相机在晨光相机停产后,天津照相机厂又以雅西卡Minister D(约1963年)为蓝本试制了东方S系列135旁轴相机。从1964年到1985年,该系列共生产了4代产品。仿雅西卡Minister D的东方S-1相机。自1979年起,天津照相机长开始生产与海鸥4B相机(约1967年)相仿的东方系列120F双反相机。该系列的后续产品实现了自动测光功能,但由于没能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最终在1983年左右停产。同一时期,天津照相机厂还生产了型号为801的环摄相机。东方12
14、0F采用了与海鸥4B相仿的设计,但远没有后者知名。1983年10月,天津照相机厂通过引进雅西卡Partner相机(约1983年,产地为香港)零部件,开始组装生产东方EF-35系列简易相机。该系列一共有3代产品,后期增加了多重曝光和自拍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天津照相机厂还在EF-35的基础上生产了可拍摄2418mm画幅的EF-72半格相机。东方EF-72是中国相机工业发展过程中为数不多的半格相机。退出历史舞台1984年3月,天津照相机厂兼并天津东郊拖拉机修造厂和华北电器厂后,成立了天津照相机总厂。同一时期,天津照相机厂协助江西照相机厂等单位设计了JG(建国)系列相机。于1985年推出的东方S-4
15、35相机,是小编所能找到的由天津照相机厂设计的最后一款产品。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家曾经生产过中国第一台120相机与第一台自主设计135单反相机的厂商,竟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连关闭日期都没有明确记载。(文/ET)天津照相机厂末期生产的东方S-4 35相机。第三个发展期 上海海鸥照相机厂上海照相机厂同样是中国最早一批照相机生产厂之一,前身为上海相机试制小组。在今天,上海海鸥照相机厂仍然是国内照相机行业的领军企业。创立之初1957年,上海市钟表工业公司调集照相机修理部的工人,成立了照相机试制小组。同年11月,该组徕卡IIIb型(约1936年)为蓝本成功试制35mm旁轴相机(一说以苏联卓尔基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照相机产业发展简史 组图 中国 照相机 产业 发展 简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19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