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在校结婚问题的调查研究.doc
《对大学生在校结婚问题的调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大学生在校结婚问题的调查研究.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南京高校大学生在校结婚问题的调查研究一、导言2001年4月3日,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高考报名考生不再有年龄和婚否的限制。于是,有人善意地猜测,既然高考报名不受年龄的限制,那么是否意味着适龄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同年12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表示,大学生可否结婚应由高校说了算,但前提是学校的规定不得与国家的法律发生冲突。2004年2月17日,山东大学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在校学生结婚和申请生育管理的暂行规定。此规定说:“符合法定婚龄的男女在校学生可按国家婚姻登记条例办理结婚登记手续。”2004年5月1日,天津师范大学本科三年级的一名学生与天津大学的一博士在校隆重举行了婚礼。成为
2、首位在校结婚的大学生。一时间各大高校纷纷表态,学生、家长、专家、学者评论不一,赞扬者比比皆是,责骂声也不绝于耳。“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那么大学生对此事有何看法,有哪些因素影响他们对此的态度?在既有的研究中,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对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众多的学者主要对当前大学生的婚姻两性观的特点、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向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比如张玲玲、杨超的开放地区大学生婚姻两性观德调查以广州中山大学为例。 吴鲁平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大学生的性观念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他认为“大学生中的性行为无疑都是游离于婚姻之外的,其中的人际性行为,尤其是性交,是
3、违反校规的行为”,并从多个角度对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学生性观念在改革开放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起了性行为的增多,而性行为的增多,又反过来影响性观念的变化。2、对大学生在校结婚的研究。刘淑华、李翔宇主要从法律的角度对1990年的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关于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规定的违宪性和违法性以及当前赋予在校大学生结婚自由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陆云卿对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禁止在校大学生结婚”规定的违法性和绝大多数高校继续“禁婚”的做法进行了质疑,并从宪法、法律(理)的依据和效力以及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开放的态度和现状进行分
4、析,以肯定的态度论证了适龄在校大学生结婚的合法性和可行性。魏涛等人比较了1990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与现行婚姻法,指出了这两个政策法规“在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能否结婚的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冲突,他们认为在校大学生按照法律规定应该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但是如果高校放开,那么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们提醒高等学校应该做好应对准备。因此当前对于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系统的,而对于大学生在校结婚问题的研究则仅仅停留在对有关政策的肯定或否定上,而针对大学生自身进行的研究则比较少见。针对以上现状,本课题组从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入手,逐步深入探讨大学生对在校结婚的态度,探索影响大学生对在校结婚的
5、态度的原因,以期为学校管理部门提供一个比较合理的应对策略。二、研究方法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前,课题组先在南京农业大学进行了试调查,主要采用个案访谈法随机访问了十几位在校本科生。提问依据一个比较松散宽泛的提纲,其中包括恋爱状况、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对在校结婚的关注度等内容。这些访谈使本课题组初步了解了大学生对在校结婚的态度,为问卷的设计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料。根据我们的访谈及文献资料,我们制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概念的界定:在校大学生:男性年满22岁,女性年满20岁,且无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高校在校本科生。 结婚:满足结婚条件的男女双方基于自愿,共同到其常住
6、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 调查对象:不受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限制,即南京高校的所有在校本科生。 2、指标的选择通过试调查,我们初步了解了大学生对在校结婚问题的态度的各个方面,设计了一份问卷以测量大学生对在校结婚的态度,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基本属性: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来自地区、恋爱状况等。婚姻观调查:主要包括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恋爱后果等。对在校结婚的态度调查:主要包括对学校的态度认识、对在校结婚的关注度(包括对首例大学生在校举行婚礼的态度、你认为适龄大学生能不能在校结婚、愿不愿意在校结婚)、对结婚所面临困扰(如经济困扰、家庭困扰、学业困扰、住房、健康、生育)的态度等。
7、3、抽样方案及资料收集方法首先收集到南京所有高校名单,进行简单排序,然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中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东南大学四所高校,再在每所高校随机抽取10个班级,每个班级随机抽取16名同学,这样每所学校共抽取160名同学,四所学校共640名。问卷的填写采取访员与选中班级的同学联系,到课堂发放,请调查对象自填,填完后由访员收回。回收后进行检查筛选,得到有效问卷60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4%。4、资料分析方法问卷中共包含43个变量,并一一由课题组成员输入电脑。其中5个是自变量(性别、年龄、年级、来自地方、恋爱状况);其余为依变量。数据分析采用SPSS11.5统
8、计软件,分为两个步骤:(1)计算各个变量的基本频次和百分比及某些定距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以便对调查数据作基本的描述;(2)采用卡方检定法(X2)对5个自变量与依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检定自变量与依变量二者不相关的假设,显著程度规定为至少0.05,必要时取用0.01。在检定结果的显著程度低于0.05时,二者相互独立的假设被接受;反之,假设被否定,即自变量与依变量被判定为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关系。由于我们的水平以及时间和经费所限,只能在南京地区抽取四所学校进行抽样调查,同时此次调查的性质属于探索性研究,这就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与事实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我们力争把这种偏差控制到最小。三、结果分析(一
9、)样本的基本情况在我们的这次抽样调查中,样本的基本状况被当作此项研究的自变量,共有五项,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表1 样本具体分布情况性别:男28547.2%女31852.6%年龄最小17岁最大28岁平均值21.0239岁标准差1.31226年级大一16827.9%大二16827.9%大三26243.4%大四40.7%恋爱状况过去谈过恋爱而现在没有谈15625.9%现在正在谈17929.7%从没有谈过26043.1%未回答81.3%来自地区来自大中城市16126.7%来自小城镇23238.5%来自农村20734.3%未回答30.5%从表1可以看出,样本中“过去谈过恋爱而现在没有谈”占样本的25.9
10、%,而“现在正在谈”的同学占样本的29.7%,即样本中有过恋爱经历的同学占样本量的55.6%。(二)关于大学生的婚恋观1、恋爱的动机样本中回答以“寻找终身伴侣”为恋爱的动机在大学生中并不鲜见,在331名有过恋爱经历的同学中,以“婚姻为目的”的同学仅占11.9%,而同时有57%的同学认为“爱情”才是恋爱最主要目的,这种动机也是本次调查中居于首位的恋爱动机。在整个样本中,亦有323名同学认为“爱情”是恋爱的首要目的,而真正以婚姻为目的的占14.1%,这个比例略高于有过恋爱经历的同学的比例。男女同学在恋爱的动机上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恋爱的动机上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别,即随着年级的增高,恋
11、爱的现实化倾向越来越明显。84人认为谈恋爱主要是为了将来的婚姻做准备,其中有一半多的人(43人)为大三学生,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样本中大三的学生较多,但是通过X2检定(X2=37.996,P=0.000,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样本中“年级”的因素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恋爱的动机,4名大四的学生无一人选择“爱情”,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恋爱的认识越来越现实化、越来越物质化的缘故。2、恋爱的时机和恋爱的主动性47.5%的同学认为“大学”是恋爱的最佳时机,另有31.8%的同学认为“大学毕业后”是恋爱的最佳时机,即有近八成的同学不同意早恋(“高中及高中以前恋爱”)。46.5%的同学认为在恋爱的过程
12、中“双方都应该主动投入”,也有26.8%的同学认为恋爱中“男生应该主动投入”,而只有7.6%的同学认为“女生应该主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同学对恋爱的时机和主动性的问题的考虑也不相同,首先无论男生和女生,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大学及大学毕业后是恋爱的最佳时机,但是相对来讲,女生更倾向于在“大学及大学毕业后以后谈”,这一项的X2值为14.782, P=0.005,达到了在该自由度下(df=4)的显著性水平(0.01)。虽然有近一半的同学认为在恋爱的过程中“双方都应主动投入”,但是更多的女生认为在恋爱中“男生更应该主动投入”。这两个变量之间的X2值为31.508,自由度为3,达到了该自由度下的显著性水
13、平。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3、恋爱的后果:在校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包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等各方面),当问到“谈恋爱是否会影响学习”时,回答“有较大的影响(包括选“有很大影响”者)”的同学近五成,说明同学们对此的看法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且只有15.1%的人认为“没有影响”。对于恋爱的后果,性别、年级、是否有过恋爱经历等三个变量都会对此产生影响,其X2检定值如表2:表2 恋爱是否影响学习卡方值自由度显著度(双边检验)提到“有较大影响”高于期望值者性别 29.846(a)4.000女生年级 22.964(a)12.028大三年级你谈过恋爱吗? 26.745(a)8.001未谈恋爱者针
14、对上述结果,可以推测为什么没有恋爱经历的人认为恋爱对学习有较大影响。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对恋爱后果的估计并不乐观,而导致了他们没有恋爱经历。4、大学生的婚恋观的价值取向当前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更多地考虑的是对方个人能力(如对方的事业心、抱负、性格和人品)、双方的感情基础(主要包括共同语言、相互之间的感情以及双方在一起的生活情趣)。笔者列举了17种可供选择的因素,它们分别是:家庭背景、籍贯、身高、相貌、健康、能力 、性格、人品、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条件、住房、事业心、抱负、共同语言、相互感情、生活情趣。如果选择了其中的某个,则给该选项赋值为1,未选赋值为0。并将这17种因素分成6大类:即家庭条件(
15、主要包括家庭背景、籍贯)、个人能力(主要是对方的能力和文化程度)、个人素质(主要包括事业心、抱负、性格、人品)、经济条件(特指个人的经济条件,主要包括经济能力、职业、住房)、双方感情(主要包括共同语言、相互感情、生活情趣)、外貌条件(主要包括身高、相貌、健康)。在填答过程中,要求被访者按重要程度选择前五个因素,然后将每类的得分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该个体在这一类的得分。我们再对此进行描述统计,其结果如下:表3 择偶标准的描述性统计 总分 均值标准差家庭条件45.00.0765.00869个人能力158.50.2659.01200个人素质236.50.3968.00851经济条件47.67.0800
16、.00650双方感情310.00.5219.01205外貌条件166.67.2796.01042由表中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将“家庭条件”被放在了最不重要的位置,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大学生恋爱以浪漫情怀为主要特征,与实际的考虑是格格不入的;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恋爱没有长远的打算,在前面也说了,很少部分的同学以婚姻为主要的恋爱动机,可以不必考虑到对方的家庭条件这一类对成家才会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同时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学们在谈恋爱的时候,很少注重对方的经济条件。而双方感情则高居首位,总得分是310分,平均分为0.5219分,总得分比居于第二位的因素(个人素质)高73.5分,平均分高近0.13
17、分。表4 17项择偶标准的得分统计 总分 均分标准差 总分 均分标准差家庭背景64.00.1085.31124职业32.00.0537.22560籍贯28.00.0470.21177经济能力100.00.1678.37399身高86.00.1443.35168住房11.00.0185.13471相貌237.00.3977.48982事业心100.00.1678.37399健康177.00.2970.45731抱负69.00.1158.32022能力215.00.3607.48062共同语言332.00.5570.49715性格329.00.5520.49770相互感情431.00.7232.4
18、4782人品448.00.7517.43240生活情趣170.00.2862.45236文化程度102.00.1711.37695由表中可以看出,在各种具体的因素中,排前五位的因素分别为对方的人品、双方的感情、共同语言、对方的性格、相貌,选择的频率分别是0.7517、0.7232、0.5570、0.5520、0.3977,考虑得较少的因素有对方的经济条件和家庭条件。居于后五位的依次为住房、籍贯、职业、家庭背景、个人抱负,其选择的频率分别为:0.0185、0.0470、0.0537、0.1085、0.1158。(三)大学生对在校结婚的态度1、大学生是否赞同在校结婚调查显示,54.0%的同学对在校
19、结婚是持肯定态度的,比我们的估计要低得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多数同学对此不够关注。比如在问到“你是否听说过在校结婚的事例”时,有30%的同学回答“没有”;问到是否知道“对山东大学关于在校本科生可以结婚”这一规定时,有近50%的同学对此漠不关心,表示“无所谓”;当问到对 “2004年5月1日,天津师范大学本科三年级的一名学生与天津大学的一博士在校举行了婚礼”的看法时,亦有32%的人表示“并不关心”或者“无所谓”。除了对在校结婚的关注程度会影响大学生对在校结婚的态度之外,还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在校结婚对个人的影响;在校结婚对学校的影响;恋爱的最佳时机。然而通过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婚恋观的
20、价值取向与他们是否赞同在校结婚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通过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结果如表5:表5 是否赞同在校结婚的相关分析 你是否赞同适龄在校大学生结婚?对在校结婚的关注度在校结婚对个人的影响你认为在校结婚是否影响学校的管理你是否赞同适龄在校大学生结婚?皮尔逊相关系数1.171(*)-.278(*)-.258(*)显著度(双边检验).000.000.000对在校结婚的关注度皮尔逊相关系数.171(*)1.114(*).050显著度(双边检验).000.005.224在校结婚对个人的影响皮尔逊相关系数-.278(*).114(*)1.435(*)显著度(双边检验).000.005.000你认为在校结
21、婚是否影响学校的管理皮尔逊相关系数-.258(*).050.435(*)1显著度(双边检验).000.224.000.是否赞成在校结婚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对在校结婚的关注度;在校结婚对个人的影响;在校结婚对学校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具体来讲,越是关注在校结婚的同学,越是对在校结婚持肯定态度。婚姻权是每位达到法定年龄的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大学生由于平时的关注焦点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此的关注不够,但是如果一旦引起了其关注,那么他们对自己的权力诉求是比较强烈的。这两者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171,且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在校结婚对学生个体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这也会影响学生对在校结婚的态度,有70
22、%的同学认为在校结婚会影响“结婚当事人的学习、与他人的交往”等各方面。因此他们在考虑这个因素后,就显示出一种负相关,即在校结婚对个人的影响估计得比较多的话,对这个问题的顾虑也就越多,因此也会比较慎重的考虑在校结婚问题,两者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278 (*),达到了所要求的0.01的显著性水平。那么在上述三个因素中,哪一个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呢?我们通过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在校结婚会对个人的不利影响”是影响学生是否赞同在校结婚的最为重要的考虑,经过标准化之后,其回归系数为-0.197,其次是“在校结婚对学校的影响”,其系数为-0.168,再次是“对在校结婚的关注度”,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在校 结婚 问题 调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17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