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论文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doc
《商法论文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法论文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摘要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民法中的1个新的制度,在过去的几10年中,虽然我国相关法律有规定,但很不完善,没有很好地发挥她的作用, 2001年3月10日公布实施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她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规定了精神损害的民事责任,特别是损害的赔偿抚慰金的确定,是非常进步的,但这次司法解释的出台仍有1些问题需要进1步探讨,本文对此提出1些自己的看法,如有不足,还请同行学者斧正!关键词精神;精神损害;精神损害赔偿1、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精神是与物质相对应、与意识相1致的哲学范畴,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意识活动及其内容成果
2、的总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认为,精神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产物,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观念、思想上的成果。它包括两个层次,1是精神生产,2是精神活动。法律上的精神概念,主要是指精神活动,并且通常与精神损害赔偿相关联,它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活动以及维护精神利益的活动,更多的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及其与人的情绪、感情、思维、意志的关系。而“精神损害”1词最早来源于罗马法中的“侵辱估价之诉”,在罗马早期的102铜表法第8表“私犯”中的第1条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 这是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最初萌芽。对于精神损害的称谓各国也不统1,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
3、地区的立法中都称之为“人身非财产损害”,精神损害这1术语,大多数国家在立法上没有使用,仅有少数国家在立法上使用,如菲律宾民法第2217条规定“精神损害包括身体遭受痛苦,精神受到恐吓,极度焦急,诋毁名誉,伤害感情,精神刺激,社会的贬仰以及类似的损害”。1996年3月1日实行的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151条第1款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其中第2款规定:“如果公民因精神损害(身体的或精神的痛苦),以及在法律规定的其它情况下,法院可以责成侵权人用金钱赔偿上述损害。”目前,在法律上对精神损害予以定义上的国家仅见1978年前南斯拉夫债务法。该法第155条将精神损害概括性定义上为“对于他人造成生理的、心理的或引
4、起恐惧的损害。”精神损害赔偿,简称精神赔偿,亦有人称精神损害补偿, 英文对此有多种表达:compensation for shock(or mental injury)或compensation for spiritual damage,也有1种说法,为:compensation for mental torts(non-property torts),其含义是:对非财产侵权行为的赔偿。 即非财产损害赔偿。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对4种人格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作规定时仅使用了“损失”1词。后来在最高人民法院于1993年印发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则明确使用了精神损害这1术语,但究竟什么是
5、精神损害却不明确,而学术界给精神损害下的定义也非常多。大致分两种, 狭义说认为精神损害是“非财产上之损害与再产之减少无关或应增加而未增加无关;非财产上之损害即为生理上或心理上痛苦;广义上说认为精神损害就是指对民事主体精神活动的损害。侵权行为侵害公民、法人的人身权,造成的公民心理上的精神活动和公民、法人维护其精神利益的精神活动的破坏,最终导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丧失或减损。所谓精神痛苦主要指公民因人格权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生理、心理上的痛苦等,导致公民的精神活动出现障碍,或使人产生愤怒、绝望、焦虑、不安、悲伤、抑郁等不良情绪。精神利益的丧失或减损,是指公民、法人维护其人格利益、身份利益的活动受到破坏,
6、因而导致其人格利益、身份利益造成损害。笔者认为,精神损害,应属非财产损害的1种,是指民事主体精神利益的丧失或减损。不过,”非财产损害“相对于财产上损害而言,是指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或者不具有财产上价值的损害,其损害本身不能用金钱加以计算。对于”非财产损害“有两种说法,广义说认为,凡属”财产损害“以外的其他1切形态的损害,包括生理、心理以及超出生理、心理范围的抽象精神利益损害,其表现形态有两个方面:1是生理、心理的可感受性为前提和基础的具体形态的精神损害,包括积极意义上的精神损害即精神痛苦和肉体痛苦;也包括消极意义上的精神损害即自然人的知觉丧失与心神丧失,如因身体遭受侵害成为植物人、脑瘫病人,因侵
7、权行为使精神遭受刺激,成为完全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等。2是不以生理、心理的可感受性为前提的抽象形态的精神损害,如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誉贬损等,即抽象意义的精神利益损害。但从损害赔偿的价值理念出发,对”非财产上损害“的金钱赔偿,即通常所说的”精神损害赔偿“。因此无论自然人、法人,其民事权益遭受侵害时都会发生”非财产的损害“。狭义的观点认为,”非财产上损害“作为具体的损害结果,首先是指精神痛苦、忧虑、绝望、怨愤、失意、悲伤、缺乏生趣等均为其表现形态;其次还包括肉体痛苦。名誉遭受侵害者,被害人多仅发生精神上之痛苦,但身体被侵害者,依其情形,亦会产生肉体之痛苦,精神与肉体,均系不具有财产上价值,
8、其所受之痛苦,应同属非财产上损害。由于精神和肉体,是自然人人格的基本要素,也是自然人享有人格权益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因此狭义说将”非财产上损害“限于自然人人格权益遭受侵害导致精神痛苦和肉体痛苦的情形,并依社会1般观念称之为”精神损害“.但由于立法体制的不统1,在司法实践中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立法和判例大多采取狭义说,我国也从限定主义的立场出发,采取狭义说。以上各派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含义进行界定,但是,从这些概念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对精神损害定义中人为地加上了1个前提:侵权,从表述上包括“侵权”“侵犯”“侵害”等,而事实上,根据前文的分析,精神损害赔偿并没有侵权这1逻辑前提。通过上面
9、的讨论,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精神损害赔偿并不是1个10分科学、准确的概念,笔者界定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为:基于民事主体的不法行为(侵权行为或违约行为),使权利人遭受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丧失或减损,而用物质的方式给受害人赔偿的制度。2、精神损害赔偿的作用英国学者 R.F.V霍斯顿和 R.S.钱伯斯在其合著萨尔门德和霍斯顿论侵权行为法中指出:损害赔偿的第1目的在于补偿受害者所受的损失,以便尽可能使之恢复到不法行为人的侵权行为发生前的原有状态,然而损害赔偿还具有1个目的,通过使不法行为人根据损害赔偿的判决而承担责任。法院力图遏制其他人犯类似错误。以这1论述为前提,我们对精神损害赔偿功能的理解就可能变得容
10、易些。我们认为,精神损害赔偿在法律上除具有补偿性功能这1最基本功能外,至少还包括以下几个:第1、抚慰受害人的作用。法律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在于这种方式有利于缓和、解除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平复受害人精神创伤,慰籍其受损害的感情,逐渐减轻、消除因侵权行为而给受害人造成的心理伤害,恢复身心健康,这在作用在大陆法系各国1直占有通说的地位 .第2、惩罚侵害人的作用。责令加害人给受害人以适当的财产补偿,这本身就是对加害人的1种惩罚,这种惩罚力度的大小,则与受害人的社会地位、人格行象、侵权人的主观状态、侵权行为的情节、侵权人的过错程度等因素有关。同时,这种赔偿还可以引导加害人尊重他人之权利,教育其更好地遵
11、纪守法,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第3、教育作用。责令侵权者承担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责任,同时也向社会表明了1种价值取向,告诉人们什么行为可以做、什么行为不可以做,实施了侵犯他人人身权益的行为将会承担什么法律后果,弘扬了法律价值,为人们提供了评判是非的标准,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功能3、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根据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点考虑:第1、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范围。限定主义立法(包括我国)将“非财产上损害”的赔偿范围在主体上限于自然人,在客体上限于人格权益和身份权益,体现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念,也体现了在个人人格普遍受到重视和尊重。但由于法律没有将潜和其
12、它组织纳入其主体,引发了学术界的大讨论并形成两种派别的对立局面。否认说派别不赞成法人享有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法人无精神痛苦说,该学说坚持传统民法理论中将精神损害定义为“精神痛苦和肉体痛苦”的立场。他们认为,法人和其他组织作为民事主体仅在社会功能上与自然人相同,但其不具有精神感受力,也不可能有象自然人1样的思想感情,无精神痛苦可言不会因为他人的侵害而产生精神上的痛苦3;(2)对自然人的精神损害给予司法救济与对人权的法律保护密切相关;把包含有“人权”内涵的自然人的人格权利与作为社会组织体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格权利等量齐观,混为1谈,是不适当的。鉴于精神损害制度着重在对基
13、本人权的保护和人格尊严的维护,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泛化有违其制度设计的初衷,即人权保护说4;(3)无形财产权说,该学说认为,法人的人格权利实质是1种无形财产权。法人人格遭受损害。通过对无形财产权的保护或由竞争法间接予以调整,比如赔礼道歉即足以恢复其名誉,无须给予金钱赔偿。5 但是肯定说派别则相反,(1)日本学者柯原峻1郎认为,法人虽然没有感觉,但是在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的关系上“将法人代表就其具有代表资格而感受到的痛苦作为法人的痛苦这1方法是可行的”,即法人有机体说6;(2)我国学者关今华认为;法人也是由1个个自然人组成的联合组织,法人的利益跟每个自然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对法人的侵害,必然损害法人每个成
14、员(上自法人代表下至1般上作人员)的精神利益和其它合法权益。其精神损害不仅表现出法人“商誉”,“名誉”上的损失,还表现出组成法人中每1个成员身心感情上的伤害,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干劲和情绪等,进而由这些无形精神损失可能转化为物质损失7,只不过受法人支配的行为能力是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及其工作人员实现。即法人成员痛苦说,(3)法人实在说。日本学者几代通说,即使是法人也存在着主观上的名誉性,因此应该肯定法人具有非财产损害赔偿请求权。8日语法律用语辞典说,那些无法感受精神痛苦的法人在遭受名誉毁损时,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9.台湾学者曾险兴也主张,非财产损害当包括被害人之信用等无形损害,对这种损害,法人可以请
15、求赔偿。10第2、精神损害赔偿的客体范围。它是审判实践中争议的焦点,从立法政策的角度来看,大陆法系各国对此有两种立法模式:1是限定主义的立法,明确规定“非财产上损害”以法律规定者为限,可以请求金钱赔偿,德国民法典第253条规定:“损害为非物质上的损害时,仅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始得要求以金钱赔偿损害。”第847条:将赔偿范围限定在因身体、健康和人身自由受到侵害的情形,即限定在主体为自然人,客体为明确列举的几项具体人格权受到侵害的情形11,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8条:“人格权受侵害时请求法院除去其侵害;有受侵害人之虞时,得请求防止之。前项情形,以法律有特别规定者为限,得请求损害赔偿或慰抚金。”第
16、194条规定:“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者,被害人之父、母、子、女及配偶,虽非财产上之损害,亦得请求赔偿相当之金额,”以及瑞士民法典第28条(规定:自然人人格权受到侵害,仅以法律就其事项有特别规定时,始得请求给付慰抚金)等均有类似规定。2是非限定主义的立法,即在立法上对财产损害和非财产上损害不作区分,或虽作区分但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不作特别的限制性规定,而是1般规定因过错致人损害的,应负损害赔偿责任。法国、日本采取这种立法模式(见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第1383条,日本民法典第710条)。如果作文义解释,就意味着无论是人身权还是财产权受到侵害,凡能证明因此种侵害遭受非财产上损害的,都可以请求赔偿其损
17、害。从理论上来说,“任何权益遭受侵害,无论其为财产权或非财产权,依其情形,可发生财产上损害非财产上损害。侵害财产权(例如传家名画)者,依其情形,亦得发生非财产上损害(被害人精神痛苦);侵害非财产权(例如名誉)者,依其情形,亦得发生财产上损害(收入减少)”12)如前所述,由于精神损害与自然人人格遭受侵害的不利状态具有较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加之从损害赔偿的价值理念及维护人格尊严的立法价值取向出发,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民事法律,1般都将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限定在自然人的人身权益直接遭受侵害的情形,对财产权益受到侵害发生的精神损害,原则上不得主张损害赔偿救济。即使采取非限定主义立法模式的国家,其判例和学说也
18、主张对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加以限制。13而我国立法,从维护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基本价值目标出发,也将精神损害赔偿的客体范围限制在以自然人的人格权益为核心的相关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形。第3、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范围。如果说民法通则公布以前我国民法学界对于精神损害的金钱赔偿制度之争论主要集中于是否应当承认这1制度的话,那么近10年来我国民法学界和司法部门所要解决决的难点问题就是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数额。在10多年前的民法通则公布之处,佟柔教授即指出:“对于人格权被侵犯而赔偿损失,赔偿的范围如何确定,数额如何掌握,法律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这1问题有待于有关机关作出有权解释。”而历来数部法律和司法解释,包括
19、在2001年3月10日公布实施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2001)中都没有对这1问题作出明确的解答,在成文法上仍然是1个盲点。确定精神损害之赔偿的具体数额,首先应当考虑我国民法设立此1制度的目的。我国民法确立这1制度,既具有与西方国家民法(或者侵权行为法)响应制度相同的目的和意义(即补偿性与惩罚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非限定主义立法外延过宽,容易造成滥诉,并且会从根本上动摇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价值理念,但是从限定主义来看,这个范围太小,又不足以保护受害人的权利,不是先进立法的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在解释2001第10条对确定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规定了7个
20、方面的参考因素: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是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法律法规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除第7个因素外,依据前6个因素根本无法确定1个统1的赔偿数额,也无法确定1个公平合理的赔偿数额,而且法官自由裁量权也成了1个重要因素。而社会的进步和法制的发展又要求确立1个统1的公平合理的赔偿数额。这是因为:精神赔偿权表现为人身人格权的民事权利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享有,当然也就要得到平等地保护。精神本无价,如果要标价的话,那么在公民受到精神损害时,其价格应该说是相等统1的,不应受
21、其他条件影响而有差别,其2、合理的价格怎确定呢?现实生活不大不统1,如果两者相差太大,怎能足以缓和双方的矛盾呢?4、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现状众所周知,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并没有提供民法产生的环境,中国近代以前无民法已成定论,以“人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未能孕育人格权的观念,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诸法合1,也没有关于精神损害的赔偿专门规定,各个朝代关于精神损害的种种法律措施是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产生的基础。在我国历史上,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首先出现在大清民律草案和民国民律草案之中,及至正式通过民国民法,才建立了完备的制度。该法首先在总则编规“人格权受侵害时,得请求法院除区其侵害;有受侵害
22、之虞是,得请求防止之。前项情形,以法律特别规定者为限,得请求损害赔偿和慰抚金。”然后,第194条规定:“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者,被害人之父、母、子、女及配偶,虽非财产上之损害,亦得请求赔偿相当之金额。”第195条规定:“不法侵害他人之身体、健康、名誉或自由者,被害人虽非财产上之损害,亦得请求赔偿相当之金额。”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80年代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这1规定在我国立法史上首次确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中国立法史是的1次大变革。1988年河北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5英诉作
23、家刘真、女子文学、文论月刊等6被告侵害名誉纠纷1案,这是建国以来第1例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也对此给予肯定。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明确使用了“精神损害赔偿”1词,解答第10条第4款规定,“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害人应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这1解释的出台使名誉权能得到精神损3 害赔偿有了1个全新的法律突破。但是精神损害的内涵的法律定义仍不明确,是不是精神损害只选用于名誉权?对于人身伤亡的案件中的存在精神损害是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商法 论文 我国 精神 损害赔偿 制度 完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09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