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不交证的理论渊源.doc
《心肾不交证的理论渊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肾不交证的理论渊源.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肾不交证的理论渊源安徽中医学院第29卷第1期2010年2月JOURNALOFANHUITCMCOLLEGEVo1.29.No.1Feb.2010?理论研究?心肾不交证的理论渊源徐静,张燕,华愫(1.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山东济南250031;2.山东省济南市中医院,山东济南250012)摘要通过文献梳理,探寻肾阴虚心火旺证作为心肾不交证的理论渊源.受道家内丹术心肾交合之论的影响,中医理论一度赋予心肾人体之阴阳的秉性,认为二者的交互作用,主导着人体健康的生命活动;其后,火热论把心肾失济定义为阴虚火旺证心肾不交证之前身;相火论引起后世医家在肾命学说基础上对心火与相火的区分,从而将心肾不交
2、证进一步具体化为肾阴虚心火旺证.关键词心肾不交证;肾阴虚心火旺证;火热论;相火论;肾命学说;中图分类号R2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2219(2010)01000103医家将肾阴虚心火旺证称为心肾不交证.心肾不交证称谓的产生,起自道家内丹术心肾交合之论,源于刘完素对火热病证中心肾水火之升降理论的阐发,受朱丹溪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论和相火论的影响很大,最终是以肾命学说为基础的.1内丹术心肾交合思想与心肾不交证道家炼丹术分为外丹和内丹两类.外丹,又称金丹,是指用炉鼎烧炼矿石药物所得的化合物;内丹又称还丹,是把人体当作炉鼎,以体内的元精与元神为药物,运用元气去烹炼,使元精与元神凝聚而成的结合
3、物(气功养生术).在现存的炼丹着作中,东汉炼丹家魏伯阳所着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最早的炼丹着作,此书以周易阴阳八卦思想为基础,吸取汉代象数派易学的成就,融合黄老清静无为之说,形成一套颇为系统的理论,来阐述内,外丹修炼术.它认为在外丹的炼制中,周易中乾,坤两卦可代表炉鼎(人体也是一种炉鼎),乾在上,坤在下.坎,离二卦代表属阴和属阳的药物,它们分别主要指铅与汞.药物经不同的火候进行炼制,在此过程中,坎离交济,阴阳合和变化而成外丹.同时它也奠定了内丹术的理论基础.还丹之本,铅汞而已,L.在周易参同契中,内丹术以铅代表人体的肾(元精),以汞代表人体的心(元神),认为二者反复的交互作用,主导着人体健康的生
4、命活动.它将心和肾等同地看作人体的两个重要生命根源,应周易坎离二卦,人为地赋予它们人体之阴阳的秉性.这种坎离交济,心肾交互作用的思想,影响到医家对人体心肾两脏的认识.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心脏脉论第一中直言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2的思想,在中作者简介:徐静(1975一),女,博士,主治医师医理论中一度将五脏之心肾作为人体水火之源.自此,五脏之心被赋予人体之火(阳)的作用,五脏之肾被赋予人体之水(阴)的作用,后世医家如刘完素,朱丹溪等多受其影响,这种思想最终导致了肾阴虚心火旺证之心肾不交证称谓的产生.2火热论与心肾不交证刘完素对火热病证的的阐发是以心肾水火之升降为理论基础的,他在素问病
5、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第一中说:经日:观天之道,而执天之行,尽矣.盖天一而地二,北辨而南交.人精神之运以行矣.拟之于象,则水火也;画之于卦,则坎离也.两者相须,弥满六合,况于人乎.意思即是说,人与天地体同,变化主要在乎水火升降之间.刘氏这样讨论水火升降,其实质却在于强调心肾两脏的重要性.所以他接着说:心为君主之官,得所养,则血脉之气旺而不衰,生之本无得而摇也,神之变无得而测也.肾为作强之官,得所养,则骨髓之气荣而不枯,蛰藏之本无得而倾也,精之处无得而夺也.夫一身之间,心居上而守正,肾居下而立始,精神之居.此宫不可太劳,亦不可太竭3.由此可见,他承孙思邈之论,赋予五脏之心人体之火的特性,赋予五脏之
6、肾人体之水的特性.刘氏在提出五志过极皆为热甚论点的基础上,联系水火,心肾之间的关系,认为以水火言之,水静火动,静则平,动则乱;润万物者莫润于水,燥万物者莫嫫于火;火上有水,为既济,水在火下,不能制火,为未济.以心肾言之,心属火,肾属水;而动乱劳伤,皆为阳火之化,一水不能制五志之火;所以心火易旺,肾水易衰,即水火失济或心肾失济,也即是阴虚阳亢或阴虚火旺证心肾不交证之前身.3相火论与心肾不交证丹溪认为人体生理状态下,常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4699,丹安徽中医学院第29卷第1期2010年2月JOURNALOFANHUITCMCOLLEGEVo1.29No.1Feb.
7、2010溪认为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动静缺一不可,且动多静少.丹溪认为在人体的生命过程中,阴气只有在青壮年时期相对充盛,年幼和年老者阴气俱亏,前者未充,后者已亏.而青壮年时期在人生中十分短促,说明人体阴精来迟而早逝,故丹溪认为阴气易亏难成.丹溪认为人身之火有二,一为君火,一为相火.君火为心火,相火在肝肾,膀胱,三焦,心包,胆亦有相火.相火主乎动,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相火动而中节,是生生不息之运用.人体在生理情况下,已存在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状态,如果在内外因素的刺激下,相火妄动,则阴精自走,相火.动极,则更伤阴精.心主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火为君火,故丹溪在此特别强调心火之动与相火
8、妄动两者的密切关系,指出:二脏(肝,肾)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心动,心动则相火亦动46韶.对于相火妄动之危害,丹溪认为: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I4j6.由此,丹溪认为人体的阴精不足与相火(心火)妄动在病态下相互影响,人体阴精不足是相火妄动的基础,相火妄动则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阴精.在此,丹溪虽未对等地提及心火和肾水,其所谓阴精不足,相火妄动与刘完素所提心火易旺,肾水易衰异名同指,旨在为阐发阴虚火旺的病机和倡导滋阴降火的治法提供理论基础.他把心火与相火对等提出,引起后世医家在肾命学说基础上对二者的区分,从而将心肾不交证进一步具体化.4肾命
9、学说与心肾不交证肾命学说源于内经,难经,一直沉寂至金元医家,直到明代才发展和成熟起来.肾命学说中的命门最早见于难经,如难经?三十九难说: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系胞,其气与肾通.然而肾命学说的起源,不能忽略唐太仆令王冰在阐释内经时的一段论述: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无火者,不必去水,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无水者,不必去火,宜壮水之主,以镇阳光-E6.王冰此论对后世尤其是明代探讨肾命的病理变化影响很大.明代医家受王冰之论的影响,结合临床实践,奠定了中医肾命学说的基调.如李时珍认为命门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肾不交证 理论 渊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09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