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系统强化班《民法》讲义.doc
《司法考试系统强化班《民法》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法考试系统强化班《民法》讲义.doc(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第一部分 民法通则2第一讲 民法的内容与技术(民事法律关系)2第二讲 自然人16第三讲 人格权22第四讲 法人27第五讲 民事法律行为31第六讲 代理40第七讲 诉讼时效45第二部分 侵权责任法51第一讲 一般规定51第二讲 具体侵权行为64第三部分 婚姻法78第一讲 结婚与离婚78第二讲 夫妻财产关系82第四部分 继承法862011年指南针司考系统强化班讲义民总、侵权、婚姻继承第一部分 民法通则第一讲 民法的内容与技术(民事法律关系)民法的内容有二:利益(人格利益、身份利益、财产利益)归谁支配。调整支配利益的变动,又分为二:(a)支配利益的不正当变动应如何矫正。(a)支配利益的正当变动
2、应如何保障。前者是民法的中心内容,是民法制度的目的。后者是服务前者的工具和手段。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为了完成调整利益支配与利益变动的使命,民法采用了两种技术手段:绝对民事法律关系。相对民事法律关系。所以,民法就是六个字:民法法律关系。绝对民事法律关系的规范功能是:决定利益归谁支配,并排斥他人的干涉。其采用的技术就是赋予支配者以支配权。以支配权为内容建构的法律关系就是绝对民事法律关系,其要素有三:权利主体(享有物权、人格权、身份权、知识产权的人)和义务主体(支配权人以外的任何不特定第三人)。权利客体(支配权支配的对象:物、人格利益、身份利益、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内容:支配权(
3、支配权人直接支配并享有特定的利益,并排斥他人干涉)与对应的义务(义务人负有不侵害支配权的不作为义务)。 九天考资相对民事法律关系的规范功能有二:对支配利益的不正当变动予以矫正。对支配利益的正当变动予以保障。其采用的技术就是赋予特定当事人以请求权,通过请求特定的对方当事人作出一定行为,实现对支配利益不正当变动的矫正和正当变动的保障。以请求权为内容构建的法律关系就是相对民事法律关系,其要素有三:权利主体(享有债权、物权请求权、占有保护请求权、人格权请求权、身份权请求权的人)和义务主体(应对方的请求应当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人)。权利客体(请求权作用的对象:义务人的特定行为)。内容:请求权(请
4、求特定人作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与对应的义务。(一)支配与支配利益不正当变动的矫正一、对财产利益的支配(一)对物的支配【例一】甲对A房屋享有所有权。则在民法上,A房屋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利益归属于甲。甲对A房屋享有所有权,该所有权在性质上属于:财产权、支配权、绝对权、既得权。甲与甲以外的其他人(包括国家、企业)形成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该民事法律关系在性质上属于:财产法律关系、绝对民事法律关系、单一民事法律关系、调整性民事法律关系。建筑物区分所有、共有制度应优先适用。甲A房屋【例二】甲对A房屋享有所有权。乙侵夺该房屋。甲对A房屋的所有权不因此消灭,但在甲、乙间成立返还原物请求权关系
5、(请求权基础为物权法第34条),该法律关系在性质上属于:财产法律关系、相对法律关系、保护性法律关系。乙的行为或者物件对A房屋构成妨害或者具有妨害的现实危险,在甲、乙间成立排除妨害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法律关系(请求权基础为物权法第35条),该法律关系在性质上属于:财产法律关系、相对法律关系、保护性法律关系。上述法律关系不适用诉讼时效,其成立不以当事人的故意(过失)以及甲遭受损失为构成要件。【例三】甲对A房屋享有所有权。(1)邻居乙在家卧床抽烟,引发大火,大火蔓延,烧毁A房屋。在甲、乙之间成立侵权之债法律关系(请求权基础为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一款),该法律关系在性质上属于:财产法律关系、相对法律关
6、系、保护性法律关系,该法律关系的成立建立在四个事实层面上:所有权遭受损害及经济利益上的损失;乙实施了加害行为;乙具有过错;加害行为与损害间具有因果关系。(2)邻居乙饲养的数只野牛因不明原因发狂,将A房屋墙面抵破数处。在甲、乙之间成立侵权之债法律关系(请求权基础为侵权责任法第78条),该法律关系的成立建立在三个事实层面上:所有权遭受损害及经济利益上的损失;乙实施了加害行为;加害行为与损害间具有因果关系。(3)乙在梦游中将A房屋点燃,A房屋毁坏严重。在甲、乙间成立法定补偿之债的法律关系(请求权基础为侵权责任法第33条第一款后段),该法律关系的成立建立在三个事实层面上: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乙陷入无意识
7、状态且致人损害;乙对陷入无意识状态无过错;衡诸甲、乙的经济状况,由乙对甲适当补偿尚属公平。【例四】甲对A房屋享有所有权。甲在维修A房屋时,施工人员误取乙所有的木材作为A房屋的屋梁。乙对木材的所有权因附合而消灭,甲取得附合物的所有权。甲取得所有权具有法律上的原因,但取得木材的利益不具有法律上的原因,甲、乙间成立不当得利之债法律关系(请求权基础为民法通则第92条)。该法律关系在性质上属于:财产法律关系、相对法律关系、保护性法律关系。【例五】甲对A房屋享有所有权。甲因出国留学一年,将房屋钥匙交给邻居乙保管。乙将自己的房屋出卖后,暂时没有住处,搬入A房屋中居住10个月,甲回国后始知其事。乙取得对A房屋
8、的占有、使用利益欠缺法律上的依据,甲、乙间成立不当得利之债法律关系,甲是否具有出租A房屋的打算,在所不问。如果乙的使用造成A房屋的损害,甲、乙间成立侵权损害赔偿之债法律关系。【例六】甲对A房屋享有所有权。甲外出打工期间,台风来袭,乙担心A房屋倒塌伤及己屋,向丙借钱5000元,对A房屋予以加固。在甲、乙间成立无因管理之债法律关系(请求权基础为民法通则第93条),乙的行为具有违法阻却事由,不构成侵权。作为债权人,乙有权请求甲补偿因无因管理支出的必要费用、负担的必要债务、遭受的人身或财产损害。根据合同的相对性,丙无权请求甲返还5000元,旨在维持乙、丙之间的抗辩。 (二)对占有利益的支配 【例一】甲
9、将房屋出租给乙,租期届满乙拒不返还房屋。因甲已将房屋出租给丙,丙忍无可忍,找人将乙赶出房屋,将乙的物件搬出房屋。乙对房屋无权占有,该占有的利益虽不能最终归属于乙,但亦受一定程度的保护。丙采用法律禁止的私力剥夺乙对房屋的占有,乙、丙间成立占有回复请求权法律关系(请求权基础为物权法第245条)。该法律关系在性质上属于:财产法律关系、相对法律关系、保护性法律关系、单一法律关系。 (三)对无形财产利益的支配 【例一】甲对A樱桃的生产方法享有专利权。对A樱桃之生产方法这一财产利益(专利技术方案)归属于甲,甲对其享有专利权。该权利在性质上属于:财产权、支配权、绝对权、既得权。甲与甲以外的其他人(包括国家、
10、企业)形成专利权法律关系,该民事法律关系在性质上属于:财产法律关系、绝对民事法律关系、单一民事法律关系、调整性民事法律关系。根据专利法第11条的规定,甲有权禁止任何人未经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实施下列四种行为:使用该专利方法,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A樱桃)。若有人擅自实施前述行为,则与甲成立侵权之债法律关系或者不当得利之债法律关系。甲A方法二、对人格利益、身份利益的支配 【例一】甲与乙结婚,生子丙。(1)甲对自己的生命、身体、健康、姓名、名誉、肖像、隐私(乃至抽象人格平等、人格独立、人格尊严、人格自由)等人格利益享有人格权,该权利在性质上属于:人身权、支配权、绝对权、
11、既得权。(2)甲对和乙同居、乙对自己忠实、乙扶养自己、继承乙的遗产等身份利益享有身份权,该权利在性质上属于:人身权、支配权、绝对权、既得权。(3)甲对和未成年的丙同居、对丙照看的利益、对(在自己老无所依时)丙赡养自己等身份利益享有身份权。(4)甲和甲以外的人形成人身权法律关系,该民事法律关系在性质上属于:人身法律关系、绝对民事法律关系、调整性民事法律关系。 甲甲 丙甲 乙生命、姓名、名誉、肖像、隐私 【例二】甲与乙结婚,生子丙。丁打伤甲,侵害了甲的健康权和财产权,甲、丁间形成侵权之债法律关系,该法律关系在性质上属于:财产法律关系、相对法律关系、保护性法律关系。丁擅自使用甲的肖像做广告,甲、丁间
12、成立侵权之债或者不当得利之债法律关系。丁打伤甲,致甲失去劳动能力,致乙和未成年的丙无生活来源,乙、丁以及丙、丁间成立侵权之债法律关系,丁应赔偿抚养费、精神损害。丁拐卖丙,侵害了甲、乙的身份权,在甲、丁以及乙、丁之间成立侵权之债法律关系。丁和乙同居,乙和丁侵害了甲的身份权,无过错的甲有权在离婚时请求乙承担损害赔偿,但根据现行法,甲无权对丁主张损害赔偿。(二)支配利益的放弃、移转、交换一、财产利益的放弃、移转、交换(法律行为制度) (一)单方法律行为 【例一】甲将自己的旧电脑扔到垃圾堆,乙拾得后找人修好,交给自己的儿子使用。甲将电脑扔到垃圾堆时,甲对电脑的所有权消灭,电脑成为无主动产。抛弃动产所有
13、权属于基于单方法律行为产生的物权变动,法律效果之产生须具备两个事实:(a)抛弃的意思有效;(b)放弃对动产的占有。乙自捡到电脑并决定保有时,取得电脑所有权。乙属于基于先占取得无主动产所有权,法律效果之发生依赖于须具备三个事实(事实构成):(a)对象为无主动产;(b)须以所有的意思占有;(c)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且不与他人依法享有的先占权相冲突。 【例二】甲捐助10元人民币,成立法学研究基金会。自基金会法人成立时,甲对10万元丧失所有权,基金会法人取得10万元的所有权。捐助属于无相对人的民事法律行为。 【例三】甲早年丧偶,有三子一女。由于子女经济条件较好,甲订立遗嘱,将自己的全部遗产遗赠给保姆
14、乙。甲死亡时,甲丧失民事权利能力,甲对遗产的所有权消灭。甲死亡时,乙取得遗产的所有权。遗嘱属于无相对人的单方民事行为。 (二)双方法律行为 【例一】甲、乙约定,甲以A房屋与乙的B首饰互易。(1)甲、乙的约定系双务合同,属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如果甲、乙的约定成立且生效,甲、乙间成立合同之债法律关系,该法律关系在性质上属于:财产法律关系、相对法律关系、复合法律关系、调整性法律关系。(2)如果甲、乙的约定成立且生效:甲对乙享有债权请求权,其作用为请求乙交付B首饰并移转所有权,其客体为乙的给付行为;在乙交付之前,乙依然对B首饰享有所有权,甲对B首饰不享有支配权,如果乙复将B首饰出卖于丙并交付,属于有权
15、处分,丙取得B首饰的所有权,甲只能对乙主张违约损害赔偿(此时甲、乙间成立保护性法律关系)。乙交付B首饰于甲,则发生物权变动,乙对B首饰的所有权消灭,甲继受取得B首饰的所有权。(3)如果甲、乙的约定成立且生效:乙对甲享有债权请求权,有权请求甲交付房屋并移转所有权。自甲给乙办理A房屋的过户登记,甲丧失对A房屋的所有权,乙继受取得A房屋的所有权。甲乙 B首饰A房屋 上图什么时候才会变成下图?这属于物权变动的问题。通过交换发生的支配变化。甲乙 A房屋B首饰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上述支配利益的移转须依赖于两方面的事实构成:法律行为有效(意思表示理论、法律行为的成立、法律行为的效力制度)。物权变动的公示(登
16、记与交付)。 (三)代理 【例一】甲授予丙以代理权,丙以甲的名义与乙达成协议,甲以其A房屋与乙的B首饰互易。像这样,使由本人(甲)以外的人(丙)所为之行为的效果有可能归属于本人的制度,便是代理制度。代理制度的本质就是通过他人完成自己享有法律后果的民事法律行为,这就是代理制度在民法中的定位。甲乙A房屋B首饰丙 二、人格利益、身份利益的移转(法律行为制度) 原则上,人格权和身份权属于专属权,不得抛弃,亦不得转让和继承。但存有若干例外。法律允许部分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通过法律行为移转,这样的法律行为称为身份行为。但法律对于这样的法律行为设有诸多限制,例如:离婚协议不得代理。捐献器官的合同不得强制执行。
17、 【例一】甲和乙公司约定,乙公司可使用甲的肖像做广告一年,报酬为300万元。通过该合同,乙公司取得对甲之肖像在一定范围内的使用、收益权能。甲对肖像利益的排他支配因该合同而受到限制。 【例二】甲3岁时,甲的父母与乙夫妇签订收养协议,由乙夫妇收养甲,双方依法办理了收养登记。通过收养这一双方法律行为,自收养登记时起,甲与生父母的父母子女关系消灭,彼此不再享有身份权。甲与乙夫妇形成父母子女关系,彼此享有身份权。若半年后,甲的生父母依法解除收养关系(该权利属于形成权),则通过解除这一单方法律行为,甲与生父母的父母子女关系自行恢复,甲与乙夫妇的父母子女关系消灭。三、时间对于请求权的效力(诉讼时效制度) 【
18、例一】甲、乙约定,甲以其A房屋与乙的B首饰互易,乙交付B首饰的期限为2009年4月1日。甲向乙交付房屋并办理过户登记后,乙一直没有交付首饰,甲也一致未予理会。2020年8月8日,因上海举办奥运会,甲才想起此事,要求乙交付B首饰。甲请求乙交付B首饰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2009年4月2日开始计算,2011年4月1日届满。甲于2020年8月8日首次主张债权请求权,其债权并未消灭,但乙享有抗辩权。若乙主张诉讼时效经过的抗辩,则甲的债权请求权不得诉请强制执行。乙甲 B首饰A房屋 (三)民法的体系与民法总则的内容 作为规范体系,民法服务于以下任务:为了确定支配利益的归属,民法赋予利益的支配主体以支配权
19、,并以支配权为核心形成绝对民事法律关系。当支配利益出现正当变动时,民法赋予利益的支配主体以请求权(物权请求权、占有保护请求权、人格权请求权、身份权请求权、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缔约过失损害赔偿请求权),并以请求权为核心形成相对民事法律关系,对支配利益的不正当变动予以矫正。当利益的支配者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希望放弃或者移转支配利益时,民法主要赋予当事人以合同债权请求权,并以请求权为核心形成相对民事法律关系,保证支配利益的正当变动。 更简略地说,民法采用的技术就是区分支配权与请求权(或者,狭义一些表述,就是区分物权与债权),并以支配权与请求权为中心构建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赋予不同的
20、法律效果,实现对利益的静态调整与动态调整。这就是民法的体系,民法大厦就是建立在支配权与请求权二分的基础之上,它们是民法的基石。 民法总则采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对诸多民事法律关系中具有共性的事项(共通的部分)进行抽取,作出概括抽象的规定,主要目的有二:节约立法成本。民法总则关于法律关系共通的规定具有普遍适用性,无需在分则中重复规定。增强民法的形式理性与逻辑性,有利于形成体系,提高民法制度的能见度。民法的全部内容就是六个字:民事法律关系。民法总则就是九个字: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类型图 绝对民事法律关系(物权、知识产权、人格权、身份权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 相对民事法律关系(合同、侵权
21、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缔约过失)民法总则结构图 自然人(权利能力、宣告死亡) 权利主体 法人、其他组织(权利能力、成立、消灭) 权利客体(物、人格利益、身份利益、无形财产、给付) 民法总则 权利内容 权利的权能(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 基于意思表示的权利变动(法律行为、代理、行为能力) 权利变动 基于时间经过的权利变动(诉讼时效)(四)民事法律关系部分知识点的简要归纳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民事法律关系可按不同标准分类如下: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分类标准:是否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绝对民事法律关系和相对民事法律关系(分类标准:义务主体是否特定)。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和复合民事法律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法 司法考试 系统 强化 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09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