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制度论文论我国土地征用补偿中存在的问题.doc
《司法制度论文论我国土地征用补偿中存在的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法制度论文论我国土地征用补偿中存在的问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我国土地征用补偿中存在的问题 1.1政府失灵导致征地目标与公共目标不符(一)由于公共利益界定不明,征地目标脱离公益目标的风险上升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对土地实行征用。”即宪法设定的我国土地征用的目的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何谓公共利益呢?通常“公共利益”或者叫做“公益”,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社和利益,或者指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利益。公共利益是区别于社会成员个体利益的,且并不是社会个体成员利益的简单加总,而是全社会成员利益的综合体。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规定的城市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需要占用土地,以及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
2、设施等建设项目,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属于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由以上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包括两块:一是城市规划用地需要;二是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置等的用地需要。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置等行业目前均属于国家垄断行业。由于这部分的物品、服务提供存在较大的正外部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由政府实行垄断进行统一提供是符合社会整体需要且比私人提供更赋效率。因此对于这部分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用地需要,由政府进行征地是符合公共目标的,与公共利益相符.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需要包括“城市用地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
3、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和特殊用地等九大类用地”。显然公共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和特殊用地以及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中非商业的公益部分的用地,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的用地需要均属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需要用地,对这部分的土地也同样应当采用政府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统一征用形式进行开发。而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中还包括了很大一部分的商业用地需要,这部分的用地需要往往受更多的现实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规划与实际需要发生矛盾是十分常见的,是否开发商、投资商的用地需要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根据我国目前对于公
4、共利益的界定是无法直观得出结论的,需要由地方政府进行裁量。在地方政府存在部门特殊利益,追求自身效用时,这种对于用地需要的自由裁量权就可能导致寻租、腐败的行为,致使征地权滥用。数据调查表明,某省H个县2001年200个最大的用地项目中,属于公益事业如公路、学校等仅占42项,占21%;属政府机关的10项,占5%;而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企业项目达148项,占74%,其中房地产项目35项,占18%(陈江龙、曲福田,2002).探究这种寻租、腐败风险发生的根源,在于目前宪法授予了国家征地的权利,却未对这种权利的行使作出具体的限制,使得对公共利益的解释成为职能部门和主要行政领导自由裁量的权力。并且根据土地
5、管理法的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土地必须使用国有土地”,即“凡是不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用地单位或个人需要使用土地,都必须请求政府动用征地权以满足其用地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委托代理监督约束机制失灵,地方政府就可能出现征地权滥用的行为,从为了“公共利益”而征地发展成只要征地就是为了“公共利益”,导致公共利益扩大化.(二)财政分权下,集行政、监督权一身的地方政府扩大征地目标我国实行二元的土地制度,即城镇土地国有,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同时农村土地必须变为国有土地才能进入土地市场交易,农村土地所有者不得自行与土地需求方进行交易。唯一变为国有土地的途径就是农地征用。因此政府成为土地一级市场上唯一
6、的需求者和土地二级市场上唯一的供给者。在现行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中,地方政府从农民手中征用农民集体土地并相应给予农民经济补偿;再通过协议出让或者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开发商。如图4.1所示.从图4.1的结构分析中可以发现:政府既是征地决策者,又是土地使用权出让者,同时还但任执法监督的角色。在政府是廉洁自律的前提假设下,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将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这一过程可以被认为是无效率损失的。然而,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组织,与其他部门团体一样也是由人组成的,且所有决策执行者也是人。尽管在职能型政府与公共型政府的建设中,我们一直奉信政府不该有部门特殊利益,但是在现实中,随
7、着利益结构与权利结构的重大调整与重新界定,地方政府在代表地方公共利益行使其丰富的行政资源的同时,会表现出与公共利益偏离的情况。即在公共选择理论的指引下,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理者,其行为是存在价值取向的。我国经济正处在不断的转型过程中,在这一变革中,“中央政府逐步放宽对土地市场的集约配置,逐渐开始实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灶吃饭”和“财政分权”的政策。尤其在1994年两级政府进行财政分权改革后,各级政府有了各自的财产和收益,在自利性的驱动下,有扩张收益的明确动机。地方政府不再是一个以执行和传递中央政府政策为唯一目标的纯政治组织,而是逐步演变成为具有自身效用函数的准市场主体(宋艳林,2007)
8、。”由于土地出让收益是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的预算外收入,直接受地方政府支配,因此要尽快实现收益的增长与积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动用土地征用权。目前我国土地征用补偿监督体制不健全,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往往都是地方政府,从而使得这种扩张动机具备了可实现性。为了大量攫取土地非农化过浙江省2007年土地出让收益情况。尽管浙江各地土地征用补偿占地方政府征地出让收益的比例不同,但仍然可以观察出,浙江地区土地出让的净收益远远高于土地征用补偿的成本。而土地出让收益在当前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的比重,部分城市甚至接近预算外收入的60%。在如此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同时在财政分权后,地方政府事权大过财权,财政吃紧的情况下,
9、通过土地征用出让明显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收入来源。高额的土地出让收益刺激了地方政府进行土地财政的冲动。数据研究表明,在土地征用出让的过程中,如果以收益为100,农民只得其中的5%一10%,村级集体经济得25%一30%,6o%一70%为政府及各部门所得(温铁军、朱守银,1996)。因此,地方政府在进行经济建设需要扩张用地时,一直动用土地征用权,征地几乎成为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唯一来源.在多元化投资格局下,征地目的扩大到所有的经济建设领域。在招商引资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时,地方政府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运用征地等公权力,向社会提供廉价土地,为实现招商引资这一目的服务。并且地方政府期待的不仅仅是土
10、地出让所获得的收益,土地出让带来的招商引资可以带来更多的产业收入与利税收入。部分地方行政官员受“政绩”的驱动,通过以农业用地换来各种招商投资项目,大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土地征用成了短期换取GDP快速攀升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这些利益的驱动下,地方政府打着发展经济的幌子,无视国家土地利用规划与法律规定,实行“项目跟着领导走、规划跟着项目走、超越审批权限批地”的违规操作。一些地方政府默许纵容甚至背后操纵违法违规用地,未批先用、以租代征,擅自设立和扩大开发区,随意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违规侵占基本农田。根据清华大学土地课题组从国土资源部了解的情况,在土地违法批地案件中,地方政府和涉及政府为违
11、法主体的非法批地案占80%,其中80%的违法用地主体是地方政府.1.2被征地人法律地位弱化,权利严重受到侵害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我国目前土地征用实行的是“两公告一登记”制度,“两公告”就是征用土地方案公告和补偿安置公告,“一登记”是指被征用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在公告规定期限内持证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具体为:国家征用土地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当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会同有
12、关部门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在被征用土地所在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同时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仔细研究土地管理实施条例中的内容,不难发现,在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公告是位于土地征用方案立项之后的一个后置程序,即先征地后公告。在地方政府确认了征用地块项目以及补偿安置标准后,土地被征用的农民才获得知情权,土地征用补偿过程完全是一个单方面进行的强制活动。在这一征
13、用过程中.征用主体为国家,各级政府作为国家的代理者为了本地区或本级政府的利益,圈占更多土地。而面临被征地风险的农民却对征地过程一无所知,收到的仅仅一个盖了公章的布告,完全被剥夺了知情权,更不要提什么参与权了。征地事件中农民在事先没有参与权,而事后同样没有异议权。“听取意见”也只是流于形式,在征地补偿意见听取实践中,农民通常是被排除在外的,听取意见的参与主体往往仅仅是征地拆迁经办人员和乡、村领导。2006年福温铁路项目在福建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南埋村征地,地方政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违背法定程序,在制定征地补偿方案后未召开相关村民会议,更没有听取过村民的意见,制定了明显偏低的补偿标准,最后被人民网报
14、道出来。诸如此类事件,屡有发生见诸于媒体的.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被征用人对补偿标准等存在争议时,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并且条例明确表示“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这一规定,完全将农民排除在整个征用补偿过程之外.作为征地行为的第一直接利害关系人,农民被剥夺了知清权、协商权、申诉权.从土地征用的实行到补偿费的确定再到争议的解决,都由国家行政机关决定。所谓的“两公告”制度,实际上是让农民到指定单位办理手续的“通知书”,农民在土地征用补偿中的权利实际上只是空有虚名。农民知情权与参与权的缺失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利益流失,农民对自己权益受侵害而感到不满,有的走上了上
15、访的道路,也有部分开始寻求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著名的自贡土地征用案就是农民维权的典型案例。由于被征地农民无法与地方政府就征地补偿达成一致,自贡市被征地农民于2000年4月向自贡市中级法院提起诉讼,但法院认为这是抽象的具体行政行为,故判决不予受理。原告不服,上诉到四川省高级法院,但仍末受理。2002年,被征地人联名向建设部申请复议,但一直未获答复,2002年6月6日,被征地人向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以建设部行政不作为为由提起诉讼,但此时建设部却通知已经受理,据此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建设部已受理为由做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同年9月14日,北京市高院驳回上诉,维持了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决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司法 制度 论文 我国 土地 征用 补偿 存在 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13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