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三新修正著作權法之析疑.doc
《九十三新修正著作權法之析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十三新修正著作權法之析疑.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九十三年新修正著作權法之析疑章忠信* 東吳大學法律系法學士、美國美利堅大學華盛頓法學院碩士,曾任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組簡任督導,目前任職教育部參事室專門委員,並為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著作權法專題及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系著作權法兼任講師。(本文刊登於94年2月萬國法律第139期)壹、前言立法院在九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風雨交加的颱風天,快速地通過了著作權法部分條文修正案。一般重大法案的立法程序,多會有行政院提案,配合立法委員提案版本,先在立法院的經濟及能源委員會,由代表著作權人利益以及代表利用人利益的力量,進行公開討論、角力與逐條仔細審查 現代民主國家國會設置委員會之主要目的之一,在便於對法案
2、做專業化之處理,透過職司法案審查的常設委員會,可達到:1.以較充裕的時間詳細審查法案;2.在委員會審查階段,舉辦聽證會,一方面收集思廣益之效,一方面使立法過程更為周延,提高立法之品質及降低執行時之阻力;3.對可能引起爭議的法案,交委員會審查,可冷卻或緩和對立等等功能。詳參閱蔡茂寅著,立法院委員會制度的改革與其前提要件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130-9/m138_4.htm,最後閱覽日期為九十三年九月一日。依前述原則,得逕付二讀與三讀之法案,應僅限於具時效要求而各界已有高度共識者,惟著作權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顯然不具備這些條件。然而,這項攸關
3、重大的著作權法修正工作,並未依循此一程序,就在專為修憲而召開的立法院臨時會中,匆匆二讀與三讀,在此之前,外界從未知悉其修正重點,也未見報章輿論對其內容有何報導與討論,最後是透過無任何討論立場與立法源由紀錄的黨團協商,直接與其他法案,包裹式地逕付立法院院會二、三讀通過,由總統於九十三年九月一日完成公布程序 九十三年九月一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九三一五八五九一號令。著作權法在九十二年七月九日才修正公布 關於該次修法之重點,請參閱拙著九十二年新修正著作權法簡析,刊載於二三年十二月月旦法學雜誌103期,亦得於作者個人網站著作權筆記http:/www.copyrightnote.org/paper/pa00
4、28.doc閱覽。,稍過一年的光景,就草率匆忙地再修正,未經過公開、審慎及仔細地討論,造成立法政策的搖擺反覆更迭,破壞了整體著作權法制的穩定性,也造成諸多條文適用上的疑義。本文嘗試由既有的立法文獻,就立法背景、新通過的條文,針對其立法目的,分析其法律適用所產生之矛盾與疑義,一方面要明指其立法缺漏,供司法實務者思考,另方面也希望為未來修法作準備。貳、立法背景此次修法,原本於立法院有五個草案版本,其中,黃昭順等三十六位委員擬具開放真品平行輸入的著作權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 詳細內容請參閱立法院網站資料http:/lis.ly.gov.tw/lgcgi/lgpxlgmeet_newimg?13:1686
5、318261:ttsweb.ini:1,最後閱覽日期為九十三年九月一日。,尚未完成一讀程序,其他四個版本,包括邱垂貞等三十三位委員 詳細內容請參閱立法院網站資料http:/lis.ly.gov.tw/lgcgi/lgpxlgmeet_newimg?13:1686318261:ttsweb.ini:3,最後閱覽日期為九十三年九月一日。、無黨聯盟 詳細內容請參閱立法院網站資料http:/lis.ly.gov.tw/lgcgi/lgpxlgmeet_newimg?13:1686318261:ttsweb.ini:4,最後閱覽日期為九十三年九月一日。、穆閩珠等四十四位委員 詳細內容請參閱立法院網站資料
6、http:/lis.ly.gov.tw/lgcgi/lgmeetimage?CFCACFCBCECECFCEC5CECDC6D2CECBCA,最後閱覽日期為九十三年九月一日。擬具著作權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以及邱議瑩等四十五位委員特別針對KURO案所提出的增訂著作權補償金條款之著作權法增訂第五十一條之一條文草案 詳細內容請參閱立法院網站資料http:/lis.ly.gov.tw/lgcgi/lgmeetimage?CFCACFCBCFC7CFCEC5CDCBCED2CDCBC6,最後閱覽日期為九十三年九月一日。等,則完成一讀程序,由院會交經濟及能源委員會待審。大致上說,委員會待審的三個著作權法部
7、分條文修正草案,是意圖回復先前行政院所提,在九十二年修正通過之著作權法當時,未被立法院通過的草案版本,內容較重視著作權之保護,當然也較符合美方的要求。至於補償金條款之修正,一方面是違反國際公約,另方面為唱片業團體與美方強烈反對,朝野當然深知其利害,不敢冒然推動 關於該草案所設計補償金條款之誤謬,參見拙著引進著作權法補償金制度之是與非,刊載於著作權筆記http:/www.copyrightnote.org/crnote/bbs.php?board=4&act=read&id=101。法案之制定與修正,須要各方關切,共同透明討論,以獲致最後妥協,此一原則尤以專業法律之制定與修正更須貫徹。目前我國法
8、律案分別來自行政部門或立法委員之提案,一般而言,行政部門之提案較為專業,兼顧面較周妥,政策考量有其延續性,且易於堅持;而立法委員之提案,較貼近特定一方之現實利益,立即反應民情。此二者皆有其利弊,調合之道,在公開透明之充分討論與政策辯論,此為民主政治之必然。本次著作權法之修正,行政部門未主動提出相對應草案版本,一方面是認為立法委員所提三個版本與行政院九十二年所提,當時未被立法院所通過之草案條文為主要架構相近,故不再提案,另一方面也是惟恐新提行政院版時,各方意見難以平衡,將成為眾矢之的,故而藉立法院版本,順水推舟,坐視立法院自行審議。殊不知,委員會待審的三個著作權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並非完全顯現行
9、政院九十二年舊草案,對於公眾利益部分之保護,也多有不足,缺乏行政院專業且政策平衡與延續之版本可參證,加上立法院議事過程中,黨團秘密協商機制的缺失,本次著作權法之修正,就註定必然發生重大缺失。參、新法修正重點與缺失此次通過之著作權法部分條文修正案,主要是以執政的民進黨立法委員邱垂貞等三十三人所提的版本為主,參酌其他二版本及黨團協商時,部分委員之意見,其修正重點與缺失,分述如下:一、增訂防盜拷措施保護機制。(一)所謂防盜拷措施,依第三條第一項第十八款之定義,指著作權人所採取有效禁止或限制他人擅自進入或利用著作之設備、器材、零件、技術或其他科技方法。,亦即包括禁止或限制他人擅自進入或利用著作之措施。
10、所謂進入著作,其真意係指使用、收聽、收看、閱覽著作行為;所謂利用著作,其真意則係指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至第二十九條所定涉及著作財產權之行為。(二)增訂第八十條之二第一項,禁止對於著作權人所採取的禁止或限制他人擅自進入著作之防盜拷措施加以破解、破壞或以其他方法規避之,違反者須負民事賠償責任,但無刑事責任。此一條項不禁止對於著作權人所採取的禁止或限制他人擅自利用著作之防盜拷措施加以破解、破壞或以其他方法規避之行為,此係因該等行為之律效果,視其破解、破壞或規避後進一步之動作,究屬侵害著作權或屬合理使用之行為,逕依既有規定認定即可,無待另作規定。(三)增訂第八十條之二第二項,禁止製造、輸入破解、破壞或規
11、避防盜拷措施之設備、器材、零件、技術或資訊,或提供公眾使用或為公眾提供服務等行為,違反者須負民事賠償責任,並得依第九十六條之一第二款,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金。(四)除外條款。第八十條之二第三項訂有防盜拷措施保護機制的除外條款,即符合該項所定的九款情形,即得對於著作權人所採取的禁止或限制他人擅自進入著作之防盜拷措施加以破解、破壞或以其他方法規避之,亦得製造、輸入破解、破壞或規避防盜拷措施之設備、器材、零件、技術或資訊,或提供公眾使用或為公眾提供服務等行為。這些情形包括:為維護國家安全、中央或地方機關所為、保護未成年或個人資料者、檔案保存機關或教育機關
12、或供公眾使用之圖書館,為評估是否取得資料所為者、為進行加密研究者、進行還原工程者、及為電腦及網路進行安全測試者,及其他經主管關所定情形。新法並將前述各種細節情形,授權主管機關定之,並定期檢討。防盜拷措施保護機制的增訂,主要是以九十二年七月九日修正公布新法時,立法院所未通過的行政院草案版本的內容文字作部分調整,其有以下各點缺失:(一)防盜拷措施之用詞失真,應代以科技保護措施(Techn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一詞為宜。蓋科技保護措施是一九九六年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著作權條約(The WIPO Copyright Treaty, 下稱WCT)第十一條、世界智慧財產權
13、組織表演及錄音物條約(The WIPO Performances and Phonograms Treaty, 下稱WPPT)第十八條、歐盟二一年著作權指令第六條,以及各國著作權法所通用之名詞,在使著作權人對於其著作之接觸與利用,享有控制的能力,當著作權人以科技保護措施進行控制時,法律必須保護這些技術不被規避或破解 關於科技保護措施之源由與國際立法現況,請參閱拙著著作權法制中科技保護措施與權利管理資訊之探討,刊登於89年10月及12月萬國法律,亦得於作者個人網站著作權筆記http:/www.copyrightnote.org/paper/pa0016.doc閱覽。,我國並無須自創不同之用語,徒
14、增紛擾。(二)防盜拷措施一詞,與新法定義內容及科技保護措施所欲規範之真正目的,仍有差距。新法關於防盜拷措施之定義,依第三條第一項第十八款,指著作權人所採取有效禁止或限制他人擅自進入或利用著作之設備、器材、零件、技術或其他科技方法。,國際公約所規範科技保護措施之目的,亦均不僅限於禁止或限制重製著作行為之防盜拷(copy control),尚包括禁止或限制使用、收聽、收看、閱覽著作行為之限制接觸(access control),修正案說明七已明示此次修正立法目的,是要包括限制利用(copy control)及限制接觸(access control)兩種形態,則防盜拷措施一詞,顯然僅能含括限制利用(
15、copy control),而不及限制接觸(access control)。(三)進入一詞,不如接觸(access )一詞精確。蓋著作權人以科技方法,禁止或限制他人使用、收聽、收看、閱覽著作之技術,使消費者僅能於特定設備上,收聽音樂、觀賞影片、閱覽文件,或者非經付費或同意,消費者無從使用電腦程式、檢索資料、收聽音樂、觀賞影片、閱覽文件,凡此均未必有任何進入特定客體之行為,故以接觸一詞較為洽當,學者間亦有以此種對於禁止或限制之科技保護措施之立法保護,將使著作權人新增一項權利,稱為接觸權(access right 詳見馮震宇,電子商務法律問題何其多?一文所言:著作權條約(WCT)與表演與錄音條約(
16、WPPT)對於網路上著作之利用,產生重大的影響,例如賦予著作權人、表演人等特別的專屬經濟權能,包括散佈權、出租權、與向公眾溝通權、與接觸權等,使得著作權法亦可以明確的規範涉及著作利用的電子商務態樣。http:/www.ec.org.tw/doc/2002-6-4-11-47-44-1999102911219.doc,最後閱覽日期為九十三年九月一日。)。(四)科技保護措施之主體不應僅限於著作權人所採取者,尚應包括著作權人所授權之人,否則,著作權人所授權之人,例如電子書、影音數位產品之發行商、鎖碼電視頻道業者,網路資料庫業者,他們並不一定是著作權人,則其所採取之科技保護措施將無法受保護,與科技保護
17、措施立法目的有違。科技保護措施與現行法第三條第一項第十七款權利管理電子資訊,並列為數位網路環境下,控制著作利用行為之利器,權利管理電子資訊之主體未限制必須屬於著作權人所採取者才加以保護,則科技保護措施之主體當然也不必限制,才能達到立法保護之目的。(五)國際間關於著作權法制中科技保護措施之立法,最大之爭議在如何避免因為過度保護著作人權益,而犧牲廣大公眾對於著作之既有的合理使用特權(privilege),美國著作權法第1201條第(c)項第(1)款定有保留條款(saving clause),規定(1)本法所定有關權利、救濟、限制或著作權侵害之抗辯,包括合理使用等,均不因本條之規定而受影響。,故本條
18、實有必要於第八十條之二第五項明文增訂一項為:前四項規定不影響利用人依第四十四條至第六十五條所得進行之利用行為。,以確保公眾合理使用的特權。(六)由於直接規避行為以前之準備行為,即供規避行為之設備、器材、零件、技術或資訊,第二項已規定不得製造、輸入、提供公眾使用或為公眾提供服務,則除非進行合理使用之行為人本身具專業規避知識或技術,否則,第八十條之二雖不禁止對於著作權人所採取的禁止或限制他人擅自利用著作之防盜拷措施加以破解、破壞或以其他方法規避之行為,一般人事實上仍無法規避該措施而進行合理使用,從而合理使用之特權仍會受到限制,此為科技保護措施之最大爭議所在。二、修正有關暫時性重製於重製權之排除規定
19、。九十二年七月修正的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五款重製之定義中,明列包括直接、間接、永久或暫時之重複製作,惟另於第二十二條第三項及第四項就特定之暫時性重製,作重製權之除外規定,包括於專為網路中繼性傳輸,或使用合法著作,屬技術操作過程中必要之過渡性、附帶性而不具獨立經濟意義之暫時性重製,不適用之。但電腦程式不在此限。,亦即除電腦程式著作以外,其他著作於專為網路中繼性傳輸,或使用合法著作,屬技術操作過程中必要之過渡性、附帶性而不具獨立經濟意義之暫時性重製,不在著作財產權人之重製權範圍內,而此所謂網路中繼性傳輸之暫時性重製情形,包括網路瀏覽、快速存取或其他為達成傳輸功能之電腦或機械本身技術上所不可避免之
20、現象。原本九十二年行政院版草案參考歐盟著作權指令第五條第一項,對於專為網路中繼性傳輸並未要求必須是合法中繼性傳輸,其後來係在美方要求下,增訂限於合法中繼性傳輸始得排除於重製權之外,惟在黨團協商時,數位匯流立法推動聯盟之委員強力要求下予以刪除。又依歐盟著作權指令第五條第一項規定,必須限於合法使用著作之暫時性重製,始得被排除於重製權之外,惟數位匯流立法推動聯盟之委員將其修正為使用合法著作 合法使用著作與使用合法著作之差異,在於前者除使用合法著作外,尚包括合理使用著作及在授權之下使用合法著作,範圍較後者為廣,對於利用人較為有利,惟立法院不採之。此次修法,就第二十二條第三項的暫時性重製於重製權中排除規
21、定,對於網路中繼性傳輸之暫時性重製於重製權之排除,增列合法二字,修正為網路合法中繼性傳輸,此固順了美方的原要求,但將導致人人無意間即觸法之可怕後果,蓋網路中繼性傳輸為數位網路環境中,資訊傳輸之重要運行,提供網路中繼性傳輸服務之業者,如同電訊業者,事實上無從判斷每一傳輸是否合法,基於技術中立之原則,為降低網路服務業者之負擔,有利數位內容產業之蓬勃,不宜僅將網路合法中繼性傳輸列為重製權之所不及,而應將任何網路中繼性傳輸中之暫時性重製,均排除於重製權範圍,否則將不利數位網路傳輸。新法之立法說明特別引用新加坡著作權法第十五條1(A)作為參考依據條文,惟新加坡著作權法該條並未有如說明所述僅網路合法中繼性
22、傳輸始為重製權所不及之規定。該條文如下:(1A)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Act, reproduction, in relation to any work, includes the making of a copy which is transient or is incidental to some other use of the work.,其引述顯有失真。惟因網路服務業者或一般公眾,根本無從知悉該項立法,也只有在未來禍到臨頭,才會知其嚴重性。又新法將第二十二條第三項原本使用合法著作之文字,修正為合法使用著作,較符合歐盟著作權指令規定,將足以確保著作財產權
23、人得對於非法使用合法著作之人之暫時性重製,得主張重製權。三、刪除表演人享有公開演出之報酬請求權。修正前第二十六條第四項於九十二年七月修正時,原增訂規定為:前項錄音著作如有重製表演之情形者,由錄音著作之著作人及表演人共同請求支付使用報酬。其由一方先行請求者,應將使用報酬分配予他方。此為WPPT第十五條所賦予表演人就其錄製於錄音物上之表演,於錄音物被公開演出時,與唱片業者共同享有報酬請求權,惟此次修法卻在唱片業者的壓力下,違反國際潮流趨勢,強力剝奪表演人好不容易獲得的權利。立法理由說明有關表演人共同請求使用報酬之規定,實務上多透過契約予表演人分享利益,尚無個別規定,賦予報酬請求權之必要,爰予刪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十三 修正 著作 析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07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