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子女探望权毕业论文.doc
《试论子女探望权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子女探望权毕业论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子女探望权摘 要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健全,探望权制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探望权制度是我国新修订的婚姻法根据我国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的一项新制度。对这一制度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子女探望权方面,希望通过本文对这一制度的粗浅探讨,能够使人民对子女探望权制度的有关法律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关键词: 探望权 婚姻法 探望权主体 探望权中止目 录摘 要I引 言1一、子女探望权的立法意旨1二、子女探望权的主体2(一)未成年子女应纳入探望权的主体。2(二)子女探望权的主体范围应扩大到未与父母离异后的子女一起生活的近亲属。3三、子女探望权的行使问题4(一)子女探望权能否委托他人代为行使呢?
2、4(二)行使子女探望权的方式和实现的时间5(三)探望权的中止问题5(四)关于探望权的强制执行问题6注释8参考文献8引 言当今社会人们的法制观念不断的增强,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提高,对权利的行使也不断增强,尤其在离婚诉讼中反映强烈,要求行使探望权的案件不断增多。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在我国,探望权的行使一直被忽视,公民离婚后要求探望子女的要求,在人民法院的审判实践中,往往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上,虽有所突破,将探望权的行使明确写进我国婚姻法中,但在执行过程中,实际的操作却很难得到圆满的执行。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探望权的行使进一步明确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
3、更有效地保护父母、子女的合法权益。下面,笔者就探望权的主权、探望权的行使、终止及执行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子女探望权的立法意旨 依现代亲权理论可知,探望权是基于父母、子女的血缘关系所衍生的一种自然权利,它不因婚姻关系的解除而消灭。考察探望权设立的立法意旨,对认识探望权具有很大的作用。探望权制度的设立不仅可以满足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抚养、教育的情感需要,同子女保持密切的往来,还可以增进父母子女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轻子女因父母离异而出现的家庭破碎感,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还可以从间接上去监督直接抚养子女一方行使亲权的正当性和适当性,以避免对方滥用亲权而伤害子女的合法利益.如何减少父母离异后给子
4、女带来的伤害,使其与其他孩子一样得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立法考虑的首要问题,而确立探望权是符合世界婚姻家庭制度发展的一个潮流。探望权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但均为各国立法和法理所接受 德国法典第1643条规定如德国民法典第1634条规定:“不享有人身照顾权的父或母一方有权与子女进行人身交往。不享有人身照顾权的父或母一方和人身照顾权利人应当不作任何有损于子女对另一方的关系或使教育产生困难的行为,家庭法院可以对交往权的范围作出裁判并对其行使作出也对第三人有效的详细规定,在法院未作出规定的情况下非为人身照顾权利人的父或母一方在交往期间行使本法第1632条第2款规定的权利”。故建立探
5、望权制度既是亲子关系的本质体现,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为此,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8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权”。由此得知,探望权是指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配偶一方依法享有的在一定时间,以一定的方式探望子女的权利,该权利是法定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得非法干预。可见,子女探望权是以亲子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但立法的意旨并不是为父或母的利益来设立探望权的,相反,探望权的设立,实际上是以子女的利益为优
6、先考虑,也就是说该权利的创设是建立在子女利益的基础上的.但探望权与子女利益,一旦发生价值冲突,父或母的探望权不得不受到限制,甚至被剥夺,对父母来讲,探望权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其依附于子女最佳利益而存在。二、子女探望权的主体子女探望权的实施在实践中存在较大分岐,一种观点认为,只有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为唯一权利义务,第二种观点认为,不仅离异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一方是权利义务主体,而且未成年子女和不与离异后子女共同生活的近亲属也是权利义务主体之一,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其理由是:从子女探望权的立法意旨来看,探望权的行使是以子女利益为最优先考虑,并不是以父或母的利益为价值优先。无论是
7、从伦理道德还是从法理上讲,未成年子女得到父爱或母爱的情感需求远远要超过父或母对子女的思念之情,但我国婚姻法却将未成年子女排除在探望权的主体之外,将其确定成为父或母探望的客体,这显然是不利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发展,也与探望权立法的意旨是不相符的。(一)未成年子女应纳入探望权的主体。未成年子女是否应纳入探望权的主体学者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子女要求会见未直接抚养的父或母乃基于人伦血缘之上的固有权利,未成年子女思念父或母更甚于父母思念子女,其要求接触、交往之权利不能无故加以剥夺,也不因父母之间的离异而加以阻碍。因此,其认为探望权是一种双向的权利,父或母因离异而享有探望权,子女也应该一样享有
8、,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父母离异后子女通常由父母一方抚养,由于子女为未成年人,在法律上不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就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果法律赋予其探望权,承认其探望权主体而向法院提供出探望权的请求,非由其法定代理人父或母代理申请。或同意而不可为之,考虑到子女行使探望权在事实上的困难,故法律不赋予女子探望权。比较两种观点: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其理由如下:(1)根据探望权的立法意旨,探望子女是基于亲子关系而衍生的一种自然权利,其目的不再是父母对子女人身控制权,而应以子女利益为价值优先考虑,探望权的设立也不应当仅从父母之利益出发,而应当以子女的利益为价值优先,故探望权不仅是父或母的权利,更应为子女的权利
9、。(2) 从权利实现角度来讲,未成年子女系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其权利行使依赖于法定代理人或其他第三方的协助,否则无法达到权利之效果。但这种事实上的困难并不能否定其探望权利的存在,而且该困难事实也并非没有办法解决。 (3)从各国立法来看,探望权主体也不仅仅是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尚及于未成年子女和其对子女事实上抚养的第三人。我国婚姻法立法在规定了父母的探望权时,否认子女的探望权利,与探望权的立法意旨并不完全相符,就法理解释上来说,基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考虑,未成年子女可以向法院请求与父母会面,子女应同父或母一样享有完全的探望权,故子女应成为探望权法律关系权利的主体之一。(二)
10、子女探望权的主体范围应扩大到未与父母离异后的子女一起生活的近亲属。未与父母离异后的子女一起共同生活的近亲属,与父母离异后的子女之间仍存在一种亲情关系。而这种关系往往也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存在的,他们之间的相互会面、探望,也会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与交流,使父母离异后的子女能真正感觉到亲情的存在。同样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国外,也有将未与父母离异后的子女一起生活的近亲属纳入探望权的主体范围。 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如在美国,统一结婚离婚法规定:当父母离婚或分居时,祖(外)父母可以向法院提出有关探望的特殊申请“。可见,如果将探望权的主体扩大到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试论子女探望权 毕业论文 子女 探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08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