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笔记本Ⅰ第4节5276段: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doc
《1114 笔记本Ⅰ第4节5276段: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14 笔记本Ⅰ第4节5276段: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2-11-14笔记本第4节第54-76段解读: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因果关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革命的起点揭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本源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后果,造就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革命批判的逻辑起点。在第52和53段中有个考察角度的变化:把考察的对象从工人方面转换到非工人方面,并且已经把人的相互异化归结为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这同时意味着马克思探讨的问题,从异化劳动转向了私有财产。因为工人代表劳动,非工人代表财产;工人是劳动的主体,资本家是财产的主人。于是涉及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第5457段: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因果关系。第54段:因此,私有
2、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解读:这里说的外化劳动和异化劳动是同一概念:外化劳动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如果是内在关系,那就是同一关系,就没有异化;所以外在关系就是异己关系、异化关系,外化劳动就是异化劳动。本段的主题是提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和结果这一命题。在此,异化劳动是原因/根源,私有财产是产物/结果。这种因果顺序提到哲学上来说就是:劳动/活动是第一性的东西,而财产/产物是第二性的东西。可见这不是一般的因果关系,是本体与现象、本源与显像的关系。第55段:因此,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
3、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解读:这句话的主导成份是说通过前面的分析从异化劳动概念中得到私有财产的概念。这是马克思回顾总结前面的分析过程,认为前面的分析过程是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中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正因为这样,所以上面才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异化劳动的结论和结果。可见马克思的分析过程,即从前提到结论的逻辑顺序,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因果关系正好相一致。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即逻辑进展中前提和结论的关系,与现实生活中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一致的。注意主语中的四个同位成分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概括地叙述了异化劳动概念中包含的四个环节。第56段:诚然,我们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
4、外化的生命)这一概念。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结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 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解读:这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因果关系做进一步的辩证说明。马克思是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前提批判得出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来的。从得出的逻辑顺序来说是先有私有财产再有异化劳动,给人的印象好像私有财产是原因(前提),异化劳动是结果(结论)。马克思予以辩证:但是确切地说,异化劳动是原因,私有财产是结果。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马克思对“私有财产”这一概念的辩证分析:私有财产作为劳动产
5、品不过是工人劳动的对象化;这就等于说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原因,而私有财产只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即结果。像这样从人的活动和活动的产物的关系上来理解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不是一般的因果关系,而是哲学上的本原和现象的关系:其中因果问题等于产生问题。在此马克思又引用宗教神学中的对象化和自我异化来作类比。认为神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那是一种是实体主义的观点(斯特劳斯);认为神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则是自我意识的观点(如鲍威尔)。从实体的观点到自我意识的观点,表明人在神面前有了主体性:知道神是人造出来的,而不是相反,认为人是神造出来的。这一类比再次说明马克思是以人作为本原、作为本体的。马克思承认后来这种本原
6、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关系。这就等于了区分本源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区分的原理基于两种不同的原因概念:一种是一般的因果关系,特点是具有相互性,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相对的,并且可以相互转化,即互为因果,即相互作用。另一种是哲学意义上的大本大源,本原或本体,其原因具有本源性、绝对性,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绝对的,关系不能颠倒。从这点可见马克思是承认有终极原因的,换言之马克思也有自己的哲学本体论。马克思的终极原因概念是与他的哲学前提追问、前提批判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最终的原因(前提/根据)不可能是现成的某物(有限事物),只能是纯粹的活动(产生过程)。所以马克思的本体论属于活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马克思就是据此揭
7、露私有财产的秘密:发现私有财产这个客体事物的主体本质原来是人的活动异化劳动。可以说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发动的“哥白尼式革命”。即实践唯物主义的意义所在:客观事实既然是主体人的活动的结果/产物,那么主体人也就可以改变它的存在方式和本质规定。所以马克思说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第57段: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解读:这是从人类历史运动过程上来说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所谓“私有财产的秘密”,就是这一“客观事物的主体本质”,即私有财产源于人的异化劳动。这一秘密的暴露,
8、等于人类对自身活动结果即人类的历史有了自我意识。之所以要到最后和最高阶段才重新暴露出来,也是由于这种历史的自我意识本身就是人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人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意识到这一点,从必然到自由,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无意识到意识到,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因为这一“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成长、发展过程,本身是受人的历史条件即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马克思用实践本体论和历史唯物论把上述秘密暴露出来以后,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全面关系就是这种情况: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这等于说,私有财产既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又是异化劳动得以实现的原因。这就是上一段末尾说的“相互
9、作用关系”。这也可以说是上述两种原因概念终极原因和相互原因综合的结果:马克思在终极意义上把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理解成本体与现象/本原与派生的关系,又在现象层面上把两者理解为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这等于把本原问题、起源问题同历史的运动联系在一起考虑。前一方面,深入到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和最终根源,这是辩证法的功劳。后一方面,看到私有财产又是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这就是历史唯物论的见识了。黑格尔只做到了前一方面没做到后一方面。第5865段: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原因的新观点带来的政治经济学变革。第58段解读:指出上述新观点具有巨大的理论解释力。从标号上看,立即得到阐明的矛盾主要是两个:其一是关于
10、工资和私有财产的存废关系(第60-63段);其二是关于社会解放和工人解放的关系(第64段)。两者都是由上述结论(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本源关系)进一步得出的有关社会革命的新结论。第59段解读:批判国民经济学和蒲鲁东有关劳动和财产的观点。第60-63段解读:讨论工人的工资问题。核心观点“工资和私有财产是同一的”。第61段解读:讲到对提高工资的看法。核心观点是不能克服异化,反而是承认异化。第62段解读:对“蒲鲁东所要求的工资平等”的看法。第63段解读:指出从根本上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消灭私有财产。第64段解读:从上述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中得出的第二个政治结论,社会的解放必须通过工人的解放。第6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14 笔记本第4节5276段: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笔记本 5276 异化 劳动 私有 财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15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