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与科学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盲人摸象与科学探究.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盲人摸象与科学探究追溯“盲人摸象”的故事来源,通行的说法是源自“大般涅集经三二”,现早已家喻户晓:很久以前有一个很有智慧的国王,名叫“镜面”。有一天,“镜面”王命令他的臣子去把国境内所有生下来就瞎了眼睛的人找来,让他们通过摸象的身体说出象的样子。不一会,盲人们争着说出自己的答案:象好像柱子、像扫帚、像鼓、像一个高高的茶几、像簸箕、象和角一样,尖尖的故事无需再讲,因为只要见过象的人都知道盲人们答案的荒谬。但在笑过之后,却也应引起我们的深思:把盲人的摸象活动视为他们自己经历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认识探究”活动,他们错在了哪里?人的认知有限,宇宙无限;人的生命有限,而空间存在无垠。以区区有知探求广阔的未
2、知、以有限探求无限,“盲人摸象”的发生并不可笑甚至说还会经常存在。从古人观察到“天似穹窿”,提出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到“地圆说”;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太阳系九大行星”到“八大行星”等等,无不说明人类对科学的认识和探究是漫长而曲折的。对于盲人而言,“大象”是一个全然未知的概念,他们对这一概念从无到有的认识探究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问题实验、收集信息分析与论证结论、交流。他们的这一过程中,缺少哪些环节呢?回归到现在的科学探究上。“探究”这个词来自国外,字面的解释是探索追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把“探究”定义为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
3、解答、解释以及交流结果等。我们现在的科学课,采用的探究过程一般为以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结论、交流。这样一比较,不难发现“盲人摸象”式的探究和现在的科学探究两者的异同:同是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去探求未知,同是经历了实验取证、得出结论;异在能否设计探究预案并反复检验上。很想用现在的思想为当初摸象的盲人做出假设:如果先不急于摸象,而是理性的设计一个可行的计划、方案;如果在动手之后,多一些分析推理,再从不同的角度验证一下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如果这些盲人能集众人之力,分工合作探究历时也许就会改变了。站在现在的角度看过去,和以现在的高度窥
4、探未知,是两种不同的探究。现在课堂上的科学探究,是第一种“探究”,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模拟探究”即在假使学生未知的状况下,教师引领学生完成对“未知”的探究过程。所谓的“未知”即指科学教材内容,在科学上早已形成定论、教师已然明了并洞悉于心,要指导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学习传承。这种科学“探究”,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令人担忧之处:.本要着眼于通过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建立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际的课堂,往往事与愿违: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由、开放”的探究,课快终了,却还没有期待中“成型”的结论教学重了过程,轻了结果;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里“探究”,“优化”了课堂,
5、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得到了科学概念,教学缺失了真正意义的探究经历,重了知识,轻了过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不经意间就变成了模式化的“形式问”和“步步问”;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就增添了“大而空”激情豪壮的说教。课堂上总想多得些什么,但几年科学课上下来,看看我们的孩子,又似乎得之甚少;课堂上总在证明科学的存在,可我们总是用并不科学的方式获得结论;课堂上总是沾沾自喜于学生探究能力的“顺利提高”,可面临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总是束手无策。诸如此类,不禁要怀疑我们的探究和盲人摸象的探究又有多少分别?在经受别人的嘲笑之后,摸象的盲人若能加以反思经历错误,反思总结,对以后的认知探究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我们的科学探究中规中矩、不越雷池,避重就轻,在“优化”“想当然”中前行,在真探究、真未知面前,又有几分科学意义?我们的科学教学还任重道远,一起期盼!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12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