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忠实义务的法律研究.doc
《夫妻忠实义务的法律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夫妻忠实义务的法律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夫妻忠实义务的法律研究 姓 名: 王瑶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法学 班 级: 法学51班 学 号: 2265104 指导教师: 罗良 职称: 讲师 2009年5月15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目 录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 words1一、夫妻忠实义务的概述1 (一)概念 1 (二)法律性质21夫妻忠实义务是配偶权的一项内容22夫妻忠实义务具有人格权的性质23夫妻忠实义务实质上是人格化的身份权 2(三)内容3(四)夫妻忠实义务的法律价值31明确了夫妻忠实义务,确立了婚姻法中的正义取向32惩罚违反法律规定妨碍婚姻家庭关系自然延续的行为人3
2、3补偿基于夫妻忠实义务而受到损害的夫妻一方3二、夫妻忠实义务法律的现状与规制3(一)理论及事实依据依据31夫妻忠实义务法定化具有法学理论基础32夫妻忠实义务法定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43夫妻忠实义务法定化具有现实操作性4(二)法律依据4三、夫妻忠实义务法律保护制度的构建 5(一)我国目前夫妻忠实义务法律保护现行规定及其不足5(二)国外相关经验的借鉴5(三)违反夫妻忠实义务侵权行为的构成51违反夫妻忠实义务侵权行为一般构成要件52违反夫妻忠实义务侵权行为的具体表现及构成6(四)违反夫妻忠实义务的责任人61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受害方有权向实施侵害的配偶一方提起停止侵害之诉62受害方有权向第三者提起停
3、止妨碍之诉和侵杈损害赔偿之诉7(五)违反夫妻忠实义务侵权行为的救济方式71请求离婚72离婚时请求损害赔偿7结语 7致谢 8参考文献 8夫妻忠实义务的法律研究法学专业学生 王瑶指导教师 罗良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思想文化领域日趋多元化,我国的婚姻家庭领域内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一方面,婚姻家庭关系中民主、平等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一些腐朽、丑恶的消极现象也日趋泛化,婚姻价值观错综复杂。我国新婚姻法中增加了一条规定,即“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夫妻忠实义务是一个有着深刻历史根源而又至今无法准确定位的一个法律问题。本文拟探讨夫妻忠实义务的性质,法律
4、保护的可行性,并对相关具体制度的构建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相关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关键词:婚姻关系; 夫妻忠实义务; 婚外情; 配偶权 Study On The Connubial LoyaltyStudent majoring in Law WANG Yao Tutor LUO LiangAbstract: With years practi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greate change, together with problems, has been witnessed in marriage in China. O
5、n the one hand,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and equality is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the marriage and family rel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some decadent, ugly negative phenomena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marriage values are complex.Chinas new marriage law added a provision that the husband a
6、nd wife should be faithful to each other and respect each other. Faithful duty of husband and wife has the deep history source, but up to now it cant be accurately fixed a law position.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the duty of loyalty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the feasibility of leg
7、al protection, And make the improvement recommenda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fic and related system, and make the improvement recommenda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fic and related system Key words: Marriage relation; Marital loyalty; Non-marital love; Spouse power一、夫妻忠实义务的概述(一)概
8、念现行婚姻法第4条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这是2001年婚姻法修改增加的一个全新内容。那么,什么是“夫妻忠实义务”?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法律规定呢?夫妻忠实义务的规定,这是现行婚姻法针对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做出的法律上的评判,也是我国法律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夫妻间的忠实义务。外国法中夫妻的忠实义务,主要是指贞操义务,即专一的夫妻性生活义务。1关于夫妻忠实义务可作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上的夫妻忠实义务,不仅包括夫妻在性生活上互守贞操,不为婚外性行为,也包括不得恶意遗弃配偶以及不得为第三人利益而牺牲、损害他方的利益。狭义上的夫妻忠实义务,又称贞操忠实义务,仅意味着配偶性生活的排他专属
9、义务。笔者认为,夫妻相互忠实是指夫妻之间应忠于感情,应该诚实、坦诚相待以及互敬互爱。2任何一方也不得为婚姻外之性交,须保持性的专一性。一夫一妻制的要义就是将人类的性行为规范在一对配偶之间,除此而外的性行为都是违法的,都是对他方的严重伤害。在许多国家,夫妻一方的婚外性行为即可成为充分离婚的必要条件,导致婚姻的破裂与家庭的解体。不仅是我国大陆有这样的规定,明确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尊重在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中,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比如法国民法典第212条明确规定“夫妻双方应相互忠诚,互相帮助与救助”。瑞士民法典159条明确规定“配偶双方互负诚实及扶助的义务”。德国民法典第1353条也有类似
10、的规定:“婚姻双方相互间有义务过共同的婚姻生活,婚姻双方互相向对方负责”。又如我国澳门民法典第1532条也规定了“夫妻双方互负尊重、忠诚、同居、合作及扶持之义务”。(二)法律性质1夫妻忠实义务是配偶权的一项重要内容 配偶权是基于法律规定的夫妻身份地位而产生的基本身份权。从法律特征上看,具有权利义务的复合性, 3即在配偶权中权利和义务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行使权利亦即履行义务。“这种身份权不独为权利人之利益,同时为受其行使之相对人之利益而存在,原则上权利人不得放弃,甚至可以认为权利人有行使之义务。配偶权虽然本质上是权利,却是以义务为中心。权利人在道德和伦理的驱使下自愿或非自愿地受制于相对人的利益,
11、因而权利之中包含义务。” 4因此,夫妻忠实义务虽然名为“义务”,实质上是一种以义务为中心的或以义务为表现形式的权利。2夫妻忠实义务具有人格权的性质人格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缺少了人格权,人就无法生存。一个人可以终生不结婚,可以因此而无配偶权,但是他仍享有人格权。5人格权的客体是人格利益,这种人格利益可分为一般人格利益和个别人格利益。一般人格权就是对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的一般人格利益所作的抽象概括,其内在结构可归纳为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平等和人格尊严四个方面。6夫妻忠实义务具有这种一般人格权性质,在夫妻一方违反忠实义务为婚外性行为,侵害夫妻对方人格尊严时表现最为突出。其中尊严是人的本质属性和基
12、本需求,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对其都有一种稳定的、牢固不变的、内在的需要或欲望,一种对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7由此,人格尊严从道德伦理方面对人的品质、良知等人格因素加以规制,从而把人真正当成“人”,承认人作为一个“人”所应享有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并且保证每个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最起码的尊重。人格尊严这种具有伦理性品格的权利反映到婚姻家庭关系当中,必然要求确立对夫妻忠实义务的法律保护。3夫妻忠实义务实质上是人格化的身份权笔者认为,首先,身份权是夫妻忠实义务的根本属性。没有婚姻关系不可能产生夫妻忠实义务,婚姻关系是夫妻忠实义务的前提性条件,夫妻忠实是婚姻关系合法有效成立的必然结果,而婚姻关
13、系则是以身份为其基本特征的。其次,人格权是夫妻忠实义务的依附性属性,只有婚姻关系合法有效存在,夫妻一方违反夫妻忠实义务为婚外性行为使夫妻对方或第三人间接或直接得知等条件均得到满足时,这种性质才能显现出来。基于夫妻忠实义务身份的根本属性和人格权的依附性属性,笔者认为夫妻忠实义务实质上是人格化的身份权。这种定位一方面科学地厘定了夫妻忠实义务的根本法律性质,另一方面也为违反或侵犯夫妻忠实义务,从而又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提供了一种法律依据。8(三)内容笔者认为,夫妻忠实义务其内涵之核心是夫妻间忠诚,即任何一方也不得为婚姻外之性交,须保持性的专一性,具体表现为任何一方不得有重婚、与他人同居、通奸
14、以及卖淫嫖娼行为,上述行为严重违背了夫妻忠实义务,往往可能导致离婚而破坏婚姻家庭,损害无过错配偶的合法权益。9其中重婚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行为还违反我国新婚姻法的禁止性规定,是直接构成离婚的法定理由。因此,修正后的婚姻法增设了法律责任的内容。比如婚姻法第45条规定,对重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四)夫妻忠实义务的法律价值国家用法律的形式限制和干预个人的私生活,规定夫妻忠实义务,对违反其义务,严重损害公民利益的行为加以制裁和处罚实质上是保障和促进了正义在婚姻法中的实现。具体表现在:1明确
15、了夫妻忠实义务,确立了婚姻法中的正义取向这是法在实现分配正义方面的作用。承认夫妻忠实义务在法律上的地位,将其纳入配偶权并规定的婚姻法中,实际上是将正义的原则法律化、制度化,并把这种正义具体化为权利、义务和责任,实现对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公正的分配。102惩罚违反法律规定妨碍婚姻家庭关系自然延续的行为人一般而言,夫妻感情破裂,双方自愿结束婚姻关系,并不以夫妻一方或双方违反夫妻忠实义务为前提。但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严重侵害夫妻一方的合法权利,导致婚姻关系非自然结束的行为人(包括夫妻对方,也包括第三人) ,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情节严重者可以上升到刑法的制裁。这是基于道义的正义要求。113
16、补偿基于夫妻忠实义务而受到损害的夫妻一方这是基于功利的正义要求。婚姻法第3条规定:“禁止重婚。禁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上家庭城员间的虐待和遗弃。”第4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违反夫妻忠实义务,侵害夫妻一方的合法权益,是一种侵权行为。由于违反夫妻忠实义务必然牵涉的第三人,其实质是夫妻一方与第三人的共同侵权行为。实施这种共同侵权行为的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使有责任方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对于造成对方精神痛苦和
17、精神创伤的,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以一定的金钱、物质来惩罚过错方,补偿抚慰无辜方。法律对责任承担的支持,尤其是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支持,为恢复理性的正义提供了救济的途径。“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这种救济手段的确立真正在正义上支持和肯定了基于夫妻忠实务而产生的权利。二、夫妻忠实义务法律的现状与规制(一)理论及事实依据1950年婚姻法和1980年婚姻法均没有规定忠实义务。主要是因为忠实义务属于道德调整的范围,法律无需干预。但是,现行婚姻法则对夫妻忠实义务作了原则性规定。笔者认为,夫妻忠实义务法定化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1夫妻忠实义务法定化具有法学理论基础夫妻忠实义务是禁止配偶双方为婚外性行为,如将其纳入
18、人道德范畴,则其实现的保障力仅为人们自身的修养和来自外部的舆论压力,这使其保障实施的力量相对较弱。在面对违反忠实义务带来的损害时,仅仅由道德来调整无法满足保护他人利益、家庭利益、社会利益的需求。12此时,将忠实义务规定为法定义务即成为必须,它不仅可以在婚姻家庭领域约束只追求个人私利的行为,提倡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保护各种利益,实现社会秩序的有序运行。2夫妻忠实义务法定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3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变动期,封建夫权思想、男女不平等观念以及外国性解放、性自由的思潮都有一定的影响,直接违反一夫一妻制,如重婚纳妾、“包二奶”等现象仍大量存在并呈逐年增多之势。据统计,在法院
19、判处的离婚案件中,因配偶一方与第三者通奸、同居、重婚造成婚姻解体的占2030。这些行为不仅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而且导致了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违背了夫妻关系应有的忠实之意,在我国这个传统家庭观念较重的国家,其带来的危机往往是灾难性的。3夫妻忠实义务法定化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有人认为,将忠实义务规定在法律中会因性行为涉及个人私生活造成司法实践中操作难的问题。其实,这种担忧可通过立法的完善来解决。现行婚姻法第46条就夫妻一方违反忠实义务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即如果因夫妻一方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导致离婚时,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换言之,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对于婚姻一方合法权益受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夫妻 忠实 义务 法律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0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