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智慧与国学基本精神张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智慧与国学基本精神张辛.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道、礼与和谐孔子智慧与国学的基本精神张 辛一、 引言1、由“德”、“赛”二先生谈起五四以来引进德先生、赛先生,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只有二先生是不够的。孔子:“君子不器。”黑格尔:“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好像是没有祭坛的神庙。”没有形而上学本体论,没有“神”,没有全社会的共同认知中心,没有宗教情怀,没有精神支柱,没有精神家园,没有精神文明,就只能是平庸的,就没有发展绵延的动力,就不可能真正强大,就必然失去民族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和命脉。2、说“神”、“物”和“心”“神”是人类文化的起点;“神”帮助人类度过了其最危险、最无助、最困难也最漫长的历史时期;“神”是人类此一时期,即人类浑沌时
2、期和文明初期的主宰;轴心时期之后,“神”仍然是人类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超然的存在,足以使人敬畏的存在,一种监督和制控的的力量。然而,对于人类而言,“神”毕竟是生命之外者,她只指向人的灵魂,故必有其先天缺陷:出世,因此人类不能唯“神”。否则必然理性丧失,导致宗教迷狂,发生社会危机。果不其然,中世纪的黑暗终于降临。“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科学指向“物”,它可以使人生活得日益方便和舒适,人类离不开“物”;然而“物”同样属于人生命之外者,它只服务于人的身体,人对于“物”的需求是有限的。庄子:“鹪鹩栖林不过一枝,鼹鼠饮何不过满腹。”因此不能唯“物”,只重物理,忽略人道是危险的,同样会导致社会危机。于
3、是当今人类之“物化”以严重之极,科技和资本的发展已日以超出人类及其社会组织驾驭能力之外。于是上世纪末诺贝尔奖得主们如是说: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应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智慧,“心”是内在的,是人生命的主宰;从“心”到“心”,才形成社会,“心”、“心”相连才构成人类大生命;然而“心”不能独立存在,必存在于身体(腔子)内,于是不能离开“物”;“心”需要安顿,于是不能排除“神”,因此又不能唯“心”。心是人类自己的主宰者,只有自己主宰自己才是最大的理性,才是人类社会的必由之路。这是孔子所开辟的人类社会“神”、“物”二路之外的第三条,也是最中正的路向,是真正属于人类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唯心的
4、世界,而是神、物、心三位一体,以心为主宰的世界。这就是孔子的智慧,国学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要义。二、 道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内在依据 1、“道”的本义“所行道也”;“道立斯行”;“道,行之而成”;“由是而之焉谓之道”;既为道,其必有五元素:主动者、起点、根据、途径和归宿。由此五元素,“道”的意义就一步一步充实,一步一步深刻,并抽象、升华为形而上者。2、主动者人。谁为主动者就是谁之道,天所行即天道,地所行即地道,神所行即神道,人所行即人道。中国文化所谓“道”即人道。这就是荀子所说:“道者,仁之隆也,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孔子:“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由
5、此构成中国文化的根本品性。3、起点:道乃始、本、根基、由来、往、古、传统等,亦即古来之道,是人文祖先率性行之并引领后代一步步走来之道。“彰往而察来”,“继往开来”,来路决定去路。故子曰“述而不作”,彰显道、传统之重要性。所谓“述”即述“道”。4、根据:天道。道乃天人和合交通之道。这里充分体现出了孔子的大智慧。孔子由已知推未知,由周公一直推导到五帝之尧,认定尧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的人文祖先。“尧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道始乎情”故道乃人文祖先基于情率天性而行之者。其情即对天地化育之由衷感恩之情。这一切乃基
6、于一点:农业文明乃靠天吃饭的文明。人道原于天道,5、何为天道:“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天道即大中之道,即“中正之大道也”。道由之“中”。“建大中,以承天心”;“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均由此出”; 6、“极高明而道中庸”。人文祖先所则天而来之道被孔子命名为“中庸之道”。 高明者,上天也。人文祖先则(效法)之而道之以中庸。“中庸之道是孔子的重大发现,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它”(毛泽东语)。中庸之道乃人类社会当行、可行、必行之正道、大道、公道、常道 中庸释义:中,适中。“有鄙夫问于我,有知乎?无知也!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矣”。王夫之说:“盈天下只是个中,更无东南西
7、北,盈目前只是个中,更无前后左右。”宇宙间大到天体小到病毒包括人在内都是个中,都是一个合适,因此我们对待天地万物只能亲和,不能敌对,这就是中国人的根本的世界观:天人合一。庸,以适中的方式做事,故有二义,一是用,二是常。中庸的标本或典范:上天和祖先中庸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表现形态:序与和。二程:“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序即礼的基本精神,和即乐的基本精神。秩序与和谐是天体宇宙运行的大准则。是“事物旋律的秘密”。7 “大道泛兮,以其终不自以为大,故能成其大”。“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此中庸所谓大经即大道,即取法天地之道,即大中之道。中华民族文化即以此为根本生存法
8、则,以此为形而上的本体论。取法大,故能成其大,“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故中华民族乃成为一个与天地同体并生,与万物为一,与大化并行的民族,于是中国文化就成为高明、博厚和悠久的文化,大智而大年的文化,五千年中华文明绵绵而不断。三、礼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和表征;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外在准则;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支柱1、“礼”的本义“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字本身即包涵“礼”和“乐”两层含义。2、“礼”之源A、“礼,报本反始也”;礼尚往来;B、“礼生于情”;“先王承天之道,以理人之情”;“始于天而成于人”;C、由“物”而“则”;由“巫”而“史”而儒;礼是“绝地天通”的重大成果,礼是中
9、国文明诞生的标志。3、“礼”之用A、“礼者,人道之极也”,“昭明物则,礼也”。“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礼乃得道、入道、行道的基本保障,乃“不勉而中”“君子思不出其位”的准则或规范;“明乎郊社之礼,褅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B、“礼别异”,礼的基点是分,分而后明分定位,即天人关系、人人(人伦)关系及身心关系的定位,即首先要明分、得位、知宜。进而要求:各守其分,各安其位,各行其宜;对天、对人、对己都要以礼相待。C、“礼本于仁”,“仁,相偶也”,仁是在爱的基础上实现人人、天人乃至身心和谐的大概念,是国学的核心概念。“仁者爱人”,但爱并非仁的主要涵义。爱属自然,是本能的,人与动物均然,而且有等差,有时
10、限,可拒绝,讲占有,故爱只构成人的道德底线;敬则属社会,是人伦的,无等差、时限,不可拒绝,和而不争。故子曰:“无敬何以别(犬马)乎?”。敬是处理人人、天人及身心关系的要津。左传:“敬,德之聚也。”“敬,礼之舆也。” 二程:“人道以敬为本”。朱子:“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敬之基本意义有二:一是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际贵在心灵相通。“夫子之道,忠恕而已”。D、“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制礼乐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礼的目的即和谐,礼乃实现天人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的前提和基本条件。4、礼乐乃人生大艺术A、礼
11、乐是中国古典社会两大支柱,不可偏废,“乐胜则流,礼胜则离。”礼乐的功能与宗教的功能相类:一是涵养理性,安顿人生;二是以人伦组织社会,维持社会秩序。B、礼乐生活即心的生活,乃“以天赋本能的和谐为基础的生活”,即“顺着自然而生活”,有序的生活,即乐天知命的艺术生活:既不听命于神,也不受制于物,而是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以自己的心主宰自己:不是到彼岸世界寻找解脱,而是在此岸世界学做圣贤;不是一味追求物质的最大满足,而是尽可能寻求心灵的愉悦,或曰不是因有所得而满足,而是即使无所得亦愉悦。使人超然物我而安和自得,而不是分别物我而唯物是取,唯利是从。四、和“天”之基本形态,社会的理想状态;万物化生的媒介和根
12、据;1、“和”的本义A、“和,调也”;“声音相保曰和”;“以他平他谓之和”B、“阴阳得适谓之和”;“万物各得其所,便是和”;“万物负阴而报阳,中气以为和(老子甲本)2、“和”的基本精神和意义A、“天地之气,莫大于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喜怒哀乐所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B、“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和乃各个体间保持自质之和。“物一无文,声一无听,味一无果”。 C、“和而不同”,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一”即混沌、宇宙,“二”即阴阳或天地,“三”即阴阳之
13、间加和(太极)。阴阳分立,纯阴纯阳没有意义。天地不和无以化育万物,男女不和无以生育后代。“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故万物皆化”;D、“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和心则行适”;诚于内而和于外3、“和”的前提和依据A、由礼而乐,由秩序而和谐B、“以义分则和,和则一”;“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五、结语中国文化之要义或曰国学的基本精神只是“道”、“礼”、“和”三字。顺天性而行即为道,各行其道即为礼,各得其所即为和;而最终可以归之为一个字:“中”。中华文明之所以绵绵五千年就在于“道”。中国文化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中庸观念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当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就是弘扬中庸精神。所谓“国学”的核心构成即五经。五经即中国文化之道、之根基所在,中国文化的所有产品无不是由此而生。对于我国而言,二十世纪是救国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才是强国的世纪。“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只有物质文明的发达不是真正的强,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发达才称得上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18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