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课程报告(刘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产权法课程报告(刘辉).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 国 地 质 大 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课程名称 知识产权法 教师姓名 何 英 研究生姓名 刘 辉 研究生学号 120121825 研究生专业 石油天然气工程 所在院系 资源学院 类 别 硕 士 日 期 2012.12.21 评 语对课程论文的评语:平时成绩:课程论文成绩:总 成 绩:评阅人签名:中国页岩气开发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摘 要 随着页岩气开发技术进步和勘探投入条件的改善,页岩气的开采活动将进一步繁荣和快速扩展。在介绍国内外页岩气资源量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前景以及页岩气资源的战略地位。研究表明:从我国油气总体发展的战略角度,积极寻找天然气后备资源已是当务之急;我国地质历
2、史时期广泛发育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地层具有优越的页岩气形成与富集条件,资源潜力巨大,勘探开发前景广阔,必将成为新的天然气勘探开发重要领域。建议加大页岩气资源的研究力度和勘探投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我国页岩气开发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形成我国的页岩气资源储备和勘探开发特色技术,进而开创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新局面。关键词 页岩气开发技术 资源 战略地位 知识产权保护1.页岩气的储层特征1.1页岩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页岩气是指主体位于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生成储集和封盖都发生在页岩体系中,表现为典型的原地成藏模式,以吸附和或游离状态赋存于页岩基质孔隙或裂隙中的天然气非常规聚集。页岩气藏
3、的特征体现在生成、运移、赋存、聚集、保存等方面(1)早期成藏。页岩气的生烃条件及过程与常规天然气藏相同,泥页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热演化特征决定了其生烃能力和时间,但是页岩气边形成边赋存聚集,不需要构造背景,为隐蔽圈闭气藏;(2)自生自储,泥页岩既是气源岩层,又是储气层,页岩气以多种方式赋存,使得泥页岩具有普遍的含气性;(3)页岩气运移距离较短,具有“原地”成藏特征;(4)对盖层条件要求没有常规天然气高;(5)赋存方式及赋存空间多样:吸附方式(有机质、黏土颗粒表面微孔隙)、游离方式(天然裂缝和孔隙)或溶解方式(在干酪根和沥青质中)均可;(6)气水关系复杂;(7)储层孔隙度较低(通常小于5
4、)、孔隙半径小(以微孔隙为主),其含气量较低,裂缝发育程度不但控制游离状页岩气的含量,而且影响者页岩气的运移、聚集和单井产量;(8)在开发过程中,页岩气井日产量较低,但生产年限较长。1.2 页岩的储集空间类型1.2.1裂缝型主要发育在硅质含量高石英含量一般在的富钙脆性泥页岩中,以各种成因的网状裂,缝系统为特征,在页理不发育的块状泥岩地层中以构造缝为主,而在页理发育的页岩中,除构造缝外,还有溶蚀页理缝,次要的还包括钙质条带中的溶孔晶间孔生物体腔孔和粒间孔等。暗色页岩中的裂缝尽管规模差别较大,但仍是游离状页岩气储集的主要场所,裂缝起到储渗双重功能,而且渗透率远远大于基质孔的渗透率,钻遇到暗色页岩裂
5、缝时,还能有较好的气显示,而这正是导流能力较强的体现暗色页岩裂缝类型多样,有高压异常气膨胀时形成的破裂缝,有成岩作用形成的层理缝,有剪切应力作用形成的剪切缝,也有张应力作用形成的张性裂缝这与褶皱构造和断层的出现密切相关,裂缝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多种类型天然裂缝彼此大范围连通,可形成一个独立的压力系统,也就是一个独立的页岩气藏 暗色页岩中的部分充填缝和未充填缝,对于页岩游离气的储集也非常有效。1.2.2 孔隙型孔隙是页岩气赋存的重要储集空间 由于构造运动造成的裂缝使某些页岩的孔隙率可20 以上,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为页岩气的储集提供充足的空间 孔隙主要有粉细颗粒的粒间孔和晶间孔,孔隙的
6、喉道很小,基质渗透率很低,这恰是页岩气被吸附的重要场所,而且孔隙还是页岩气初次运移的重要通道。1.2.3 孔缝复合型孔、缝复合型主要存在于钙质泥页岩互层为主夹薄砂层的地层中,具泥页岩裂缝层理缝和薄层砂岩孔隙等储集空间。1.2.4 不整合型地层中的不整合面和沉积间断面也可以成为储集页岩气的良好场所,同时还能提高页岩层的孔隙连通性和渗透性。一般情况下,单层泥页岩中裂缝系统和孔隙性薄砂体多呈透镜体,延展范围有限,横向变化大总体上讲,页岩气储集空间以裂缝型为主,而且微裂缝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2.世界范围内页岩气开发现状2.1国外页岩气开发现状目前除美国和加拿大外全球对页岩气的勘探与开发并不普遍
7、,美国页岩气开发有80多年的历史,1821年,北美地区页岩气的开发标志着美国页岩气工业的开始,美国是地质勘探程度和开发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年,1976年为了加强对页岩气的地质开发工程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美国实施了针对页岩气研究与开发的东部页岩气工程,使页岩气产量大幅度增加并产出一批科研成果年,1980年为了摸清页岩气的分布规律并进行资源潜力评价,天然气研究所开始对东部页岩气进行系统研究,参与的石油企业从2005年的23家发展到2007年的64家。页岩气产储量逐步提高,页岩气勘探开发研究全面展开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2000年美国页岩气年产量为122亿立方米,而2007年,仅Newark
8、East页岩气田的年产量就达217亿立方米,美国页岩气总产量接近500亿立方米,占美国天然气总量的8%以上,加拿大西部在上世纪末也开始了批量钻井和商业性生产。2.2中国的页岩气开发现状中国国土资源部在此间发布的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表明,中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大,分布面积广,发育层系多。页岩气储量、产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陕西、新疆等省区市。已获工业气流或有页岩气发现的评价单元面积约88万平方公里,是较为现实的勘查开发地区。2.2.1中国页岩气成藏条件目前,进行商业开发的五大页岩气系统:美国密执安盆地Antrim页岩、阿巴拉契亚盆地Ohio页岩、伊利诺斯盆地New Alba
9、ny页岩、福特沃斯盆地Barllett页岩和圣胡安盆地Lewis页岩,其成藏条件参数热成熟度(镜煤反射率Ro)、储层厚度(Thaickness)、总有机碳含量Toc与页岩气资源特征参数一吸附气含量(Absorbed Gas)、页岩气资源丰度GIP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分析认为页岩气成藏受泥页岩的厚度及分布、有机地化特征、孔渗条件、裂缝发育程度、盖层条件等的综合控制。(1)中国南方下组合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在中国南方发育多套暗色一黑色泥页岩,尤其是下组合的下寒武统、上奥陶统和下志留统泥页岩,具有面积大、时代老、有机质丰富、成熟度高等特点,与美国东部地区盆地页岩气成藏条件极为相似,页岩气资源潜力较大
10、。 (2)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现今形态为一不对称的矩形向斜盆地,东翼宽350km,构成盆地的主体,为一个西倾的大单斜,倾角不足1,称为伊陕斜坡。构造变形从盆缘向盆内由强到弱有规律变化,沉积盖层厚度达50007000m,自下而上主要发育有四套有效烃源岩,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上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上古生界石炭一二叠系煤和暗色泥岩类烃源岩;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湖相暗色泥岩烃源岩。其中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和上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以碳酸盐岩为主,且埋藏较深,石炭一二叠系煤系暗色泥页岩在盆地内部埋藏较深,一般大于3000m,不利于页岩气的勘探。 (3)华
11、北地区石炭一二叠系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华北地区石炭一二叠系为一套海陆交互相一陆相含煤碎屑建造,包括暗色泥岩、煤岩和碳质泥岩,目前已在渤海湾盆地的冀中坳陷、黄骅坳陷南部、东濮坳陷文留、沁水盆地、淮南淮北等地区发现煤层气藏,暗色泥岩和碳质泥岩具有较好生烃条件,并且在多口钻井中泥页岩段见到气测异常,展示了页岩气良好的勘探前景。 (4)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准噶尔盆地中下侏罗世统为含煤层系,自下而上包括八道湾组(煤岩、泥岩、碳质泥岩)、三工河组(主要为泥岩)、西山窑组(煤岩、泥岩、碳质泥岩)。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盆地煤层气资源丰富,煤层气主要为褐煤阶段的原生生物甲烷气和长焰煤一
12、气肥煤阶段的热成因甲烷气,地质资源量为38698108m3,可采资源量为8078108m3。2.2.2中国的泥页岩裂缝型油气藏与美国的页岩气藏的比较对美国的页岩气系统和中国的泥页岩裂缝型油气藏进行了分析、对比,寻找出了在泥页岩勘探和研究中认识上的异同点,初步分析了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没有突破的原因。中国的“泥页岩裂缝型油气藏”概念与美国现今的“页岩气藏”在认识上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烃类的赋存方式不同,中国的“泥页岩裂缝型油气藏”强调的是游离方式赋存,美国的“页岩气藏”强调的以吸附、游离,甚至以溶解方式赋存;二是烃类的相态不同,中国的“泥页岩裂缝型油气藏”认为内部储集的是油和气,美国的“页岩
13、气藏”内部储集的是气;三是成藏机理上不同,中国的“泥页岩裂缝型油气藏”主要为置换式运聚成藏机理,美国的“页岩气藏”成藏机理复杂,包含吸附气成藏机理、活塞式气水排驱成藏机理和置换式运聚成藏机理;四是赋存空间不同,中国的“泥页岩裂缝型油气藏”的赋存空间是裂缝及孔隙,美国的“页岩气藏”的赋存空间多样,黏土矿物及有机质表面、裂缝及孔隙、干酪根及沥青中。2.2.3 中国的页岩气开发现状虽然我国在多个盆地的泥页岩中发现的油气藏,由于在理论研究上认识的局限性和勘探工作中对泥页岩油气显示不够重视,导致至今页岩气勘探没有出现大的突破,停留在小规模的裂缝型油气藏阶段,针对页岩气成套的勘探开发技术、研究方法和理论也
14、没有形成。已经习惯把富含有机质的泥页岩视为烃源岩,其主要功能是生烃,即使见到油气显示,认为是裂缝中残余一些微不足道的油气,从未认识到它作为储层的功能;在实际的勘探工作中,仅仅盯着碎屑岩、碳酸盐岩储层,对泥页岩的油气显示往往忽略,即使油气显示强烈,也很少选择测试(尤其是气显示);在研究工作中,自我限定了泥页岩裂缝的游离态油气的模式,很少考虑有机质、黏土矿物、微孔隙等对烃类气体的吸附和溶解,进而影响了勘探思路和效果。国土资源部2009年10月份在重庆市綦江县启动了中国首个页岩气资源勘查项目。这标志着继美国和加拿大之后,中国正式开始这一新型能源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然而由于勘探程度和技术的水平的制约
15、,中国页岩气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仅松辽、伊通盆地有几口井开始试气,初产在1000立方米左右,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也已经着手准备成立先导试验区。3.页岩气开发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3.1 国外的页岩气开发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专家表示,美国页岩气发展速度之快,离不开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和先进的开发技术,而这也是我国目前所不具备的。 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政府在能源意外获利法中规定非常规能源开发税收补贴政策,而得克萨斯州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对页岩气的开发不收生产税。另外,美国还专门设立了非常规油气资源研究基金。可以说,美国政府对页岩气开发的重视为页岩气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对页岩气这个新生事物而言
16、,有利的政策支持无疑会大大降低开发成本,刺激页岩气的发展。页岩气开采技术,主要包括水平井技术和多层压裂技术、清水压裂技术、重复压裂技术及最新的同步压裂技术,这些技术正不断提高着页岩气井的产量。正是这些先进技术的成功应用,促进了美国页岩气开发的快速发展。 3.2 我国的页岩气开发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的页岩气总体上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埋藏深度较大,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强烈改造,因此,必须研发适合于中国页岩气地质特点的开发技术。3.2.1不能照搬美国的页岩气开发技术从中国页岩气储集条件来看,中国的页岩气藏储层与美国有较大的差异,美国以海相页岩层系为主,而中国页岩层系的时代和沉积环境比较复杂,从海相到
17、陆相层系差异很大。 因此,中国可以借鉴美国页岩气发展的一些认识和经验,剖析其开发技术在中国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但不可盲目或完全照搬。3.2.2创新开发模式和机制,多种资源综合开发推动有效发展 中国的页岩气资源要实现工业化高效发展,还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 过了出气关之后,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经济规模有效开发。 因此,在技术攻关的同时,结合中国页岩气资源的特点,探索创新开发模式和管理机制,方能推动页岩气产业有效发展。3.2.3 规范页岩气资源矿业开发管理体制 由于中国的页岩气资源存在丰度低、埋藏深度偏大等特点,在勘探开发的初期更应该依托大型国有石油公司进行开发攻关。 大型国有石油公司有常规油气开发
18、区研究认识页岩气的雄厚基础,有可利用的庞大的人才队伍,也有资金支持和一定的技术基础优势。 依托大型国有石油公司进行开发,可避免“ 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影响页岩气资源勘探的可持续发展。页岩气开发管理机制不能照搬美国的经验,美国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的市场化机制,技术服务队伍多,甲乙方关系明晰。 而长期以来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掌握在大型国有公司手上,民营企业技术薄弱,难以形成有效投入。 此外,目前页岩气开发成本高、风险大,如果不加以引导,允许地方企业、民营资本或其他机构参与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一旦投入不见效益、甚至失利,一方面将造成人力物力浪费,另一方面也可能影响我国页岩气产业的长
19、远健康发展。3.2.4 对我国的页岩气开发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回顾其他国家页岩气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主要有个原因,即发展初期有国家系列政策的大力支持、长时期研发积累的先进技术体系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基础设施系统。 中国近两年来,政府有关部门支持,各油田企业高度重视,已经掀起了页岩气研究、开发试验的高潮,力图加快发展,尽早见到开发效益。 但是,中国页岩气的发展要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可能出现比煤层气发展更棘手的难题。页岩气成藏的特殊性决定了页岩气资源开发的特殊性。 在规模化开采利用之前制定好发展规划,就是要科学有序、安全环保地进行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1)资源勘探及开发权保
20、护编制我国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和勘探开发中长期发展规划。在认真分析世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态势和我国现状的基础上,科学评价和分析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进行页岩气探明储量趋势预测研究,对我国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和勘探开发目标、重点和发展阶段作出科学规划,明确发展定位,编制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和勘探开发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鼓励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和勘探开发政策。在对美国等国家页岩气发展中给予的优惠政策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参照国内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优惠政策,给予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优惠政策。国家财政加大对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的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页岩气;减免页岩气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对页岩气开采企业增值税实行先
21、征后退政策,企业所得税实行优惠;页岩气开发关键设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和关税;对页岩气开采给予定额补贴;对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给予优惠等,引导和推动页岩气产业化发展。 完善和创新页岩气矿业权管理制度。根据页岩气分布广、勘探开发灵活性强的特点,深入研究我国页岩气矿业权设置制度。借鉴煤层气矿业权管理经验,设立专门的页岩气区块登记制度,实行国家一级管理。允许具备资质的地方企业、民营资本等,通过合资、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也可独立投资,直接从事页岩气勘探开发。 (2)页岩气开发技术的专利权保护对页岩气勘探及开发过程中申请的专利技术、商标等通过立法的手段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用以保护
22、参与勘探、开发页岩气的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市场认同机制,加快制定页岩气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政府引导,依托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重大项目和勘探开发先导试验区的实施,加快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和勘探开发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促进信息资料共享和规范管理。4.结论1. 从某些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还是需要利用一些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自己国家资源开发和利用,确保在此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如利用专利技术和商标权来保护企业和个人经济利益,并在创造市场,获取自身生存发展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使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科技研发能力的到很大的提高,进而进一步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 对于中国而言,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处于刚
23、刚起步阶段,与其对应的相关政策措施正在制定和完善当中,可选择余地就比较大,应该站在知识经济的制高点、知识产权的高度上来全盘考虑如何保护保护中国的页岩气开发从而获取最大的利益。当前,我国应当既加强从政策上鼓励和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页岩气的开发,又要以立法的手段强化页岩气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我国尚处于比较薄弱的技术领域可通过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的方式吸引外资和获取有关技术,并要求获得有关知识产权的免费使用许可。对于页岩气的开发,可通过提供页岩气资源并与外国有关研究机构或公司合作开发并共享知识产权的方式来实现互利共赢。3. 要密切关注世界页岩气发展动向,建立和完善页岩气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加强与国外有实力公司的合作开发,引进先进理念与开发技术,通过引进和消化页岩气开发技术,探索和创新适合我国页岩气开发的核心技术,为我国页岩气大规模开发奠定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1 李建忠等; 中国页岩气资源前景与战略地位 天然气工业,2009,29(5) :11216.2 张金川等 中国应大力开发页岩气N中国能源报,2009-11-16,(A07)3 中国页岩气行业发展状况及勘探开发战略规划报告,2006-7-2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09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