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相流体的渗流机理课件.ppt
《多相流体的渗流机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相流体的渗流机理课件.ppt(1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岩石流体 流体流体ii)流体对岩石表面有选择性润湿iii)流体间有界面张力,孔道小,毛管现象严重一、只研究渗流机理(还不是原理)(1)流体在岩石中是如何分布的(微观分布)?(2)流体在渗流过程中,会产生毛管力,多大?是驱油动力还是阻力?粘滞阻力对渗流有哪些影响?,第三章 多相流体的渗流机理,接触面积极大,流体在这种介质中的流动规律与在管道中的流动规律不同,(3)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各种附加阻力,如何评价?如何消除?(4)多相流体共渗时,每相的流动能力多大?相渗透率二、为什么研究渗流机理?(1)找出油井生产指标(Q,)变化的原因(2)注水过程中,更好地了解水驱油机理。以便提高油水同产井中原油量
2、。(3)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研究。了解油藏中的油为什么不能100采出?残余油的分布状况如何?,一、储层流体的相间界面张力及其测定 1、表面与界面是否是同一概念.?表面:当接触的两相中有一相是气相时,把与气相 接触面称表面。界面:固液,液液相接触面。2、界面张力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 i)自由表面能现象:原因:界面上,分子 受力不平衡,存在多余 的能量,称为表面自由能。,3.1 储层岩石中的各种界面现象现象,Hg,毛管力,使自由表面积增大 把液相内部分子升到表面 ii)自由表面能性质 a、有界面,才有自由表面能;b、界面面积 自由表面能;c、自由能不仅在界面一层分子,而是逐渐过渡。,讨论,必须作功功能
3、转化自由表面能,A不平衡,下沉B平衡,A,B,d、分子极性差异自由表面能;分子极性差异自由表面能;e、与两相物质的相态有关 Wg-sWL-gWL-L 水是液体中极性最大的物质,干燥空气极性很 小。3、界面张力及其影响因素 i)自由能的大小用比表面自由能(单位面积上 的过剩的自由表面能,常称表(界)面张力)来描 述。单位:mN/m2,假设在恒温、恒压和组成一定的条件下,以可逆增加新表面面积A,外界所做的表面功为W,则体系自由能的增量为U 则:增加单位新表面所做的功:例如:在一定条件下,将金属框蘸上肥皂液;为增大表面,将金属框施加拉力F,移动距离X,使肥皂膜的表面增大A。共增大表面积为:A=2LX
4、;环境对液体所做的功为:-W可=FX;该能量储藏在液膜的表面,成为表面能,即:,F,-W可=FX=A=2LX 表面张力:在液体表面上,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线段上的表面收缩力。单位:mN/m,N/m,达因/厘米;注意:A、比表面自由能在数值上等于表面张力;B、表面张力与表面的大小无关;C、表面张力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点。ii)影响的因素 a、对油气系统,Nm-1,P,T;原因:P 气体溶于液体中,气体密度增加 改善了气液分子间的力场不平衡。T 分子活性或分子吸性 液体分子间作用力下降气分子间作用力改善了气液分子间的力场不平衡。P、T=const,分子极性差异;设分子极性差异为D:D gas-CO2 R
5、s oil-CO2 Rs oil-gas Rs oil-air,b、油水系统 对脱气原油水 与P、T无关油水都为液态,压缩性及界面分子热力学性质变化一致。对溶气原油水 PRs;T Rs;油的性质好(o)Rs;PPb时,PRs,o;原因:原油与水分子极性差异。PPb时,相当于纯油水系统,P稍有下降;c、当有表面活性剂时 活性剂为:极性端和非极性端,活性剂在界面上富集,起到过渡带(缓冲)的作用。d、矿化度增加,,Por Rs,Pb,活性剂浓度,非极性端,朝极性小的物质,极性端,朝极性大的物质,4、界面张力的测定 高:吊片法(1100mN/m)中:悬滴法(10-11mN/m)低:旋滴法(10-310
6、-1mN/m)1)实验室测定 i)滴体积法:ii)最大气泡压力法:iii)滴外形法:,d,d1,d,iv)吊片法:v)吊环法:2)查图法(诺模图)求 P172图3-10,已知地面o-w和 T地层,查图得地下o-w二、界面吸附现象 物理吸附:吸附质分子保持其个性,并在吸附剂的表面保持范德华力。,化学吸附:吸附质与吸附剂形成表面化合物,共价键。实际上多为混合吸附 1、降低的三条途径 a、界面面积界面总自由能;b、选择性润湿;c、吸附作用(加活性剂),减小界面张力;2、液体表面的吸附(可以)表面活性剂:被吸附在两相界面层上,并能大大降低界面张力的这种物质。,吸附:溶解在两相界面中的物质,自发地聚集到
7、两相界面上,并降低界面张力的现象。3、Gibbs吸附量:描述单位面积上界面层活性剂的摩尔数与溶液内任意相当薄层中活性剂摩尔数之差。,油水,气水,形成缓冲区,C溶质在溶液内的平衡浓度。T,R绝对温度和气体常数。,如:正吸附,随 C,活性剂。负吸附,随 C,非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浓度,G,G=f(c),=f(c),4、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朗格茂吸附等温式:5、液-固体表面吸附 特点:(1)存在边界层。该吸附层力学性质反常,具有很高的抗剪切能力,高的界面粘度。(2)固体表面物质成分不均匀。极性表面,一定量吸附剂上气体吸附质的摩尔数,一定量吸附剂所能吸附气体最大摩尔数,b吸附系数,吸附极性物,非极
8、性表面吸附非极性物质。三、润湿现象和毛管力 润湿现象当不混相的两相流体与岩石固体接 触时,其中一相流体沿着固体表面铺开,从而 使体系的表面自由能降低的现象。润湿作用支配着油、气、水在岩石孔隙中的微 观现象。毛管力PC对油、气、水在岩石中渗流起着十分 重要作用。四、界面粘度,测试仪器不同,结论不同。但界面 体相(大106倍)。若砂岩表面全吸附油,如何采出?用冲洗的方法冲不掉,为什么?,在注水采油过程中,是水附着在岩石表面把油揭起,还是水只能把孔隙中部的油挤出?这就由岩石的润湿性决定。一、有关润湿的基本概念 1、概念:指岩石表面存在两种非混相流体时,其中一相流体沿固体表面延展或附着的倾向性。i)一
9、滴水在固体表面的形状,3.2 储层岩石的润湿性,注水,油,称水对固体有选择性润湿(水比气更易润湿固体)ii)一滴水银在固体表面的形状 空气为润湿相 iii)石油工业的三种形式,W,air,wg,Hg,air,W,W,W,O,O,O,图:90o,岩石亲油,憎水,油湿;0o,完全润湿,岩石亲水性极强或强水湿;180o,完全不润湿,岩石亲油性极强或强油湿;图:90o,岩石中性润湿;越小,亲水性越强,岩石优先水湿,选择性水湿。2、润湿程度的描述润湿角和附着功 1)接触角(润湿角),从固体表面出发,经过极性大的流体,达到三相周界点的切线所经历的夹角称为润湿角(接触角)。或者:过气液固三相交点对液滴表面所
10、做切液固界面所夹的角称为接触角。2)润湿的实质:是作用于三相周界相应两界面上的表面张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固液界面张力的降低。,L,G,gL,gs,Ls,S,讨论:gs油湿;3、附着功,附着功,称为扬氏方程,附着功:将单位固液界面上的液体从固体表面分离开到气相中去所做的功。拉开后,自由能的变化:设A1 U=U新U旧,L,S,Ls,1cm2,L,S,G,gL,gs,讨论:i)W与Lg有关,Lg越大,W越大;ii)W与有关,越小,W 越大;说明了液体对固体的润湿程度越好,气驱油,气难以揭起油而代替油所在位置。4、润湿反转现象,润湿反转在一定条件下,加入表面活性剂,使 固体表面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相互转化
11、。原因:表面活性剂在界面吸附引起,但nwet-R下降幅度wet-R下降幅度。,W,O,W,O,加入活性剂,除去活性剂,亲水表面,W,O,W,O,加入活性剂,除去活性剂,亲油表面,亲油表面,亲水表面,能否反转,取决于nwet-R下降幅度是否足够大,使cos由正变为负。二、储层岩石的润湿性及影响因素 1、不同观点 以前的观点:岩石是亲水的。因为岩石在水环境中沉积成岩,各种矿物也多是亲水的。后来的观点:岩石是亲油的。因为在分析原油组分时,发现流体在运移中长期与岩石接触,原油中的活性物质会吸附在岩石表面上,使亲水岩石转化为亲油。目前的观点:即有亲油油层,也有亲水油层。即部分岩石亲水,其余部分亲油。,油
12、藏岩石的润湿性在宏观和微观上存在着非均质性。部分润湿:斑点润湿和混合润湿。斑点润湿:单个孔隙中,部分表面为强水湿,其余表面可能为强油湿,出现微观非均质性。混合润湿:同一孔道的不同部位和大小不同的孔道,其润湿性不同。即大孔道亲油,小孔道亲水。,混合润湿,斑点润湿,2、影响岩石润湿性的因素(1)岩石的矿物组成 油藏岩石:砂岩(长石,石英,云母,粘土矿物,硫酸盐)和碳酸盐岩(方解石,白云岩)岩石亲水性次序强弱:粘土 石英 石灰岩 白云岩 长石 亲油岩石:烃类有机固体,金属硫化物 亲水岩石:石英,硅酸盐,玻璃,碳酸盐,硅铝酸盐 结论:矿物成分不同,润湿性不同。(2)油藏流体组成,a、不同烃类。不同烃类
13、组分在聚四氟乙烯光面上前进角,碳原子数增大,铺开程度下降。烃类 戊烷 己烷 辛烷 十二烷 C5H12 C6H14 C8H18 C12 H26 前进角 0 8 26 42 b、原油中极性物。它改变岩石的润湿性。油藏流体的组成,性质不同,则同一岩石的润湿性不同。如油的性质:重烃含量多,极性物和活性物多,岩石亲油性增强。,轻烃含量多,极性物和活性物少,岩石亲水性增强。(3)表面活性剂(产生润湿反转)原因:表面活性剂的加入,改变了,产生润湿反转。(4)岩石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产生润湿滞后)三、润湿滞后现象 1.定义:指三相润湿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的迟缓而产生润湿接触角改变的现象。例如:将一块平放在水平桌上
14、的玻璃上滴一滴水,然后将玻璃抬起与水平桌成角,则水油固,三相周界发生变形,从而使接触角发生改变。前进角1:三相周界有欲运动的趋势,被极性较大的那相所占据的面积增大,其三相周界所对应的那个角(水驱油时形成的接触角)。后退角2:极性较大的那种液体所占据的面积缩小,其三相周界所对应的接触角(油驱水时所形成的接触角)。,1,2,O,W,平衡角:2 1(1)静润湿滞后 油水与固体表面接触的先后次序不同而引起接触角改变的滞后现象称为静润湿滞后。同样的岩样,同样的油水,先滴一滴水在岩石上,然后用油排空气,形成一个接触角。先将岩石放入油中,然后用滴管滴一滴水到岩石上,得到 1(水驱油)。先将岩石放入水中,然后
15、用滴管滴一滴油到岩石上,得到2(油驱水)。表示静润湿滞后的大小程度:=1-2,导致静润湿滞后的原因:i)表面粗糙度;ii)表面非均质性;iii)表面活性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层。(2)动润湿滞后 定义:由于驱替速度不同(油驱水或水驱油)而引起的接触角改变的一种滞后现象。,W,O,1,W,O,2,W,O,3,1 2 3,四、岩石润湿性与水驱油的相互影响 1、润湿性影响油水在孔道中的微观分布 岩石表面润湿性的差异,会使得油水在岩石孔隙 中的分布也不相同。(1)静止时,油水微观分布 部分岩石表面亲油,被油膜覆盖;其余亲水,,O,W,G,被水膜包围,岩石为中性润湿;亲油岩石,油以油膜的形式附着于颗粒表
16、面;亲水岩石,油成孤滴状。结论:岩石颗粒表面总是被润湿相所覆盖,湿相力图占据较窄小的孔隙角隅,非湿相处于孔道中心。(2)含水饱和度增大时,油水动态微观分布,P185图330。a,b,c图为水湿;d,e,f图为油湿。,SW 低:润湿相水粘附于颗粒表面,成环状分布,不流动;SO很高,油成迂回状连续分布于孔隙中间,在外压作用下成渠道流动。,a,b,SW 中:油水为迂回状分布,在一定外压下,油水可以同时流动。,c,SW 高:油成孤滴状分布,水成迂回状连续分布。,水湿,d,SO低:油以油膜形式附于颗粒表面,油成环状分布;SW 很高,水连续分布于孔隙中间,在外压作用成渠道流动。,注:油水系统在岩石孔隙中以
17、“渠道流态”形式沿各自一套相互连通的渠道网流动,并且是层流流动。(3)注水时(水驱油)吸入过程与驱替过程不同,所引起油水分布状态不同。,e,SO 中:油水为迂回状分布,在一定压差下,沿各自渠道同时流动。,f,SO 高:水成孤滴状,油为迂回状,连续分布。,驱替过程:非湿相驱替湿相的过程。如:亲油油层注水,是非湿相饱和度逐渐增大的过程。吸入过程:湿相排非湿相的过程。如亲水油层注水,是湿相饱和度逐渐增大的过程。,亲油油层注水和亲水油层注水后,残余油的分布状态是什么.?,亲油油层,注水为驱替过程,水突破油层后,油以油膜形式存在,残余油多一些。,亲油岩石,水,水,水,由此可知:从润湿角度来看,油水在孔隙
18、中的 微观分布不仅与岩石表面润湿性的差异有关,而且还与油水饱和度的大小以及饱和度的变化方向有关。2.润湿性决定孔道中毛管力的大小和方向,水,水,水,亲水岩石,亲水油层,注水为吸入过程,水突破油层后,油以油滴形式存在,残余油少一些。,规纳:毛管力力图使湿相液膜增厚:,亲水毛管,W,Pc O,p,亲水毛管,PC 是动力,与注水驱替压差p方向一致;亲水程度越大,PC 越大,水越易进入毛管,油越易被驱出。,亲油毛管,W Pc,O,p,亲油毛管,PC 是阻力,与注水驱替压差p方向相反;亲油程度越大,PC 越大,水越难进入毛管,油越难被驱出。,3、润湿性影响地层中微粒运移(1)开发初期:只有油流动,产纯油
19、;水以束缚水存在,亲水微粒在水膜保护下不动。(2)注水:油水同流同产,微粒随水运移,不形成桥堵,随水流走。(3)带混合润湿的微粒:砂颗粒亲水,微粒半边亲水,半边亲油,微粒在界面上作不同方向的移动。(4)加入油水互溶剂,ow减小,界面消除,微粒大量释放,运移,可能堵塞孔隙,损害油层。4、润湿性影响采收率的大小,在水驱油时,采收率的高低,驱油效果的好坏,直接受润湿性的影响。五、油藏岩石润湿性的测定 1、直接法接触角法(1)装置:,W,O,A图测前进角1,先将岩石浸入到油中,然后用滴管滴一滴水到岩石的上表面,形成水驱油的前进角;,注意:该油水为新鲜地层油和地层水(2)测定条件 应在地层P、T下,用真
20、实油藏流体,组成不变;矿物晶体为表面干净、光滑、平整的纯矿物晶体;达到热力学平衡后(即:1=2),测定结果才可靠。,W,O,B图测后退角2,先将岩石浸入到水中,然后用滴管滴一滴油到岩石下表面,形成油驱水的后退角,t,1,2,缺点:用简单矿物模拟复杂组成的岩石,测定值与实际值出入大。测定条件太苛刻。2、间接法(基于毛管力概念的各种方法)对于两种流体而言,其中必有一种流体比另一种流体更容易润湿岩石,那么,哪一种流体容易进入岩石,该种流体润湿性好。(1)自动吸入法:,W,O,饱和油岩样放入吸水仪中,如果岩石亲水,在 PC下,则水会自动进入岩石驱油,测出自动吸水排出油的体积V自O。,评价:若V自OV自
21、W,则岩样亲水;若V自OV自W,则岩样亲油;若V自OV自W,则岩样中性。优点:自吸法简单,较接近油藏实际情况;缺点:只能定性地确定相对润湿性。(2)自吸离心法,W,O,对于饱和水的岩样放入吸油仪中,如果岩石亲油,在 Pc下,则油会自动进入岩石驱水,测定自动吸油排水的体积V自W。,方法原理:除自吸以外,还利用离心机所产生的较大离心力,将岩石毛管中可流动的液体排出,得到总的可流动的毛管体积,再按一定比值来判断润湿性。例如:将含油岩心用水驱替至(残余油饱和度)Sor;再将岩心浸入油中,测定自吸油排水量V自W;然后用离心法甩水测定V离W。V自W+V离W=总的可流动的孔隙体积;润湿程度自吸量/总的可流动
22、孔隙体积;水排比(水湿指数)=V自o/(V自OV离o)1,岩石强亲水(水湿)。,油排比(油湿指数)=V自w/(V自w V离w)1,岩石强亲油(油湿)。(3)自吸驱替法 同自吸离心法一样,不同点仅是:(a)用驱替压差代替离心力;(b)将水排比定义为水湿指数,油排比定义为油湿指数。,一、毛管力概念综述 1、各种曲界面产生的附加压力(PC)的计算 由于界面张力作用的结果,任何弯曲液 面都存在一个附加压强称为毛管压力Pc。若毛细管中无两相界面,则毛细管中不存在PC;大容器中的弯曲液面的PC 可以忽略,如界面是平的,Pc 不存在,但有界面张力;毛管中的两相界面是曲面,PC 存在。毛管中油水有多少界面?两
23、个:油水界面为球面;油(水)固界面为柱面。,3.3 储层岩石的毛管压力曲线,附加压强:R1,R2 两主曲率半径。(1)当曲面为球面时的Pc Pc方向:指向非湿相(或弯液面内侧)。(2)弯液面为柱面时的Pc,r,R,W,O,W,使水膜增厚,(3)毛管断面渐变时 P195图346,粗细端各自的毛管力为:PCmax 出现在细端。要使毛管中的湿相全部被驱出,外加压差(4)两相流体处于平衡裂缝间的情况,(5)理想岩石中的毛管力(平均曲率半径Rm)当地层中湿相数量变大时,SW 增大,曲率半径 R1,R2,Rm 也发生变化,导致PC 变化。所以,PCf(SW)这是实际岩石的毛管压力曲 线的理论基础。2、毛管
24、中液体的上升(或下降)在一个大水池中(下水上油)插入一个亲水毛细管,湿相水会沿毛细管上升,直到到平衡。,在油相中:在水相中:定义:弯液面两侧,非湿相压力-湿相压力=毛管力。,h,Pw b,WB,pob,Pw a,poa,OA,WA,油,水,利用该公式可以计算液体在储层中上升高度。3、毛管滞后现象 将一根毛管插入盛有湿相水的容器中,在毛管力作用下,水驱气,为吸入过程,水上升一定高度;,r1r2r3r4,Pc1,Pc2,Pc3,Pc4,油水过渡带油气过渡带厚度?,w-oo-g,将另一根同样的毛管先充满水,再插入盛水容器中,空气驱替水,为驱替过程,水在重力作用下,下降到一定高度。由于饱和顺序不同,吸
25、入液柱高度小于驱替液柱高度这种现象称为毛管滞后现象。(1)润湿滞后引起的滞后(又称为接触角滞后),吸入,驱替,湿相,1,2,吸入过程:产生前进角1;驱替过程:产生后退角2;12cos1cos2h吸入h驱替SW吸入SW驱替 在毛管半径r 不变时,毛管滞后只与接触角滞后(润湿次序)有关。(2)毛管半径突变时引起的滞后(P199图352)吸入:液面上升,弯液面停止在中间粗毛管段内;驱替:液面下降,弯液面停留在上部细段内。结论:SW吸入SW驱替,这种毛管滞后与毛管半径突变有关。(3)毛细管半径渐变引起的滞后,(4)更为实际的情况 实际毛管中接触角、半径渐变和表面粗糙等共同引起滞后现象。二、毛管压力曲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多相 流体 渗流 机理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1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