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法律硕士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
《举办法律硕士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举办法律硕士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举办法律硕士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王 健摘 要: 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年发展的经验看, 新增培养单位在办学中应特别注意: 不断研究法律硕士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关注和探索当前法律人才培养中的现实问题和创新改革的措施; 根据本校实际灵活实施统一的指导性培养方案;重视和发挥法律职业道德、法律文书与法律研究课程和以法律诊所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环节地位和作用, 加强师资队伍、法律图书馆、教材、实训基地和法律诊所、毕业生就业指导以及管理机构与规章制度方面的建设。关键词: 法律硕士; 专业学位; 法律教育; 管理模式到底什么是法律硕士教育? 如何办法律硕士教育? 对于上级主管部门、学校或者研究生院, 特别是对
2、于法学院来讲, 法律硕士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 学校为什么要花费如此的精力、人力和财力去争取获得这个学位授权项目呢? 增加一个教育品种, 究竟能带来什么好处? 地方政府或者学校、研究生院如果说是为了加强学科建设, 改善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 扩大办学规模, 培养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 那么对法学院又意味着什么? 提出这些问题, 不只是因为办一个专业要付出成本, 也不仅仅是因为申办者阐述的那些理由解决本地区法律人才匮乏, 加强学科建设等。这些理由其实并不具有针对性, 因为它们同样也可以是申办法学专业、法学第二学位、法学硕士点等的理由。更重要的是, 一旦获得授权, 就要在今后办学过程中切实实施。我们不仅
3、要生孩子, 更重要的是要养好这个孩子, 使其成为有用之人。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根据十年来的办学经验和现有认识水平, 这里提出八个应当注意的问题。第一, 不断研究法律硕士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关注和探索当前法律人才培养中的现实问题和创新改革的措施。要办法律硕士教育, 自然就要了解它的特性, 就要理解和把握法律硕士教育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教育项目。这里面的一个核心概念, 即培养应用型高级法律专门人才。 应用型!是相对于学术型、学理型、研究型而言的。从我国的学位制度看, 法律教育实行的是两个类型、三级学位的制度, 即法律人才的培养方式分研究型学位和应用型学位两种, 前者是按刑法、民法、经济法学、诉讼法等
4、法学二级学科培养的法学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教育; 后者则直接以社会分工的不同领域作为专业设置依据, 重视和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职业性质。法律硕士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设计的一种高级职业教育。申报单位显然都已设有法学本科专业和数量不等的法学硕士研究生专业, 那么, 法律硕士和它们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要在现有的法学本科和法学硕士教育之外又设置法律硕士这样新的教育项目? 不论现行教育制度和学科制度存在怎样的问题, 存在怎样需要整合和统一的理由, 这些都是实践中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办学者了解我国法律硕士教育设置的社会背景, 了解法律硕士教育十年来的经验和争议所在, 了解我国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基本政策及其发展
5、变化, 并具有描述办学计划、评价办学优势与缺陷以及制订和改进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具体措施的能力。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和掌握不仅是办学预备的一项内容, 还要成为今后经常探索的课题。第二, 关于指导性培养方案的理解和实施问题。2006 年8 月, 国务院学位办转发了法硕教育指导委员会拟订的新的法律硕士培养方案。这是法律硕士教育的第三个培养方案。这个培养方案总结、吸收了以往好的办学经验, 如继续强调双导师制和实践能力培养; 反映了对法律硕士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如关于学位论文的要求。但必须明确的是, 这只是一个 指导性!的方案, 各地的法学院还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具体实施方案。这
6、方面, 北大法学院自2003 年以来尝试的法律硕士教育改革方案设计, 尤其值得关注。这个方案的酝酿和实施, 不仅可视作北大法律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更可视为引进美式法律教育最近模式并结合我国当今实际的一个有创意的范例。我国现行的培养方案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学制和学习年限、入学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实习、毕业条件等内容构成的一个整体。这一设计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移植前苏联教学制度的结果, 多年沿袭, 并形成的一个传统。最近30 年来我们又把眼界扩展到美国法学院的教学制度。只要随便翻阅任何一册美国的法学院概览, 我们都会为美国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体系留下这样一个深刻的印象门数不多的必修课,
7、也就十来门, 接着就是几倍于必修课的、一连好几页的选修课目表; 必修课长期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这反映了美国法律体系相当的成熟和稳定) , 而选修课则较灵活的反映社会变化的需要。那么这一设置启发我们思考: 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 怎样看待课程在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地位?我个人认为, 课程应该处于培养方案中的核心位置。即使是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一类的项目,如司法实习或诊所、专题讨论或案例研究、法律文书写作训练等等, 最终都是要以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要培养人才, 要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 关键是要看你到底开出了哪些课程, 怎样开设这些课程, 手段和目的之间能否保持合乎逻辑的
8、关系? 比如说, 法律硕士教育要培养职业的法官、律师, 要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满足从事职业的需要, 那么有关我国现行的主要实在法方面的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就一定要完备和充分, 民法、商事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一类的课时量, 就不能与其它的法律课程等量齐观。翻阅欧陆、英美及日本的法学院课章, 莫不如此。同时, 在设计具体方案时, 也要充分考虑法律人才培养的必要的专业化问题。 专业化!意味着不按照法学知识体系的逻辑进行的划分, 而是按照市场, 按照现有实际职业领域的分工所做的一种划分。尽管我们创设法律硕士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克服传统的按学科门类划分培养专业人才模式的某些缺陷, 但在克服这些缺陷的同时
9、, 也要注意避免出现法律硕士生在接受了法律通识教育后, 结果却没有了就业所需要的专业特长或专门技能的情况。总之, 培养单位有必要对指导性培养方案做一定的补充和变通。特别要注重课程结构的设计; 必修课一定要精, 要突出我国现行实在法的分量, 选修课的数量要使学生有课可选, 根据市场需要尽可能较多的开设,最好能形成几个专业化方向。第三, 关于重视和发挥法律职业道德、法律文书与法律研究课程和以法律诊所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应该说, 这三门课是我国法律教学中向来欠缺和薄弱的环节; 法律职业道德和法律诊所是最近几年来才有的较新的课程。司法文书虽然一直是法学专业的一
10、门课程, 但从来都是选修。它们在现行法律教学中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处于边缘的地位。很少引起应有的重视, 也没有获得应有的位置; 课时量很少, 师资力量也比较弱。在有的法学院, 教司法文书的教师, 大都是从教大学语文公共课转过来的, 法律职业道德也大都由思政品德课教师充任, 即使是指导实习的教师, 大多也不是法学院的主干教师, 他( 她) 们的地位远不如刑法、民法、法理教师那样显赫。去年在成都召开的一次全国性法律诊所工作会议上, 与会者抱怨目前法律诊所面临的诸多困难, 并表示要积极地说服有关部门和法学院重视诊所课程, 争取把这门课列入法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这也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11、法律实践训练环节在目前法学院的不受重视。当然, 也反映了以美国基金著力推动的诊所法律教学渗透和影响中国主流法律教学的有限。我们认为, 这三门课程对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试想一想: 且不说掌握了怎样的实在法知识, 一个缺乏职业素养, 头脑不清, 思维纷乱, 连个简单的文书都写不好或口头表达窒碍的人, 怎能指望他( 她) 做好法官或律师的工作? 既然我们把法律硕士教育界定为培养实务法律专门人才的活动, 那么法学院就必须为他( 她) 们获得这方面的技能和素质做充分准备。第四,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我们反复强调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核心地位。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课程归根到底是由人开设的
12、; 强调课程, 实际就等于是在强调人的重要性。这样, 师资及其所开设的课程, 就成为举办法律硕士教育的核心要素。所以我们说, 法律硕士教育能否办好, 就是要看你的师资力量到底怎样; 有没有足够数量和一定水平的教师开出实用的、高水平的课程来。师资将是决定法律硕士教育成功与否的最大问题。那么什么样的师资才能满足法律硕士教育的需要呢? 有法学博士学位的就是好教师? 或者, 只要是教授就是好教师? 我觉得不一定。学历也好, 职称也好, 都只反映了这个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受教育程度, 还不能说就一定胜任法律硕士的教学, 就一定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好教师。一般来讲, 比较理想的教师是既通晓学理, 又熟谙实务
13、的法律人。这样一个说法虽然比较简单, 也是我们衡量优质师资常常坚持的标准。可这样的师资在实践当中并不容易找到。因为在我们的法学院里, 支撑法律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很职业化, 他们从本科或研究生一毕业就开始教学生涯, 他( 她) 们熟悉图书馆, 娴于查阅各种文献资料, 擅长备课和课堂讲授而缺乏法律实务经验。讲授法学原理( 不限于法理学, 也包括部门法知识体系) 是他( 她) 们的拿手好戏, 这是他们的长处。可是要他们训练学生法律实务能力, 应该说还是有局限的。即便有的教师, 特别是从事各门实在法教学的教师有时从事一些兼职法律顾问或律师, 也因为仅仅是兼职, 专业化水平也有局限。鉴于我国职业流动性相对
14、较弱的现实, 近年来有的法学院尝试实行了 双导师!制, 就是由大学法学教授和司法实际部门的高级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来共同承担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和训练, 使每个学生同时获得教授和实务导师的指导。这样, 民法就不仅有民法教授讲授民法理论, 还有民事法官讲授民事审判专题, 不仅可以克服学理和实务常常脱离的这一难题, 又能在教学中吸纳实务中的宝贵经验, 充分利用实务部门的资源优势, 有助于加强法学院与司法机关的联系。可以说, 实务导师是弥补法学院师资结构性缺陷的一个好办法。当然, 也有人担心 双导师!可能会造成谁都不指导, 谁都不负责的局面。但我想, 这其实是个管理的问题; 如果管理制度完善, 责任落
15、实到位, 这个问题应该是可以避免的。第五, 要特别重视和加强法律图书馆的建设。法律图书馆向来被认为是办法律教育必不可少的设施。以至于言及法学院, 几乎就是指一个法律图书馆。尽管如此, 可是我们平日感受的、对图书馆的印象经常是 它仅仅是一个借书、还书和保管书刊资料的场所。在许多人心目中, 图书馆员不过是这些书刊的保管员, 甚至是一个可以方便地安置学校冗余人员的地方, 法学院学术水平高、能力强的教授一般不会被任命去负责法律图书馆, 法律图书馆馆长参加法学院办学重大事项的决策也是罕见的, 在其他法学学术权力机构中, 情形同样如此。今年初
16、, 法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组织考察美国的法律教育制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 美国A BA 组织的评估法学院的专家组成人员当中, 除了法学院长、法学教授和法律实务部门的人之外, 还要有一名法律图书馆专业人员。从法学院评估专家成员专业背景的构成上, 清楚地表明了美国法学院对法律图书馆是怎样的重视。我认为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办法律教育过程中, 对法律图书馆重要性的认识还远没有达到认识上的地步。在这次实地考察中, 就发现有这样一个问题, 无论学校财务处, 还是学校图书馆, 或法学院图书馆, 负责人都不能确切地回答出学校法律专业图书的种类、数量、占法学院图书资料购置经费总投入的数额
17、这个问题。法学院购置图书,除了纯法学类的图书资料外, 自然还会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等一般人文社科类图书, 但法学或法律类图书和非法学或法律类图书之间的比例却是一个笼统含糊的概念。这表明, 法律专业图书资料的经费投入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计算指标, 没有作为一项独立的概念, 法律类与非法律类图书资料没有得到清晰地、有意识地区分, 法律类图书资料建设与法律教育成本和需求之间关系密切的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但如果你要办法律硕士教育, 势必就要考虑, 在经费投入总量有限的情况的下, 法律类图书资料的总投入应该占多少, 法律类里面的法律学术类书目要占多少? 法律期刊要占多少? 各种法典、法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举办 法律硕士 教育 注意 几个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10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