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流浪乞讨者现状社会调查报告.doc
《xx市流浪乞讨者现状社会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流浪乞讨者现状社会调查报告.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沙市流浪乞讨者现状社会调查报告摘要:流浪乞讨现象在中国古已有之,千百年来,乞丐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也在不断地演变、发展当中。时至今日,乞丐群体、乞丐现象作为一种棘手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城市治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有着严重影响,已经引起了广大市民和社会舆论媒体的强烈关注,要求对这一群体进行有效治理的声音越来越强烈,2010学年上半期,我们小组六个人,一同走近了流浪乞讨者,通过调查普通市民和街头流浪乞讨者,开始了对长沙市流浪乞讨者现状调查,研究流浪乞讨者类型、年龄性别比例等情况,并研究其产生原因和应对措施。关键词:流浪乞讨者,流浪乞讨职业化,社会救助,收入差距正文:1.问题的
2、提出近年来,长沙经济水平不断发展,长沙街头却出现乞讨人员大量增加的现象,乞讨者乞讨的方式五花八门,乞讨原因也是各式各样。街头的乞丐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是随着乞讨者的增多,许多乞丐确实真假难辨,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传统态度也在发生改变。乞讨现象就像城市的顽疾,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有损城市的形象。而且,乞讨者还为城市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为此,我们对长沙市的乞讨现象,做了初步的调查研究。2.研究方法调查分类:年龄性别比例、乞讨方式、乞讨原因、乞讨日收入、乞讨年数、家庭情况、来源地、食宿问题以及对救助站的看法。去火车站、商业街、公交车、旅游景点等地考察采访流浪乞讨者。通过观察、拍照、与流浪乞讨者交谈等方
3、式了解他们的来源地,以及乞讨的方式、原因、目的等信息,并填写我们设计的“乞丐版长沙市流浪乞讨者现状调查的问卷”;设计“市民版的调查问卷”,发放问卷,询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流浪乞讨者的看法;走访民政局、救助站和派出所等相关部门,采访流浪乞讨者活动场所的工作人员、小贩和清洁工等。并就流浪乞讨者的各种信息,以及处理流浪乞讨者的方案进行调查;去湖南省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流浪乞讨者的现况、对流浪乞讨者的政策法规、历代流浪乞讨者产生的原因、行乞方式、对流浪乞讨者的安置方法和各国有关流浪乞讨者的资料总共发放长沙市流浪乞讨者的现状调查问卷(市民版)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0份,实地
4、采访长沙市流浪乞讨者104位,获得有效采访记录100份。3.调查结果与分析3.1 长沙市街头乞讨现象现状2003年8月1日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当日,长沙市收容遣送站更名为长沙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站本着乞讨者自愿的态度,对所有自愿受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均实施救助,解决其临时生存困难,帮助他们重返家园,对乞讨者给予极大的人文关怀。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近7年后,长沙市区流浪乞讨者的现状究竟如何?我们小组一起走上街头,通过询问流浪乞讨者活动场所的工作人员、小贩和清洁工,走
5、访民政局、救助站和派出所等相关部门,以及实地采访、考察了104名流浪乞讨者,获得有效采访记录100份,对长沙市流浪乞讨现象的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关于流浪乞讨者的来源地,根据我们调查估计,目前常年分布在长沙市区的流浪者约25003800名,其中外省的占54,本省其他市的占29,本市的占17,主要由以下几类人员组成:1.有劳动能力但无基本生活保障人员;2.老年人;3.智障、残障人员;4.以乞讨为工作的正常成年人;5.未成年人;6.有组织的团伙乞讨人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外省流浪乞讨者占据了长沙市流浪乞讨群体的半壁江山。关于行乞形式,我们以蹲点、跟踪、接触采访等形式,观察了步行街、火车站、芙蓉广场等场
6、所的104名流浪乞讨者,统计后归纳的主要行乞形式有:才艺表演、通过老弱病残等弱者形象博取同情、强迫兜售、以悲惨遭遇博取同情、以僧人尼姑道士身份化缘五种,其中才艺表演约占23%,通过老弱病残等弱者形象博取同情约44%,强迫兜售约11%,以悲惨遭遇博取同情约18%,以僧人、尼姑、道士身份化缘大概4%。可以看到活跃在长沙市的流浪行乞者大多为老弱病残形象,同时也可以看到:采用才艺展示这种劳动付出形式的行乞者也占到了流浪乞讨群体的1/4。关于行乞原因,通过对100份有效流浪乞讨者采访记录的统计,我们发现,长沙市流浪乞讨的最主要原因竟然是行乞行业低劳动、高收入而形成的职业乞丐,占到了总数的42%,让人非常
7、的惊讶。而因年老、疾病、残疾确实丧失劳动能力不得不沦为乞讨者的只在流浪乞讨大军中占36%,同时因为遭遇天灾人祸行乞的约13%,受人操纵被迫行乞约9%。虽然我们调查采访的人数有限,样本的代表性不是非常的强,但是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认为依然能一定程度上反映长沙流浪乞讨的现状,流浪乞讨的职业化确实广泛存在并占据较大比例。以年龄来分,乞讨者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分布。经调查,长沙市流浪乞讨者年龄比例如下:0-17岁的青少年大致占总流浪乞讨者的9%,流浪乞讨者的低龄化越来越明显,18-40岁的青年约为21%,41-65岁中年约43%,66以上的老年人约占27%,男女性别比例约为74:26。关于乞讨者的收入,我
8、们在街头对五种不同乞讨方式的乞讨者每类五人进行蹲点暗访,通过目测25名乞丐在二十分钟内收入,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估算出采用不同乞讨方式的乞讨者的月收入(如表):乞讨形式20分钟内目测平均收入(元)平均月收入(元)才艺表演 52400通过老弱病残等弱者形象博取同情3.81824强迫兜售 4.52160以悲惨遭遇博取同情2.51200以僧人、尼姑、道士身份化缘314403.2 市民对乞讨现象的认识分析 近期,我们小组对长沙市民发放了一些问卷,主要是分析市民对城市流浪者的看法,流浪者在市民心中是怎样的形象,以及对市民对流浪者行为的分析。我们总共发放了200份问卷,有效问卷170份。经过我们小组
9、整理、统计、补充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l 目前,长沙市流浪乞讨群体庞大。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超过91.2%的市民表示会经常遇到流浪者,表示没有遇到过的市民仅占2.3%,可见城市流浪乞讨者的数目巨大,而且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也部分反映出政府相关部门政策的失效以及管理的不完善。(1、经常遇到;2、遇到过一两次;3、没有遇到)l 流浪乞讨者在人流量大、经济繁华地带居多。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市民表示通常会在繁华街道、车站及旅游景点等人流量大的地方遇到乞讨者,少数市民表示居民区内也有少量乞讨现象。由上可以看出,城市流浪乞讨者更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繁华地带、人流量大的地方进行乞讨。 火车站、汽车站公交车商业街居
10、民区地下通道旅游景点其它l 流浪者大部分是通过老弱病残等弱者形象和才艺表演博取同情。170个有效被调查者中,有145人遇到的流浪乞讨者是通过老弱病残等弱者形象进行乞讨,83人遇到的流浪者是通过才艺表演进行乞讨,61人认为流浪乞讨者是以悲惨遭遇博取同情进行乞讨,少数市民认为流浪乞讨者是通过强迫兜售以及以道士等形象化缘乞讨。可以看出,大多行乞行为是以市民同情心为基础的,利用人们的同情获得一定的金钱或生活必需品。较少的行乞者凭借自己的才艺展示来进行乞讨,另外的少部分行乞者则利用假的行乞条件进行乞讨。(1、才艺表演;2、通过老弱病残等弱者形象博取同情;3、强迫兜售4、以悲惨遭遇博取同情;5、以僧人、尼
11、姑、道士身份化缘)l 面对流浪乞讨者,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冷漠走开。由下图可知,面对流浪乞讨者,48.3%的市民会当做没看见、走开,但仍有约44.2%的人会给钱,6.4%的人会给食物, 只有1.1%的人会斥责,更吸引我们注意的是,被调查者中没有人表示会报警。其中男性公民选择给钱的方式多于女性公民,女性走开及给食物的的比率比男性高,可以看出,大约一半的公民会以给钱和食物来对待流浪乞讨者,而且其中男性更容易以此方式对待他们。由上图也可以看出,大约一半的公民选择离开,多半原因是行乞现象日趋严重,数量过大,而且真假掺杂,流浪乞讨者中包含了许多“职业乞讨者”以及暴力、黑暗的不法乞讨组织,利用人们的同情
12、心获得暴利,使得市民不敢相信流浪者。而且没有一个公民选择报警,可以看出公民们对流浪乞讨者的管理还没有很深层次的社会理解力,当无法确定是否是真实的乞讨,我们最好的选择方法其实就是报警,如果是假的,警察可以将其抓获以防止其骗人,如果是真的,警察将送其到收留所,避免他的流浪,以上可以看出,公民还需加强报警意识,与警察一起配合,已达到最佳效果。由上图可知,在年龄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青年以给钱和食物的方式对待流浪乞讨者的比老年人多,而老年人大多选择走开。原因可能是年长者社会经历更加丰富,防御意识更强,也包括年长者经济实力没有中年人充足。l 大部分市民对流浪乞讨现象表示同情。由下图可知,当面对流浪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 流浪 乞讨 现状 社会调查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08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