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回顾与展望分析课件.ppt
《国内外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回顾与展望分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回顾与展望分析课件.ppt(1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回顾与展望,国内外发展注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2002年3月,李士伦 教授,主 要 内 容,1 前言2 国外发展注气EOR技术综述 3 我国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4 对我们的启示,1 前言,提高或改善石油采收率(EOR或IOR)研究是油田开发永恒的主题之一。在多年工作的基础上回顾了世界发展注气EOR技术,着重阐述了注气油田油藏描述、水气交替(WAG)混相驱技术的发展、近混相驱、轻油油藏注空气(低温氧化)、应用水平井进行气驱、注气单井吞吐和注气筛选原则等重要问题。,1 前言,结合我国情况,发展我国注气事业的关键在气源,要采取多种途径解决;要引进国外技术,发展注气的关键设备压缩机;要抓好注气驱
2、先导试验;加强注气提高采收率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好技术储备,培养好人才,争取更大的发展。,2 国外发展注气EOR技术综述,2.1 国外注气EOR技术概况,国外,尤其美国和加拿大,注气已成为热采以外发展较快的EOR技术,俄罗斯也在考虑注气开发低渗透油田等难采储量。,1)2000年3月美国油气杂志发表了题为“低油价下的EOR处境”的二年一度的EOR(IOR)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注气已成为除热采以外发展较快的EOR技术,领先的还是美国和加拿大,在美国,主要以CO2驱为主导,有近万亿方CO2储量。加拿大天然气资源丰富,以烃类气驱为主;公布的调查结果列于表1表4中。,2.1 国外注气EOR概况,表1-1
3、美国的EOR产量(m3/d)(1986-1992年),表1-2 美国的EOR产量(m3/d)(1986-1992年),表1-3 美国的EOR产量(m3/d)(1994年-2000年),表1-4 美国的EOR产量(m3/d)(1994年-2000年),表2-1 美国运作的EOR项目数量(1976-1988年),表2-2 美国运作的EOR项目数量(1976-1988年),表2-3 美国运作的EOR项目数量(1990-2000年),表2-4 美国运作的EOR项目数量(1990-2000年),表3-1 美国注气项目分析1(2000年),表3-2 美国注气项目分析2(2000年),表4-1 加拿大注气项
4、目分析1(2000),表4-2 加拿大注气项目分析2(2000),美国注CO2项目的成本由1985年每桶石油18.20美元下降到1995年的10.25美元,一般可提高采收率8-15%,生产寿命一般12-20年;美国的CO2驱老基地西德克萨斯州二迭盆地已发展到其他地区,如:俄克拉荷马、堪萨斯、华俄明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美国EOR日增油量(11.89104m3/d)中,气驱日增油量为5.23104m3/d,占44%;,2.1 国外注气EOR概况,1999年中期油价上升,调查中列出了7个新的聚合物驱,其中中国两个,美国华俄明州5个。,2)世界范围EOR增加的油量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3%,2000年
5、大致仍保持这个水平,略有上升。美国EOR日增油量为11.89104m3/d,占总日产油量的12%。,2.1 国外注气EOR概况,3)俄罗斯2000年第一期石油业杂志上提出用注气法开采难采储量。难采储量的油藏为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油藏、深层油藏、高粘油藏和气顶油藏。利用注气方法开发前三种油藏最有前景。俄有40%以上的难采储量集中在低渗透层中(50md)。主要在乌拉尔伏尔加河下游流域和西西伯利亚。910个油藏中适合注CO2的355个,351个油藏适合注烃类气体。高含水油藏应该注更“富”的气。,4)罗马尼亚第一个注气试验始于1936年,现有注水和注气油藏181个,2.1 国外注气EOR概况,2.2 国
6、外注气EOR技术的发展,油价的上升有利于注气EOR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主要如下:(1)运用三维地震等综合方法测定老油田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2)以更为经济的结构复杂的水平井、短曲率半径井等取代成本较高的加密井;,(3)开发更为有效的注气驱油藏数值模拟方法;(4)为防止粘性指进和改善注入溶剂流度比,研制CO2泡沫体系和凝胶体系;(5)近混相驱替综合考虑界面张力、流度作用和孔隙结构的影响,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6)注入CO2/N2、CO2/CH4和N2/烃类气体的混合气体来提高采收率;,2.2 国外注气EOR技术的发展,(7)轻质油藏注空气的可行性研究。空气驱轻油的有效温度范围为280-350(低
7、温氧化LTO)。驱重油的有效温度范围为450-600(高温氧化HTO),要采用注蒸汽或井底燃烧来提高地层温度;(8)注气过程中固溶物(蜡、沥青质、垢和水合物等)沉积研究等。增加可采储量应通过多种方法和综合过程来实现。,2.2 国外注气EOR技术的发展,2.2.1 注气驱油的油藏描述技术(1)注气油藏描述的特点 注入气体和油藏油的密度、粘度差异大,易气窜。渗透率是敏感参数,要注意在平面、层间和层内的变化。在裂缝发育的区块,裂缝分布及发育状况对渗透率起着控制作用,要详细评价;,除油藏整体变化趋势外,要密切关注油藏的微构造分布和特征;,2.2 国外注气EOR技术的发展,注气时注入气往往沿油层顶部推进
8、,易形成气窜。隔层太薄很可能被注入气突破,要作隔层的研究;粘土会影响固相沉积,沥青吸附在岩石表面会改变岩石的润湿性,要对岩石的润湿性进行分析。,2.2.1 注气驱油的油藏描述技术,人工水驱开发后,地下状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始状态下流体间的比较规则的平衡完全被打破;储层结构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流体性质、压力场、流体与储层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均与原始状态有很大差别;注气设计对地质资料的要求比一、二次采油设计更详尽,如表5所示。,2.2.1 注气驱油的油藏描述技术,表5 影响开发阶段的非均质性,需要特别研究的有:由大到小、由粗到细逐级解剖砂体的内部建筑结构;对隔层、夹层的分布特征及其密闭性能进
9、行识别和预测;对砂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延伸范围进行识别和预测;确定各砂体间在纵向上的叠置关系及其连通性;,2.2.1 注气驱油的油藏描述技术,对砂体的厚度变化进行预测;对平面、层间和层内的渗透率、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等属性进行精细的识别和预测;识别和预测微构造和各要素特征、裂缝分布特征及发育的方向;对孔隙、喉道、油水在孔隙中位置、状态等微观性质以及润湿性进行描述。,2.2.1 注气驱油的油藏描述技术,(2)注气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在油田开发早期、中期和晚期不同时期注气,油藏描述也应有不同的内容和侧重点。A、随机建模方法和技术;B、油藏精细数值模拟技术;C、现代沉积、露头精细研究技术;D、测井约束反演
10、技术;E、时间推移地震(四维)技术;,2.2.1 注气驱油的油藏描述技术,F、井间地震技术;G、多井测井储层表征技术;H、微构造识别及预测技术;I、神经网络技术;J、分形克里金技术;K、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方法。,2.2.1 注气驱油的油藏描述技术,2.2.2 注气驱替机理,(1)确定采收率的因素 ER=EAEVEDER-总采收率;EA-面积驱油效率;EV-垂向扫油效率;ED-驱替效率;,面积扫油效率(EA):被注入流体侵入的部份油藏面积,主要影响因素有:流体的流度(K/)、流态、区域的非均质性、油藏开发范围和注入流体的总体积。图1表示流度比对五点法井网面积扫油效率的影响。,2.2.2 注
11、气驱替机理,图1 突破前不同流度比和注入孔隙体积的面积扫油效率,垂向扫油效率(EV):部份被流体扫过的垂向面积。它是油层的垂向非均质性和重力分离程度的主要函数(决定于倾斜程度,水平和垂向渗透率)。图2表示这些系数对垂向扫油的影响。,2.2.2 注气驱替机理,图2 存在重力分离或非均质性情况时的垂向扫油效率的实例,驱替效率(ED):已被驱替过的扫油区中流动原油的百分率。它是注入体积、流体粘度、岩石相对渗透率特性和界面张力的一个函数。粘度对驱替效率的影响见图3。界面张力对剩余油饱和度影响见图4。,2.2.2 注气驱替机理,图3 粘度对驱替效率的影响,图4 毛管数和剩余油饱和度的关系曲线,2.2.3
12、 近混相驱替,(1)新观点 Burgor等人指出,对高粘度比的二次气驱最佳富化程度可以低于MME(最小混相富化程度)。Thomas等人认为油和溶剂的界面张力(IFT)可以适当降低近混相条件,在理想的孔隙介质中,界面张力为零对有效驱替过程也不是十分必要的。,1986年由Zick首先提出,凝析气驱过程中可能极少出现真正的凝析混相。在凝析、蒸发的双重作用下,两相的界面张力能达到一个较低点,采收率(注1.2HCPV溶剂)能达到95%或更高,但并未达到严格的物理化学意义上的混相。,2.2.3 近混相驱替,(2)两个重要参数,界面张力 界面张力在混相驱中起重要作用。界面张力的下降会使气体能进入高界面张力下
13、完全隔离的小孔道中,这样在微观上提高了注入气波及体积。,2.2.3 近混相驱替,粘度 注气比注水的最大优点就是降低气与原油界面张力,甚至可达到零。但另一方面,最大的缺点就是气油粘度比要比水油粘度比小得多,极易造成粘性指进(流度比,混相驱中M往往大于1),它会使溶剂过早突破,增大其消耗量,导致溶剂突破后的原油采收率降低。,2.2.3 近混相驱替,对于一个具体的油藏,是界面张力主控还是流度主控要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可得以下重要结论和认识:A、相对于孔隙尺寸分布而言,如果孔喉很小,且较均匀,优化界面张力非常重要,力求达到混相;B、如果孔隙分布不均匀,孔隙尺寸变化大,应主要考虑粘度的影响(可不必过多考
14、虑混相性);C、对孔喉尺寸较大的体系,气体溶解使原油粘度降低显得比界面张力重要,即使低于混相压力,也可达到很高的采收率;,2.2.3 近混相驱替,D、在某些情况下,注气系统形成零界面张力带是多余的,特别是当水湿油藏中的较小孔隙喉道已为水充满时;E、如果岩心主要由极小的孔隙喉道组成,那么最好达到混相;F、细管实验所求得的最小混相压力MMPstMMPmcm(多次接触求得),细管实验所确定的混相仅是一种工程意义上的“混相”;,2.2.3 近混相驱替,G、在凝析气驱过程中,存在凝析、蒸发双重机理混合作用下的近混相驱机理。由于近混相驱的物质交换作用,特别是蒸发抽提作用,也能使采收率很高;H、实验室测试时
15、应考虑粘度、界面张力和孔隙尺寸分布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选择最有利的驱替机理,2.2.3 近混相驱替,2.2.4 气水交替(WAG)混相驱注入能力下降现象研究及对策,今天几乎所有工业性混相驱项目都采用了水气交替注入办法。在美国,80%以上水气交替注入项目是赢利的。在欧洲北海比水驱平均增加13%的采收率。美国二迭盆地,也可提高10-15%采收率。在WAG实施过程中,注入能力发生异常现象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尤其在低渗油田。注水和注气能力随交替周期同时下降的,我国吐哈葡北油田水气交替混相驱过程中,两者都出现了。,(1)影响注入能力的因素 注入能力下降是WAG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注入能力增加不常见。通常有
16、如下一些因素引起注入能力的下降。不一定就是近井地带的影响;油墙;,2.2.4 气水交替(WAG)混相驱注入能力下降现象研究及对策,A、油墙明显地影响注入井的注入能力,特别是注入井已进行过增产处理,而生产井没有进行时;B、油墙离注入井愈近,其对注入能力的影响愈大。矿化度和PH值 CO2会与水形成PH值为3.3-3.7的弱酸,驱替期间PH值变化会影响岩石的润湿性。,2.2.4 气水交替(WAG)混相驱注入能力下降现象研究及对策,润湿性 润湿性是影响注入能力的最关键因素。混合润湿性是导致流体流动能力差的原因。流体的圈闭或绕流 气体的圈闭和绕流是决定注入能力的因素之一。绕流和圈闭气会引起油、气、水相对
17、渗透率降低,导致注入井注入能力下降。,2.2.4 气水交替(WAG)混相驱注入能力下降现象研究及对策,相对渗透率 在各个气水交替注入周期中,饱和度在不断地变化,当非润湿相留在后面时,总以不连续的、不流动的状态被圈闭,当圈闭相体积增加时,流入流体的相对渗透率就降低。渗透率的方向性 垂直的非均质性和高渗透率、高孔隙度层段对注气能力有明显的影响。,2.2.4 气水交替(WAG)混相驱注入能力下降现象研究及对策,(2)弥补注入亏空的常用措施 在WAG过程中平均会发生20%的注水亏空,最严重的是低渗透砂岩油藏。水平井可比直井增加50%的注水率。,减少WAG比,即减少水段塞,增加气段塞。NOCAL和She
18、ll等国外公司获得了一种称为混合水气交替注入的处理方法,在烃类气体或CO2等注入大部分孔隙体积之后,然后在剩余部分孔隙体积中按1:1的气水比注入;,2.2.4 气水交替(WAG)混相驱注入能力下降现象研究及对策,适当增加注入压力;新增注入井;调整井网;采用水平井;对未进行水驱的油藏进行注气二次采油时,可先考虑注一段较大的气段塞,然后再按1:1气水比交替注入;,2.2.4 气水交替(WAG)混相驱注入能力下降现象研究及对策,关于水气同时注入问题 有关气水同时注入能改善注入能力的认识最初从两个碳酸盐岩油藏的实践中得到启发。后又有砂岩油藏注入饱和的碳酸水来提高井的注入能力实例。同时注烃类气体和水未见
19、有成功实例。但从1955-1999年间出现同时注水和烃类气体的肯定报道认为SWAG可改善驱替效率,所达到的采收率甚至可比水驱高出一倍。在实际操作中,可用分配管线来保持气泡在水流中的均匀分布;,加强重视注入水的水质处理和控制。,2.2.4 气水交替(WAG)混相驱注入能力下降现象研究及对策,2.2.5 注空气提高采收率的工艺技术 轻质油藏注空气,由于油在低温下便可自燃,只需维持低温氧化反应(LTO)。在工艺技术上出现问题较少,消耗的油较少,经济上有优势,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轻质油和中等重度的油藏。现文献上介绍的有:West Hackberry Field(美),Medicine PoleHills
20、Unit,North Dokota(Total 法国道德尔公司),North Dokota Buffalo,South Dokota(Koch),The Horse Creek Field,Total 建议的LTO先导试验(印度尼西亚的H油田)。,适于注空气的油藏应具备的条件是:(1)油藏埋藏愈深,温度愈高,油藏温度应高于70;(2)地层最好有垂向变化和地层倾角,可利用重力驱油;(3)油藏原油的相对密度要小于0.934;(4)要有一定的胶质和沥青质;,2.2.5 注空气提高采收率的工艺技术,(5)最好含有粘土矿物和金属,对氧化反应起到催化作用。在矿场试验前,要进行室内低温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和注
21、空气采油模拟研究。包括:等温氧化反应器试验;绝热反应器试验;加速测热仪(ARC)试验;,2.2.5 注空气提高采收率的工艺技术,高压氧化管试验;等温烟道气扫油试验;等温空气驱油试验;绝热空气驱试验。,2.2.5 注空气提高采收率的工艺技术,2.2.6 CO2单井吞吐,1984年首次用于轻油提高采收率,它属非混相驱,经济上也可行,投资少,见效快,返本期短,技术要求相对不高,油藏条件要求不苛刻,风险性小。在气源供应不足和低油价情况下,应用前景看好。单井吞吐增产原油的主要机理有:降粘机理,膨胀机理,解堵机理和降低界面张力机理等。,油藏参数可分两类:(1)油藏变量 它包括油的粘度,相对密度,油藏压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内外 发展 提高 收率 技术 回顾 展望 分析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04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