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论文doc.doc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论文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论文doc.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李艳捧燕山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摘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深受各方关注,为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为了社会能够稳定发展,应当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立场上,看到当下所呈现出的问题,并通过多方努力,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完善缺失的福利项目,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福利的水平。本文通过分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对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在不
2、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保障全体公民的福利权,提高福利水平。在我国市场化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与社会公正的大问题。 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应该看作是农民工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民工子女”这个称谓,本身是因为”农民工”而得来。正是由于存在”农民工”这个特定的身份群体,才会有”农民工:子女”这个特定的群体。 着眼于农民工子女本身,其教育问题是关系到其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关系到其成年以后的生活道路和生活品质的问题,将来能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甚至能获得什么样的人生,都与其年少时是否受教育、受什么样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着眼于其父母,也就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
3、体,子女上学读书、接受义务教育,也是他们社会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本身受教育权的一种延伸,并且,这是关系到农民工个人和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的成长和未来是关系到他们生活幸福度的重要指标。着眼于整个社会,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社会公平、和谐的需要,也是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毫无疑问,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是身处底层的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他们辛苦劳作,却无法真正融入城市,跟随而来的子女往往也作为”二等公民”被歧视或漠视,享受不到应有的社会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就会参照城市居民发现自身权益的不平等,很有可能通过放纵堕落消极报复社会,甚至违法犯罪向这个社会施以积极的报复行为。这样的结果,是不
4、利于社会稳定的,也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基于以上方面,研究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这既与公民个体的国民待遇和自身权利有关,也与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有关。一、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近年来,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早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指导思想。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保障进城务
5、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强调要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10年教育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落实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全面取消借读费。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办法,推动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城镇届民享有同等待遇。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推动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除此以外,各地政府尤其是农民工输入地省份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政府和社会各
6、界确实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必须看到,距离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还有很远。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民工子女入学难我国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都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外出打工的农民子女如果在户口所在地失学,是当地政府的责任。但是在父母打工地区失学,却无人过问。国家提出的农民工子女人学应实行两个为主:当地政府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这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人学问题的根本途径,但当地政府义务教育经费仅够维持本地区儿童入学,若再接收外来农民工子女,政府又不增加教育经费,公办学校是难以承受的。于是有些公办学校只好向农民工子女家长收取学费,这又违背了义务教育免收学费的规定。因此公
7、办学校只好找出种种理由,拒招农民工子女。据了解,大多数公办中小学不愿招收民工子女,经费紧缺是原因之一。另外,不少民工子女学习基础较差,基本素质较差,教学难度大,学校生怕拖了教学质量的后腿。与此同时,不少农民工及其子女也不愿进城市公办学校,一是因为基础差怕跟不上,二是怕受到城市孩子的歧视。他们只能在条件极差的民工子弟学校上学,由此彰显了教育的不公平。 (二)农民工子女辍学现象严重据安徽省全国人大代表华岩调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有200万人左右。在这些流动孩子中,小学入学率为85,初中入学率仅为20,也就是说,约有100万农民工子女处于失学、辍学状态,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这着
8、实让人吃惊,同为中国儿女,本应享受公平的教育,而因为他们是农民工的子女,在起点上就失去了受教育的起跑时机。早在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就把受教育权确定为一项基本人权,规定“无论什么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我国1986年颁行的义务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上学。”我国农民工子女失学现象的存在,既不符合国际人权法则,也不符合我国现行法律所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这在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成为一道极不和谐风景。(三)城乡差异使农民工群体的子女
9、心理压力大。由于农民工子女家庭处于城市的边缘地位,他们的心理也开始边缘化。一项调查显示,年龄较小的孩子由于不懂事,受影响较小,而年龄稍大的孩子与城市同龄人相比,显得早熟、自卑和失落。与城里同龄人相比,农民工子女总是自觉地把自己划为城市中地位较低的群体,并有这样的群体认同感,在这群体中自我封闭。这一点在初中孩子心理上特别明显。对他们来说,从家乡突然来到一个如此陌生和冷漠的地方,心理落差极大,加上农民工聚居区相对滞后的卫生及治安状况,使其内心变得十分敏感。深层次的自卑感在受到歧视后,反而暴发出强烈的自尊心,因此他们把同一群体内友情看得很重,渴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又由于他们所处环境往往是人口高
10、流动区,各色人等皆有,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非常容易误入歧途,一旦陷人这样环境下的社会小团体内,就难以自拔。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边缘地位,使得他们内心建立起自我防卫墙,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边缘意识。(四)教学实践的不公平一些教育权利如农民工子女不能参加学校或者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评“三好学生”等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歧视农民工子女,无情地剥夺了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等的评优项目,不能人队入团,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事实上的歧视无形地伤害并影响着这一代本应健康成长的心灵和孩童之间人格的平等和友谊。农民工子女因被嘲笑而习惯了自我封闭,因被剥夺、被隔离感而更显自卑。身处种种矛盾冲突之中,加强了
11、他们的边缘意识,稍不留心孩子便误人歧途。因此公平教育对其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城乡分割二元体制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根本原因。 计划经济体制下确立的户籍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屏蔽”工具,长期以来限制了人口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在中国根深蒂固。但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的转移是必然过程,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农民工潮是绕不过去的中国特色,然而这一入口流动是以无数外来务工人员”两栖身份”的委曲求全为代价的。他们可以来到城市”立业”,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做出贡献
12、,却无法在城市社会中真正”安家”。二元结构的背后,隐藏的是长期以来行政控制对国民财富的分配不均,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平等,这些集中体现在从养老保障到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几乎所有社会福利的差异上,户口作为一种利益载体,其意义已远超其本身,户口制度的辐射力量是惊人的,其造成的全方位的不平等,无疑也将人划分了等级。当前几乎所有的社会福利项目都是基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农民工以及他们的子女由于没有城镇户口而无法获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权利,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二)教育制度的制约首先,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财政困境与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相关。中国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有两个显著特点:
13、第一、教育财政的过度分权;第二,中央和省级政府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限。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加速了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分权化趋势。此后,中国基础教育形成了县、乡两级政府办学,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于各级财政实力不同,特别是乡镇财政,是最薄弱的一环,由此导致城乡教育投入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从教育转移支付看,中国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也存在较大问题。现行的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项目主要有灾后校舍修复补助、师范教育补助、职业教育补助,以及1995年实施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这些专项补助规模很小,且多为一次性或临时性项目,对消除城乡间、地区间教育差距作用有限。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不
14、完善与分权式教育财政体制结合所产生的后果是:越是高一级的政府,其所承担的教育投资责任反而越小。城乡义务教育投资的巨大差异以及中央和省级政府负担教育投资比例极低的现实带来两种后果:第一,城乡差异悬殊的义务教育服务质量诱使农村适龄儿童流向城市,从而对城市义务教育体系带来较大的冲击(我们称之为“需求效应”);第二,义务教育过度分权的特征也让中央和省级政府回避了教育投资责任。在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力度有限的背景下,城市地区依靠自身的财力也难以满足本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称之为“供给效应”),以上两种效应共同强化了城市地区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投资负担。同时,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服从于人口户籍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民工 子女教育 问题 研究 论文 doc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07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