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doc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与相关政策(一)体苗小学的基本情况体苗小学位于武昌洪山区洪山体育馆附近,是繁华街区(洪山广场)背后“贫民区”的一部分。小学周围的建筑大多比较低矮破败,里面住着来自各地的农民工家庭,以小学为中心形成了农民工及其子女的聚居区。据介绍,体苗小学始建于1999年,是由私人创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专门招收附近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小学目前总共有400多人,分一至六年级,配备了仅有的几个老师。体苗小学夹在城市的角落,活动空间相当狭小,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一条小路通向小学破烂的大门,在门口是一个漆黑污浊的存煤仓库,然后曲折上坡来到体苗幼儿园(虽然都以“体苗”冠名,但幼
2、儿园的条件明显强于小学),再走一段就到了体苗小学。小学的隐蔽性反映了其不为人知的特点。小学仅仅就是一排低矮陈旧的小房子,学生的教室、老师的办公室、公共厕所连在了一起。房子前面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泥土坪,上面长满了野草,还有几颗东倒西歪的树木。在那里,每个人都会受到大批蚊子的“热烈欢迎”。再往前就是一堵山墙,墙的上面是杂草丛生的山坡。站在院子里的小学生只有高高地仰起头才能看见蔚蓝的天空和漂浮的白云。面对教室,我们可以发现教室的门基本上都是修补过的,要么就是留下了大窟窿。窗户的玻璃早已破碎,后来加上去的油纸也已经风化了。外墙上的电源好多都没有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很多电线已经老化脱落,这无疑会对孩子们
3、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进入教室里面,情况一样糟糕。教室很小且不说,里面还阴暗潮湿,四壁都有表皮脱落。桌子、凳子基本上没有完好无损的,要么缺胳膊少腿,要么坑坑洼洼。教室里的电灯有的也坏了,仅有的一个电扇好像就是转不起来。选好某个角度,小学生恰好可以望见教室后面那几栋瑰丽堂皇的高楼大厦,而高楼大厦里面的人不一定知道在他们下面的这个农民工子弟学校。事实的确是这样的。体苗小学靠的是私人资本在维持运行,政府在这方面没有给予扶持,从而导致其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教学水平也比较差。但是,住在体苗附近的农民工大多愿意把他们的子女送入体苗读书,因为那里费用要低一些,孩子回家也方便。这就造成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一
4、方面,他们没有条件到各方面占优的公立学校去读书,只好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令一方面,因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比较差而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据说,体苗小学还未取得政府颁发的办学许可证,很多人怀疑其为非法办学,乃是一所“黑校”。而体苗小学的校长则表示体苗的存在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它为一大批农民工解决了孩子读书的难题,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理解体苗,帮助体苗渡过难关。所有这些都是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共同面临的实际困难。鉴于体苗是一所容纳城市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的私立学校,资料显示有越来越多的人和组织在关注它的生存和发展。一直以来,有很多热心人同情并资助体苗小学及其学生,尤其是武昌各大高校的大学生们,他们对体
5、苗更是倍加关注。近来,每当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期间,大学生们总会抽出宝贵的学习时间到各个农民工子弟学校去,或者义务支教,或者调查研究,或者慰问演出等等。体苗小学是众多农民工子弟学校中的一个,理所应当地受到了大学生的注意,而这将有力地促进了体苗的发展。我们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地就选在了体苗,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现状2006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农民工约有2亿人,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
6、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于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的现状:1.国家虽然强调“全民教育”,法律上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利,而现实中大量的农民工子女被拒之公办学校之外,部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权利依然的不到保障,国务院妇女儿童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的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一直未上学的占6.85%,失学的占2.45%。2.部分流入地政府对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问题的意义还缺乏应有的认识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尚未形成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共同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相当一部分城市没将进城
7、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纳入本区域事业发展规划中,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一些地方尚未建立专项经费,经费投入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3.一些城市虽然指定了一批专门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公办学校,但指定学校招生数量仍不能满足需求,一些进入非指定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需交“借读费”,增加了农民工的经济负担。4.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数据统计不完善,16岁以下儿童的管理和人口统计工作尚属空白,教育部门难以了解和监控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增加了制定教育规划的难度。5.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学期中间转学,中途回家情况发生频繁,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教材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与进度不一样,造成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
8、接受教育中存在一定难度。6.大部分社会力量举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差,条件简陋,办公地点偏,交通不便;校舍大多为改建或搭建的,光线不良,室内拥挤;缺乏必要的体育器材和教学设备;安全隐患大;不能开足,开齐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低,来源复杂,不具备教学经验。7.城市有些公办学校在接受农民工子女教育时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方面不同等对待,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等其它费用。普通农民工仍属于低收入阶层,尽管他们遵循着“存款最大化、生活费用最小化”的原则,也只能勉强承受甚至仍无力承受子女在城市读书所需的费用.8.农民工被视为城市“边缘人”,他们的子女也受到歧视,如农民工子女
9、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农民工子女在其同学中也会受到低人一筹的待遇,这使得农民工子女有相类的自卑感、孤独感、被剥夺感、被隔离感,他们的内心变得十分敏感。(三)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但探寻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需要从制度的层面进行:教育制度、社会体制是造成城市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最重要因素。1.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出现,与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密切相关。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的
10、形成虽然有着特殊的历史缘由,甚至也有着特定的历史价值与意义,但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与作用不可低估。户籍制度最突出的弊端在于它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把中国公民分成标志鲜明的两大类别,也将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割裂开来,让城乡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架构中获取不均等的教育资源。农村青少年要摆脱农民的身份,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教育,进入城市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改变农村户口。因此,户籍像一道强有力的闸门,维护着二元社会结构。改革开放后,伴随农村适龄儿童不断向城市流动,原有僵化的城乡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遭受巨大冲击。为了维护这种僵化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即使政府确立了“流入地政府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进城务工
11、就业农民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不少城市公办学校仍以种种理由拒收或少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有的地方政府则采取指定部分学校招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而其他学校特别是教学质量好的重点学校则不允许招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有的接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公办学校则将这些孩子单独分班,与当地学生分班学习。这是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一种“隔离”和歧视的做法,它严重阻碍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并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过度分权,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是一种过于分权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把普及义务教育所需的资金交由地方负责筹措与分配,实际上等于默许了经济发展
12、不平衡的客观差异对义务教育的不利影响和制约。其结果,只能使义务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总存在着一定甚至是比较悬殊的差距。那么在这样一种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下,不可避免地使义务教育陷入非均衡发展状态中。我国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严重城乡差异,实际上正是现行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实施的必然结果。城乡教育差异的悬殊,一方面必然会诱使农村适龄儿童流入城市接受较为优质的教育,从而对城市义务教育产生巨大的需求效应;另一方面,在义务教育过度分权的背景下,一个地方的学生越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就越大。以2004年为例,当年全国城镇小学生预
13、算内经费1508.28元,城镇初中1632.41元。照此计算,像北京、武汉等大城市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支付的经费将是一个巨大的数目。这样一来,尽管中央政府反复强调流入地政府要制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但一些学校和地方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入学仍持排斥态度。目前不少地方均抱怨财政困难,难以接收更多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有的则认为由流入地政府单独承担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费用不合理,提出应让其原籍政府承担或分担部分教育费用。有的甚至认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就相当于择校读书。从较为落后的乡村转到相对发达的城市接受
14、教育,就是一种择校,择校就意味着他们对当地政府提供公共教育的放弃。由此推论,流入地政府不仅可以不承担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投入,而且可以对其收取较高的学费或借读费。3.农民工子弟学校遭受不公平的对待。从目前来看,民办中小学及民工子弟学校承担了相当数量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公办学校及政府的财政压力,分担了政府的责任。但是,从实践来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存在明显的不平等性。尤其是政府的财政投入主要是公办学校,几乎顾及不到民办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有的甚至认为民办学校或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争生源、争教师,损害了公办学校的利益,对这些学校采取不同程度的限制、
15、排挤甚至打击和取缔。当然,为了给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提供安全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相应的规范是必须的,对一些违规办学实行取缔也是必要的。但这种规范应当是在积极鼓励和支持的前提下进行,而政府现行的规范恰恰是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一律都是按城市学校的标准来规范的。对于绝大多数民工子弟学校来说,往往很难达到这个标准,这样,这些民工子弟学校便归入“不合法”的范围。民工子弟学校就在这种“自生自灭”的状态下生存着。“自生自灭”的状态制约了这类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而无法进一步发展又加大了其达标的难度。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民办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增加了公办学校的压力,减少
16、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四)国家在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相关政策早在1996年原国家教委就制定印发了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1998年3月,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发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强调流入地人民政府应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创造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但是,此时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进城上学仍采取限制政策,要求“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外流。凡常住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应在常住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住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该办法还允许招收流动儿
17、童少年就学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收取“借读费”。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重申: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基本上确定了农民工子女教育“两为主”的方针,出“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取多种形式,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对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逐渐从“限制”转向“支持”。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把占流动儿童少年绝大多数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单独提出并突出强调,将政策焦点对准农民工子女,定由流入地人民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收的学校以
18、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2004年3月25日,财政部决定,今后在城市中小学就学的农民工子女,负担的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它费用。除收取每证最高不超过5元的暂住证工本费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工本费外,其它面向进城就业农民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并清退向农民违规收取的款项。将进城就业农民的治安管理经费纳入正常财政预算支出范围,严禁向进城就业农民或农民工所在单位收取治安联防费。开展农民工培训和技能鉴定,不得强制培训、强行收费。 2006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
19、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二.调研的目的与意义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普及性与民主化,人人都应该享受教育,也应该接收教育。此次调研的目的就在于进一步了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的现状,并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状况,引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办法,让中国的教育真正的成为“全民教育”,让中国的社会真正和谐起来。具体而言,这次调研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有:1.唤起社会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子女绝大部分处于中小学义
20、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基础教育,它不仅是奠定青少年一代国民素质的重要基础,也是奠定广大青少年接收更高一级教育的根基。所以,义务教育具有很强的普及化和民主化等特点。它要求全社会不论贵贱等级,不管肤色和种族,不分流动人口还是常住人口,所有适龄儿童都有权进入学校接收公平、公正的教育。对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必须,必须逐步消除因地区间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差别和公民家庭之间经济状况的而造成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为公民的自我发展提供平等的条件。此次调研的最大目的就是在于唤起人们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促进教育公平和全民教育的实现。2.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
21、题,有利于促进国家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科学与技术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所以,我们国家当前必须大力发展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信息经济。这就必须要有大批素质高的人才做支撑。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说:“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显而易见,这里的人可能仅仅包括城市的孩子,农民工子女也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我们必须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提高他们的素质,让他们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有用之才。3.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城市农民工子女由于离开家乡,离开户籍所在地,所以流出地政府
22、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大为削弱。而流入地政府由于城市农民工没有当地的户籍,他们也就没有保障这些孩子义务教育的义务。所以,流动儿童很大程度上处于无管理的状态,成为城市中的边缘人口。这些孩子由于教育上的不公平待遇,在素质与能力上将与城市子女有较大的差距。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下逐利意识的加强,市场竞争的逼迫,特别是其社会群体的道德不确定性,加之转轨时社会控制相对乏力,这些农民工子女踏入社会之后,由于农村和城市的新旧价值观都失去信仰,变成无价值遵循的人,从而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根源,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所以,我们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有助于提高农民工子女的素质,从而维护社会的稳
23、定。4.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届四种全会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何谓“和谐社会”?它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社会各阶层能互相融洽平等共处,形成良性、公正、合理的互动结构。对于城市来说,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要让外来务工者融入城市,建立一套社会资源共享的制度,形成和谐良好的发展环境。由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其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经落后于城市孩子。如果国家和社会不对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加以重视,任其自由发展,农民工子女甚至第三代都很难融入城市,显而易见,这样一批几亿人的生活在城市却不能融入城市的劳力大军的存在,很难说我们的社会是和谐的。所以关注农民工的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农民工 子女教育 问题 调研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07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