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方案》的依据(可编辑) .doc
《《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方案》的依据(可编辑)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方案》的依据(可编辑) .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方案的依据 阿坝州文化局 关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方案公示 2008年11月14日,由文化部命名的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第四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继热贡地区之后第二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区。保护区的设立,对抢救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加快我州羌族地区灾后重建步伐和实现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国家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要求,为切实做好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工作,我们编写完成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方案,现将该实施方案面向社会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010年7月2
2、0日至26日是,若有修改意见,请以电子文档形式发往我局。(电子邮箱:xie9906126;:0837-2822612) 2010年7月19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方案 “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方案”编写委员会二一年六月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方案编写委员会人员名单 顾 问: 屈盛瑞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 泽 波 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 编委会主任: 刘文芝 州政府副州长 编委会副主任:冯青龙州文化局局长 宋 宁州政府副秘书长陈顺清 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委外宣办主任、州政府新闻办主任 编委会成员: 何文涛 州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 王顺清 州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郝士
3、昌 州教育局局长 单木真州财政局局长 马福寿州规划建设局局长 王福安 州旅游局局长 何世明州国土资源局局长 张通荣 汶川县人民政府县长 蔡清礼 理县人民政府县长 高加军 茂县人民政府县长 何 强 松潘县人民政府县长 贺 松 黑水县人民政府县长 庄春辉 州文化局副局长 巴 桑 州文化局副局长 编写组组长: 杨嘉铭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编写组成员: 汪志斌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博士 黄 文 西南民族大学博士 ?杨 艺 西南民族大学讲师 莫远胜 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 冯 ?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目 录一、羌族文化现状及其实施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
4、坝州)羌族聚居分布特点及历史文化状况11.羌族12.阿坝州羌族聚居区13.羌族文化24.羌族文化的危机与保护3(二)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的目的和意义51.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52.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的目的和意义6二、制定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方案的依据8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9(一)指导思想10(二)基本原则10(三)总体思路10四、主要目标和任务11(一)主要目标11(二)主要任务13五、保护范围15(一)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基本范围15(二)茂县19(三)汶川县21(四)理县22(五)黑水县、松潘县和九寨沟县22六、保护对象及项目支撑24(一)保护对象24(
5、二)实施项目251、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具体实施项目262、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点项目33七、保护方式33(一)完善四级名录体系34(二)完善四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体系34(三)确立文化空间34(四)收集资料35(五)建立数据库和数字博物馆35(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和传习所35(七)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36八、保护措施36(一)开展调查36(二)编制规划36(三)分步实施371.第一阶段(2008至2010年):抢救保护与恢复重建阶段372.第二阶段(2011至2015年):发展、完善、提高阶段38(四)试点先行38(五)重点突出39(六)整体性保护40(七)群众主体41
6、(八)教育培训42(九)学术研究42(十)宣传普及43九、保障机制43(一)组织保障431.工作机制432.监督激励机制443.学术组织444.民间组织45(二)法制与政策保障451、法制保障452、政策保障45(三)资金保障46附录49附录一:阿坝州国家级、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及其传承人表,阿坝州国家级、省级、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表6.1?表6.6)49附录二:灾后一年半(2008年5月?2009年12月)阿坝州对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恢复重建的调研情况及工作成绩。71附录三: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项目建设的立足点和着眼点81附录四:关于大禹文化、羌语文化、释比传承人
7、、羌族民间演艺项目等实施项目确立的思考85 为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相关规划,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遵照文化部对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要求和黄山会议精神,根据四川省文化厅对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落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的指示精神,继续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增进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极作用,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的可操作性,根据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羌族文化现状及其实施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羌族聚居区分布特点及历史
8、文化状况1.羌族 羌族,自称“日玛”“日麦”或者“尔玛”“尔麦”,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亦是我国唯一保留远古时期族称的民族。其悠久历史可溯源到三千多年前的古羌族群。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羌人中的一支从甘肃、青海地区先后迁徙到岷江上游河谷地带,与当地居民相融合,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今天的羌族。作为古代羌人直系后裔的羌族及其文化,在当今大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尤其值得倍加珍惜。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羌族已有人口306072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和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以及甘孜州的丹巴县,此外在陕西省宁强县、略阳县,贵州省石阡县也有少量分布。
9、2.阿坝州羌族聚居区 阿坝州羌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茂县、汶川县、理县,在松潘县、黑水县部分地区也有分布。有羌族人口约15.7万人(2007年统计),占全州总人口的18.7%,占全国羌族人口总数的50%以上,是全国最大也是最集中的羌族聚居区。 阿坝州羌族聚居区地处川西北高原东南边缘,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地带。羌族传统上从事高山农业和牧业,其居住分布在海拔1000米2500米之间,以沿岷江上游及其支流(杂谷脑河、黑水河)河谷分布的高山或半山村寨为基本格局,并逐渐呈现出由高山、半高山逐渐向山谷、河谷平坝迁移和由村寨聚居向城镇聚居演变的特征,特别是在茂县、汶川交通便利的沟谷地带,形成块状的村落和集中的场镇
10、,人口相对密集。2.羌族文化 羌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羌族文化就是羌族人民在其生存与生活中创造并历经多次交融和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同其所居住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羌族文化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文化源于西北甘青地带,是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文化,由于受其有语言无文字局限,其传承和延续尤显脆弱。 这一整体意义上的羌族文化,涵盖了语言、信仰、服饰、饮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礼仪节庆、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诸多方面,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羌族的语言为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除茂县赤不苏地区和黑水县
11、的羌区为北部方言外,其余羌区均为南部方言。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使用汉文。羌族的信仰是多神崇拜,“释比”(巫师)在羌族人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羌民观念中,白色代表吉利、和善,乳白色的石英石是诸神的化身。羌族民居与碉楼,以片石为材,黄泥为粘合剂,无需绘图、吊线和柱梁支撑,高可达十三四层,技艺精湛,独具魅力,是羌族文化的标志之一,同羌笛、瓦尔俄足节、多声部民歌、羌绣、羌年(2009年10月“羌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一样,都是羌族文化的杰出代表。 和中华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羌族文化也是一种多源融合文化,是以来到岷江河谷的古代
12、羌人文化为主体、吸收汉藏文化而融合生成的。由于古代羌人部落本身的差异性和岷江上游河谷复杂的地理环境所导致的区域发展差异,使得羌族文化至今仍保持着“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多元化区域面貌,在语言上表现为若干不同的羌族土语区,在村寨的布局类型和建筑形态上,除了较为普遍的山地自然村落型和平坝(台地)自然村落型而外,还有多种适应不同生存环境而各具特色的类型,如理县桃坪寨的防御堡垒型、汶川县萝布寨的背水据山型、汶川铁邑寨的山脊守险型、茂县黑虎寨的山地守险型等等。多样化,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成为羌族文化生态的显著优势。3.羌族文化的危机与保护 由于近代以来现代化的冲击,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羌
13、族文化就出现了濒危的现象。20世纪五十年代初登记为羌族的人口仅有3.5万余人,而据原茂县羌族头人王泰昌1983年回忆说:“建国初在阿坝州和北川、平武等地境内的羌族人口实际当有10万余人;到20世纪80年代初,羌族巫师释比中已经只有几位老释比能够解说部分经典内容,传说中原有五十多部的释比经典也仅能背诵二十多部”。正是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的努力,羌族文化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发展。到地震前,羌族人口已增加到30.6万人;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多项针对羌族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已经展开,许多学者和社会有识之士也在进行羌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如文化部门对羌族的村寨和碉楼建筑、文物等进
14、行了调查与保护,收集了羌族民俗文物,建设了茂县羌族博物馆,还开展了释比经典、民间音乐舞蹈、民间工艺、文学艺术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1987年在羌族地区开展了大规模文物普查并于1989年1月将一批羌族文物公布为阿坝州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开展了“藏羌碉楼与村寨”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并于2007年将其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等等。 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这次地震给予羌族文化及其保护工作的破坏也是巨大而严重的。“羌族文化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部分处于半山、高半山的羌族民众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园。非物
15、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遭受损毁,一大批传统羌族民居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如:汶川萝卜寨房屋全部垮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藏羌碉楼部分垮塌。以大禹文化为特色的民间传说载体、民间信仰及相关遗址受到严重毁坏。代表性传承人中的释比有一定伤亡。”四川省地震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灾后重建规划纲要,四川省文化厅,2008年6月内部编印,第4页。多年工作成果几乎毁于一旦。 令人庆幸的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全国各地的有力支援下,由于军民齐心,抢救及时,阿坝州羌族聚居区的文化生态在总体上以保存,文化部门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系统记录的最具价值的大量羌族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图文、录音资料得到保护,这既
16、增强了羌族群众的认同感,也增强了灾区群众战胜地震困难的信心,为灾后恢复重建以及此后进一步的羌族文化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必须指出的是,羌族所居住的生态环境在地震中受到很大破坏,次生地质灾害将长期存在,阿坝州面临羌族村寨被迫搬迁,羌村居民重新安置的难题,这使得阿坝州羌族文化区的生态结构在总体上保持延续的同时,在底层具体的文化生态结构上面临着相当繁重的“重构”任务。这种“重构”,作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要实现的应是羌族文化精神的自觉,是要建构一整套能够让古老的羌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保护与发展制度。(二)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目的和意义1.羌族文化生态
17、保护实验区 文化生态,是文化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是运用生态学的方法与观念来对文化进行的一种整体性、活态性把握,是一个以非物质文化为核心涵盖文化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体系。在文化生态学的立场上,一个民族的文化及其发展的特殊形貌总是处在对环境的适应、重新适应以及互动变迁中,这些环境既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也包括自身的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与社会环境。而文化生态保护则是对文化生态学所总结的文化变迁规律的自觉运用,主要是对当代文化生态处境下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延续发展进行有意识引导与专门化建设,促进传统与现代的和解,实现文化的多元发展格局,建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18、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基本良好,并具有特殊价值和鲜明特色的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定区域。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就是在羌族文化发生、发展与传承的区域内,对其所拥有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特别是对以活态传承为文化生态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的地区,以此促进羌族聚居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羌族文化的区域特征,选定传统文化保存得相对完整、在生产和生活方式、观念形态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在价值观、民间信仰以及诸多具体文化表现形式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群聚居空间给予特别的关注,使这一特定区域传统的
19、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健康的传承。2. 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目的和意义 传统与现代既相差异又相延续,现代化的方向是任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不可能摆脱的命运,传统的现代转型也就成为任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共同的使命。如何实现传统的现代转型是摆在所有后发民族与国家面前的共同课题。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发生急剧变化,曾经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历史见证、作为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和重要桥梁的文明成果正受到经济大潮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冲击,这种冲击与改变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日渐发展起来的时候展现得尤其突出。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
20、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这些传统文化应有的作用,这是中华民族在复兴进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健康而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通过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使得那些凝聚着民族的历史、艺术、人文和科学价值的文明成果,不仅能够在形式上传承延续,而且能够将其文化精神同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实现其自身的现代转型。就此而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是迄今为止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上最为成功的探索,也是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 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志着羌族文化的灾后重建已进入整体性保护的新阶段。对于抢救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传承
21、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和加快羌族地区的灾后重建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羌族文化遗产比较集中的区域实行整体性保护,是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羌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抢救保护传承羌族文化,加强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生态保护,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促进羌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完善
22、保护措施和开展保护工作,加强与羌族民众生活密切关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构建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保持羌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生态空间的完整性、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 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羌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使具有独特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羌族文化得以世代相传,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羌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复兴将会发挥积极的和示范性的作用。二、制定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方案的依据 本方案依照国家和各级政府关于灾后重建和文化生态保护的相关文件精神及工
23、作部署制定,并充分采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项目研究及其他学者的相关科研成果,主要法律法规依据列举如下: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6号); 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发200831号);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9月);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 文化部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灾后重建规划指导意见(文计发200820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方案 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方案的依据可编辑 阿坝 羌族 文化 生态 保护 实验 实施方案 依据 编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07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