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正义的法律表达读书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正义的法律表达读书报告.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正义的法律表达读书报告读完梁建琴博士所著的这本书,我对环境正义及其法律表达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该书对环境正义的内涵、环境正义的实现途径、环境正义法律表达的范围与性质,环境正义法律表达的关键及方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下面,我将对该书的内容进行一一解读。首先,我们需要对“环境正义”的内涵有个清晰的认识。什么是“环境正义”呢?作者参考了诸多学者的观点,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尽管学者们对环境正义的认识和定义不尽相同,但认识环境正义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正义性来认识环境问题,都关注环境利益与负担在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的分配问题,都认为环境问题及环境不正义的解决要置于
2、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文化视野中去解决。总体而言,学者们都赞同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构成了环境正义的主要内容,程序性环境正义侧重参与性正义,而实质性环境正义则主要是指分配正义。明确了环境正义的内涵,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环境正义的实现途径了。作者认为,法律表达是环境正义的实现途径,并进一步论证了环境正义法律表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者认为,环境正义是当代环境发展的一种现实趋势,它通常存在于社会舆论之中,是一种伦理规范,是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形态的正义。但仅有观念形态的环境正义远远不能达到环境正义的境界,正义需要法律来表达,因为重大领域所达成的正义共识只有在转化为合宜的法律安排后才始具实践性。我们再来论证环
3、境正义的可行性。作者指出,环境法是人类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而导致的利益冲突需要产生新的法律来协调,环境法由此产生。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了,人们要求环境利益和负担进行公平分配是环境法产生的根本原因,环境法也以环境利益和负担的公平分配为基本价值追求,而这恰恰是环境正义的核心内涵。环境正义和环境法的调控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因此,环境正义可以上升、转化为法律正义,环境正义的法律表达是可行的。第三个问题,是环境正义法律表达的范围。作者认为,法律只能表达人际正义。包括代内正义和代际正义的人际正义属于“义务的道德”,是“维持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必要条件”,是环境保护的底线伦
4、理,是可以普遍化的“被要求的伦理”,应该上升为法律;而种际正义则属于“向往的道德”,“超过了那种被认为是维持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所必需的要求”,可以作为一种个人美德鼓励人们积极实践,但不能诉诸法律。也就是说,环境正义上升为法律正义应以人际正义限。接下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环境正义法律表达的性质。作者对几种正义原则进行了批判和选择。首先,作者指出了功利主义的局限性。梁建琴认为,功利主义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但是它以“效用”为基本分析概念,忽视了权利、自由等非效用因素,对于总量的关注使功利主义漠视弱势群体的利益、权利和需求,更不用说实现分配公正了。功利主义与环境正义的目标有着深刻的冲突,不仅不能成为
5、环境正义的分配原则,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许多环境不正义现象的原因,这也正是环境正义要批驳的。然后,作者指出极端自由主义对环境问题解释力不足。对于自由派理论来说,其核心在于维持并促进自由而在许多最为重要的环境资源非常奇缺的情况下,某个人对他们的占有就限制了其他人的自由,这危及自由派理论背后的核心理念,这个理论可能无法为财产权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以助于解决环境正义中当前存在的某些问题,因为这个理论也许只有在物品充裕的条件下适用,而当前我们的现状是稀缺。第三,作者指出社群主义兼具知识上的挑战和时间上的弱点。对于环境问题来说,主流话语历来强调的是“只有一个地球”,对于环境保护的前景,则允诺“我们共同的未来
6、”,环境保护领域历来强调环境的整体性、环境利益的公共性、环境保护所需要的个人克制与社群主义的关键词“社群”、“公益”、“德性” 似乎不谋而合。那么,社群主义能否作为环境正义的理论基础呢?对此,晋海博士做了否定回答。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环境正义的概念正是对传统环境保护理论过于强调“公益”和“义务”的挑战,环境正义不仅仅主张促进和维护公益,还强调“公益”的取得要以“利益和责任的分配”的正义性为前提,强调对弱者利益的保护。其次,社群主义所坚持的整体主义与功利主义所坚持的“幸福总量”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决定了功利主义在环境保护领域所导致的种种环境不正义现象仍会发生。也就是说,一
7、社群主义作为环境正义理论的理论基础,仍可能使“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的情况的发生。再次,社群主义的价值只有在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极端发达的前提下才得以凸显,而在我国自由主义远非“极端发达”,相反长期的强制型行政模式形成了深厚的“命令控制服从执行”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在这种背景下,强调社群主义是十分危险的。第四点,作者强调了罗尔斯正义的理论扩展性和包容性。作者指出,罗尔斯正义原则体现了一种更为广泛的正义观念,“所有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社会基础都应该加以平等地分配,除非对所有这些价值或任何一种价值的不平等性分配有利于每一个人”。体现这个一般的正义观念的两个正义原则
8、为:“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使他们在与正义的续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惠益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和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第一个原则,一般称之为自由的平等原则,第二个原则的第一部分被称为差别原则,第二个部分被称为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按照罗尔斯原则的说法,人的利益在原初的状态下表现为基本善,而基本善是指”权利、机会、自由及收入和财富”等。平等的自由原则被用来分配自由和平等,公平的机会平等被用来分配机会(以及权力),差别原则用来分配收入和财富。王韬洋博士
9、认为环境正义运动实际采取了这样的分配原则:平等分配环境恶物,在平等分配基本环境善物同时同时保障最低环境标准的原则,以及建立在平等权利的基础上,但会根据个人的收入和选择等有所变化的环境质量的分配原则。如果把对基本环境善物的享有看做是每个人所拥有的基本自由和权利的话,“平等分配环境恶物,在平等分配基本环境善物保障最低环境标准的原则”正是罗尔斯两个正义原则之平等自由原则的具体运用。而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则是与收入和分配密切相关的,“根据个人的收入和选择等而有所变化的环境质量的分配原则”正是罗尔斯两个正义原则之差别原则的体现。而且,将“建立在平等权利的基础上”理解为罗尔斯两个正义原则之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的
10、体现,也是顺理成章的。作者认为,最不坏的选择,应该是作为公平的正义。并且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在环境正义法律表达一节中,作者已经论述了环境正义法律表达的范围应该以人际正义为限。在此节中,作者将人际正义分为代际正义、国际环境正义、国内环境正义三个部分一一论证作为公平的正义为最不坏的环境正义。首先,我们来看代际正义。代际正义不要求以造成当代人生活不利的方式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但是时间的纯粹偏好和环境以及自然的特殊性,仍然要求确立基本的环境正义,以给后代人提供足够的机会,保证他们生存发展和享有人类文明。这实际上仍然是罗尔斯作为公平正义的一种表现,只不过由于人类社会是由不同世代构成,而这仅仅是在世代之
11、间关系的延伸而已。作为公平的代际正义的要求,简单地说,就是反对功利主义强调的“福利最大化”的满足,既不能要求当代人为了后代人的利益作出沉重的牺牲,也不允许当代人在时间优势的基础上损害后代人的福利。其次是国际环境正义。一般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正义是代内正义的主要矛盾。因此,关于代内正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环境问题的成因、责任分配等存在着激烈的对抗,以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协作始终裹足不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环境问题的全球性需要各国摒弃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价值追求而建立一个全球性范围的,能深入各国主权内部的,最具权威性、至上性和强制执行力的“关机环境机构”,、并签
12、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国际条约,这就必然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的神圣主权观发生冲突。但是,环境正义思想在晚近形成的国际法概念中也有所体现,典型的即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就是环境正义思想在国家环境合作中责任分配问题的具体体现。可以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代表了国际环境法的一个重要理论转折点,是环境正义原则在国际领域的法律化。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正是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在国际环境领域的具体体现。第三,对于一国之内的代内正义分配原则,学者们虽然基本上都以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为理论基础,都认可并运用了罗尔斯的两个分配有原则,但是环境利益和负担的具体分配仍有颇多差异,这是由于学者们对环境的
13、利益和负担理解不一样造成的。因此,基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环境正义的分配究竟如何,需要结合对环境利益和负担的具体分析和理解来确定。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第五个问题,这也是本书的重点问题,环境正义法律表达的关键。环境正义法律表达的关键分为两个部分:环境负担的确认和分配;环境利益的识别与衡平。我们先来分析第一个部分,环境负担的确认和分配。首先,我们必需对环境负担的内涵有个清晰的认识。环境负担分为环境恶物和环境风险两大部分。我们先来看环境恶物的内涵。我们对环境恶物的理解要有更加广阔和深远的视野。不仅仅是一部分人不成比例地受到环境恶物的侵害,而且为了减少环境恶物而实施的措施、政策和法律,也可能在整体
14、上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同时,一部分人承担了更多的负担。而往往是不成比例受到环境恶物侵害的人群又不成比例地承担了更多环境保护的成本。正如诺曼法拉梅所说;“大多数针对环境质量的建议的解决方法都将直接或间接地给穷人或低收入人口带来不利影响。比如,如果控制污染的成本通过所有商品货物直接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低收入家庭会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如果新技术不能解决环境危机,而且又需要减缓物质生产,随着大批大批的人们加入失业的洪流,这些收入微博的家庭只好雪上加霜。”穷人不成比例地承担了污染和环境清理的责任,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是新鲜事物(比如北京市为治理大气污染而采取的搬迁污染企业和推广清洁能源,最后对贫困人口造成沉
15、重的负担)。实际上,不成比例地遭受环境侵害的弱势群体又不成比例地承担清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责任,这里面是由深刻逻辑联系的。强势群体占据着丰富的社会资源,有能力避开环境损害,也会利用其强势地位逃避清理污染和保护环境责任,还会谋取更多的环境利益,这就是所谓的“赢者通吃”定律。如果忽略了这个层面的思考,将可能导致更大的不公正。作为特殊形式环境恶物的环境风险,在作为环境正义分配对象的环境恶物中,具有特殊意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环境风险可以分为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具有不可感知性的环境风险和具有预期性的环境风险,或者具有科学不确定的环境风险和具有不可逆性的环境风险。明白了环境负担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探
16、讨环境负担的分配原则。作者认为,从环境正义角度看,对于环境负担,强调有区别的责任高于共同的责任。而要实现环境负担的公平分配,首先要确定因获取环境利益而造成了环境负担的责任人,并要求其承担与其制造的环境负担相称的义务和责任。对于因公共利益而产生的环境负担,应有所有人承担,但是获益更多者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因公共利益遭到额外损失的人则应获得特别的补偿。由于人理性的有限性和科学发展的相对性,消除一切环境风险是不切实际的。但是从社会的发展看,也不需要消除一切的环境风险,因为有些环境风险是可以接受的,消除了这些风险的同时也就消除了风险背后的机遇及其带来的收益。同时以“风险控制”代之以“消除一切风险”的策
17、略也有利于实现有限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经济与环保的科学平衡。即是说,对于环境风险来说,也存在着环境风险的影响及其控制责任和成本两个层次的分配问题。环境法上的风险预防原则即是环境风险的产生及其应对,对于风险预防原则涉及的公平问题,朱建庚博士指出,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责任自负。即是指环境风险的肇事者必须承担环境风险及其后果,而不能有其他不相干的人承担,或者由承担对环境风险后果的受害人的赔偿责任,无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将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公共环境利益的维护。在环境风险预防原则中充分考虑公共利益因素,为公共利益的维护开辟适当的途径。三是保护弱者的观念。以实现实质公平为目标,对环境风险预防中处于弱势的
18、群体和个人给予法律的救济和扶助,将有助于社会公平观念的实现。因此,环境风险与一般环境恶物的分配原则大致相同。我们再来看环境正义法律表达关键的第二个部分:环境利益的识别和衡平。首先,我们来认识环境利益的内容。人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可以分三类:其一是自然需要,也可以称之为基本生存需要。其二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指人利用自然资源、与社会生产过程、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直接联系的需要,以经济形式表现出来的需要。其三是人对自然资源的精神需要。精神性需要与日本宫本宪一所述“舒适性需要”类似。舒适性需要的内容非常广泛。宫本宪一指出,所谓舒适性需要是包含了不能用市场价格进行评价的各种因素的生活环境,其内容包括自然、历史
19、文化遗产、几万到、风景、地域文化、社区团体、风土人情、地区的公共服务、交通的便利性等。对应这三种需要,形成了三种环境利益:基础性生存利益、发展性环境利益、舒适性环境利益。接下来,作者也试图给出环境利益的分配原则:首先是满足人的基础性生存利益,基础性生存利益不仅需要平等的分配,还必须被满足 ,它具有绝对优先性,并且不可让渡、不能交换;其次,对环境有关的政治决策的平等参与权,平等知情权等公民政治自由权利要平等分配,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发展权和发展机会在群体之间也要平等分配。这即是罗尔斯两个原则之自由原则的体现。再次,发展性环境利益和舒适性环境利益根据个人的收入和选择依差别原则分配,但应符合最少受惠者的
20、最大利益。这即是罗尔斯两个原则之差别原则的应用。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环境利益的分配原则,只是在最概括的意义上指引不同层次的环境利益的分配。而主体多元、类型多样的环境利益之间存在这错综复杂的冲突关系,清理其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并根据环境利益的分配原则,确定更细致的利益平衡原则和机制去调整它们,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由于该书旨在阐述法律表达环境正义的宏观思路,环境利益关系之具体解剖超出了该书的论述范围。下面我们来分析该书的第五个问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即环境正义法律表达的方式。作者认为,法律表达环境正义的归宿,体现为环境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环境正义是环境权利义务的逻辑基础,法律对环境正义的表达有一个潜在的从
21、应有权利义务到法定权利义务的过程和路径,但沿着这个逻辑延伸下去,还有一个不得不问的问题,即,环境正义究竟应体现为那些具体的权利义务,或者说应该如何设计权利义务以表现、贯彻、实现环境正义。一如所有的社会正义问题,环境正义也有其程序和实体的两面。我们先来分析环境性权利。从环境对个人需求满足的角度出发,该书所主张将环境利益划分为基础性生存利益、发展性环境性利益、舒适性环境利益,与胡静博士根据环境资源的属性设定的基本环境权、自然资源权和排污权、非基本环境权存在着大致的对应关系。我们再来分析程序性权利。作为程序正义的环境正义关于程序公平的主张一般包括事前和事后两个方面。在程序开始之前,他们会提出决策程序和公共参与程序是否对所有相关当事人公平,是否对某一方比另一方更有利。而在程序完结之后,环境正义的主张者则会提出已经完结的决策程序是否在事实上确实给予所有人相同的关注和尊重。马静博士将环境法上的公众参与原则理解为环境正义的一种程序建构,并在此基础上将程序性环境权利视为公众参与原则的派生。环境正义所要求的平等对待的权利,不仅是,或不主要是对于一些环境利益或负担的平等分配的权利,而且更为主要地是在有关这些利益与负担将如何被公平分配的决策过程中得到平等关注和尊敬的权利。具体的程序性环境权利主要包括环境信息知情权、环境事务参与权,其中环境事务的参与权是这一程序性环境权体系的核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1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