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研究.doc
《硕士论文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论文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研究.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 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专 业 法 学 年 级 2012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研究生部制2015年 4 月 27 日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研究生毕 业 论 文 目 录引 言一、中西方的法律文化的产生与历史变迁1(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曾经辉煌灿烂的精神成就2(二)中国近现代法律文化西学东渐引起的巨大变迁2(三)西方传统法律文化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硕果3(四)西方近现代法律文化古代罗马法产生的巨大影响4二、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5(一)法律意识(观念)的差异5(二)法律的本位的差异6(三)宗教伦理的差异8(四)法的制度的差异11(五)法律实践的差异13三、促进
2、中西方法律文化相互贯通,全面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17(一)尊重和继承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18(二)处理好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化之间的关系20结 语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研究2012级法学专业 李琳内容提要:近百年来中西法律文化一直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冲突,但同时也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中西方的思想体制都完全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宗教观念、信仰和生活方式也都不同。从根本上说,每一文明都有关于理想社会的设计,不同文明的理想有差异,但都是人类心性的表现,都是人类对生活秩序化和正义性的追求。谈及比较中西法律文化的话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基本上仍局限于中西方法治文化的几大要素:西方法律文化的自由权限、理性平等、宗教信仰
3、;中国社会法律则主要是起源于自古以来严峻的刑法和在中国人心中扎根已久的儒家思想论,而近现代却由于西学东渐引起了一系列的变迁。二者的差异表现在法的观念、本位、伦理性和宗教性及学术等方面。我们既不应忽视中西方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要关注它们基于人类共性的相通性。中西法律文化内贯共同的人的文化原理,在人的文化原点、原理及其展开的轴心和结构模型上有其共同性,因此,两者的交流本质是可行的。这一原理性认识既可检讨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历史实践,又可分析和推论中国法律文化的当下构成及其未来走向。只有探寻二者之间的差异,并努力在人类文化的差异中寻求各种可能的互补,才能最终经由理解和化解达于融会贯通。2014年
4、10月20日至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对于我国全面推进现代化法治中国的建设,对于更好的促进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法制改革具有政策性的指导作用。关键词:法律文化 差异性 继承传统 融会贯通引 言法律文化,通常理解为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是精神文化中最为深刻的价值观念、精神和体系。法律文化的产生延续与历史背景及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西方法律文化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以神权及自由平等理念为基础,有宗教教义涵盖法律理念的人文背景,有孟德斯鸠
5、的民主是必然选择的人类学观念影响,有民主理念逐步完善的哲学思潮推动,有字母体系易解读的语言学作用;而中国法律文化根源于君权主义,缺乏根深蒂固的法律理念,得益于西方法律文化灌输,更有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汲取。在上述种种因素影响下,造就了在法的观念、本位、伦理性和宗教性及学术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中西法律文化。中国法律文化虽得以不断发展,但毕竟是受西方法律文化冲击而起步,仓促的借鉴了西方先进的法律文化,丢弃了更多优秀的传统法治理念。现今,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加强宪法实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法治理念的概念重回公
6、众视线,法治中国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若能深入认识中西法律文化冲突的性质、机理、根源和形式,在立足本国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法律文化的优点,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型法制,对更好的促进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法制改革有着重要意义。一、中西方的法律文化的产生与历史变迁(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曾经辉煌灿烂的精神成就纵观我们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它具有积极的因素也含有消极的因素。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包括三个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范畴,它们是礼制、德治、刑政, 这三个方面可以说是一种高度的领会和概括。1我认为,相对而言,前二者是积极的,而后者是消极的。首先,从某种意义上讲,礼制是中国传统法律形态,或
7、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体。中国法律文化是以儒家法律思想为主导的,而孔子的儒家思想非常推崇“礼”。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礼”实为道德原则的法律化,即“心”与“行”在“礼”中实现了统一。“礼”于中国法律的意义,可比之神于西方教会法的意义。其次,德治法律思想,为几千年法律文化的主旨。德治在中华法律文化传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德治”提出在西周,孔子在论语中完善了这种思想,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思想,重德轻刑,首次提出了“德主刑辅”,儒家学派特别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主张二者结合为一体。第三,中国传统法律以刑治主义为功能取向,即使倡言“德治”的儒家,也不反对刑罚,有时,还持认为“宽猛相济”乃是治国的基
8、本道理和手段。中国在近现代以前的整个时期,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传统法律文化的民族特性突出而鲜明,虽然有消极因素,但是总体来说辉煌灿烂。(二)中国近现代法律文化西学东渐引起的巨大变迁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中国要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且这种转型是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变革,社会变革必然导致法律文化的变迁。正如西力东渐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直接动力,中国近现代法律文化变迁的重要推动力就是西学东渐。2但是,产生的基础不同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面对后者的尖锐挑战,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实现自我完善了,而必须借助西方的法律文化发展
9、自我。这并不意味着被西方文化同化,但至少说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自然演进历程因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而发生中断,呈现出一定的西方化演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遭到质疑和背叛,异己文化得到认同与肯定,近代法律文化走向解构、沟通和重构的变迁历程。首先,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下,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的变迁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为支撑,保国、保教、保种成为这一过程中的中心任务。其次,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的变迁以制度更新为建构取向。思想家们发现国家的衰败是因制度的僵化引发的:当传统的制度面临困境,且被认定为国家衰败的关键的原因时,更新制度的思维取向便开始弥漫在近代法律文化变迁的进程中。因此,中国近代法
10、律文化的变迁主要集中在宪政制度的建设上。再次,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的变迁以中体西用为建构模式。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夹杂着文化霸权的渗透。但是西学能否促使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的变更,并不完全取决于西学本身的内容如何,而要看中国人对西学的取舍和改造。(三)西方传统法律文化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硕果与自然经济土壤中产生的中华法律文化不同,西方传统法律文化是在商品经济较发达的条件下发展和成熟的,这就决定了二者的巨大差异。首先,西方法律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哲学基础上的,是以自然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由自然状态、自然权利、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组成的“三自一约”构成了自然法理论的基本内容。3其次,人人平等是西方法律文化的精华
11、,也是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等级观截然不同的一种思想。最后,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个人本位思想深深扎根于西方法律文化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源于具有民主自由精神的希腊法和具有个体主义特征的罗马法,形成了保护个人权利自由的历史传统。这种法律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契约化,并以权利为核心,构成法理学上的“权利本位”。西方个人主义的发展在制度上是通过权利本位法对集团本位法的否定而实现的,这与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是相为表里的。但是,影响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宗教文化。以圣经中的“十诫”为例:其中“第五诫,不可杀人”、“ 第六诫,不可奸淫”、“ 第七诫,不可偷盗”、“ 第八诫,不可作假证陷害人”及
12、“第十诫,不可贪邻居的房屋、仆婢、牛驴,和他一切所有”等条文,就是西方传统法律中刑法、家庭法、财产法、契约法及民事私法的前身。所以,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使西方传统法律文化应运而生,但是宗教理念也对其产生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四)西方近现代法律文化古代罗马法产生灵魂性的影响力古代罗马法影响了西方后世立法,西方近现代法律体系逐渐完善。更重要的是,古代罗马法对近代西方法治文化的影响也意义深远。它在一般民众的心中所建立观念的不仅仅是对罗马法的遵从和信任,而是对整个法律体系的遵从和信任。它真正使中世纪的西方人认识到:法律是理性和正义的。法律不仅仅意味着约束,也意味着权利。只有依赖法律,才有社会的秩序和安
13、全,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近代西方一批主张法治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就是在这些观念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法治观念早就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脑海里。在这些观念中,法律与人的权利和利益密切相连,国家应当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另外,在这些观念中,神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正在分离,法律与宗教教义的界限也开始明朗,法律与道德也不再是同一概念,法律必须是一切人必须遵从的、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的行为准则。所以古法罗马法对近代西方法治文化是具有灵魂性内核的影响作用的。此外,西方思想家为他们理想中的法治大厦设计了一个“分权与制衡”的框架,通过分权与制衡,使得社会上每一个人应享有的权利得到保障,应尽的义务也受到法律的限制必须要履
14、行。西方民主国家在基本政治制度上也有一个堪称经典的分权制衡原则,即三权分立(司法权、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相对独立)。4以美国为例,行政权指政府,立法权指国会的上下议院制度,司法权指法院。分权制衡很好的实现了“宪政”的主旨思想。实现了依宪治国的目的。综上,正是因为中西方法律文化的产生背景历史渊源不同,所以在法律观念、法律本位、宗教伦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下文将从这些方面一一详细说明。二、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一)法律意识(观念)的差异从法律的观念特征上我们可以发现法律文化的性质。可以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种公法文化,西方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种私法文化。所谓公法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刑
15、事性(刑法化或国家化)的法律体系;私法文化则是一种民事性(民法化或私人化)的法律体系。1、中国的法律意识:中国的法的观念主要以“刑”为核心和内容,同时礼法合一,德主刑辅等。在传统上,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刑、律、法等同起来,以为法即是刑法。5我们纵观保存下来的法典,所涉及的几乎全是刑事法律和行政法,虽然经常以多种规则混杂不分的方式出现,家庭法或继承法问题只有与刑事法律或行政法相关联时才会加以规定,且法典几乎没有对有关商业以及商品的法律给予明显的注意。而且,法律的实施也主要是刑法的实施。这种观念源于中国古代法的特殊形式,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加强。刑与暴力相联系最初主要是针对异族的,后逐渐转化和扩大到
16、所有违反礼教的人。中国传统法律中确有关于民事、婚姻、家庭、诉讼等方面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在性质上都被刑法化了,也即以刑法的规定和方式来理解和处理非刑事问题。2、西方的法律意识:西方法的观念主要以权利为轴心,尤其重视人权、物权等。正是因为古希腊、古罗马国家法始于平民与贵族的冲突,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社会妥协的结果。所以,尽管这种法不能不因社会集团力量的消长而偏于一方,也不能不因为它是国家的强制力而具有镇压的职能,但它毕竟是用以确定和保护社会各阶层权利的重要手段,并因此获得一体遵行的效力。西方法律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私法文化,其主要标志是民法和商法的发达。6其代表性著作便是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和1
17、896年的德国民法典。二者的影响可为深远: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事权利平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契约自由三大原则。不仅是对于其当时,而且对于当今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法典的制定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二)法律本位的差异法的本位是指,法以什么作为其权利义务的基本单位。最早的时期,中西法律都是以氏族或扩大了的氏族(部族、部落联盟等)为本位,但在古代世界的转换过程中,却走了两条日益分离的道路。1、中国法律日益集团化,走上了一条为氏族/部族宗族/家族国家/社会的集团本位道路。其突出特点是贯彻着宗法之上、家族本位、集体主义、义务第一的指导思想,沿着宗教制度发展演变的轨迹而进行。到了封建时期,儒家创设了新的家族本位和国
18、家本位相结合的理论,并使之成为封建时期中国的统治思想。2、西方法律日益非个人化,走上了氏族个人上帝/神个人的个人本位道路。西方法律文化源于具有自由开放精神的希腊法和具有个人主义特色的罗马法,形成了保护个人权利自由的历史传统,最终确立了个人本位的传统。关于中国集团本位法笔者还想进行几点补论:其一,法学界长期以来认为中国传统法律的本位只是纯粹的家族主义,或以此为主,而将国家主义排除在外,其实中国传统法律的本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渐趋集团化的过程。其二,中国传统法律的本位在近代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下有了很大的变化,家族制度只遗留下残余的影响,国家主义远远凌驾于个人主义和其它各种主义之上。其三,集团本位法实
19、质是一种义务本位法,但从中国集团本位法的内容和实质来看,民众的公、私权利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和基本的轻视,君权、族权、父权、夫权成为了束缚中国人民的四大绳索。其四,从传统中国集团本位法的形成和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是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产物,适应传统中国社会内在结构的需要,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毫无疑问,集团本位作为中国法律的传统之一,在今天其实质应予否定,但对权利与义务的连结和人类社会的平衡发展来说,它仍存在一些积极的意义。而关于西方个人本位法,笔者也想进行一些补充,西方的个人本位法实质是一种非身份血缘的权利法。这种法律一般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契约化,并以权利为轴心,构成心理学上所
20、谓的“权利本位”。西方法律本位的曲折历程,前后大致经历了三次从集团到个人的变迁,每一次都以个人主义的深化为结果。同时,西方个人主义的发展在制度上主要是通过个人权利对集团权利的否定、替代来实现的,表现为个人本位与集团本位在法的支点上的不停转移。这与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性及其社会发展是相为表里的。概括这一历史现象,即是梅因所说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7从权利法哲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一现象,它无疑也是一场人的解放和人权展开的运动。但继续发展下去,它是否也会因强调过头而有损人类集体价值观呢?这是中西法律文化差异比较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三)宗教伦理的差异在法律文化系统中,法与宗教伦理是关系到法的
21、制度、秩序与意义的基本问题。从这一视角出发,比较中西法与宗教伦理的关系,可以对中西法律文化有更好的认识。1、传统中国的法律在西汉以后逐渐为儒家伦理所控制所谓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可以理解为,传统中国的人伦道德,即儒家伦理或者说宗法伦理,内化在传统中国的法律之中并在精神和原则上支配着它的发展和变化。它表现为儒家伦理成为国家立法与司法的指导思想和人们的意识渗透了儒家伦理的意蕴。“伦理化” 并不意味着法律规范形式的不同,也不存在任何实体意义上的“伦理法”或“情理法”。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实质是礼教对传统中国法律的影响。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青铜时代,法律与宗教伦理并无严格的区别;至春秋战国时期,二者
22、有了一定的分离;但从西汉起,法律与伦理又开始融合;尔后,儒家伦理的精神日益规范着法律的变化和发展,至隋唐终使中国法律彻底伦理化;这一情形延及清末毫无变化。儒家伦理使传统中国的法律成为一种道德化的法律,法律成为道德的工具,道德成了法律的灵魂。这严重导致了法律对个人权利的简单否定。依照儒家思想,普遍的和谐与稳定的理想状态并不能通过法律或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平衡而获得。政府要靠贤人来统治,贤人的使命在于以其言传身教教导人们怎样过有德性的生活。在“礼教”盛行的社会里,自身利益被置于由内心反省所激发的有效控制之下。这样有德性的人本身便是秩序的渊源。儒家相信人本善,罪恶可以根除,法律因此可以消除。中国传统法律
23、解决案件的原则是保存面子的和解,严峻的判决只是万不得已之计。在此还需强调,18世纪以来,西方法律文化逐渐摧毁了其他三个古老的法律文明,并渗入这些国家,发展到最后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纳和效仿。这一历史巨变不免给世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西方法律文化是唯一优秀的,西方法律模式也是普遍适用的。事实上,近二、三个世纪以来人类在法律文化上的实践已经表明,西方法律文化虽是构成现代世界法制的主流文化,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完美无缺的,更不表明它的模式能被普遍适用。8放眼当今世界的法律生活,特别是中国的法律实践,可以看到,每个国家的法律现代化都有它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传统在法律现代化中的活力体现。宗法伦理型的中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硕士论文 中西方 法律 文化 比较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11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