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秩序.doc
《公共秩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秩序.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课 公共秩序 维系你我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要求:了解我们周围的公共秩序,理解公共场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知道有哪些维护公共秩序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懂得如何去维护公共秩序。过程和方法要求:在对公共生活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明确公共秩序对我们的重要意义,讨论为什么不能遵守公共秩序以及如何维护公共秩序,并且制定一些合理的规则和措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建立遵守公共秩序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树立遵守相关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自觉性,并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二、教材结构分析社会生活是由人们在各种公共空间中实现的,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交往也在公共空间中展开,所以秩序对一个社会,对社会中
2、的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想要做到与他人和睦相处,更好地享受自己的各项权利,就必须履行遵守公共秩序的义务。本课是第一课“社会生活,广阔空间” 的延伸和具体化,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要形成和谐的社会生活,除了公共设施这样的物质载体之外,还要有一定的精神载体,即公共秩序。公共空间是由各种各样的公共设施组成的不同公共场所,除了现实的公共场所,甚至还包括网络这样的虚拟场所,要让公共设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就离不开规则和秩序。同时,在各种公共秩序中,与人们关系最密切和最重要的秩序之一就是交通规则。因此本课既独立成篇,也承担衔接起第三课“公共设施,情系大众”和第五课“交通规则,”的任
3、务。本课有三个框题,围绕“为什么要遵守公共秩序和如何维护公共秩序”分别展开论述。第一框“公共生活要有秩序”说明公共秩序的重要性。第二框“公共生活离不开道德”说明公共秩序主要需要道德规范维护以及如何遵守这些道德规范。第三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法律”说明有哪些法律规范维护公共秩序以及对不守秩序的行为如何进行法律制裁。第一框告诉同学们为什么要遵守公共生活中的规则和秩序,从而让大家树立一种规则意识。课文首先说明公共生活就是人们在公共空间的各种活动,并且通过对所喜欢的公共场所的小调查,让同学们认识到公共场所的作用,以唤起大家的公共意识。接着,说明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以及什么是公共秩序。紧接着,教材又从生
4、活质量、社会文明、个人素养等三个方面说明了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课文还穿插拉球实验、不守秩序现象的调查以及遇到公共秩序混乱如何避险几个实践活动来让同学们增强对公共秩序重要性的感性认识。第二框首先阐明道德规范在保持的良好公共秩序中起到主要作用,因为公共秩序说到底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规则,而调节人际关系最主要是依靠道德规范,以取得自律。接下来从三个方面具体说明如何遵守道德规范:一是要文明礼貌,说明只有相互礼让、尊重他人、平等交往才能减少冲突,保持和谐。同时以阅读卡的形式告诉同学在公共场所应该具有哪些文明行为,再设置具体情境,让同学谈谈如何做。二是要助人为乐。三是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吴老师、李老
5、师:我感到把“助人为乐”这一点作为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种措施来写,似乎有点勉强。助人为乐很宽泛,比如给他人让座、让有急事的人先排队都是助人为乐,但这些在前面的“文明礼貌”中已经谈到,其他助人为乐的行为在维护秩序中体现的不是很明显。而且“助人为乐”这一点在第九课中也讲到,有很多重复。“文明礼貌”我想已经能够说明社会公德对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了。同时我想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作为第二点,“从细微处做起”作为第三点,教材中写了这一方面,但是没有对此概括,而且我觉得这一点对维护秩序来说很有必要,秩序就是体现在一些细小的地方。这些只是我个人想法,仅供参考)第三框首先从两个方面说明法律对维护公共生活的重要作
6、用。这一框所提及的法律以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为主,包括什么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的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以及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如何处罚。教材选取了一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规定进行说明,并通过制裁犯罪行为与制裁违法行为的比较,简单介绍了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不同。知识窗让学生了解还有其他哪些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操作平台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查找、利用法律条文解决问题。三、疑难问题解答1、什么是公共秩序:为什么要把遵守公共秩序作为公共道德的重要内容?公共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主要是指公共场所的行为规则。公共场所是人们共同生活、学习、娱乐、交往的地方;各公共
7、场所,在人们长期的活动中都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为规则,这就是“公共秩序”。比如,车站有乘车秩序,商店有购物秩序,医院有医疗秩序,公园有游览秩序,图书馆有阅览秩序,等等。人们在公共场所里活动,尽管年龄、职务、资历、志趣、爱好、职业各不相同,但都必须以自己的活动不影响和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为前提,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人们的社会生活才有可靠的保障。如果有人不遵守甚至破坏公共秩序,轻者造成别人的反感和不安,重者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所以遵守公共秩序,是关系到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的大事,是每个社会成员的义务和责任。为了社会生活的和谐和稳定,是每个社会成员的义务和责任;对于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大家都有监督
8、、规劝的责任,以形成一种广泛的道德舆论,维护正常的公共秩序。2、在人多拥挤的地方,应该如何自保,以避免受到伤害呢?首先,少去人多而混乱的地方,尤其是长者、儿童、孕妇等,也不要带小孩去。在人多的地方,不要挤,更不要推撞别人,要有一种排队的意识。其实,在人多拥挤的地方出现的事故,往往是由于别人人们缺乏排队的意识、争先恐后而造成的。在并非紧急的情况下,多人拥挤的挤向同一个方向,很不安全。在人多的地方看到骚乱的迹象,不要靠近或尽快离开坚固的物体,比如墙、障碍物和柱子。赶紧松开衬衣领口和领带,胸前口袋如有硬物,要马上拿开。在混乱时,手上的物件要放下,腾出双手以自救。最可怕的姿势是双手插在口袋里被挤倒了。
9、出现混乱场面时,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先深呼吸,用两只胳膊、肩膀和背部顶住压力,将双手放在胸前。两只脚要避免被人踩住。被别人挤压时,如果不能脱身,就要不停地跟人群移动的方向移动,不要拼命向外挤。总之,在拥挤的人群里,要尽量保持“漂浮”的姿势。但注意不要踩到别人。外围的人千万不要向人从中挤去,要立即有序地离开;也不可蜂拥走避,否则情况会更加严重。假如被人挤压的不能动弹,甚至不幸被人挤倒,且给人或物压住,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头面部、胸腹部等部位。吸入流动的空气非常重要,如手边书本等东西时可用来扇扇风。2、哪些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要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是指扰乱了国家对公共秩序管理
10、的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有下列扰乱公共秩序行为之一,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1)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2)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市场、商场、公园、影剧院、娱乐场、运动场、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的秩序的;(3)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只等公共交通工具的秩序的;(4)结伙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的;(5)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故意散布谣言或者以其他方法煽动扰乱社会秩序的;(6)谎报险情,制造混乱的;(7)拒绝、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11、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还有一些行为,法律、法规规定比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19条的规定处罚的,如军事设施保护法第三条规定,不听制止非法进入军事禁区;毁坏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的围墙、铁丝网或者界线标志的;扰乱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的管理秩序,情节轻微的;在军事禁区非法进行摄影、摄像、录音、勘察、测量、描绘和记述,不听制止的等行为,都是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应受处罚。对于上述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公安机关可处以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3、刑法规定的扰乱公共秩序罪有哪些?刑法规定的扰乱公共秩序罪是一大类罪名,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秩序,主要有:妨害公务罪(第条)
12、、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第)、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条)、聚众斗殴罪(第条第款)、寻衅滋事罪(第条);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罪(第条);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破坏法律实施罪(第条第款)、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致人死亡罪(第条第款)、聚众淫乱罪(第条第款)、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罪(第条第款);盗窃、侮辱尸体罪(第条)、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第8条)、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第9条)、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第10条);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第11条);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第12条)。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的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违法行为,并
13、且侵犯的客体都是社会公共秩序,不同在于刑法规定的行为范围更广,对公共秩序的侵害更加严重,是一种犯罪行为。4、“自杀”被救后,为何要受处罚?刘某夫妻关系一向紧张,经常因家庭琐事发生争吵。在一次争吵后,刘某的妻子负气外出打工。经过半年的苦苦寻找,刘某费尽周折找到其妻,主动认错后的刘某要求其妻跟他回家,遭到严词拒绝。刘某无望之下,想引起社会舆论的重视,遂攀至一幢十层楼的楼顶,声称其妻不随同他回家的话,就从十层楼上跳下去,致使围观群众多达数千人,交通被阻塞长达三个多小时。公安机关经耐心劝说,将刘某救下来后,依法对他处予治安拘留天的处罚。刘某大喊冤枉:身体是自己的,自杀是处置自己生命的个人行为,凭什么拘
14、留他啊?请问,刘某的说法对吗?公安机关的处罚正确吗?答:公安机关的处罚是正确的。刘某的行为是一种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公共秩序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形成并受法律保护的,人们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及其所维护的正常的生活状态。它不仅指公共场所的正常秩序,也包括其他一切人们公共生活和交往场所的正常秩序。本案中,刘某不惜以在公共场所“自杀”这种极易造成公共秩序混乱的方式相威胁,借以引起社会舆论重视,以达到个人目的,直接导致围观群众多达数千人、交通被阻塞长达三个多小时的严重后果。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条规定,对于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市场、商场、公园、影剧院、娱乐场、运动场、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
15、、不够刑事处罚的,处十五天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自杀”是处置自己个人生命的单方行为,而且“自杀者”大多有种种苦衷,希望得到社会的同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政府各级部门的确也应关心这些弱势群体。但公民的行为必须接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不能侵犯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如果超出了约束、规范的限度,影响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必然要受到惩罚。上海法治报2004年3月15日六版 谢啸四、教学建议1、总体上建议教师采用如下方法:1)读议法教学:教材内容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讨论问题。2)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搜集媒体或生活中的资料
16、,也可以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公共秩序缺失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认识到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对不能遵守公共秩序原因和怎样维护公共秩序的分析,树立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3)活动式教学:由教师设计活动,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社会现象,创作成小品。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公共秩序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以及道德和法律对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作用。对于教材,一定要摒弃教师单纯讲授的方法,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己去思考总结。2、第一框“公共生活要有秩序”是关于公共秩序重要性的教学,八年级学生对此已经有一定认识,但是还不能够内化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中,可以先由教师出示一些
17、公共场所关于遵守公共秩序的规定,指出公共场所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询问同学们为什么这些公共场所要做这样的规定,从而引导出为什么公共生活要遵守公共秩序。对于公共秩序重要性,应主要采用列举实例法实施教学。比如公共秩序关系到生活质量这一点,生活中有人排队加塞、夜半歌声影响休息、公用楼道乱堆杂物等等都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类事例非常多,可以由老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来谈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关键是要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和多个角度充分说明不遵守公共秩序的危害性以及遵守公共秩序为人们带来的好处,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3、第一框教材安排的拉球实验和逃生问题目的是告诉同学们公共秩序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
18、全,只有养成遵守秩序良好习惯,在危难时刻才可能保护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这部分可以设计为活动或者角色扮演,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进行讨论,同时也可以不拘泥于教材而根据条件设计活动。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或者讨论中自己领会道理。本框结束后可以安排同学们去观察日常生活中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不文明现象,用各种形式展现出来,进行交流。4、第二框“公共秩序离不开道德”具体阐述如何才能做到维护遵守公共秩序,主要依靠道德规范。教学前,可以布置同学们去观察各种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了解他们对这些行为的看法。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上对这些观察结果进行交流,引导到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公共秩序这一问题。交
19、流过程中,可以对这些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哪些属于道德调整范畴,哪些属于法律调整范畴,并指出纠正这些行为主要靠提高道德修养,严格自律。5、第一框安排的活动“小型辩论会”针对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想法,目的是让大家厘清是非,明白维护秩序从我做起的道理。可组织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如甲方:遵守公共秩序先从大家做起 乙方:遵守公共秩序先从自己做起。6、第三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法律”采用简单枚举法,说明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的几种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违法行为,我国法律对此要予以必要的制裁。这部分文字较少,但内容丰富,必须重视。教师可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讲解中只要讲清大类,不必面面俱到,
20、通过现实案例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变枯燥为生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些例证分析其一二即可。五、补充活动设计1现场目击请同学们到公共场合观察人们的行为和举止,将好的、文明的习惯,不好的举止一一真实地记录和刻画。在上课时,通过语言描述、照片、绘画、小报、flash动画、Powerpoint演示文稿等各种方式,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DV短片,向大家展示人们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举止。2对公共场所规则的调查公共场所中有很多好的规则,也有一些不好的规则,好的规则能让人更好地遵守秩序,而不好的规则会让秩序更加混乱。请同学们做一个简单的调查,看看公共场所哪些规则值得提倡,那些规则有待改进。调查日期:调查地
21、点:调查人员:调查内容:在 ,我发现了这样一些好的规则: 在 ,我发现这样一些不合理的规则 可以这样改进:3游戏:看谁先通过 将教室第一排(或者最后一排)的两张课桌摆成一人多宽的通道,让每一组或两组的同学(人数要相同)从座位上迅速穿过通道,然后回到座位。看哪个组的同学穿过的速度最快。游戏目的是培养大家遵守秩序的意识和合作意识。4写一封倡议书号召全校的同学都来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设计一些画来告诉人们要遵守公共秩序;制作一些宣传标语。(现场创作)出一期黑板报,夸一夸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同学;开展一次雏鹰争章活动。六、教学参考资料 和谐社会亟需公共秩序意识专家谈对于“公共”的东西,包括规则和秩序,很多人
22、习惯于把它们当作是“别人的”或“为了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和谐社会”的鲜明标志李德顺(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研究员):社会公共秩序代表着全体公众的共同利益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要求,所以必须得到最充分的尊重和最坚决的维护。我们当然应该把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看作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鲜明标志。向春玲(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确实如此。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群居动物。人们必须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才能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人们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发展出各种公共活动,如共同的生产活动、娱乐活动、体育竞技活动等。为了使人们的公共活动成为可能,就必须建构相应
23、的公共秩序。没有一定的公共秩序,整个社会的安定就会受到威胁,每个公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就不能正常进行。公共秩序包括社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等。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北京来说,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也是办好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前提。缺乏公德心的社会历史根源何中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目前的社会公共秩序状况尚存在诸多不能令人满意之处,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在于人们的公共道德意识不足。这种不足是有社会历史原因的。因为,公民社会的发育乃至成熟,是公共道德意识的不可或缺的历史基础。同传统社会相比,公民社会中人们的交
24、往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构起来的传统的宗法社会,不鼓励人们超越亲缘关系、地缘关系范围去交往。因此,在总体上,传统社会中的人们所面对的是一个由亲人和熟人所组成的世界,用社会学概念来讲,就是“熟人社会”。在这个基础上生成的道德,总是表现为私人道德,而不可能是公共道德。一个长期生活在传统社会中的人,一旦脱离了亲人或熟人的圈子,置身于现代社会的公共环境中,他难免会不适应。因为在他所熟悉的传统社会,是在“面子”的压力下持守自己行为的界限的。如果进入了充满“陌生人”的公共环境,从而解除了“面子”的焦虑,就往往会做出某种有违公共道德的事情。这也恰恰是我们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一种特有的阵痛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秩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06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