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论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doc
《毕业设计(论文)论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论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 号_10121110 学 年 论 文 课 题: 论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 学生姓名: 系 别: 法学院 专业班级: 2010级法学本科班 指导教师: 目 录目 录1引 言2 一、遗失物的概念和对拾得遗失物行为的界定.2 (一)遗失物的概念2 (二)拾得遗失物行为的界定.3二、中外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立法比较.3 (一)我国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制度的立法回顾.3 (二) 国外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制度的立法.5 (三)中外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制度的主要区别和我国此项制度的不足.6 三、我国确立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理论依据.7 (一)我国确立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道德依据7 (
2、二)确立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符合经济学原理.8 (三)完善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需要.8 四、构建我国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法律建议9 (一)应当明确遗失物拾得人行使报酬请求权的条件.9 (二)应当确定拾得遗失物的具体报酬数额.9 (三)对遗失物拾得人行使报酬请求权应当进行必要的限制.11结束语12参考文献13致谢14论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 摘要遗失物是占有人确定但丧失了占有的动产,拾得行为一般须为合法的事实行为。明确这两个概念是构建我国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制度的前提。通过中外相关立法比较,我国现行立法存在未规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和条件、未规定明确的报酬数额、未作出相应的限制等问题。笔者
3、在这里不仅从道德、经济学、法律规定需要来强调确立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理论依据,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法律建议。关键词: 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 ;拾金不昧 On Lost Property claimants compensation Summary Lost is the possessor identified but lost possession of movable Keepers behavior generally subject to legal facts behavior. These two concepts are clearly Construction
4、 of Lost Things compensation claims system premise. Comparing the foreign-related legislation, the provisions of the current legislation does not exist finders compensation claims and conditions, the amount of compensation is not explicitly specified, the corresponding restrictions and other issues
5、was made. The author here is not only a moral, economic, legal provisions need to emphasize establish Lost Things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mpensation claims, and for the related problem, the corresponding legal advice. Keywords: Lost; finders; compensation claims; Shijinbumei 引言在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过程中,丢失物品的现象屡
6、见不鲜。物品的价值有大有小,失主为了寻回失物,多方寻找,甚至登报悬赏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谓焦虑万状甚至寝食难安。若此时,遗失物拾得人直接或间接的将拾得物返还给失主,毫无疑问是解除失主烦恼的最好办法。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遗失物拾得人要么将拾得物私自瞒下、要么不愿返还,前者使失主无从查找,后者使双方产生纠纷。因此,反省我们当下的有关法律制度规定,发现症结并加以改进,不言而喻,将有助于使遗失人与拾得人间的关系依照法律纳入有序化轨道。对于遗失物的相关问题,我国民法通则及其相关司法解释都有明确规定,而倍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于2007年10月1日起已施行,这对推动民法法典化,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法
7、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了拾得遗失物的费用请求权,即付给拾得人或保管机关必要费用,并强调了失主有兑现悬赏承诺的义务。这是我国在拾得遗失物制度改进上的巨大进步,但未规定拾得遗失物报酬请求权成为一大憾事。1笔者认为在民事立法上确立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并从道德,权利义务,经济学角度上分析确立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如何构建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等相关法律法规,是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一、 遗失物的概念和对拾得遗失物行为的界定 (一)遗失物的概念就一般公民而言,要想获得报酬请求权,首先成为适格的拾得人是最基本的条件。而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拾得遗失物,而在这里遗失物的概
8、念是成为必须要明确的内容。遗失物,是指动产的所有人、占有人因主观上疏忽或其他自然原因致物品失落它处而失去控制,是一个特定的法学术语。遗失物须满足下列几个条件:1、须为动产。遗失物只能是动产,不动产不可能作为遗失物的对象。不动产不可能因为时间多么久远致边界多么不清楚而构成遗失物。另外,动产还包括有价证券、银行存折及各种证书等。2、物品还须为无人占有。即指对物丧失占有。遗失物在拾得前必须为无人占有的状态。判断占有是否丧失,应依一般的社会观念,根据具体情况,考察一下原占有人是否具有事实上控制该物的可能性。遗失并不能仅凭一时丧失对物的占有。所以,占有的物品偶然进入他人地内、建筑物内,均不能构成遗失物。
9、在自己房屋遗失的物品,不能视为遗失物。并且占有丧失必须具有确定性。无人占有是一种客观状态,与遗失人的主观认识无关,因此即使失主知悉遗失物的下落,仍不妨碍遗失物的成立。3、须非无主物。所有人之意的丧失占有并不构成遗失物。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与遗失物具有同等性质的还有失散的饲养动物、漂流物等。 (二)拾得遗失物行为的界定虽然已经明确遗失物的概念了,但是如果没有任何人去捡,去拾得丢在那里的遗失物,那样就不存在拾得人了,那报酬请求权就无法实现。所以,公民要想成为拾得人,首先就要实行拾得行为。而遗失物拾得行为,是指发现了遗失物并且实际占有了该遗失物,即发现与占有两者相结合的行为。发现是指认识到物在什么地方
10、,而对物在事实上的支配管领能力是对占有的具体诠释。构成拾得,是需要发现与占有两者兼有的。需要注意的是,拾得依一般社会观念即可,并非一定要以拾得人在物理上予以支配,。拾得人有无行为能力在所不问,但拾得遗失物需为事实行为,。即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也能成为拾得人。拾得行为一般是无因管理行为,即善意遗失物拾得人以为他人利益之意思管理他人物品的,构成无因管理,而不构成无因管理的情况是恶意遗失物拾得人以为自己的利益之意思管理的或者以为是无主物拾得遗失物。2 遗失物拾得的规定与无因管理的法律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无因管理的规定只有补充适用的例外。拾得行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需以合乎法律为要件,。拾得人须为占有遗失
11、物的人,但拾得行为也可以是指示他人的行为,拾得人就是发出指示的人。若占有机关或占有辅助人行使拾得行为的,则应以其所属机关为拾得人,如果有数个人行使拾得行为的,其数人就是共同拾得人。二、中外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立法比较 (一)我国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制度的立法回顾早在中华民族西周初期,只要有人拾得遗失的牛、马、羊、奴隶或遗失的其他财物的,应呈报和上缴给地方,而且拾得人负有返还义务,但是遗失物拾得人可从失主处领取一定的补偿金。作为古代的法律尚书费誓曰:“马牛其风,臣妾捕逃,无敢越逐,诋复之,我商赉汝。3 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这篇文件意思大致是说:不能将捕捉到遗失的牛马和逃跑的奴隶拒为己
12、有,要如数的归还给遗失物失主,这样的话可以得到酬金,否则就要受到律法的惩处。与西周对于拾得遗失物的法律规定相似的还有汉代。4规定遗失物拾得人没有任何权利只有晋律、唐律及宋元二朝的法律。但是到了明朝,明律户律钱债规定:“凡得遗失物,限5日内送官,官物还官,私物召人识认,于内一半给与得物人充赏,一半给还失物人。”由此可见,明朝法律规定拾得人的报酬酬金是遗失物的50%。到了清朝,大清民律草案有规定:“遗失物拾得人应根据特别法令来确定,依法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大清民律草案关于遗失物的规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1925年的北洋政府民国民律草案。纵观中华民国建立至今,中华民国民法,其第805条规定的拾得人
13、的报酬请求权制度和第807条规定了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的权利的制度在今天的台湾地区仍然继续有效。5 我国现行民法对遗失物的规定如下: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有规定,大致意思是:对于一些埋藏物、隐藏物不知其所有人的,遗失物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对上缴的个人或者单位。拾得人应当归还失主的还有拾得的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由失主偿还因此而支出的费用。我国现行物权法第109条的规定大致意思是:拾得人拾得的遗失物,应当返还失主。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或者上交公安等有关地方部门。物权法第112条有规定;遗失物所有人领取遗失物的时候,应当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
14、用给遗失物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因悬赏广告来寻找遗失物的。6侵占遗失物的拾得人,没有权利请求支付因保管遗失物而支出的必要费用,也没有权利请求权利人按照悬赏承诺履行义务。物权法第110条有规定: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7 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立法只规定了遗失人承诺的报酬请求权,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悬赏广告了,而这在实际上是一种合同行为。对遗失人无承诺时,是不同意拾得人取得报酬请求权和遗失物的所有权的。综上可见,我国历史上对遗失物的规定虽反反复复,但符合世界
15、潮流的的趋势还是要么是赋予拾得人以报酬请求权,要么是让所有权有限制的为拾得人所取得,总而言之是肯定了拾得人享有报酬请求权。只是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来,民法通则才作出与明清以来不同的规定拾得人除了义务,毫无任何权利。(二)国外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制度的立法在国外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对立统一的规定拾得人的权利义务,即规定了遗失物拾得后负有归还义务和违者的民事、刑事责任以及失主负有拾得人报酬的义务,即拾得人拥有拾得人报酬请求权。 英国民法从第213条到第227条,对关于遗失物拾得问题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规定的内容涉及拾得人的通知、保管、交付义务以及责任范围、拾得人的费用、报酬请求权等多方面
16、。其中分别以专门条款规定了拾得费用及报酬请求权。瑞士法律也有规定:受物件返还者,支付给拾得人的报酬应不少于遗失物价格的百分之五,不多于遗失物价格的百分之三十。8 例外的是,国库或其它公法人是不享有报酬请求权的。我国台湾民法第803条至807条对遗失物的权属问题也做了相关规定:拾得人拾得遗失物的,应及时通知遗失物所有人;遗失物拾得人不知其所有人的,应刊登失物招领启事,或及时报告并应将遗失物一并予以交存警署或自治机关,;6个月内,遗失物所有人认领的,拾得人可向所有人请求遗失物价值3/10的报酬;警署或自治机关应将遗失物交付拾得人所有在6个月后无人认领的时候。日本民事法律第240条规定:遗失物,在公
17、告6个月内不知其所有人的,其物所有权归拾得人。而按照制定的单行遗失物法的规定,司机捡到乘客遗失的大宗钱币,可以得到5至20的酬金。9 同时还规定,财物遗失人对拾得人需给予一定的酬金。在日本,曾发生过一个这样的有趣的事例,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大街上捡拾到一笔现金,等了好一会儿,也无人前来寻找和认领。这位留学生将钱交到了日本当地警署。警署查找到了遗失人。遗失人于是找到中国留学生,一定让他收下酬金。留学生说:“拾金不昧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我不能要报酬。”日本人一听急了,让他无论如何也要收下这些钱,说:“你要是不收,我就会触犯了我国法律。”这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德国民法典从第965条到第984条近乎20条的
18、规定分别涉及了拾得人的通知、保管、交付义务以及责任范围、拾得人的费用、报酬请求权等多方面内容。其中也同其他大路法系国家一样分别将费用及报酬请求权纳入了专门条款。第971条规定:“拾得人可以要求受领权利人支付拾得人的报酬。拾得物的价值在一千德国马克以下的,其报酬为该价值5%,超过此数的,超过部分按3%计算,动物,为价值的3%。”可见,该民法典赋予了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即在立法上正式确立了失主付酬的制度。(三)中外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制度的主要区别和我国此项制度的不足中外在立法上遗失物拾得的法律效力的差异,与中外在社会文化及道德传统差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国外,多数国家采取的是权利本位主义制度,即
19、首先肯定拾得人的权利,取得所有权,或是报酬请求权,然后才会赋予拾得人以债务人的地位,即履行返回财物的义务。就我国遗失物拾得法律效力来看,当属于义务本位主义。法律规定虽没有明文规定拾得人不得请求失主支付报酬,但法律也没有规定报酬的计算方式,强化拾得人是债务人的观念。 我国不同时期的立法对这个问题的规定方式一直存在反复现象,可以说两种价值取向一直在斗争,并没有停歇。我国现行民法通则虽规定了拾得人有必要费用偿还请求权,但拾得人并无报酬请求权,更无附条件取得所有权的权利。全国人大于2002年12月17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规定了拾得人可以请求支付“必要费用”,仅仅在悬赏广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报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论文 遗失 拾得 报酬 请求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14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