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件.ppt
《基于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件.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一、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一)纠正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狭隘理解,1“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短期实现培养目标,(三年或四年的有限时间),2“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实施,(学校和企业的有限岗位),3“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与人才的成长轨迹完全吻合,(量身定做是一种乌托邦理想,甚至是臆想),包起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78级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发明创造了多种高效、安全的装卸工具和装卸工艺。(业余时间读完大学)李斌,上海液压泵厂数控工段工段长,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自动化控制本科毕业,开发五种类型共17台进口数控机床的加工功能,开发新产品55项,公关项目162项。(
2、半脱产读完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越是细密,越要质疑其合理性(教育者的介入越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越弱;教育者的主观性越强,误导和偏向的可能性越大),(二)何谓“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整个学制阶段针对学生发展所作的改革性安排,是对整个培养设计的概括性提炼,是对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界定一个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几个方面:,一是从管理的角度:课程的安排、学生的管理、制度的设计二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与课程体系的差别在于,这一界定更为宏观,主要突出工学结合、做学结合三是从人的发展规律的角度:每一阶段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认知水平与教学训练的关系,(三)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认识,1人才培养模式的
3、开放性特征,(时间、空间、跨学科、跨专业的新技术和新岗位要求的跨领域学习),2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性特征,(新陈代谢,不断追踪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3人才培养模式的归纳性特征,(不断对新的技术和操作进行规范文本的转化),4人才培养模式的弹性特征,(法无定法,有较大的选择和创造的空间),二、校企合作的意义和特征印证正确的“人才模式观”,(一)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意义,1从办学模式来看,必须根据就业需求决定招生规模,安排教学内容,必须开辟较为畅通的就业途径。,2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职业教育以技能为核心的教学,需要几个基本条件:,(1)要决定怎样的技能才是企业岗位所需要的,既是企业所需,也是学生就业
4、所需(岗位待遇等适合毕业生),(2)技能的教学是靠训练来完成的,职业学校必须营造能够训练技能的环境,(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组织和设计本身,也需要有丰富实际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来参与。,兼职教师和带教师傅是一支不可少的师资力量。,(二)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局限,1企业资源流动性与教育教学稳定性的矛盾,决定了校企合作难以持久,项目目标难以达到,2企业资源片断性与教学内容和过程完整性的矛盾,决定了单一企业能够提供的资源很有限,不能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3企业资源粗放性与教育教学精细化的矛盾,,决定了对企业教育资源很难不做提炼地直接搬取,(三)从校企合作的局限(流动性、片断性、粗放性)看培养模式的四
5、性特征(开放性、发展性、归纳性、弹性)的合理性,1“开放性”摆脱校企合作的流动性和片断性的局限,用更广泛的交流和更多的资源来充实培养模式的基础材料,补救流动和片断的问题,2“发展性”不断解决片断性和粗放性的不足,不断完善培养模式的内涵,以实现全面性和精细化,3“归纳性”不断去除片断性和粗放性的弊端,把培养模式逐步上升成为更为规范、更为理性、更为条理的形态,4“弹性化”直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弹性化是克服校企合作种种不足的润滑剂,蕴含了更多的因地制宜的适应性、应对特殊困难权变性和自主创新性。,三、工学结合是人才模式中最富创新力的部分,也是最需要谨慎对待的部分,(一)工学结合在整个模式中是重要部分,
6、但不是全部,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性;学校与工厂两个类型的基本划分;教学模式的规范性、有效性、普适性和可控制性都有待验证,工学结合只能是全部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环节或几个片段。,(二)根据专业设计合适的工学结合方法,1.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要素,时间要素(学制安排)场所要素(校内校外两个类型的实训条件)方式要素(做学结合、做学一体、项目教学、教学型实习)【企业要素的融入(岗位、技能、行业特征、企业要求、文化环境)】,2.从三要素看几种模式构建,3.在一个大模式下的细化模式(一个学校构建涵盖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广州机电“三个中心、三层递进”的培养模式主线,4.在一个专业中的细化模式,上海
7、大众工业学校汽修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项目为导向,做中学、学中做,完成“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双循环的学习过程。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过程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结合职业关键能力由若干能力单元项目组成,通过学校实训和企业工程项目锻炼培养,并按模块化方法进行加强;每个能力单元项目包含明确的建设目标任务和教学目标任务,按“教、学、做”三位一体方法进行训练;按四阶段进行“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双循环的学习。第一和第二阶段完成第一轮工学交替,第三和第四阶段完成第二轮工学交替。,四个阶段的安排
8、,第一阶段(1、2学期及第3学期前十周)在学校学习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嵌入部分基本技能训练;第二阶段(第3学期后十周)主要以针对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为主;第三阶段(第4学期)在学校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由兼职教师上课;第四阶段(第5学期)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就业为目标,选择相应职业岗位进行专业技能实训和顶岗就业实习,前十周在校内实训场进行专业操作技能训练,后十周到企业进行企业文化熏陶、行业标准和规程学习、工程施工及管理训练、就业讲座和指导等,最终完成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评注:第四阶段,前十周也在学校进行实训,后十周也并不完全是“顶岗实习”,符合目前校企合作不完全依靠企业
9、的实际),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建筑行业为目标,以工程建设项目引导人才培养;每个职业岗位(群)需若干职业关键能力,通过若干工程建设项目培养;每个项目由若干单元项目组成;每个单元项目包含明确的建设目标任务和教学目标任务;教学目标任务与工程项目目标任务密切结合,关键是怎么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第一学期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二至五学期采用“学校+企业施工现场,专任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模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完成所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第六学期,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进一步强化职业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10、评注:项目只要在学校完成,都应该是可行的。而如果是在企业完成,这些项目就要质疑其可行性,有没有教学性和丰富的学习内容。几个质疑点:其一,是什么项目,适应教学吗?学生能学到东西吗?其二,技术人员作为教师或师傅,是怎么带教的。其三,顶岗实习的岗位是怎么安排的?有没有技术含量?),3数控专业“工学结合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从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再到校企合作基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专业技能教学实训,然后再到校外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专项岗位能力实习,最后回到校企合作基地通过专业能力认证。,四个阶段的交替循环,学生从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开始进行专业知识能力的教学、实验、实训,再到校企合作基地(校
11、内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专业技能教学实训,然后再到校外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专项岗位能力实习,最后回到校企合作基地通过专业能力认证。,(评注:其一,校企合作的校内基地,可以进行基础训练,但仍然要质疑其提供的训练项目的丰富性和技术含量。其二,到校外基地即企业进行专项岗位实习,这些岗位是怎样的,企业真能提供有技术含量的岗位、能够轮岗的训练条件吗?),4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立“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1)根据“订单”培养;2)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3)校企双方共同提供教育资源;4)校企双方实施培养和管理;5)参与质量评价;6)根据协议落实学生就业。,三个阶段,第一、第二学年企业派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合作 工学 结合 人才培养 方案设计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05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