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安派出所刑事执法监督机制的法理分析与制度构建.doc
《对公安派出所刑事执法监督机制的法理分析与制度构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公安派出所刑事执法监督机制的法理分析与制度构建.doc(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公安派出所刑事执法监督机制的法理分析与制度构建孙曙生 作者简介孙曙生(1969-),男江苏宿迁人,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法治理论。基金项目:江苏省人民检察院2010年招标课题。(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江苏行政学院法政部,南京210004)关键词 公安派出所;刑事执法监督机制; 职权配置; 程序控制 摘 要 随着公安机关的工作重心下移,公安派出所在刑事执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而作为国家法定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对公安派出所的刑事执法监督却显得软弱无力,甚至是缺失。在新形势下,为了延伸监督触角,切实依法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能,应广泛借鉴成熟法治国家侦检关系的有益经验,对公安派出所开展法律监督的
2、必要性进行了法理分析;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公安派出所开展刑事执法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构建起具体有效的检察机关对派出所刑事执法监督的新机制。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力促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 公安机关的侦查重心下移,办案力量不断下沉,公安派出所不但是行政执法的前沿哨所,而且是重要的刑事侦查办案力量主体,在刑事执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公安派出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刑事执法运行机制法治化程度低、监督机制软弱无力甚至缺乏等诸多原因,致使公安派出所办案规范化程度和办案质量低、由于自由裁量权过大而出现的违法现象大量存在等问题。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广泛借鉴法治国家侦
3、检关系的一般性原理和有益的司法实践经验,从新型检警关系科学构建的角度,对公安派出所的监督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努力构建起既符合诉讼规律,又符合权力制约与制衡的监督制度。一、检察机关对公安派出所开展刑事执法监督法理依据及现实必要性(一)检察机关对公安派出所开展刑事执法监督的合宪性与合法律性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组织法第5条规定了各级人民检察院行使下列职权:“(三)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免予起诉;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五)对于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是
4、否合法,实行监督。”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公安部颁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6条规定:“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接受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7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实行监督。”第38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等等。可见,从宪法规定的宏观层面到我国刑事诉讼法等基本法律及检察机关与公安部的组织规则等都具体规定了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专门法律监督机关,有权对公安派出所刑事执法实施法律监督。公安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刑事办案的生力军,其立案、采取强制措施、侦查活动和刑
5、罚执行等刑事诉讼活动理应当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二)分权制衡的政治学原理是检察机关对公安派出进行法律监督的法理依据第一,从国家职权配置角度,侦查权需要检察权的控制与制约。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前,人们对政府往往打着控制犯罪的幌子而随意滥用国家公共权利,并肆无忌惮地践踏人权的现象已经深恶痛绝,“通过植入检察官制度使历来由警察主导的秘密侦查程序在刑事诉讼结构中不再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诉讼程序,而是以侦查程序与公诉程序一体化的表现方式,共同构筑了刑事诉讼程序所谓的三角形结构中的控诉一方,且警察的侦查行为只能附属于作为法的守护者检察官的公诉行为,从而使强大的并且无所不能的警察行为受到检察官的合理限制。”自樊国
6、庆:检察制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第161页基于对警察国家公共权利肆意妄为的恐惧,为了防止公共权力异化为侵害公民权利的暴力,在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理念下,西方法治国家创设了检察官制度。检察官创制的根本目的之一,“在于以一个受过严格法律训练及拘束的客观公正官署控制警察活动的合法性,避免法治国沦为警察国。”樊国庆:检察制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第205页因此,不管是大陆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检察权对侦查权的控制已为世界各国所接受,检警关系中权力制衡原则成为法治国家检察制度的根本理念。第二,从诉讼规律的角度看,需要加强检察权对派出所刑事执法控制和指挥。在刑事诉讼
7、模式中,侦查机关一般不直接与审判机关发生刑事诉讼法律关系,其侦查终结的案件由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后,向法院提起公诉,并承担法庭审判的结果,也就是说侦查机关一般不直接承担审判的后果。所以,侦查机关关注的是如何抓获犯罪嫌疑人,固定基本的证据,而检察机关关注的是这些证据能否形成证据锁链,达到了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最终是否能获得法官的支持。可见,从诉讼的角度来看,侦查是公诉的基础,为起诉提供必要的准备,检察机关是诉讼后果的承担者。法理上,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为了实现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权责平衡,检察机关作为公诉审查和审判后果的承担主体,理应且必须享有对侦查机关的控制权,这是
8、完成整个诉讼任务的必然要求。法治国家的检警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司法借鉴和佐证,“在这些国家,没有任何一项侦查权力是专门授予警察的,警察作为检察机关的执行者,或是作为某项独立权力但也是共有权力的决策者,而且该权力通常受到监督。”法爱黑克.马蒂阿斯:论欧洲五国警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关系,李晴兰、赵海峰译,载于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第五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456页。(三)公安派出所刑事执法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派出所刑事执法监督机制“侦查活动往往伴随着强制力的行使,与人权保障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换而言之,侦查阶段是刑事诉讼中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两种利益最容易发生冲突的阶
9、段。” 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侦查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公权力,天生就有被滥用的可能性。见诸报端的各种错案,往往与侦查机关滥用侦查权、刑讯逼供、违法取证分不开的,侦查权的滥用而得不到有力的监督,使各种典型错案时有发生。本课题组对某市派出所刑事执法中违法的各种情况展开了调研,具体数据如下: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某市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受理的各类提请批捕的案件进行了统计,发现在该院受理的932件案件中,侦查机关有明显违法侦查的有59例,约占受案总数的6.3%。其中最为典型是有两例:其一、应当立案侦查而不及时立案。如林某涉嫌故意伤害
10、一案(轻伤害案件)。2001年4月26日,案发当日,被害人就不断向公安机关控告,并一直追问本案的处理情况,而侦查机关在2008年11月20日才立案侦查,拖延立案时间达7年之久。其二、不应当立案而立案侦查。如2010年6月,王某妨害公务一案。王某仅用矿泉水瓶敲了一下执行公务的警察,就被立案侦查。 该组数据和实例来自于课题组真实的统计与调研。当前基层派出所刑事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如下:应当立案而不及时立案、不应当立案而立案、以罚代刑、瞒案不报、压案不查、随意延长刑事拘留期限、违法搜查、扣押、随意变更强制措施、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等问题等。二、检察机关对公安派出所开展刑事执法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
11、,我国检察机关对派出所刑事执法监督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监督不力,流于形式,有监督之名,却无监督之实。究其原因,则在于现行法律规定的诉讼监督基本上一种诉讼外的监督,缺乏相应的程序保障。这虽然是对我国诉讼监督的总体评价,但在对公安派出所的监督中照样存在上述问题。(一)在立法的监督理念上,起诉领导、控制侦查的理念缺失。实现起诉权对侦查权的领导、指挥和控制,是法治国家普遍的做法。在起诉控制侦查的几个关键性权力中,检察机关拥有完全侦查权是其一个较为重要一个权力。世界很多国家都从立法上承认检察机关拥有完全侦查权。由于美国实行相对彻底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检警关比较明显体现了检察官和警察是同为控方的一员的“
12、大控方”理念,一般实行公诉指挥和引导侦查的工作机制,例如美国国法典第28标题均规定了检察官对警察机关的刑事调查、侦查活动拥有指挥、引导、监督权。日本刑事诉讼法第192条规定了检察官与司法警察职员原则上的协作关系,但是承认检察官对司法警察职员的指挥和指示权。但二者并不是对等的协作关系,在刑事诉讼法第193条中规定了检察官对司法警察职员有一定的指示权和指挥权。检察官的指示或者指挥权,司法警察职员必须服从。此外,日本检察厅法第条和第6条还对检察事务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对任何犯罪都可以进行侦查的权限。此外,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61条规定,检察官亲自进行各种侦查或者交付警察机关及其官员进行侦查。台湾地区的“
13、刑事诉讼法”虽历经数次修改,在犯罪侦查方面,仍坚持以检察官为中心:检察官对所有犯罪都有权进行侦查,因告诉、告发、自首或者其他情事知有犯罪嫌疑的,应立即开始侦查。这些国家起诉指挥侦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起诉机关有调动检察力量进行侦查的权力;二是起诉机关有权随时介入并发布各种指示和命令。而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8条对检察机关和侦查机关管辖的案件进行了泾渭分明的规定,二者在管辖权方面,原则上不能越俎代庖。我国刑事诉讼法和其他刑事法律只赋予了检察机关有限的侦查权(自侦案件除处),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2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侦查。可见,我国
14、在刑事诉讼立法上,未赋予检察院有调动公安机关协助侦查的权力,也未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有随时调阅案件材料权、随时同步介入权、指示和指挥权。这种起诉领导、控制侦查的理念缺失,直接导致了难以理顺检警关系,不能建立起符合诉讼规律的检警制度。(二)监督的方式上,对公安派出所刑事执法行为缺乏控制权在世界各国的刑事诉讼法律中,检察权对侦查权控制的主体、方式和时间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侦查程序控制是检察权对侦查权进行控制的主要对象和必备内容,即对调查行为、强制措施、诉讼进程行为进行控制。关于立案、侦查活动的控制权。为防止警察机关有案不立或是擅自撤销案件的恣意现象的发生,而赋予检察机关立案
15、控制权:如英国1985年犯罪起诉法规定,为了防止警察机关对应当提起诉讼的案件不予提起诉讼,法律要求警察局长将本辖区的每一起严重犯罪通知检察官。前苏联刑事诉讼法规定,侦查员或调查机关提起刑事诉讼决定的副本应当立即送交检察长,其目的在于使检察长行使立案监督权。检察机关可向侦查机关调阅刑事案件和有关的立案材料和资料;检察长每月至少审查一次审查、接受、登记和处理的有关犯罪或可能构成犯罪的申诉和报导材料;检察长有权依法决定刑事案件的立案或撤销刑事案件,中止或终止刑事案件的司法程序;检察长立案中,向调查机关和侦查机关发出的指示,有关机关必须执行。法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司法警察有责任将获知的各类犯罪立即向检察
16、官报告,初步侦查终结时,应当将笔录原本和副本、证书和文件、扣押的物品送交检察官。 马贵翔:刑事司法程序正义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第105-106页。在欧洲的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立法权不但将侦查的领导权授予了检察机关,而且为了保证诉讼效率,还规定警察机关有义务及时地向检察机关通报其知悉的违法犯罪行为。 法爱黑克.马蒂阿斯:论欧洲五国警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关系,李晴兰、赵海峰译,载于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第五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455页。法国的司法改革方案建议,当共和国检察官要求进行初步侦查时,他有权规定侦查的期限,以及在初步侦查中,司法
17、警察确定犯罪行为人之后,应立即通知共和国检察官。俄罗斯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也进一步强化了检察权对侦查权的控制,并使这种控制渗透到各个侦查环节。樊国庆:检察制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第162页。在对公安派出所的刑事执法监督中,我国刑事诉讼基本上还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立案、侦查活动控制权。一是监督范围过窄。刑事诉讼法第87只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监督作了规定,对公安机关立案后予以撤销和“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积极立案行为的监督也未作明文规定,虽然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78条将“不应当立案而立案”也列入了检察机关的监督范围,但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只规定了公安机关接受检察
18、机关不立案监督的程序,即“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未得到公安机关的认可,导致实践中出现公安机关非法插手民事纠纷等违法立案行为。第二,监督信息渠道不畅且狭窄。在实践中,检察机关对个别重大复杂案件实行提前介入外,都是事后的间接监督,只有在报捕、移送审查起诉时才将案卷材料交与检察机关审查。因此检察机关不能及时掌握发案、报案、立案、破案和作治安处罚的情况及派出所常出现“不破不立”,“先破后立”,随意撤案或是以行政治安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的情况,更不能及时发现或纠正侦查人员徇私舞弊、刑讯逼供、违法侦查等情况。在实务中,派出所提请批准逮捕或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中,经常有犯罪嫌疑人“在逃”和“另案处理”的情形。对
19、公安机关刑事案件享有信息知悉权,由于缺乏法律明文规定,检察机关对于派出所侦查案卷中反映的“在逃”是否属确实、“另案处理”是否适当、捕后对犯罪嫌疑人改变强制措施是否违法等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给派出所徇私枉法、徇私舞弊等“暗箱操作”提供了空间。第三、对大部分强制措施的监督缺乏司法审查。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对强制性措施和强制性侦查行为确立了司法审查原则。即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对侦查、检控机关所实施的涉及限制或者剥夺公民人身、自由、财产等权利的逮捕、搜查、扣押、监听等强制性措施和强制性侦查行为时,必须由法院授权、审查和提供救济的制度。 卞建林、杨宇冠: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撮要,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9月第
20、1版,第84页。大陆法系国家检察权对侦查权的控制多为事前控制,即侦查机关实施的特定诉讼行为必须征得检察机关的同意。而在我国,派出所等侦查机关除逮捕、延长羁押期限等少数诉讼行为要经检察机关事前审批控制外,在侦查程序方面,是否进行侦查,是否终结侦查以及侦查的具体实施程序处分权全由侦查机关自行决定并执行;在侦查手段方面,强制性侦查手段如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及拘留等,均由公安机关负责人自行决定,检察机关也不能实施同步监督,侦查机关权力之大且约束之少在世界刑事诉讼领导域都是极其少见的。第四、对派出所等侦查机关监督途径的书面化,极大地限制了检察机关的监督功能。我国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
21、对派出所等侦查机关监督的途径主要是以书面的案卷材料为载体,进行书面材料审查,而不参加大部案件的侦查活动,而侦查活动是否合法的有关情况一般不会直接反映在侦查案卷上。 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1998年6月第1版,第195页。诉讼运作模式中,监督途径的书面审查具有先天性缺陷。特别是证人证言书面化,并由此采用的书面审查证人证言的方式产生了诸多问题。 因为书面证言可能扭曲作证者的本意,从而给出错误的证据信息。证人作证所提供的证据是由书面的证言来承载的,人们只能通过书面证言了解证言的内容。这就为证据调查者有意无意地扭曲证据信息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三)“血亲性监督”是目前对派出所监督中存在的
22、最大症结在现有的侦查监督实务中,对派出所的刑事执法监督的主体有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的法制科,而且主要还是公安法制科。因为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或审查起诉中发现派出所侦查行为和侦查活动存在了问题,一般不把监督的矛头对准基层的公安派出所,而是向公安机关法制科发出书面的纠正违法通知书或检察建议,然后再由公安法制科监督、督促基层派出所进行整改或是纠正相关侦查行为或侦查活动。可见,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监督是通过公安机关的法制科实行整体性监督,不但是事后而且是间接的。公安机关为了整体形象或工作考评的需要,一般对有问题的派出所,采取包容、放任,甚至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此外,从监督的主体地位来说,法制科与派
23、出所均系公安机关的内设科室(机构),二者是平等主体,犹如兄弟关系,笔者将二者之间的监督关系称之为“血亲性监督”。如果在没有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常态管理中,公安法制科对基层派出所在执法监督管理中存在问题,更是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见同体的“血亲性监督”很难达到理想的监督效果。“由于采用了同体监督的形式,因而缺乏有效的外部制约,而对于防止违法侦查这一目的来说,单靠侦查机关的内部审查,是难以真正制约侦查机关的违法行为发生的。从实践来看,由于这一制度性缺陷的存在,尽管从上到上各级公安机关要求转变执法观念,但是关于公安随意拘留、非法搜查、扣押的报道充斥各种媒体报道之中,这些违法侦查行为的发生是与我国现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安派出所 刑事 执法监督 机制 法理 分析 制度 构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13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