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一)青铜器的类型课件.ppt
《青铜器(一)青铜器的类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铜器(一)青铜器的类型课件.ppt(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物学概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娅红,中国古代青铜器,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青铜器的类型青铜器的纹饰与铭文青铜器的铸造及装饰工艺中国青铜器的基本特点青铜器的鉴别与保护,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什么是青铜器青铜器的溯源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史中国的青铜时代,什么是青铜器,青铜 是纯铜Cu(即红铜)与锡(Sn)、铅(Pb)的合金,其中锡、铅的成分都必须大于2。锡、铅改变了纯铜的物理性能,使铜成为人们可以实际使用的金属。青铜的优点熔点低:纯铜的熔点为1084.5,在加锡25时,熔点可降低至810。硬度高:纯铜的硬度是35度(博林氏硬度计),加锡57,可以提高到5060度,加锡911,则可提高到7080
2、度。这样不仅可以克服纯铜质地较软的缺陷,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金比例,铸造出硬度不同的器物。易于铸造:青铜合金中的铅,在铜中呈游离状态,使液态青铜合金的流动性大大提高而具有良好的填充性,浇铸时可以填满整个器范,铸出精细的花纹。,青铜器的溯源,对青铜器起源的研究首先必须回答如下两个问题:青铜器起源于什么时代?时间问题青铜器起源于哪个国家?空间问题 青铜器起源的两种研究方法:1、根据古代典籍的记载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其历史脉络未经中断,许多古代典籍得以传 流,后世又有大量笺注形成丰富的文献宝库,足资研究,因此必须认真研究这些流传下来的典籍,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2、根据考古的发现对世界历史上各
3、个远古文明的研究,都必须以考古成果为主要依据,例如对古代埃及、对两河流域等,都是这样。考古的发现是研究青铜器起源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是最重要的依据。,青铜器起源的空间问题有两种观点:西来说:即中国古代的冶铜术是从西亚传来的;中原说:即中国古代的冶铜术是首先发生于中原地区,并向周边地区传播。青铜器起源的时间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考古发掘资料足以说明问题。,青铜器的溯源,古籍中的记载,越绝书里有一篇题为“记宝剑”,篇中讲的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时候,楚王制造了几柄极其珍贵的铁剑。当时大臣风胡子对楚王讲述了自古以来兵器和工具发展的历史。风胡子说:在遥远的轩辕氏、神农氏、赫胥氏的时期,是
4、“以石为兵”,用来砍伐树木,建造宫室;黄帝时期,是“以玉(可以理解为磨制精细的石器)为兵”,用以伐木和建房凿地;夏禹时期,“以铜为兵”,决江导河,兴修水利;到春秋战国之际的当时,才又“作铁兵”,威服三军。这里所描述的由石而铜而铁的递变过程,和历史上从石器到铜器再到铁器的发展过程,是基本符合的。只是越绝书风胡子的话比欧洲考古学提出这三个蝉联时代的概念,要早两干多年。,古籍中的记载,史记封禅书说:“皇帝采首山铜,铸鼎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皇帝上骑,群臣后宫从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上述传说中如“皇帝铸鼎就是铸造铜器,涉及中国青铜冶铸技术及青铜文化的起源。有关
5、这方面的传说虽不能尽信,但结合当今的考古发现,其中有些应是当时真实情况的反映。战国末年的著作世本和汉代纬书龙鱼河图说:“神农之臣蚩尤以铜制造戈、戟、矛等兵器,因而威震天下。”由于蚩尤与皇帝势均力敌,“皇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蚩尤: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考古发现,1956年,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遗址(碳测定为距今6060余年)中发现一个铜片,经化验,为含有20%镍的白铜。1973年,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碳测定为距今5970年)中,又发现了一个铜片,经化验测定为铜65、锌25、锡2、铅6。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青铜刀,锡青铜,碳14测定(公元前25752
6、500,树轮校正前31003010)。1975年,甘肃永登连成蒋家坪马厂文化遗址出土青铜刀残片,也是锡青铜,碳14测定(公元前20201715,树轮校正前26802355),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史,以青铜工艺自身的发展特征为标准,将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更新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221年),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史,萌生期以河南偃师二里头为代表的夏代青铜器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鼎盛期 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
7、,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转变期 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所致。更新期 春秋中期以后,旧礼制的衰落消除了对青铜工艺的束缚,诸侯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青铜铸造业的振兴,青铜艺术的更新面貌逐渐显露。,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BronzeAge)是由丹麦考古学家GJ汤姆森首先提出来的人类物质进化史上的分期概念。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青铜时代是考古学范畴的名称,指以青铜作为铸造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重要原科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中国的青铜时代,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已经有了青铜铸品,但进
8、入青铜时代的时间,目前所知大约是在夏代,即公元前2 l世纪。根据铁器的出现和使用,可以认为,中国的青铜时代大约结束于春秋中晚期。青铜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中国青铜器铸造和使用的停止。在冶铁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青铜铸造业出现了新的技术和工艺,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一直到汉代才逐渐衰弱,铜镜和钱币的铸造作为专门的工艺还继续存在。,中国的青铜时代,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之繁多、造型之奇特、纹饰之瑰丽、铭文之丰富、铸造技术之复杂,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创造的青铜艺术的辉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的青铜时代所无法比拟的。青铜器广泛地使用于对天神、对祖先的祭祀,也是贵族阶层在宴乐礼仪等
9、场合使用的器物。一些特定的青铜器,如鼎等器物,又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中国青铜制品中,虽不乏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武器等,但礼器的数量和种类却最为突出。青铜器的使用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之一。,青铜器的类型,青铜器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按照器物的用途大致可分为:食器:饪食器、盛食器 酒器:饮酒器、盛酒器水器:注水器、盛水器乐器生产用具兵器杂器,青铜器的类型食器,鼎,青铜鼎是烹煮和盛放肉食的器皿,是祭祀和宴飨等礼仪场合最主要的青铜礼器。鼎的使用时间在青铜礼器中是最长的。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夏代晚期,至西周中期以后,鼎的使用制度化,通常它以奇数组合,按使用者的等级地位规定使
10、用的数量。随后一直沿用到两汉,魏晋时也偶有发现。在以后的历史时期中,鼎这类造型的器物依然存在,但用途发生了根本改变,器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鼎的基本器形有两种:圆鼎和方鼎。前者是两耳、圆腹、三足;后者是两耳、长方形器腹、四足。圆鼎中,又因足部、耳部、腹部的变化,分为锥足鼎、扁足鼎、柱足鼎、蹄足鼎、立耳鼎、附耳鼎以及鬲鼎等。,后母戊大方鼎 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一说为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另一说为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此鼎形制雄伟,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
11、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毛公鼎 毛公鼎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高53.8厘米,口径 47.9 厘米,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内壁铸有多达499字的长篇铭文,是迄今为止铭文最长的青铜器。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
12、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大盂鼎 西周康王时期,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这件周康王时的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大盂鼎属於瑰丽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
13、以大盂鼎居首位。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大盂鼎铭文 内壁有铭文291字,内容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国,周代忌酒而兴,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时记载给盂的赏赐。,鬲(l),古代炊器。尔雅释器谓鼎“款足谓之鬲”,汉书郊祀志谓鼎“空足曰鬲”。可见鬲的形状是似鼎而空足。空足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铜鬲最初是仿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或四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鬲沿用的时间也较长,大约从商代早期一直使用到战国时期,特别在西周中期以后,鬲的使用比较盛行,常常以偶数组合的形式使用。商代时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有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
14、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扉棱。西周时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可以开合,由门内放入木炭。,四足鬲 商代烹饪器,1981年陕西城固县出土。直口,宽沿外折。鼓腹分为四裆,形成四个袋足,颈部饰雷纹,腹裆饰兽面纹。整体形制独特,世界独一无二。,甗(yn),甗是蒸炊器,它由上体的甑(zng)与下体的鬲组合而成,甑用于放置粮食,鬲用于盛水,中问有箅相隔,箅上有十字形或直条形镂孔,以通蒸汽,鬲以下可以举火煮水,以蒸汽蒸食物。最早的青铜甗出现在商代中期,一直沿用到战国晚期。虽然甗的使用时间很长,但因其实用性较强而未能在青铜礼器中得到充足的发展
15、,直到西周中期以后,甗才逐渐成为青铜礼器组合中比较固定的一种器物。,父乙甗(商代晚期),妇好青铜三联甗 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是目前所见到的惟一的这种复合炊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三联甗,鬲身长如方案,面上有3个高出平面的圈口,体腔中空,平底下有六足。甑敞口收腹,底有3孔以为箅。,全器花纹精美,上有夔纹、三角纹、云雷纹等。此器出土时案面有丝织物残痕,腹、足有烟炱(ti)痕迹,可见为实用器。这样的甗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为后代的一灶数眼炊具的制造打下了基础。,簋(gu),簋是盛放饭食的器皿。在商代早期出现以后,逐步成为青铜礼器序列中一种主要的器物。至西周中期,簋的使用逐
16、渐制度化,按照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严格规定使用的数量,一般是以偶数组合与列鼎配合使用。簋的使用开始于商代,其基本形制是深圆腹、圈足、有耳或无耳。器形在不同的时期中有所变化。西周时,簋的形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出现了圈足下加方座的方座簋、双耳或四耳簋,三足或四足簋也是这一时代的产物,有的簋盖倒置可用作盛食的盘。春秋以后,簋的使用逐渐少见了。,利簋 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
17、,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簠(f),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簠的基本形制是大口斜壁长方形,器与盖对称,形状大小相同,合起来为一器,分开可作两器使用。簠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盛行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以后,簠基本消失。,盨(x),盨是盛放饭食的器具。这是一种由簋演变而来的器形,有一些盨就自铭为簋。它的使用也和簋一样,一般作偶数组合。盨流行的时间很短,约出现在西周中期,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以后就不再使用,因此其形制变化不大。盨大约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制,一种是长椭方形器体,腹壁
18、一般较直,多为附耳;另一种是长椭圆形器体,其腹壁弧曲,多为兽首耳。无论哪一种盨,都以矩形圈足为主,也有一些在矩形圈足下加四个短足。同簠一样,盨盖仰置也可盛放食物。,师克盨 西周师克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21cm,长37.5cm。盨长方形,敛口,圆角,双兽耳,圈足。有盖,盖上有4个呈矩形的短足。盖沿与器颈各饰窃曲纹一道,盖上与器腹饰瓦棱纹,盖之矩足上饰夔纹。这件器铭文较完整地记录了一篇册命辞的内容,所记述的任命和赏赐物均较详细。在册命辞中的赏赐物多带有象征意义,如赐香酒表明赐予祭祀的权力,赐钺则表明赐予生杀大权等。,乐季献盨 西周晚期,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高17.7公分,口径25.318
19、.3公分,底径21.413.9公分,重4035千克。盨长方形,圆角,双兽耳,圈足。有盖,盖上有4个短足,盖上及器身饰瓦棱纹。,敦(du),敦是盛放饭食的器具。从器形分析,它是由鼎和簋形制结合发展而来的。敦的基本形制有两种:一种是上下对称,器身、器盖均为半球体,各有相同的两耳三足、少量为圈足,器盖相合成为一个球体或椭圆球体;另一种器身与器盖不完全对称或完全不对称,这种敦的盖钮或提手的样式与器足的样式不一样,一般盖为圆形提手的,器足为三短足;而器足为圈足式的,则盖为环钮或兽形钮。也有不少的敦作无底平足的样式。敦出现在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比较流行,随后便消失了。,青 铜 敦 此敦原藏秭归屈原
20、纪念馆,后被盗,在美国纽约公开拍卖。通过中美两国政府和国际武警组织的努力与合作,铜敦终于回归祖国。(战国时期,秭归斑鸠窝一号墓出土,右图为局部。),豆,豆主要是盛放腌菜、肉酱的器具,也可盛放饭食。豆在商代晚期已经使用,但数量很少,直至春秋战国时才比较盛行,成为青铜礼器中常见的组合器物之一。豆的形制是上有一个碗状容器,器浅如盘,下为较高的圈足形柄。有的豆的容器部分做成方形,但数量很少。西周的豆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春秋以后,豆增多,侧有两环,下具高足。到战国时期,器腹变深,有的豆把特别细长。有盖的豆,盖上有促手,可以仰置。,康生豆(西周早期)高15.1cm,口径15.5cm,陕西省博物馆盘底
21、铭文10字“康生作文考癸公宝尊彝”,青铜方豆 河南省固始县侯古堆大墓出土,春秋末战国初。顶面和器身上焊接有圆环形耳,器身外表用红铜镶嵌出龙兽图案。这种工艺称为错铜,即在青铜器表面铸出阴线纹样,然后在线槽内填入红铜丝并经打磨,使之与器表平,从而形成青铜底红铜纹的效果,乍看颇似以红铜描绘。如果是填入金、银,则分别叫错金、错银。东周秦汉之际,镶嵌工艺非常流行,成为别具一格的装饰,也造就了许多艺术珍品。,铺(p),铺是盛放干果或干肉之类食物的器具。形状如豆,但盛食的器体为直壁平底的浅圆盘,下为粗壮的柄形圈足,圈足多为镂空的,也有些铺有盖。“铺,亦古器名,有公刘铺,有天尹养铺,形亦如簠,但簠方而铺圆耳。
22、”明杨慎丹铅总录 铺的使用约在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目前出土的数量不太多,估计当时使用并不普遍,所以器形的变化也不大。,鲁大司徒铺(春秋中期)高28.3厘米口径25.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盂(y),盂是大型的盛食器,兼可盛水或盛冰。器形似簋而大,多作侈口(喇叭形口)、直壁深腹、圈足的样式,多数有附耳。盂在商代晚期开始出现,流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时已属罕见。盂的出土数量很少,器形变化也不很大。,匽侯盂 西周时的器物,1955年出土于辽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是匽侯(即西周燕国国君)制作的用来盛饭食的青铜盂,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器高24厘米,上口径24厘米,侈口、深腹、圈足。盂体纹饰精美,通体布
23、满夔凤纹(一种具有华冠的兽头鸟身纹样)。盂口内刻有铭文“侯作饭盂”。整个器具造型庄重,显示了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贵。,青铜器的类型酒器,瓿,觥,盉,斝,爵(ju),古代饮酒器,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爵的功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爵是温酒器,考古资料中曾发现过出土的爵底部有烟熏的痕迹;也有学者认为爵是斟酒器,具有将酒过滤后斟入其他饮酒器中的功能,但因没有比爵更小的饮酒器,故这一说不合青铜礼器的体制;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爵是饮酒器,目前我们将其归入饮酒器。爵是目前所知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夏代晚期的二里头遗址中已有出土,盛行在商代,西周中期以后使用渐少。爵的基本形制是扁
24、圆或圆形杯体,前有长槽形的流,后有尖叶形的尾,杯体一侧有鋬(pn),下有三足,在流与杯口相交处有柱。,兽面纹平底爵 该爵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爵之一,现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位于北京东四十条,从属于中国保利集团。为我国首家国有大型企业兴办的艺术类博物馆。馆藏以100余件青铜器为主,另有石刻、书画等不乏有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品)。它的时代最迟为商代早期,甚至可能会早至夏代末年,距今已有约3600年的历史了。由于时代早,它的装饰显得较为简单,形制也颇为原始:口上的两个蘑菇形小柱既矮还远离杯口,底是平的。,流,柱,鋬(pn),尾,足,凤鸟纹爵 西周中期饮酒器,通高22cm,最宽17.1cm,现藏于北京
25、故宫博物院。此爵倾酒用的流甚宽大,与流相对的尾尖锐,口与流之间有伞形柱一对。器腹呈杯形,一侧有兽首鋬,器下有三刀形尖足。器身装饰鸟纹(青铜器上的鸟形纹饰最早出现于殷墟时期,其没落期约在西周中期以后)。,角(ju),角一般认为是饮酒器,或以为也是温酒器。角的基本形制与爵相同,惟没有流,口部两端均作尖尾形,无柱。礼记礼器篇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觶,卑者举角”。角的器名为宋人所定,它或者仅是爵的一种变体形式,可以取代爵的功用。角形器出土很少,但其沿用的时间却和爵相似,已发现的角,大多是商代的。,乳钉纹角 残高20.6厘米,口长16.3厘米,出自夏代晚期,是目前出土的时代最早的青铜角。该器呈凹弧形敞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铜器 类型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00249.html