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义赈与中国近代彩票的起源.doc
《晚清义赈与中国近代彩票的起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义赈与中国近代彩票的起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晚清义赈与中国近代彩票的起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1步发展,在借鉴和吸收1些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创设了1批大型彩票,如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和足球彩票等。并且,彩票业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发展成为1项颇具规模的产业。如今,各类彩票销售点已经遍布国内许多地方的街头巷尾,中央和各地电视台频频推出各种彩票专题节目,不少有影响的报刊都开辟了彩票信息专栏,“彩民”也成为1个耳熟能详的专有词汇。所有这些情况都有力地表明,彩票已经构成当代社会生活中1道独特的风景线。不过,这种彩票风行中国的盛况并非为今日所独有。早在晚清时期,就曾掀起过中国历史上首次彩票风行的浪潮。并且,这1时期的彩
2、票不仅同样进入了民众日常生活的层面,而且有着决不亚于当代彩票的社会声势和影响。就其发展历程的持续时间和复杂程度而言,甚至比今日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晚清时期这次彩票浪潮的发生机制是什么,又是在怎样的社会情境中形成的?其与当代彩票之间是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呢?尽管晚清彩票与当代彩票相距近百年时间,然而探讨这些问题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因为这1方面可以重现中国彩票发展史中1段相当关键却长期湮没的历史,另1方面也完全能够为加深理解当代中国彩票事业提供1定的帮助。1大概出于彩票终归是1种难登大雅之堂的事物的缘故,在很长1段时间中,整个中国彩票史都没有真正进入历史学者的研究视野。直到国内彩票略具气候的2
3、000年以后,才陆续出现了10篇左右有关中国彩票史的专题文章。而在这些文章中,除了1两篇属于严肃的学术研究外,大多只是些泛泛而论的介绍性文字。在这种情况下,固然这些文章大多都明确地以中国近代彩票作为论述的重心,但其中许多重要问题实际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而中国近代彩票的起源,正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1。为界定本文的论述主题起见,首先应该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中国近代彩票”有着自身特定的意涵,即主要指那些与中国近代化进程发生直接关联的彩票。因此,对其起源问题的探讨就既不必对彩票本身进行原始追溯,亦无须涉及中国本土射彩之法的初始发展。而构成中国首个彩票浪潮的主体,便位于中国近代彩票的范围之内。也就
4、是说,这些彩票并不包括同时期出现在中国的所有彩票。例如,有这样两类彩票就不能赋予“中国近代彩票”的性质:其1是那些虽在近代中国发行却具有国外资本背景的彩票,因为这完全是西方近代彩票体系的延展;其2则是这1时期从中国本土射彩之法中衍生出来的彩票。另外,如果不对排除第2类彩票的原因作出进1步的说明,恐怕难免引起1些不必要的混乱。例如,有人就认为,道光以后在广东1带开始流行的“闱姓”博弈,“实际上和我们今天的彩票相差无几,特别是体育彩票的1种”1。另有人则更为明确反对那种将彩票视为舶来品的看法,指出自乾嘉时期就开始在粤东流行的白鸽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彩票形式之1,且如今香港6合彩中就有白鸽票的影子2
5、。据此而言,本文似乎不能排斥这些彩票。事实上,这样的看法显然是将形式与内容混为1谈了。也就是说,如果单以形式而论,无论是“闱姓”票或是白鸽票都不能说是中国最早的彩票。杨联陞先生早已指出,中国至少在13世纪就出现了“拈阄射利”的抽奖票,从广义上讲,这种方式与近代以后的彩票并无多大差别3。那么,我们是否应当从13世纪开始讨论中国近代彩票的起源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正如杨先生本人承认的那样,这些抽奖票与19世纪后期开始风行中国的那些彩票并无直接的关系,也是完全不同的事物。至于包括“闱姓”和白鸽票在内的本土射彩之法与本文所谓的“中国近代彩票”之间的最关键区别,则在于后者赖以立足的基础是近代
6、资本运行体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可以说,彩票真正在中国成为1种较为系统化的日常性行业,1方面是中国近代行业演化过程中才出现的事情,另1方面是以模仿国外彩票为起点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就不能仅仅依据形式上 的雷同来确定某种彩票的基本属性。就中国近代彩票的起源问题来说,闵杰先生应是第1位对之进行认真探察的学者4。至于其他人的1些说法,则由于缺乏论证和证据,因此这里无须论及。应当说,闵先生的论清末彩票1文是中国彩票史研究领域中迄今为止最具学术价值的文章。该文依据较为丰富的史料,对晚清彩票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都作出了正确论述。不过,他在这个起源问题上的论述却相当简单。从其行文中可以看
7、出,他认为中国近代彩票的起点应是1899年由上海广济公司发行的“江南义赈彩票”(通常简称为“江南票”)。其根据在于,这是首家经官方正式批准发行、由中国商人单独承办、以吕宋票为原型的大型彩票。由于清人徐珂编辑的清稗类钞1书中就有“我国之有发财票,自粤商江南票始”的明确说法5,那么再来探讨这1问题岂非多此1举吗?实际上,尽管闵先生准确地指出广济公司是以赈灾的名义打开了发行彩票的突破口,但无论是他还是清稗类钞中都没有进1步提及这样1些相当重要的问题:江南票为什么要以“义赈”为旗号?而义赈又是1种什么样的事物,居然可以为这家彩票的发行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再者,彩票与义赈之间究竟为什么会发生关联,又是怎
8、样关联起来的?显然,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加解释,还不能说就圆满解决了中国近代彩票的起源问题。而1旦触及到这些问题,我们就会发现,1899年江南票的出现其实只标志着中国近代彩票的1个重要发展阶段而非其源头,在此之前,中国近代彩票的发展已经得到相当可观的积累了。2晚清义赈的出现是中国救荒史上的1个新鲜现象,也标志着中国近代救荒史发生了1次重大的变动。关于晚清义赈的特性,李文海先生指出,由于晚清时期严重的灾荒、荒政的衰败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动,民间自发兴起了这种“民捐民办”,即由民间自行组织劝赈、自行募集经费,并自行向灾民直接散发救灾物资的跨地域救荒活动。它是1大批江南绅商的联合行动,1方面与江南慈
9、善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另1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地方性慈善事业6。而这种超越性的最重要表现,就在于义赈是1种跨地域的地方性救荒实践,也就是说,义赈在其救助对象指向全国范围内灾荒的同时,又始终立足于江南地区,其表现出来的地域意识、主要依靠的社会资源以及具体运用的救荒方式,无不带有强烈的江南地方色彩,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运行机制7。不仅如此,以19世纪70年代后期爆发的“丁戊奇荒”为契机,晚清义赈在诞生后不久便迅速成长为1股不容忽视的社会救荒力量。并且,随着晚清时期灾荒的频繁发生,其活动也连绵不断,到19世纪90年代时就已“风气大开”了。更重要的是,由于义赈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民间,运作机
10、制较为灵活,而且在相当程度上针对当时中国赈灾机制的主体即官赈中的弊端来实施救灾行动,因此很快就赢得了从国家到社会的广泛信任,并对官赈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正如义赈的重要发起人之1经元善在1892年所说的那样,当时已是“海内成为风气,1若非义赈不得实惠”8。当然,义赈的社会影响力固然非凡,却并不意味着其他人可以随意攀附骥尾来实现别样目的。事情要是这么简单,那么另外许多射彩之法同样可以借用义赈的名声来谋求自身的合法化。可为什么只有江南票顺利地与义赈挂起钩来了呢?事实上,这种挂钩决非是广济公司经理人的灵机1动,而是因为彩票与义赈之间早就发生了直接的关联。并且,很可能由于义赈也仅仅与彩票之间有着这种关联,
11、从而为江南票的做法提供了某种铺垫,同时使得其他射彩之法没有多少可趁之机。值得强调的是,彩票与义赈的最初关联,还是出于义赈方面的主动性。至于这种动力的主要来源,则是义赈为筹集赈灾资金而开展的募捐动员。与以往那种主要依靠民间绅富捐助的救灾活动不同,义赈发起的筹赈活动也是对中国传统募捐机制的超越。也就是说,无论是其社会动员的广度还是深度,义赈的募捐都达到了空前的层次。早在光绪4年(1878)4月间,时人就曾对义赈引发的热烈筹赈场面发出过这样的感叹:9各赈局善堂常有妇女施助金簪首饰者,是闺阁之心尽矣;各处开行开铺商人,无论店铺大小、本钱多寡,各有施将,是商人之心尽矣。绅衿之救灾恤邻者,亦各量力施助,是
12、缙绅之心尽矣。妓女有不愿烧香而愿助赈者,接踵而至,是青楼之心尽矣。东西两洋尚非与我同土,而捐助者甚众,是外国人之心尽矣。各口轮船设柜劝捐,每次各行旅捐者1元数元,无不尽力慨助,是行客之心尽矣。乞丐某蓄积10余年,只有8百文,竟肯尽数助赈;尚有沿门托钵,讨得数10钱而1半付与捐局者,则乞丐之心皆尽矣。在这种形势的激发下,向义赈的捐助益发踊跃,不仅是有钱的出钱,甚至还有许多人把价值不菲乃至略可变价的物品都直接捐给了义赈组织。然而,这些物品毕竟不是可以立即利用的款项。随着各家赈所接受的助赈物品愈积愈多,如何将之尽快转化为赈款就成了1个相当迫切的问题。而率先设法解决来这1问题并找到1条便利途径的,则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晚清 中国近代 彩票 起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18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