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所在押人员权利待遇研究.doc
《看守所在押人员权利待遇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守所在押人员权利待遇研究.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看守所在押人员权利待遇研究 摘要:在我国,看守所是由人民政府设置、公安机关管理的,承担刑事羁押职责,为公检法司履行刑事诉讼服务职能的执法部门。2009年云南晋宁看守所在押人“躲猫猫”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出现引发了民众对看守所监管问题的关注,使看守所内的人权保障问题曝光在了全社会的“镁光灯”下。人道待遇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人格尊严是一个人所应受到的社会和他人对其最起码的尊重。被羁押人尽管因为种种原因被剥夺了人身自由,但其仍然是社会一分子,获得人道待遇、尊重其人格尊严是应有之义。 关键词:看守所;在押人员;人道待遇;国际标准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3)02
2、001304 自2009年以来,公安监管部门在看守所在押人员的权利待遇保障方面下足了功夫,通过特邀监督员巡查机制、在押人员投诉机制、权利义务告知机制、对社会开放机制、律师预约会见机制、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等,有效提高了在押人员的人道主义待遇。特别是一些地区推行的“一日生活制度”创新,转变了过去有罪推定的错误理念,尊重在押人员人格,取消了“坐板”、“反省”等带有歧视性色彩的生活内容,变化显著。然而,尽管在近年的看守所管理机制改革中,在押人员的基本权利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视,就提高其生活待遇、保障人权水平等方面的创新也屡见不鲜、卓有成效。但在羁押条件、卫生环境、医疗健康、饮食营养等环节,我国的监管场所与
3、国际普适标准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对此,我们需要以域外经验为参考,对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发现不足之处。 一、概述 在看守所中,由于在押人员特定的法律身份和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状态所决定,他们所享有的权利与一般公民相比,往往具有相对的不完整性。然而,即便是在人身自由上受到了限制,在押人员的基本人身权利依然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得到保障。在欧洲,2006年生效公布的欧洲监狱规则基本原则中的前3个都直接涉及在押人员的人道待遇问题。而这些基本原则搭建起了欧洲监狱管理中的基本框架,所有缔约的欧洲国家在管理其本国监禁场所并制定相应国内政策的过程中,都应当予以关注和遵守。具体来说,这3个条款可以表述为:
4、1.所有失去自由的在押人员之人权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2.在押人员保有法律未剥夺之权利,无论是已决犯还是未决犯;3.对在押人员施加的限制措施应当符合最低限度之必要性和比例性之原则。这三项基本原则的基本思想最早为一位叫亚历山大帕特森的英国学者提出,并且不断发展,最终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纳。他认为,剥夺自由本身就是一种十分充分的惩戒了,在押人员不应当再承受额外的痛苦或限制了。同样,对于那些未决犯来说,羁押的目的本就不是惩罚,对其自由的限制应在最低限度上与羁押目的相匹配。 在押人员暂时失去了人身自由,但并不意味着其自身的隐私权、名誉权因此而削减。看守所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注意尊重在押人员的人格,保护
5、在押人员的隐私权、名誉权。尤其不得在言语或行为上侮辱其人格。无论是在目前的看守所条例,还是看守所执法守则中,对于在押人员的人身安全、物质利益等方面,都予以了关注。然而,对于在押人员的精神利益,却明显关注不够,最为典型的便是对其人格权的保护。以隐私权为例,目前我国的各大看守所中,为了保障在押人员的人身安全,维护监所秩序,每个监室都被安装了监视设备,以便民警时刻了解在押人员的动态,一旦发生自杀、斗殴等紧急状况,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加以处置。然而,在充分考虑安全事项的同时,却鲜有看守所注意对于在押人员隐私的基本保障。在押人员洗浴、如厕等日常生活之隐秘举止,也在看守所的监控之下。甚至一些看守所中,负责监
6、控女子监舍的仍然是男民警。尽管监管部门的预期是正当的,即全程监控在押人员,避免出现自杀、自残等恶性事件。然而,在押人员的隐私权在“安全第一”的大前提下却被无情地剥夺了,这是对在押人员基本人权的一种不尊重。 在“躲猫猫”事件发生后,全国范围的看守所开始逐步向社会开放,以平息外界关于其“不透明”的质疑。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在2009年6月份至2010年1月份共确定了150个看守所对社会开放,通过允许新闻媒体采访报道,邀请党政领导、人大代表、特邀监督员等视察,接待在押人员家属、律师等方式接受社会监督,并把“主动公开,全程公开,长期公开”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至今,已经有2100多个看守所实现了向社会开
7、放。开放的对象主要囊括了:已决犯直系家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警风监督员,社会人士以及新闻媒体等单位或个人。看守所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看守所开放提高了看守所工作的透明度。其次,看守所开放有利于加强对看守所执法的监督。再次,看守所开放有利于促进对于看守所的宣传。然而,这种开放活动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对在押人员人格权的不尊重,一些在押人员甚至自嘲自己成了“动物园中的猴子”被人任意参观。因此,在开放看守所的进程中,应当注意以不损害在押人员的隐私权为基本前提。故而,外界对于在押人员的访问,必须经过在押人员的同意。如果在押人员本人不同意外人的探访,看守所不得安排外界人士尤其是新闻媒体,参观
8、该在押人员所在的监舍,也不能与之会见。笔者认为,在押人员的隐私权在看守所中应当受到保护,其名誉不得受到侮辱、损害。社会公众对在押人员本人的访问应当经其同意,任何人不得强迫在押人员接受媒体的采访。 二、在押人员的居住条件 (一)居住空间 关于看守所在押人员目前的人均面积,在看守所条例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是在看守所条例实施办法中作了限定,即不低于2平方米。然而在实践中,该条款的落实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由于一些地区的看守所设施老化,空间有限,而在押人员的数量却呈现出增长趋势,使得看守所的承载量超负荷的现象并不鲜见。因而,2平方米的面积限制在实践中是存在“打折扣”情况的。由于我国原有看守所又是实行“
9、通铺制”的,极容易造成在押人员休息时的拥挤,也为监舍内的安全埋下隐患。因而,公安部监管部门已经着手在各新建看守所内实行统一的床位制,一来可以保证在押人员的居住空间,二来有利于排除监舍内的不稳定因素。因而,考虑到现实的情况以及国际通用标准,建议将在押人员的人均居住面积下限提高到3平方米,通过法律形式严格规范监舍人数,防范超负荷羁押现象。然而,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在押人员的人均居住面积仍需要不断改善。目前在欧洲。在押人员共同居住的监舍人均标准为4平方米,单独居住的监舍标准已经达到6平方米。而立陶宛等国家的羁押场所中的过渡监舍因为人均居住面积仅有1到2平方米,受到欧洲反酷刑委员会的批评。目前我国
10、对老看守所的铺位改造存在经费、资源、人力等诸多障碍,需要多部门的综合协调,以法律形式强制所有看守所实行床位制的方案尚不具有司行性。 (二)洗浴卫生 关于看守所的卫生标准问题,参考国际通行标准。应当要求确保监舍的通风、采光、防潮、防暑、防寒等基本条件。即便是已决犯都应当享受到普通人的基本生活待遇,何况看守所中羁押的多为尚未确定有罪的人。依据无罪推定原则,未决犯即便被施以监禁,也应被视为无罪的普通公民,生活待遇不能因为监禁而受到减损。而居住条件是最为基本的人权之一,看守所的监舍应当具备必要的生存条件。看守所的硬件设施也应当把确保安全放在重要位置,目前我国部分看守所存在年久失修现象,给在押人员的安全
11、带来隐患。因此,应强调监室设施的安全维修,促使各地监管机关加大财力投入,确保监所安全。而对于那些处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的看守所,如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等,尤其要针对本地区的特殊情况作出相应的加固、维修措施。当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明确。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看守所内都为在押人员提供了淋浴的设备,条件好一些的还配备了太阳能热水器等洗浴设施,可以保证在押人员可以在任何季节洗到热水澡。当然,一些南部地区由于气候原因,无需为在押人员提供四季的热水供应。因此,笔者认为不应当强制限定看守所要为在押人员提供热水洗浴。另外,各看守所也可以根据季节和区域的情况,决定洗浴的次数,“每周至少一次”是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
12、规则中给出的基本限定标准。无论是看守所条例还是看守所条例实施办法,都没有关于在押人员个人卫生方面的规定。而在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等国际准则中,则要求在押人员必须保持身体清洁,羁押场所还应当提供必需的用水和梳洗用具。为使在押人员可以保持整洁外观,维持自尊,必须提供妥为修饰须发的用具,使男犯可以经常刮胡子。我国目前的大部分看守所中,对于男在押人员的头型都是有严格要求的,即不得留长发。在押人员会在进入监区伊始就被剃掉头发,尽管这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但是不免有不尊重其人格之虞,甚至有复辟耻辱刑的嫌疑。尤其是对于未决犯,强制理发也有违无罪推定大基本原则。因而,笔者认为理发修须等事项应赋予在押人员自主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看守所 在押 人员 权利 待遇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14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